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8 06: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祈幃
研究生(外文):CHI-WEI,LIAO
論文名稱:國中學生壓力因應策略、解釋風格與考試焦慮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Explanatory Style and Test Anxiety
指導教授:曾迎新曾迎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in-Hsing,Ts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8
中文關鍵詞:壓力因應策略解釋風格考試焦慮
外文關鍵詞:Stress Coping StrategiesExplanatory StyleTest Anxie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6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之,採用「分層叢集抽樣」的方式,以一零二學年度就讀台灣地區嘉義縣公立國民中學一、二、三年級的男女學生為研究對象。總計抽取8所公立國中,合計18個班級,共540人。發出540份問卷,回收506份問卷,回收率為93.70%。經剔除作答不完整及不誠實作答者,共得有效樣本464人,問卷可用率為92%。其中包括男生227人,女生237人。
  至於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調查表」、「壓力因應策略量表」、「解釋風格量表」、「考試焦慮量表」。在資料處理方面,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雙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分析方法考驗八個研究假設。
  亦將本研究獲致的研究結果,詳列如下:
一、國中學生的考試焦慮程度屬中等焦慮,其中憂慮的焦慮高於情緒化的焦慮。
二、國中女生之考試焦慮顯著高於男生;三年級學生的考試焦慮顯著高於一、二年
級。
三、國中學生的考試焦慮不因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國中學生的壓力因應策略與考試焦慮有低度的負向相關,其中問題解決、尋求
支持、暫時擱置與考試焦慮及憂慮分層面呈現負向的低相關。
五、國中學生的解釋風格與考試焦慮有其低相關,其中樂觀傾向與憂慮分層面呈現
負向的低相關,而悲觀傾向則與及憂慮分層面呈現正向的低相關。
六、國中學生的考試焦慮會受其解釋風格與性別之交互作用影響,其中不同性別的
國中學生,其情緒性反應會因解釋風格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七、國中學生的背景變項、壓力因應策略及解釋風格共能解釋整體考試焦慮11%、
憂慮分層面13%、情緒性反應分層面2%。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以供學校教師及輔導人員與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explanatory style and test-anxiety. The subjects were drew from eighth graders in Chiayi. The instrument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Scale, Explanatory Style Scale and Test Anxiety Scal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two-way MANOVA, Pe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we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stated as the following:
1.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test anxiety was at medium
level, while their worry anxiety were higher than their
emotion anxiety.
2. The girls’ test anxiet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boys’; the third-graders’ test anxiet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econd-graders’ and first-
grades’.
3. In terms of social-economic statu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test
anxiety.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test anxiety and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was low.
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test anxiety and
explanatory style was low.
6. The students’ test anxiety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between explanatory style and
gender.
7. The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and explanatory style and
demographic factors such as gender, grade predicted
students’ test anxiety from 2 to 13%.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counselors and further studies are provided.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ii
表次…………………………………………………………………… i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考試焦慮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壓力因應策略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23
第三節 解釋風格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41
第四節 壓力因應策略、解釋風格與考試焦慮的相關研究……… 5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7
第二節 研究問題及假設…………………………………………… 5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5
第五節 研究程序…………………………………………………… 73
第六節 資料分析…………………………………………………… 7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中學生背景變項、壓力因應策略、解釋風格與考試焦慮間關
係之分析…………………………………………………… 77
第二節 國中學生壓力因應策略、解釋風格、背景變項與考試焦慮的交
互作用分析………………………………………………… 90
第三節 國中學生壓力因應策略、解釋風格與考試焦慮的相關情
形…………………………………………………………… 100
第四節 國中學生背景變項、壓力因應策略、解釋風格對考試焦慮的預
測分析………………………………………………………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09
第二節 建議………………………………………………………… 11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117
英文部分 …………………………………………………………… 128
附錄
附錄一 國中學生學習經驗調查問卷……………………………… 137
附錄二 考試焦慮量表使用同意書………………………………… 146
附錄三 壓力因應策略量表使用同意書…………………………… 147
附錄四 青少年正/負向事件解釋風格量表使用同意書………… 14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明潔(2003)。國中生樂觀/悲觀傾向、課業壓力評估、課業壓力因應方式與學
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毛國楠(1995)。國中教師的樂觀信念、自我效能、對壓力的認知評估、因應方式與工作調適及身心健康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28,177-193。
王淑蕙 (2003)。國中生考試壓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中縣清水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永裕(2005)。雲林縣國中、小學生成就目標導向、認知投入、考試焦慮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以數學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王孟羚(2009)。引導想像訓練方案對國中生考試焦慮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嘉義。
王蕾雁(2009)。中學階段資優生與普通生樂觀傾向、自我效能與解釋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臺北巿:五南書局。
