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1.84.185) 您好!臺灣時間:2023/05/30 06: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雨嫻
論文名稱:國小高年級不同學習障礙學生在分數概念作答情形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responses on fraction concepts for the fifth-grade and sixth-grad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指導教授:林玉霞林玉霞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學習障礙分數概念異常作答
外文關鍵詞:learning disabilitiesfraction conceptsaberrant respons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8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不同學習障礙學生在分數概念的作答情形,並與高年級一般學生進行比較,探討二者在分數概念之作答情形是否有所差異。研究對象為台南市國小五、六年級學習障礙學生共98位,其中閱讀障礙34位、數學障礙31位、學業性學習障礙33位,另有一般學生97位。研究工具為「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量表」與「WBStar1.0軟體」。本研究將作答情形分就作答表現(得分表現、精熟程度和迷思程度)與作答風格(即異常作答情形之粗心程度和猜測程度)以敘述統計、重複量數、多變量變異數和獨立樣本t考驗等進行資料分析與處理。所得研究結果為:
1. 高年級學習障礙學生在分數概念得分表現、精熟程度和異常作答情形有顯著差異。
2. 高年級不同學習障礙學生在分數概念之迷思程度有顯著差異。
3. 高年級學習障礙學生在分數概念之作答表現顯著低於一般學生,而異常作答情形顯著高於一般學生。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s on fraction concepts of fifth- grade and sixth-grad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to compare the responses with those of the ordinary fifth- grade and sixth-grade students. The study searched 98 fifth- grade and six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97 ordinary students in the same grade from Tainan. Among the 98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34 of them are with reading disabilities, 31 with mathematics disabilities, and 33 with academic disabilities. The tools we used in this study are " The Rating Scale of Fraction concepts for 5th and 6th graders " and " WBStar1.0 Software ." The responses are separat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one is the performance, including the score, capability and misconception. The other one is the style, including carelessness and guessing of aberrant response. The methods to analyze the data in the study a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repeated measure,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The results in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re are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score, capability and aberrant response on fraction concepts among the fifth- grade and sixth-grad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2. Different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d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misconception on fraction concepts for 5th and 6th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3. For 5th and 6th graders,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re worse than those of the ordinary students on fraction concepts.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have much more aberrant responses on fraction concepts than the ordinary ones.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v

表次 …………………………………………………………………… vii

圖次 …………………………………………………………………… 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 ……………………………………………………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習障礙學生的數學學習特徵 …………………………… 13
第二節 分數概念的學習與迷 ……………………………………… 19
第三節 異常作答理論之探究 ………………………………………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6
第四節 研究程序 …………………………………………………… 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高年級學習障礙學生分數概念作答情形分析與比較 …… 48
第二節 高年級不同學習障礙學生分數概念作答情形分析與比較 56
第三節 高年級學習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分數概念作答情形之比較 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75
第二節 建議 ………………………………………………………… 7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81
外文部分 …………………………………………………………… 87
附錄
附錄一 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量表 …………………………… 91
附錄二 測驗同意書 ………………………………………………… 99
附錄三 「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量表」授權同意書 ………… 101

中文部分
王雪瑜(2006)。國小數學學障兒童數學解題錯誤類型分析之探討。特殊教育叢書,95,15-30。
方心怡(2005)。認知解題策略對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障礙學生乘除法應用問題解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
方將任(2009)。異常作答指標內外注意係數標準化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朱志清(2001)。非語文學習障礙學生學習行為特徵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江美娟(2002)。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解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江毓鈞(2012)。運用Wiimote 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在分數加減概念與運算之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呂玉琴(1991a)。分數概念:文獻探討。台北師院學報,4,573-606。
呂玉琴(1991b)。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1∕2 vs. 2∕4。國民教育,31(11),10~15。
呂玉琴(1993)。影響分數二分之一概念的因素。國民教育,33(5、6),2-11。
呂玉琴(1997)。數與計算教材設計對分數概念的概念處理。載於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數學新課程概說(中年級)(頁137-149)。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研習會。
