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研究文本
1.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收錄於復旦大學編:《中國近代小說大系》,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88年-1996年。
2. 李伯元:《文明小史》,收錄於《中國近代小說全集》叢書,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
3.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收錄於《中國近代小說全集》叢書,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
4. 佚名,《破裂不全的小說》,《江蘇》第一、二期載,江蘇同鄉會,1903。
5. 張肇桐:《自由結婚》,收錄於《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叢書,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88年-1996年。
6. 軒轅正裔:《瓜分預言慘禍記》,收錄於復旦大學編:《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叢書,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88年-1996年。旅生:《癡人說夢記等》,收錄於《中國近代小說全集》叢書,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4。
7. 王妙如:《女獄花》,收錄於復旦大學編:《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叢書,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88年-1996年。
8. 杞憂子:《苦學生》,收錄於《中國近代小說全集》叢書,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
9. 過庭(陳天華)《獅子吼》:收錄於《中國近代小說全集》叢書,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
10. 吳蒙,《學究新談》,1905年於《繡像小說》第47至第72期連載。上海:商務印書館,1915年。
11. 夢芸生:《傷心人語》,上海:振聵書社,1905年。
12. 春颿:《未來世界》,收錄於復旦大學編:《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叢書,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88年-1996年。
13. 雁叟:《學界鏡》,收錄於《中國近代小說全集》叢書,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
14. 靜觀子:《六月霜》,收錄於復旦大學編:《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叢書,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88年-1996年。
15. 邵振華:《俠義佳人》,收錄於復旦大學編:《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叢書,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88年-1996年。
16. 履冰:《東京夢》,上海:作新社,1909年。
二、古籍
1. ﹝清﹞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編輯室,中央檔案館明清檔案部編輯組編:《洋務運動》(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2. ﹝清﹞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編輯室,中央檔案館明清檔案部編輯組編:《洋務運動》(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3. ﹝清﹞北洋洋務局纂輯:《約章成案匯覽》,臺北:華文書局,1969。
4. ﹝清﹞外交報館:《外交報彙編.第一冊》,商務印書館,1914年。
5. 佚名:《戊戌變法檔案史料》,臺北:文海,1976。
6. ﹝清﹞容閎,《西學東漸記》,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編》,第95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7. ﹝清﹞容閎,石霓譯註:《容閎自傳:我在中國和美國的生活》。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年。
8. ﹝清﹞張之洞:〈勸學篇〉,《張文襄公全集》,臺北:文海,1971。
9. ﹝清﹞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臺北:中華,1983。
10. ﹝清﹞陳淑編,沈雲龍主編:《奏定學堂章程》臺北:文海,1972。
11. ﹝清﹞學部總務司編,沈雲龍主編:《學部奏諮輯要》,臺北:文海,1985,。
12. ﹝清﹞《清國留學會館第五次報告》,1904。
13. ﹝清﹞魯迅:《魯迅全集‧且介亭雜文末編》卷6,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14. ﹝清﹞劉晴波、彭國興編:《陳天華集》,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15. ﹝清﹞魏源:《魏源集》,臺北:中華書局,1976。
16. ﹝清﹞嚴復:《嚴復集》,臺北:中華書局,1986。
17. 〈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學書〉,《游學譯編》第6冊,1903年3月。
18. 〈敬告留学生〉,《俄事警闻》1904年1月14日。
19. 《萃新報》第三期,1904年7月26日。
20. 〈移日本留學生書〉,《四川學報》1905年第5期。
21. 《中外日報》,1906年7月26日。
22. 〈敬告有志留學者〉,《東方雜誌》,1917年6月。
三、今人論著
(一)專書(按筆畫排序)
1. 王有玄:《中華文史叢書》,臺北:華文出版社,1969年。
2. 王立言等主編:《中囯文學通典.小說通典》,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新華經銷,1999。
3. 王孝廉等編:《中國近代小說全集》,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7。
4.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5.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1993。
6. 王奇生:《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1872-1949)》,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7. 方正耀:《晚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經銷,1991。
8. 田正平:《留學生與中國教育制度近代化》,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9.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臺北:揚智文化,2002
10. 朱謙之:《中國哲學對於歐洲的影響》,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11. 阿英:《晚清小說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12. 江蘇省社科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江蘇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1997。
13.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14. 林明德主編:《晚清小說研究》,臺北:聯經出版,1988。
15. 林子勛:《中國留學教育史(一八四七至一九七五年)》。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
16. 沈殿成主編:《中國人留學日本百年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17. 岑紹基:《語言功能與中文教學(系統功能語言學在中文科教學上的應用)》,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3,
18. 文海出版社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臺北:文海,1963。
19.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5年)。
20. 桑兵:《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21. 高宗魯譯註:《中國幼童留美史》,臺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82。
22. 高宗魯編:《中國留美幼童書信集》。珠海:珠海,2006年。
