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8 06: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鵑如
研究生(外文):Chuan-Ju Tsai
論文名稱:二十世紀晚清(1901~1911)小說留日學生形象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Images of oversea intellectuals in Japan in the novels of the late-Qing Dynasty (1901~1911)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指導教授:吳盈靜吳盈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ing-ching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9
中文關鍵詞:晚清小說留日學生知識分子形象
外文關鍵詞:late-Qing Dynastynovel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intellectualsima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3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為因應晚清(1901~1911)內憂外患,留學生成為清廷富國強兵的希望。初期官派歐美留學生不但人數少,加上受到守舊派的阻撓及財政日益困難而停派,留學活動成效並不顯著。甲午戰後的中國從文化及教育入手,重新調整改革方向,因此急需大量新式教育人才,國力日盛的日本為達成文化侵略目的,主動提出願為中國培養留學生,開設大量速成班。在距離、語言、文化、風俗相近,費用相對便宜的考量下,清廷開始推行獎勵留日政策。十年間近萬學生東渡求學,引介新思潮、投身教育及政治改革,成為推動中國走向現代化的主力。
  現實生活中的留日學生熱情愛國,具有傾向激進革命的群體特色,備受社會各界關注,也因此成為作家創作的新題材,躍上小說舞臺,且隨作者的政治立場不同而轉化為多元豐富的人物形象。
  融合作者現實觀察經驗及想像,建立了留日學生學貫中西、救亡圖存的正面形象,也藉輕佻粗鄙,浮誇行樂的負面形象表達譴責批判。小說中更加凸顯留日學生激進革命的特質,有別於歐美留學生學業成就優秀,具備領袖氣質的形象,留日學生的形象多元而多變,不僅表現了傳統士人到知識分子之間的過渡特徵及晚清文化認同的困惑與衝突,也是爾後留學生小說的濫觴,深具開創性貢獻。
  晚清小說現實感強烈,作者是有意識的再現社會情形,以此回應時代議題,達成教化目的,因此留日學生形象不僅只是文學作品的一部分,而有其獨特的時代意義。本論文以二十世紀晚清小說留日學生形象為研究主體,為了凸顯人物形象意義,運用薩伊德《知識分子論》做為研究方法與依據,希望能清楚爬梳及出留日學生形象的價值與意涵。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turbulence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1901~1911), the government entrusted to outgoing students their hope of building up the economic and military power. Due to the small number of students sent away, the obstruction from the conservative and the financial difficulty, studying in Europe and the U.S. was not effective in the early phase. After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China took another path and adjusted its reform from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aspects. Therefore, people who received modern education were desperately needed. At this time, Japan, emerging as one of the great powers, proposed training Chinese students and established a large number of intensive schools for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aggression. In consideration of geographical distance, similar language, culture, and customs, as well as less expense, the Qing Government welcomed the proposal and encouraged students to study in Japan. Nearly ten thousand students studied in Japan in ten years, introduced new thinking, and devoted themselves to educational and political reform, becoming the main forc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In reality, 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 were zealous and patriotic. The rad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student community caused a sensation and became a new theme in novels. With the authors' different political positions, they were transformed into various personae.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experiences and imaginatio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ages of the 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 were established—in the former, they were shaped as to be able to integrate Chinese and western knowledge and save their mother country, while in the latter, they were condemned as to be flippant, vulgar and pompous. The radical characteristic of 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 is emphasized in these novels. Compared to the outstand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he leadership image of student studying in Europe or the U.S., the image of those studying in Japan was diverse. This