內政部(2011)。九十九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少年報告書。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天下雜誌(2013)。12年國教國中現場大調查。天下雜誌網站。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1月30日。網址: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4089
史家瑄(2008)。國中生的自我調節、壓力因應策略與學校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臺北市。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行政院衛生署(2013)。101年度死因統計。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李仁豪(2003)。成就目標與學習行為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志勇(2008)。國三學生數學課後補習對數學考試焦慮之關係研究-以基隆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臺北市。
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呂怜慧(2002)。變調的求學路-中途輟學學生對生活事件解釋風格之尋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彰化。
呂岳霖(2005)。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學生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硏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硏究所,臺中市。
呂麗娟(2007)。國中生因應考試焦慮之行動研究~以宜蘭縣復興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
吳松林(1984)。成敗經驗對不同焦慮程度學生心理反應之影響。教育學刊,5,288-328。
吳永清(2006)。國中學生考試焦慮、完美主義傾向與自我設限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吳秉叡(2012)。學習障礙學生解釋風格、希望感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明隆(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三版)。臺北市:知城。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巫文琦(2007)。國中學生自我效能、教師期望、解釋風格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彰化。
巫博瀚、賴英娟(2007)。考試焦慮對學習者自我調整學習行為與成就表現之影響。研習資訊,24(5),95-100。
林燦南(1990)。鬆弛訓練課程對減低國中生考試焦慮之實驗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彰化。
林美珍、黃世琤、柯華葳(2007)。人類發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續琴(2003)。國中生生活壓力ˋ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林玉君(2006)。青少年炫耀性消費行為、生活型態與生活壓力因應策略相關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臺北市。
林米庭(2007)。親子關係、人際壓力因應與青少年焦慮、憂鬱情緒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臺北市。
林英明(2008)。技專校院學生的課業壓力、壓力反應與壓力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研究所,彰化。
林美貞(2009)。國中生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在職專班,臺北市。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頁50)。臺北市:巨流。
兒福聯盟(2013)。2013少年生活煩惱狀況調查報告。兒童福利聯盟網站。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7月24日。網址:
  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029
紀怡如(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壓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
施協志(2003)。國中學生性別、年級、編班與壓力因應、自重感、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雲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
侯雪香(2006)。國中資優生學業自我效能、解釋型態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高淑芳、陸洛(2001)。父母管教態度與國中生升學考試壓力感受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0,221-250。
徐佩君(2000)。父母管教方式、解釋風格、負向家庭生活經驗與兒童解釋風格之相關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 諮商研究所,彰化。
唐全騰(2008)。國中生生活壓力、壓力因應及憂鬱情緒—以新竹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新竹市。
唐子俊、蔡瑞修、王慧瑛、黃詩殷、林家興(2006)。憂鬱症合併重複自我傷害行為青少年的人際心理治療:正向改變即有效治療因子分析。中華心理衛生,19(3),279-304。
高民凱(2001)。中學生解釋風格量表之編製及其效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彰化。
張玉玲(2000)。尋找挑戰難題、打死不退的學生:國中學生解釋風格、自尊、學業失敗忍受力與挑戰學業難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彰化。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3)。現代心理學(重修版)。臺北市:東華。
張育瑗(2006)。音樂聆聽與肌肉放鬆練習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紓解考試焦慮之實驗,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研究所,新竹市。
許娜綺(2007)。大學會計系學生之會計學習動機、考試焦慮及學習成就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會計資訊研究所,彰化。
張家綺(2008)。彰化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成就動機與考試焦慮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研究所,臺中市。
張淑美(2009)。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解釋型態與生涯覺察之相關研究-以基北區音樂資優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臺北市。
范粵平(2012)。國中學生早期記憶負向情感反應、解釋風格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彰化。
曾瓊慧(2004)。大學生的演說焦慮與情緒調節、幽默感、創造力、職業選擇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曾柏嵐(2009)。國中學生知覺導師管教方式與學生焦慮之相關研究:以基隆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彭佳涵(2007)。隔代教養國中學生生活壓力與壓力因應策略之關係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彰化。
馮麗君(2008)。國中生生活壓力、正向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黃靖雯(2010)。國中生生活壓力、壓力因應策略與物質使用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研究所,高雄市。
黃真真(2010)。國中學生解釋型態、挫折容忍力與其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南市。
彭惠鈴(2010)。高中生的英文學習動機、考試焦慮及學習成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應用英語研究所,臺北市。
黃鈴淯(2010)。高雄市國中生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類型與其解釋風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高雄市。
莊智芳(1992)。焦慮處理課程對國一學生考試焦慮的處理效果之研究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莊淑灣(2005)。中部地區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楊永瑞(2003)。家人支持對降低考試焦慮與憂鬱的效果:父母情感過度涉入與親子關係親密度的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臺北市。
