中文部份
王曉焰,2011,〈工業革命與英國婦女社會地位邊緣化〉,
http://big5.gmw.cn/g2b/history.gmw.cn/2011-04/07/content_1802780.htm
王寶霞,2007,〈阿倫特的“公共領域”概念及其影響〉,《山東社會科學》,第1期總第137期。
王億仁,2007,〈非營利組織與公民參與之關係初探〉,《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41期,頁58-64。王惠元,1999,《公領域中女性傳統家庭角色的影響與再複製—以參與社區發展協會的女性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雅各,1999,〈婦女解放運動和二十世紀的性別現象〉,《性屬關係-上冊》,頁1-26, 台北:心理出版社。
內政部社會司,社會(政治)參與---性別統計指標
http://www.moi.gov.tw/stat/gender.aspx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雙月刊》,第51期,頁41-52。江宜樺,2005,〈公民理念與公民的教育〉,《通識教育》,第12卷第1期,頁27-44。
朱益生,2002,〈社區總體營造的美麗與哀愁〉,《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22期。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2/22-11.htm
伍俊斌,〈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概念〉,中國學習時報,
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www1.china.com.cn/xxsb/txt/2007-10/10/content_ 9029196.htm
成露茜、熊秉純,1993,〈婦女、外銷導向成長和國家:台灣個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4期,頁39-76。
呂寶靜,1999,〈性別與家庭照顧: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王雅各主編,頁101-134,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定,2006,〈環境系絡與政策投入〉,《行政學(下)》,頁4-68,國立空中大學。
吳興智,2007,〈市民社會理論發展演變中的自由維度〉,《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第8卷第4期。
吳幸蓉,2007,《女性社區工作者增權展能歷程之研究--以高雄縣婦女館婦女教育方案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吳敏欣,2010,《受暴婦女充權歷程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杜文苓、陳致中,2007,〈民眾參與公共決策的反思:以竹科宜蘭基地設置為例〉,《臺灣民主季刊》,第4卷第3期,頁33-62。李宗勳,2009,〈公民社會與社區參與─從心態期待到空間讓渡〉,《公共行政學
報》,第30期,頁131-148。
何增科,1994,〈市民社會概念的歷史演變〉,《中國社會科學》,第5期,頁67-81。
何玟娟,2003,《從廚房到舞台:初探民眾戲劇與婦女賦權》,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何明修,2007,〈公民社會的限制-臺灣環境政治中的結社藝術〉,《臺灣民主季刊》,第4卷第2期,頁33-65。
宋麗玉,2008,〈增強權能策略與方法:台灣本土經驗之探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2卷第2期,頁123-194。李宛澍,1996,《女人的網絡建構女人社區—解讀「台北縣袋鼠媽媽讀書會個案」》
李元貞,〈台灣婦運及其政治意涵〉,婦女新知基金會議題,
http://www.awakening.org.tw/chhtml/topics_dtl.asp?id=91
李清如,1996,《社區中的性別政治—國家的社區政策與女性的社區參與經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斌,2000,〈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引論〉,
http://vod6.pkudl.cn/xzgl/zzygl/contents/thesis/53.pdf
李開敏、陳淑芬,2006,〈受暴婦女的充權:社工復原力訓練及督導之整合模式〉,《應用心理研究》,第32期,頁183-206。社區治安安全生活守護網,台灣健康六星計畫
http://www.safemyhome.tw/index.html
林心如,〈聯合國與女性人權〉,台灣婦女資訊網女性議題論文集
http://taiwan.yam.org.tw/womenweb/papers/united.htm
林淑娟,2002,《婦女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影響因素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國明、陳東升,2003,〈公民會議與審議民主:全民健保的公民參與經驗〉,《台灣社會學》,第6期。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第3卷第2期,頁122-136。邱育芳,1996,《婦女社區參與和現代母職地實踐:以主婦聯盟的社區運動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組碩士論文。邱智欣,2004,《女性社區工作、社區充權與社區互助產業之發展-以台北市奇
岩社區發展協會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邱琡雯,2002,〈賦權與東南亞新娘:「嘉義媳婦識字/生活專班」〉,台灣婦女人權發展與弱勢婦女關懷國際會議,暨南國際大學。
卓詩緣,2001,《從社區環境行動析論女性領導者的領導行為—湖本村長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金耀基,1992,〈關係和網路的建構:一個社會學的詮釋〉,《二十一世紀》。http://219.151.4.130/guochen2/renjijiaowang/contents/thesis/thes02_1.pdf
姜蘭虹、何淑慧,1989,〈從婦女社會參與看女性角色〉,《社區發展季刊》,第64期,頁64-73。胡健、董春詩,2005,〈市民社會的概念與特徵〉,《西北大學學報》,第35卷第2期,頁113-116。
洪雪蓮、馮國堅,2003,〈社區工作與青年充權〉,《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頁105-125,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編著,台北:五南
徐震,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
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頁22-32。
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歧視公約》
http://gender.wrp.org.tw/Page_Show.asp?Page_ID=341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許証揚,2011,《女性參與社區照顧經驗之探究—以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居家陪伴員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艾妮,1987,〈婦女的社區參與---家庭參與與社會參與再定義(下)〉,《社區發展季刊》,第38期,頁59-64。陳金貴,1992,〈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第24期,頁95-128。陳雪,2011,〈西方女權運動和女權主義評析〉,《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院報》,第25卷第4期,頁21-23。
陳素秋,2008,〈性別化公民主體〉,《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5期,頁127-163。陳素秋,2012,〈以女性主義觀點反思公民參與:普遍性與特殊性之辯〉,《現代公民素養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7-242。