image represents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traditional literati to modern intelligentsia, symbolizes the confusion and conflict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late Qing, and starts a new genre of literature—novels whose motif lies in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Novels in late Qing were relatively realistic. Writers consciously represented the society and responded to social issues in their works. Thus, the personae of 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 not only are a part of a literary work, but also have their own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I analyze the personae of 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 in twentieth century novels and, to emphasize the imag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haracters, base my research on Said’s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In this research, I hope that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the image and personae of the 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 can be clearly shown and understood.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7
第三節 前人研究述評 9
一、 專書論文 9
二、 期刊論文 10
三、 碩博士論文 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5
第二章 晚清留學活動的發展與留日學生小說創作 17
第一節 晚清留學活動始末 17
一、 晚清留學活動的興起與歐美留學生 18
二、 盛極一時的留日熱潮 26
第二節 晚清留學生小說的創作情形 33
第三節 晚清留學生小說的創作主題 38
一、 教育救國 39
二、 建立政治體制藍圖 45
三、 宣揚新思潮 52
第三章 「留日」小說作家的創作動機與寫作策略 54
第一節 創作動機 56
一、 直抒胸臆:愛國精神、政治理念 56
二、 啟迪民智:引介新思潮 58
三、 譴責諷刺:高度期許、譴責怪現狀 60
第二節 晚清留學生小說的寫作策略 66
一、 敵友難分的矛盾情結 69
二、 想像與現實交錯 71
三、 想像新中國,批判舊傳統 73
第四章 學貫中西、救亡圖存──晚清小說中留日學生的正面形象 75
第一節 「新」知識分子的外型與思惟 75
一、 新外形──剪辮改裝、體魄強健 75
二、 新思想──中體西用 77
第二節 「新」知識分子的理想與能力 79
一、 新理想──救國理想取代忠君意識 79
二、 新能力──演說辦報,勇於發聲 84
第三節 「新」知識分子的作為 85
一、 興學辦報 87
二、 批判與反思 89
三、 革命建國 90
第五章 輕佻粗鄙、浮誇行樂──晚清小說中留日學生的負面形象 94
第一節 真假辮子的游移取巧 94
第二節 輕佻粗鄙的醜態 98
第三節 挾洋自重的虛榮心態 100
第四節 浮誇行樂的留學生活 108
第五節 新思想的扭曲變形 110
第六章 結論──兼談晚清留學生小說的價值與意義 115
參考文獻 120
附錄 127


參考文獻
一、研究文本
1.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收錄於復旦大學編:《中國近代小說大系》,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88年-1996年。
2. 李伯元:《文明小史》,收錄於《中國近代小說全集》叢書,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
3.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收錄於《中國近代小說全集》叢書,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
4. 佚名,《破裂不全的小說》,《江蘇》第一、二期載,江蘇同鄉會,1903。
5. 張肇桐:《自由結婚》,收錄於《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叢書,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88年-1996年。
6. 軒轅正裔:《瓜分預言慘禍記》,收錄於復旦大學編:《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叢書,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88年-1996年。旅生:《癡人說夢記等》,收錄於《中國近代小說全集》叢書,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4。
7. 王妙如:《女獄花》,收錄於復旦大學編:《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叢書,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88年-1996年。
8. 杞憂子:《苦學生》,收錄於《中國近代小說全集》叢書,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
9. 過庭(陳天華)《獅子吼》:收錄於《中國近代小說全集》叢書,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
10. 吳蒙,《學究新談》,1905年於《繡像小說》第47至第72期連載。上海:商務印書館,1915年。
11. 夢芸生:《傷心人語》,上海:振聵書社,1905年。
12. 春颿:《未來世界》,收錄於復旦大學編:《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叢書,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88年-1996年。
13. 雁叟:《學界鏡》,收錄於《中國近代小說全集》叢書,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
14. 靜觀子:《六月霜》,收錄於復旦大學編:《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叢書,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88年-1996年。
15. 邵振華:《俠義佳人》,收錄於復旦大學編:《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叢書,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88年-1996年。
16. 履冰:《東京夢》,上海:作新社,1909年。

二、古籍