楊錦雲(2004)。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態度. 同儕關係與解釋風格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彰化。
楊雅惠(2004)。依附、負向情緖調適預期和壓力因應對情緖經驗的影響歷程之探討 : 以大四學生的生涯抉擇壓力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硏究所,臺北市。
楊年瑛(2009)。青少年自我效能、壓力因應策略與憂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嘉義。
楊雅婷(2009)。金門縣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解釋風格對學校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楊玉環(2010)。國中學生父母期望、學習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趙華貞(2012)。臺北市國中生壓力來源、因應策略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臺北市。
葉真秀(2004)。高中生完美主義傾向、解釋風格與憂鬱程度之關係--以臺中縣市 六所高中為例。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臺中市。
劉淑娟(2005)。屏東縣國中生生活壓力、解釋風格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劉呈恩(2008)。雲林縣國中學生解釋風格、自我概念與憂鬱情緒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彰化。
劉秉諭(2012)。桃園縣國民中學學生生活壓力、壓力因應策略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臺北市。
劉家魁(2012)。高中資優生考試焦慮之質性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嘉義。
郭國禎、駱芳美 (2010)。教育與諮商相關系所大學生統計壓力的因應策略與統計焦慮關係之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9,61-106。
董氏基金會(2011)。臺灣五都國、高中學生學生運動狀況、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董氏基金會網站。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1日。網址:
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79&;Page=1
陳明珠(1993)。國小學童考試焦慮、父母管教態度、自我能力評估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彰化。
陳筱瑄(2003)。臺中縣某國中學生內外控人格特質、主觀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素惠(2004)。原住民國中生生活壓力、壓力因應策略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
陳淑貞(2005)。非行少年依附、解釋風格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臺中市。
陳彥蓉(2007)。考試焦慮-成就組型與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統計研究所,臺南市。
陳彥廷(2007)。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考試焦慮對數學科學業成績的影響-以臺南市立後甲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統計研究所,臺南市。
陳怡婷(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數學科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考試焦慮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臺北市。
陳怡君(2011)。青少年依附關係、心理資本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在職專班,臺北市。
陳姵岓(2011)。國中生之壓力認知與因應策略對校園偏差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
潘盈君(2004)。有無犯罪國中生自我調控能力與壓力因應策略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
賴嬋娟(2009)。國中生家庭依附、壓力因應策略與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嘉義。
賴亭如(2009)。音樂欣賞紓解國小學生考試焦慮成效之研究-以臺南縣某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臺北市。
盧嬿玲 (2006)。國民中學學生數學焦慮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為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
盧宣勳(2010)。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九年級生解釋型態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臺北市。
謝佳原(2003)。國中學生解釋風格與依附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彰化。
韓玉芬(2004)。初任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歷程之質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謝偉宏(2011)。理情行為治療法(REBT)對減低學生數學考試焦慮與提升數學科學習成就表現之研究─以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為例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數學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
蔡玉芳、黃碧玉(2010)。認知行為治療運用在考試焦慮的輔導與矯治。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91。
蔡治平(2011)。解釋風格、學習型態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國二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蔡毓平(2012)。國中生課業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臺北市。
簡子超(2006)。大學會計系學生之成就目標、策略使用、會計考試焦慮及學習成就之關聯性研究。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會計資訊研究所,彰化。
羅慧雯(2011)。學生人格特質對學習成效的影響--學習動機與考試焦慮的調節作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商業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苗栗。
蘇進棻(2006)。一綱多本教科書政策與學生學習壓力之研究。臺灣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研討會論文輯(頁411-435)。臺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二、英文部分
Abramson, L. Y., Seligman, M. E. P., &; J.D. Teasdale,(1978).Learned helplessn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87(4), 489-499.
Alumran, J. I. A., &; Punamaki, R.-L.(2008).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ge, academic achievemen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coping styles in Bahraini. Adolesc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Research, 6(2), 104-119.
Ang, R. P, Huan, V. S. (2006).Academic expectations stress inventory.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66, 522-539.
Araki, N.(1992).Test anxiety 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Japan: Anxiety. Stress &; Cop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5(3), 205-215.
Billings, A. G., &; Moos, R. H. (1984).Coping, stress and social resources among adults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46, 877-891.