23. 祝平次,楊儒賓,《天體、身體與國體:迴向世界的漢學》,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24. 孟華編譯,《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頁35-36。
25.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26.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27. 湯克勤:《近代轉型視閾下的晚清小說家:從傳統的士到近代知識分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2012年5月。
28. 舒新城編:《近代中國留學史》,北京:中華書局、上海書店重印,1926。
29. 徐復觀:《知識分子與中國(三)》,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1。
30. 實藤惠秀,譚汝謙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北京:三聯書店,1983。
31.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所主編:《漢學論文集─晚清小說專號》,臺北:文史哲出版,1984。
32. 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3.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34. 喻大華:《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5.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36. 黃錦珠:《晚清小說的新女性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
37.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
38. 黃福慶:《清末留日學生》,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75年。
39. 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40. 董守義:《清代留學運動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
41. 劉世德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修訂本)》,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6。
42.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學生書局,2000年。
43. 蔣貴麟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第12集,臺北:宏業書局,1976。
44. 顧彬:《關於異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45. 賴芳伶:《清末小說與政治社會的變遷》,臺北:大安書局,1994。
46. 鄭劍順:《福建船政局史事紀要編年》,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47.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48. ﹝美﹞費正清等編:《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頁355。
49. 透納(Bryan S. Turner)作;謝明珊譯;國立編譯館主譯,《身體與社會理論》,臺北:韋伯文化國際,2010Body and Socity:Exploration sin Social Theory,3rd (London ,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1996)。
50.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51. 哈布瓦赫(Halbwachs,Maurice)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2.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尚衡譯:《性意識史》臺北:久大出版社,1998。
53.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揚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新華書店經銷,2007。
54. Wendy Griswold著;黃信洋、曹家榮合譯:《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臺北:學富文化,2008。
(二)期刊論文
1. 朱佳:〈晚清留日學生的辦報活動及對中國近代報業發展的影響〉,《科教文化》下旬刊,2007年,頁153-154。
2. 李東芳:〈留學生與民族國家的想像──從《新中國未來記》看梁啟超小說觀的現代〉,《浙江學刊》,2007年第1期,頁68-75。
3. 李亞娟:〈晚清留日學生刊物與小說刊載〉,《明清小說研究》,2010第4期,總第98期,2010年,頁153-154。
4. 吳宇娟:〈論《女獄花》中呈現的晚清女學、女權〉,《嶺東學報》,2004年第16期,頁299-319。5. 吳宇娟:〈走出傳統的典範―晚清女作家小說女性蛻變的歷程〉,《東海大學中文學報》2007年7月19期,頁239-268。
6. 施曄:〈從《東京夢》到《留東外史》清末民初留日小說的濫觴和發展〉,《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總第95期,2010年,頁202-211。
7. 姜榮剛:〈晚清留學生與中國現代小說觀的萌蘖〉,《東嶽論叢》,第31卷,第4期,2010年。塗江莉〈論近代中國留學生報刊的內容、特點及其作用〉,《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0卷,第4期,1994年,頁103-109。
8.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及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2000第8期,頁6-42。9. 張煜:〈留學生小說中的文化姿態——以《留東外史》和《曼哈頓的中國女人》為例〉,《當代小說(下)》,2010年,頁62-63。
10. 梅家玲:〈包天笑與清末民初的教育小說〉,《中外文學》第35卷第1期,2006年6月,頁155-184。11. 湯克勤:〈論轉型視野下晚清留學生小說家和晚清小說中的留學生形象〉,《文藝研究》,2011年第3期,頁51-59。
12. 湯克勤:〈論晚清小說中留學生形象的書寫〉,《荷澤學院學報》,第34卷,第1期,2012年,頁153-154。
13. 黃道琳:〈知識與權力的毀解──米修•傅柯及其思想〉,《當代》第1期,1986,頁22-33。
14. 黃錦珠:〈邵振華及其《俠義佳人》〉,《清末小說》第30號,樽本照雄主編,日本:清末小說研究會,2007年12月,頁132-143。
15. 黃錦珠:〈晚清女作家小說中的女性行旅:以顧太清、王妙如、邵振華、黃翠凝之小說為例〉,《文與哲》,2013年6月,頁441-462。16. 陳岱蓀、季羨林、張岱年等:〈留學生是中國近代化的報春鳥〉,載《徐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95年,頁53-54。
17. 劉大情,劉思彤:〈晚清小說中的留學生形象〉,《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3期,2011年,頁53~58。
18. 顏健富:〈進出神仙島,想像烏托邦--論旅生《癡人說夢記》的空間想像〉,《臺大文史哲學報》,2005.11,頁105-138。四、學位論文
1. 林俊宏:《晚清革命思潮與民間文學傳播之研究-以陳天華、秋瑾為探討中心》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2. 周宰嬉:《「文明小史」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3. 朱美祿:《域外之鏡中的留學生形象──以現代留日作家的創作為中心》,四川: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論文,2007年。
4. 林儀莊:《晚清留學生小說之主題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5. 張世瑛,《清末民初的變局與身體》,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博士論文,臺北:2006年。6. 張卓:《跨文化交流與當代留學生文學研究》,吉林:吉林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0年。
7. 崔舜華:《創造社小說中的國族性格與寓言性質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8. 符馨心:《李伯元及其文明小史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9. 蘇秀英:《文明小史人物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北: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