1. ﹝清﹞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編輯室,中央檔案館明清檔案部編輯組編:《洋務運動》(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2. ﹝清﹞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編輯室,中央檔案館明清檔案部編輯組編:《洋務運動》(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3. ﹝清﹞北洋洋務局纂輯:《約章成案匯覽》,臺北:華文書局,1969。
4. ﹝清﹞外交報館:《外交報彙編.第一冊》,商務印書館,1914年。
5. 佚名:《戊戌變法檔案史料》,臺北:文海,1976。
6. ﹝清﹞容閎,《西學東漸記》,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編》,第95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7. ﹝清﹞容閎,石霓譯註:《容閎自傳:我在中國和美國的生活》。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年。
8. ﹝清﹞張之洞:〈勸學篇〉,《張文襄公全集》,臺北:文海,1971。
9. ﹝清﹞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臺北:中華,1983。
10. ﹝清﹞陳淑編,沈雲龍主編:《奏定學堂章程》臺北:文海,1972。
11. ﹝清﹞學部總務司編,沈雲龍主編:《學部奏諮輯要》,臺北:文海,1985,。
12. ﹝清﹞《清國留學會館第五次報告》,1904。
13. ﹝清﹞魯迅:《魯迅全集‧且介亭雜文末編》卷6,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14. ﹝清﹞劉晴波、彭國興編:《陳天華集》,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15. ﹝清﹞魏源:《魏源集》,臺北:中華書局,1976。
16. ﹝清﹞嚴復:《嚴復集》,臺北:中華書局,1986。
17. 〈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學書〉,《游學譯編》第6冊,1903年3月。
18. 〈敬告留学生〉,《俄事警闻》1904年1月14日。
19. 《萃新報》第三期,1904年7月26日。
20. 〈移日本留學生書〉,《四川學報》1905年第5期。
21. 《中外日報》,1906年7月26日。
22. 〈敬告有志留學者〉,《東方雜誌》,1917年6月。

三、今人論著
(一)專書(按筆畫排序)
1. 王有玄:《中華文史叢書》,臺北:華文出版社,1969年。
2. 王立言等主編:《中囯文學通典.小說通典》,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新華經銷,1999。
3. 王孝廉等編:《中國近代小說全集》,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7。
4.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5.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1993。
6. 王奇生:《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1872-1949)》,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7. 方正耀:《晚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經銷,1991。
8. 田正平:《留學生與中國教育制度近代化》,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9.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臺北:揚智文化,2002
10. 朱謙之:《中國哲學對於歐洲的影響》,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11. 阿英:《晚清小說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12. 江蘇省社科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江蘇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1997。
13.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14. 林明德主編:《晚清小說研究》,臺北:聯經出版,1988。
15. 林子勛:《中國留學教育史(一八四七至一九七五年)》。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
16. 沈殿成主編:《中國人留學日本百年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17. 岑紹基:《語言功能與中文教學(系統功能語言學在中文科教學上的應用)》,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3,
18. 文海出版社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臺北:文海,1963。
19.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5年)。
20. 桑兵:《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21. 高宗魯譯註:《中國幼童留美史》,臺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82。
22. 高宗魯編:《中國留美幼童書信集》。珠海:珠海,2006年。
23. 祝平次,楊儒賓,《天體、身體與國體:迴向世界的漢學》,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24. 孟華編譯,《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頁35-36。
25.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26.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27. 湯克勤:《近代轉型視閾下的晚清小說家:從傳統的士到近代知識分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2012年5月。
28. 舒新城編:《近代中國留學史》,北京:中華書局、上海書店重印,1926。
29. 徐復觀:《知識分子與中國(三)》,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1。
30. 實藤惠秀,譚汝謙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北京:三聯書店,1983。
31.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所主編:《漢學論文集─晚清小說專號》,臺北:文史哲出版,1984。
32. 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3.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34. 喻大華:《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5.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36. 黃錦珠:《晚清小說的新女性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