呂玉琴、鄧寶生(2001)。兒童數、量、形概念調查及診斷教學之研究-應用直觀規律理論-子計畫一:兒童分數概念調查及診斷教學之研究(Ⅰ)(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 89-2511-S-152-024)。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呂玉琴、鄧寶生(2002)。兒童數、量、 形概念調查及診斷教學之研究-應用直觀規律理論-子計畫一:兒童分數概念調查及診斷教學之研究(Ⅱ)(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 90-2519-S-003-006)。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二版)。台北:心理。
吳宏毅、游政雄、劉世能(2002)。台灣北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吳毓瑩和呂玉琴(1997)。潛在類別分析對兒童等值分數概念結構之解析(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85-2511-S-152-007)。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林俊吉(2005)。分數概念題庫建立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省立新竹師範學院學報,4,295-347。
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1996)。分數啟蒙的學習與教學之發展性研究。科學教育學刊,4(2),161-169。
周筱亭、黃敏晃(2001)。國小數學教材分析-分數的數概念與運算。台灣省國民小學教師研習會。
邱上真(2001)。跨領域、多層次的數學學障研究:從學習障礙的官方定義談起。載於台灣師範大學主編,2001數學學習障礙研討會手冊(9-41頁)。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邱佳寧(2001)。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解題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洪素敏(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迷思概念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胡永崇(2003)。學習障礙學生之數學補救教學。載於張英鵬(主編),特殊教育文集(五)(頁1-36)。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胡永崇(2013)。學習障礙者之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頁311-348)。台北:五南。
秦麗花(1995)。國小數學學障兒童數學解題錯誤類型分析。特殊教育季刊,55,33-38。
徐文明(2007)。國小三年級分數概念學習困難兒童之補救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
許靖如(2008)。自我教導策略對提升學習障礙兒童加減法文字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張世彗(2006)。學習障礙導論。台北:五南。
張春興(1999)。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梅文慧(2003)。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困難學生加減法算式填充題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教育部(1993)。國小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檢索於2014年2月26日,自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網址:http://edu.law.moe.gov.tw/LawQuery.aspx
陳和貴(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學習表現及易犯錯誤類型之比較研究~以屏東縣多元文化族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陳映汝(2012)。分數啟蒙教材內容之分析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陳盈穎(2012)。Mayer型式加減法文字題測驗之編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陳麗玲(1993)。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計算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郭孟儒(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小數迷思概念及其成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范政秋(2009)。國小資源班資深教師與初任教師對學習障礙學生在數學解題教學之歷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范揚素(2012)。直接教學法對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在乘法運算之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黃財尉(2004)。內外注意係數指標發展之研究(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 92-2511-S-415-006)。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財尉(2005)。內外注意係數指標決斷值的建立與檢視。嘉義:濤石文化。
黃財尉(2008)。不同資料結構下異常作答指標決斷值的探討。輔導與諮商學報,30(1),1-16。
黃財尉(2010)。結合異常作答指標與Polya解題歷程開發分數文字題的電腦適性診斷測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96-2815-C-415-010-H)。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財尉(2011)。內外注意係數異常作答診斷空間的建立與探證。測驗學刊,58(1),1-27。
黃怡臻(2011)。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分數問題異常作答與生理回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楊壬孝(1988)。國中小學生分數概念的發展(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77-0111-S003-09A)。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楊坤堂(2007)。數學學習障礙。台北:五南。
楊德清(2000)。數字常識與筆算能力。教師之友,41(2),34-35。
楊德清、洪素敏(2003)。比較分數大小~從具體、半具體、至抽象符號表徵之教學行動研究。南師學報,37(2),75-103。
詹婉華(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詹婉華、呂玉琴(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量表之設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2(2),241-263。
葉俊谷、楊德清、黃財尉(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在數常識異常作答之探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4,58-77。
劉世能(2002)。臺灣北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分數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劉褘翎(2008)。嘉義市國小學童幽默感、幽默感迷思與家庭氣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盧志明、黃財尉、方將任(2007)。Guttman型異常作答指標偵測力之比較。測驗學刊,54(1),147-174。
盧志明、黃財尉(2010)。WBStar1.0軟體。未出版程式。
蔡秋菊(2010)。運用異常作答指標分析國中學生在基測數學迷思概念之研究-以南投縣一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蘇怡慈(2012)。電腦支援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分數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外文部分
Behr, M. J., Wachsmuth, I., Post, T. R. &; Lesh, R. (1984).Order and Equivalence of Rational Numbers: A Clinical Teaching Experiment.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23~341.