陳靜雯,2004,《母職鬆綁之後的女性情誼與社區現身-以台中縣一個媽媽土風舞班的成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畢恆達,1995,〈婦女與都市公共空間安全—文獻回顧〉,《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創刊號,頁69-83。莊富源,2000,〈淺談學生社團活動的基本素養〉,《高中教育雙月刊》,第10期,頁15-20。張鈿富,2009,《歐美澳公民關鍵能力發展之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曉菁、李純,2007,〈女性在黑格爾倫理學中的不平等地位探悉〉,《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第4期,頁6-8。
張雅雲,2003,《穿起木屐上班去─白米社區女性的性別與空間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蕙雯,2010,《公民社會的性別與文化—新移民女性志願團體參與之反思》,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其嫻,1992,《台北市示範社區婦女參與社區發展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晉芬、黃玟娟,1997,〈兩性分工觀念下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清官要管家務事〉,《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227-251,劉毓秀主編,台北:女書文化。
張麗春、李怡娟,2004,〈賦權概念分析〉,《護理雜誌》,第51卷第2期,頁84-90。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http://www.amnesty.tw/?page_id=694
黃楷元,2007,《電子布告欄中的政治意見呈現——以台大批踢踢實業坊政治類
看板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競涓,2002,〈性別、公民與市民社會〉,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研究報告,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R-091-069.htm
黃學碩,2000,〈網路溝通的隱憂與契機-從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談起〉,中
華傳播學會年會,台北。
黃馨慧,2002,〈臺灣家庭教育實施之內涵與其變遷之探究〉,
http://www.bianjibu.net/maker/life/34181.html
黃素貞,2010,《受暴婦女使用公立就業服務資源之經驗探討—以充權觀點為
例》,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麗嫣&; Shaheed,2008,《穆斯林社區中的女性充權:性別、貧困和由內而外的民主化》,香港城市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莫藜藜,2004,〈張鴻鈞先生與臺灣的社區發展工作〉,《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頁42-52。郭士賢、張思嘉,2004,〈華人生活世界中的多面向因果思維〉,《婚姻關係與親職角色》,頁233-267,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編輯出版。曾志隆,2007,〈公/私領域的界限:瓊塔、穆芙的詮釋〉,《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第45卷第3期,頁79-116。費孝通,1991,〈差序格局〉,《鄉土中國》,頁25-33,香港:三聯。
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型態、媒體視讀教育與性別教育〉,2001第六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http://taiwan.yam.org.tw/nwc/nwc6/leisure/leisure05.htm
彭渰雯,1997,《基層社區女性的參政與賦權:台北市現任女里長的參政經驗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楊金燕,2002,《以「褪」為進:921災後中寮巧手植物染婦女自主產業之經驗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婉瑩,2007,〈政治參與的性別差異〉,《選舉研究》,第14卷第2期,頁53-94。熊秉純,2010,《客廳即工廠》,重慶大學出版社。
趙維生,2007,〈充權的概念探索:青年工作為例〉,《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頁341-359,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編著,台北:五南。
趙善如,2007,〈台灣婦女志工充權〉,《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頁13-32,台北:五南。
增鈺琪,2005,《逃不開的人情關係網絡?—從客家婦女的志願性服務工作探討社區參與和溝通中的社會資本與人情關係網絡》,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0期,頁41-91。潘雅惠,2007,〈婚暴婦女增權展能的學習-從女性主義教育學的觀點談起〉,《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第3卷第2期,頁71-96。劉玲琳,1995,〈臺灣婦女開始自家庭走入社區〉,《社區發展季刊》,第71期,頁167-172。
劉美鐶,2006,《女性領導人社區參與學習歷程之研究─以賦權增能觀點論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梅君,1997,〈建構「性別敏感」的公民權:從女性照顧工作本質之探析出發〉,《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187-226,台北:女書文化。
劉淑芬,1994,〈慈悲喜捨─中古時期佛教徒的社會福利事業〉,《北縣文化》,第40期,頁17-20。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MISC/mag88440.htm
鄧修倫,2003,〈女權正當性的思考〉,《女性與聯合國》(石之瑜主編),頁25-57,
台北:揚智文化。
蔡華芳,2009,《橫山地區客家女性社區參與歷程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論文。蔡淑鈴、瞿海源,1988,〈性別與成就抱負:以台大學生為例〉,《中國社會學刊》,第12期,頁135-168。賴顯英,2008,〈歐美「公民」之形成及「公民質性」演變之探討〉,《國家發展研究》,第8卷1期,頁1-41。〈聯合國賦權於婦女原則〉,
http://kaobpw.blogspot.tw/2010/12/womens-empowerment-principle-wep.html
謝鳳儀,2003,《論自由主義的公私領域劃分》,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藍佩嘉,2009,〈照顧工作:文化觀點的考察〉,《社會科學論叢》,第3卷第2期,頁1-28。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時例》, 頁,163-184,台北:巨流。
翻譯文獻
Johnson, A. G. (2008).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成令方等人譯)。台北:群學。 (原著出版於1997)
Gilligan, C. (2002). 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王雅各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82)
Miller, J. B. (1997). 女性新心理學(鄭至慧等人譯)。台北:女書文化。(原著出版於1986)
Chodorow, N. J. (2003). 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張君玫譯)。台北:群學。(原著出版於1978)
Miles, M. (2006). 女人的世界史(刁筱華譯)。台北:麥田。(原著出版於1988)
Abbott, P. &; Wallace, C. (1996). 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俞智敏等譯)。台北:巨流。(原著出版於1990)
Freire, P. (2003). 受壓迫者教育學(方永泉譯)。台北:巨流。(原著出版於1970)
Lister, R. (2010). 公民身份:女性主義的視角(夏宏譯)。吉林出版集團。(原著出版於1997)
英文部份
Arnstein, S. R. (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35( 4), 216-224.