37.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
38. 黃福慶:《清末留日學生》,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75年。
39. 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40. 董守義:《清代留學運動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
41. 劉世德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修訂本)》,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6。
42.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學生書局,2000年。
43. 蔣貴麟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第12集,臺北:宏業書局,1976。
44. 顧彬:《關於異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45. 賴芳伶:《清末小說與政治社會的變遷》,臺北:大安書局,1994。
46. 鄭劍順:《福建船政局史事紀要編年》,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47.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48. ﹝美﹞費正清等編:《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頁355。
49. 透納(Bryan S. Turner)作;謝明珊譯;國立編譯館主譯,《身體與社會理論》,臺北:韋伯文化國際,2010Body and Socity:Exploration sin Social Theory,3rd (London ,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1996)。
50.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51. 哈布瓦赫(Halbwachs,Maurice)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2.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尚衡譯:《性意識史》臺北:久大出版社,1998。
53.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揚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新華書店經銷,2007。
54. Wendy Griswold著;黃信洋、曹家榮合譯:《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臺北:學富文化,2008。
(二)期刊論文
1. 朱佳:〈晚清留日學生的辦報活動及對中國近代報業發展的影響〉,《科教文化》下旬刊,2007年,頁153-154。
2. 李東芳:〈留學生與民族國家的想像──從《新中國未來記》看梁啟超小說觀的現代〉,《浙江學刊》,2007年第1期,頁68-75。
3. 李亞娟:〈晚清留日學生刊物與小說刊載〉,《明清小說研究》,2010第4期,總第98期,2010年,頁153-154。
4. 吳宇娟:〈論《女獄花》中呈現的晚清女學、女權〉,《嶺東學報》,2004年第16期,頁299-319。
5. 吳宇娟:〈走出傳統的典範―晚清女作家小說女性蛻變的歷程〉,《東海大學中文學報》2007年7月19期,頁239-268。
6. 施曄:〈從《東京夢》到《留東外史》清末民初留日小說的濫觴和發展〉,《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總第95期,2010年,頁202-211。
7. 姜榮剛:〈晚清留學生與中國現代小說觀的萌蘖〉,《東嶽論叢》,第31卷,第4期,2010年。塗江莉〈論近代中國留學生報刊的內容、特點及其作用〉,《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0卷,第4期,1994年,頁103-109。
8.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及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2000第8期,頁6-42。
9. 張煜:〈留學生小說中的文化姿態——以《留東外史》和《曼哈頓的中國女人》為例〉,《當代小說(下)》,2010年,頁62-63。
10. 梅家玲:〈包天笑與清末民初的教育小說〉,《中外文學》第35卷第1期,2006年6月,頁155-184。
11. 湯克勤:〈論轉型視野下晚清留學生小說家和晚清小說中的留學生形象〉,《文藝研究》,2011年第3期,頁51-59。
12. 湯克勤:〈論晚清小說中留學生形象的書寫〉,《荷澤學院學報》,第34卷,第1期,2012年,頁153-154。
13. 黃道琳:〈知識與權力的毀解──米修•傅柯及其思想〉,《當代》第1期,1986,頁22-33。
14. 黃錦珠:〈邵振華及其《俠義佳人》〉,《清末小說》第30號,樽本照雄主編,日本:清末小說研究會,2007年12月,頁132-143。
15. 黃錦珠:〈晚清女作家小說中的女性行旅:以顧太清、王妙如、邵振華、黃翠凝之小說為例〉,《文與哲》,2013年6月,頁441-462。
16. 陳岱蓀、季羨林、張岱年等:〈留學生是中國近代化的報春鳥〉,載《徐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95年,頁53-54。
17. 劉大情,劉思彤:〈晚清小說中的留學生形象〉,《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3期,2011年,頁53~58。
18. 顏健富:〈進出神仙島,想像烏托邦--論旅生《癡人說夢記》的空間想像〉,《臺大文史哲學報》,2005.11,頁105-138。
四、學位論文
1. 林俊宏:《晚清革命思潮與民間文學傳播之研究-以陳天華、秋瑾為探討中心》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2. 周宰嬉:《「文明小史」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3. 朱美祿:《域外之鏡中的留學生形象──以現代留日作家的創作為中心》,四川: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論文,2007年。
4. 林儀莊:《晚清留學生小說之主題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5. 張世瑛,《清末民初的變局與身體》,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博士論文,臺北:2006年。
6. 張卓:《跨文化交流與當代留學生文學研究》,吉林:吉林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0年。
7. 崔舜華:《創造社小說中的國族性格與寓言性質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8. 符馨心:《李伯元及其文明小史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9. 蘇秀英:《文明小史人物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北:2008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