Behr, M. &; Post, T. (1988). Teaching rational number and decimal concepts. In T. Post (Ed.), Teaching mathematics in grades K-8: Research-based methods (pp. 190-231).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ender, W. N. (2003). Learning disabilities: characters, identifica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Edition 5).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Bergeron, M.J. &; Herscovics, H. (1987). Unit Fractions of a Continuous Whole.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Figueras, O. (1989). Two Different View of Fraction: Fractionating and Operating.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PME.
Geary, D.C. (2004). Mathematics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7(1), 4-15.
Kamii, C., &; Clark, F. B. (1995). Equivalent Fractions: Their Difficulty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 14, 365-378.
Huang, T.W. (2002). The power of the Beyond-Ability-Surprise Index and the Within-Ability-Concern Index for detecting person/item aberrances: A Monte Carlo study. Unpublished doctorate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OH.
Huang, T. W. (2006). Aberrant response diagnoses by the Beyond-Ability-Surprise index(B*) and the Within-Ability-Concern index (W*). Proceedings of 2006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pp.2853-2865). Honolulu, Hawaii.
Huang, T. W. (2011). Robustness of BW aberrance indices against test length. Knowledge Management &; E-Learn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 (3), 310-318.
Huang, T. W. (2012). Aberrance detection powers of the BW and Person-Fit indic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5 (1), 28-37.
Huang, T. W., &; Wu, P. C. (2013). Classroom-based cognitive diagnostic model for a teacher-made fraction-decimal Tes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6 (3), 347–361.
Lerner, J. (2003).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8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Mack, N. K. (1990). Learning fractions with understanding: building on informal knowledg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1(1), 16-32.
Meijer, R. R. (1996). Person-fit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Applied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9(1), 3-8.
Meijer, R. R., &; Sijtsma, K. (1999). A review of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fit of item score pattern on a test. (Research Report No. 99-01). Enschede, Netherlands: University of Twente, Facult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rcer, C. D., Pullen, P. C. (2009).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Miller, S. P., &; Mercer, C. D. (1997). Educational aspects of mathematics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0(1), 47-56.
McKinney J. D., &; Feagans, L. (1984). Academic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earning disabled children and average achievers: Longitudinal studies.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1(5), 251-265.
Piaget, J., Inhelder, B., &; Szeminska, A. (1960).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geometry. New York: Basic Books.
Rivera-Batiz, E. L. (1992). Quantitative literacy and the likelihood of employment among you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7, 313-328.
Riedesel, C. A., Schwartz, J. E., & Clements, D. H. (1980)。數學科教材教法(謝如山、謝名起、謝名娟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980)。
Vance, J. H. (1992). Understanding equivalence: A number by any other name.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2(5), 263-266.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呂玉琴(1991b)。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1∕2 vs. 2∕4。國民教育,31(11),10~15。
2. 呂玉琴(1991b)。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1∕2 vs. 2∕4。國民教育,31(11),10~15。
3. 呂玉琴(1993)。影響分數二分之一概念的因素。國民教育,33(5、6),2-11。
4. 呂玉琴(1993)。影響分數二分之一概念的因素。國民教育,33(5、6),2-11。
5. 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1996)。分數啟蒙的學習與教學之發展性研究。科學教育學刊,4(2),161-169。
6. 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1996)。分數啟蒙的學習與教學之發展性研究。科學教育學刊,4(2),161-169。
7. 秦麗花(1995)。國小數學學障兒童數學解題錯誤類型分析。特殊教育季刊,55,33-38。
8. 秦麗花(1995)。國小數學學障兒童數學解題錯誤類型分析。特殊教育季刊,55,33-38。
9. 黃財尉(2011)。內外注意係數異常作答診斷空間的建立與探證。測驗學刊,58(1),1-27。
10. 黃財尉(2011)。內外注意係數異常作答診斷空間的建立與探證。測驗學刊,58(1),1-27。
11. 楊德清(2000)。數字常識與筆算能力。教師之友,41(2),34-35。
12. 楊德清(2000)。數字常識與筆算能力。教師之友,41(2),34-35。
13. 詹婉華、呂玉琴(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量表之設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2(2),241-263。
14. 詹婉華、呂玉琴(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量表之設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2(2),241-263。
15. 葉俊谷、楊德清、黃財尉(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在數常識異常作答之探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4,5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