Blankstein, K. R., Flett, G. L., &; Watson, M. S.(1992).Coping and academic problem-solving ability in test anxiet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8, 37-46.
Cassady J. C., &; Johnson, R. F. (2002).Cognitive test anxie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7, 270-295.
Cattell, R.B. and Scheier, I.H.(1961).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Neuroticism and Anxiety. New York: Ronald Press.
Chang, E. C.(2002).Predicting suicide ideation in an adolescent population: Examining the role of social problem solving as a moderator and a mediator.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2(7), 1279-1291.
Cole, J. S., &; Denzine, G. M.(2004).I am not doing as well as I would like to: Understanding student situated motivations for negative academic events. Journal of College Reading and Learning, 34, 29-44.
Culler, R. E., &; Holahan, C. J.(1980).Test anxie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s: The effects of study-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2, 16-20.
Deffenbacher, J.L., Michaels, A. C., Michaels, T.&; Daley, P.C.(1980).Comparison of anxiety management training and self-control desensitiza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7, 232-239.
Edmund J. Bourne(2010)。焦慮與恐懼自我療癒手冊(劉鈺玲譯)
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2008)。
Flokman, S. &; Lazarus, R. S.(1985).If it Changes it Must Be A Process : A Studyof Emotion and Coping During There Stages College Examination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8(1), 150-170.
Folkman, S.(1984).Personal control and stress and coping proces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4), 839-852.
Frydenberg, E., &; Lewis, A. R.(1993).Boys play sport and girls turn to others: Age, gender and ethnicity as determinants of coping.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6, 253-266.
Gay, L. R., Mill, G.E., &; Airasian, P.(2009).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ications(9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 J.: Prentice Hall.
Gmelch, W. H.(1982).Beyond stress to effect manage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ampel, P. &; Petermann, F.(2005).Age and gender effect on cop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4(2), 73-83.
Hembree, R.(1988).Correlates, causes, effects, and treatment of anxiety.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8(1), 47-77.
Herman, W. E.(1990).Fear of failure as a distinctive personality trait measure of test anxiety.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23, 180-185.
Hewitt, P.L., &; Flett, G.L.(1996).Personality traits and coping process.In N.S. Endler, &; M. Zeidner(Eds.), Handbook of coping:Theory ,research ,Application(pp.410-433).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
Hiroto, D. S., &; Seligman, M. E. P.(1975).Generality of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m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6, 311-327.
Hjelle, L. A., Busch, E. A., &; Warren, H.(1996).
Explanatory style, dispositional optimism, and reported parental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7.
Justice, B.(1988).Stress, coping, and health outcomes. In M. L. Russell(Ed.). Stressmanagement for chronic disease(pp. 14-29).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Kondo, D. S.(1997).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test anxiety. Anxiety, Stress, and Coping, 10, 203-215.
Lawson, D.J.(2006).Test Anxiety: A Test of Attentional Bia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ine, Orono, U.S.A.
Lazarus,R.S.(1976).Patterns of adjustmen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zarus,R.S. &; Folkman,S.(1984).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Li, E. C., DiGiuseppe, R., &; Froh, J.(2006).The roles of sex, gender,and coping in adolescent depression. Adolescence, 41(163), 409-415.
Liebert, R.M.,&; Morris, L.W.(1967).Cognitive and emotional components of test ansiety: A distinction and some initial data. Psychological Report, 20, 975-978.
Mandler, G.,&; Sarason, S. B.(1952).A study of anxiety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47, 166-173.
Morris, L., Davis, D. &; Hutchings, C.(1981).Cognitive and Emotional Components of Anxiety: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vised Worry-Emotionality Scal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3, 541-555.
Moos, R. H.(1992).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coping resources and processes.In L. Goldberger &; S. Breznitz(Eds), Handbook of stess(pp. 212-230).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Moss, R.H., &; Schaefer ,J.A..(1993).Coping resources and
processes:Current concepts and measures. In L.Goldberger, &;
S.Breznitz(Eds.), Handbook of Stress: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Morris, L. W., Engle, W. B.(1981).Assessing various coping strategies and their effects on test performance and anxiet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37, 165-171.
Nolen-Hoeksema, S., Girgus, J. S., &; Seligman, M. E. P.(1986).Learned helplessness in childre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depression, achievement, and explanatory sty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2), 435-442.
Olah,A.(1995).Coping strategies among adolescents: a cross-cultural tudy. Journal of Adolescence,18(4), 491-512.
Pervin, L. A.(1984).Current controversies and issues in personality.Canada: John Wiley.
Peterson, C., &; Barrett, L. C.(1987).Explanatory styl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university freshm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 603-607.