Brinkerhoff, D. W., &; Azfar, O. (2006). Decentralization and community empowerment: Does community empowerment deepen democracy and improve service delivery? Paper prepared for: U.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fice of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RTI International, Washington, DC.
Boyce, W., &; Lysack, C. (2000).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Uncovering its meanings
in CBR. Asia Pacific Disability Rehabilitation Journal, 1, 39-54.
Bisnath, S. (2001). Globalization, poverty and women’s empower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United Nations Divis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Women Expert Group Meeting, 26-29.
Cunningham, J. V. (1972).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2, 589-602.
Do, M., &; Kurimoto, N. (2012).Women’s empowerment and choice of contraceptive
methods in select Africa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38(1), 23-33.
Datta, R. (2003). From development to empowerment: The self-employed women's
association in In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ety, 16(3), 351-368.
Gomes, I. P., Coimbra, J. L. &; Menezes, I. (2007). Changes in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of low-qualified adults participating in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trieved April 13, 2013, from
http://repositorio-aberto.up.pt/bitstream/10216/53974/2/72429.pdf
GlenMaye, L. (1998). Empowerment of women. In L. M. Gutierrez, R. J. Parsons, &;
E. O. Cox ( Eds.), Empowerment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 a sourcebook
(chap.2, pp.29-51).US: Books/ Cole.
Greenhalgh, S. (1985). Sexual stratification: The other side of "Growth with Equity"
in east Asi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1(2), 265-314.
Hughes, R. Jr. (1987). Empowering rural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Family Relations,
36(4), 396-401.
Kabeer, N. (2005). Gender equality and women's empowerment: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third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 Gender and Development, 13(1), 13-24.
Longwe, S. H. (2002). Addressing rural gender issues: A framework for leadership
and mobilis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II World Congress for Rural Women,
Madrid. Retrieved May 25 , 2013, from http://www.sarpn.org/documents/d0000055/P60_Rural_Gender_Issues.pdf
Malhotra, A., Schuler, S. R., &; Boender, C. (2002). Measuring women’s
empowerment as a variable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Unpublished paper prepared for the World Bank.
Meldon, J., Walsh, J., &; Kenny, M. (2004). Local government, Local development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Lessons from Ireland. Retrieved March 03, 2013, from
http://eprints.nuim.ie/272/2/Paper_on_Local_Government_Draft.pdf
Oladipo, S. E. (2009).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development. Edo Journal of
Counselling, 2(1), 119-126.
Odutolu, O., Adedimeji, A., Odutolu,[Omobola], Baruwa, O., &; Olatidoye, F. (2003). Economic empowerment and reproductive behaviour of young women in Osun State, Nigeria. African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Health, 7(3), 92-100.
Stromquist, N. P. (1995).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es for empowerment. In
C. M. Anonuevo ( Ed.), Women, Education and Empowerment: Pathways
towards Autonomy (pp.13-22). 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Hamburg.
The Calvert Women’s Principles, Retrieved May 25 , 2013, from http://webs.uvigo.es/pmayobre/06/arch/profesorado/evangelina_garcia/calvert.pdf
World Economic Forum (2005). Women’s empowerment: Measuring the global
gender gap. Retrieved May 26 , 2013, from
http://www.weforum.org/pdf/Global_Competitiveness_Reports/Reports/gender_gap.pdf
Young, I. (1990). Five faces of oppression.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 chap.2, pp.39-65).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Zimmerman, M. A., Israel, B. A., Schulz, A., &; Checkoway, B. (1992). Further
explorations in empowerment theory: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6), 707-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