Peterson,C., &; Seligman, M. E. P.(1984).Casual explanations as a risk factor for depression: Theory and evide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91, 347-374.
Peterson, C., &; Park, N.(2007).Explanatory style and emotion regulation. In J. J.Gross(Ed.), 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pp.159-179). New York:Guilford.
Peterson, C., &; Steen, T. A. (2002).Opt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244-256), Oxford University.
Reardon, John M. Williams, Nathan L(2007).The specificity of cognitive vulnerabilities to emotional disorders: Anxiety sensitivity, looming vulnerability and explanatory style.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1(5), 625-643.
Sapp, M.(1999).Applied research,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interventions.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Sarason, I. G.(1980).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est anxiety. In I. G. Sarason(Ed.), Test anxiety: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pp.3-14).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Scheier, M., &; Carver, C.(1993).On 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The benefits ofbeing optimistic.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30.
Scheier, M. F., Carver, C. S., &; Bridges, M. W.(2002).Optimism,pessimism,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E. C. Chang(Ed.), Optimism and pessimism: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pp. 189-216).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Schulman, P., Keith, D., &; Seligman, M.(1991).Is optimism heritable? A study oftwins. Behavior Research Therapy, 31, 569-574.Seligman, M. E. P., Peterson, C., Kaslow, N. J., Taneubaum,R. L., Alloy, L. B., &;Abramson, L. Y.(1984).Explanatory styl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childre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3,235-238.
Seligman, M. E. P.(2011)。學習樂觀‧樂觀學習(洪蘭譯)。臺北:
遠流。(原著出版於1991 )。
Spielberger, C. D.(1972). Anxiety as an emotional state. In C.D.Spielberger(Ed.), Anxiety: Current trend in theory and research: Vol.1(pp. 23-49). New York: Academic.
Spielberger, C., &; Vagg, P.(1995). Test anxiety: A transactional process model. In C. Spielberger &; P. Vagg (Eds.), Test anxiety: Theory,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pp. 3-14). Washington DC: Taylor &; Francis.
Stober, J.(2004).Dimensions of test anxiety: Relations to ways of coping with pre-exam anxiety and uncertainity. Anxiety, Stress, and Coping, 17(3), 213-226.
Taylor, S. E.(1995).Health psychology (3rd ed.). New York. McGraw Hill.
Teo Yew Chy(2008)。戰勝考試焦慮幫助學生克服考試壓力(林婉婷,
林敬蕘譯 )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2008)。
Tpbias, S.(1980).Anxiety and instruction. In I. G. Sarason (Ed.), Test anxiety: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pp. 289-309).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Tryon, G. S.(1980).The measurement and treatment of test anxiety.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0, 343-372.
Washburn-Ormachea, J. M., Hillman, S. B., Sawilowsky, S. S.
(2004).Gender and gender-role orientation differences on
adolescents’ coping with peer stressors. 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 33(1), 31-40.
Wigfield, A . &; Eccles, J. S.(1989).Test anxiety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4, 159–183
Wine, J.D.(1971).Test anxiety and direction of attention. Psychologial Bulletin, 76,92-104.
Wine, J. D. (1980).Overview. In I. G. Sarason (Ed.), Test anxiety: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pp. 349-385). Hillsdale, NJ: Erlbaum..
Wolters, C. A., Yu, S. L., &; Pintrich, P. R.(1996).The relation between goal orientation and students’ motivational beliefs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 211-238.
Zeinder, M.(1996).How do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cope with test situa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6, 115-128.
Zeidner, M.(1998).Test anxiety: The state of art. New York: Springer.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毛國楠(1995)。國中教師的樂觀信念、自我效能、對壓力的認知評估、因應方式與工作調適及身心健康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28,177-193。
2. 毛國楠(1995)。國中教師的樂觀信念、自我效能、對壓力的認知評估、因應方式與工作調適及身心健康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28,177-193。
3. 吳松林(1984)。成敗經驗對不同焦慮程度學生心理反應之影響。教育學刊,5,288-328。
4. 吳松林(1984)。成敗經驗對不同焦慮程度學生心理反應之影響。教育學刊,5,288-328。
5. 巫博瀚、賴英娟(2007)。考試焦慮對學習者自我調整學習行為與成就表現之影響。研習資訊,24(5),95-100。
6. 巫博瀚、賴英娟(2007)。考試焦慮對學習者自我調整學習行為與成就表現之影響。研習資訊,24(5),95-100。
7. 高淑芳、陸洛(2001)。父母管教態度與國中生升學考試壓力感受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0,221-250。
8. 高淑芳、陸洛(2001)。父母管教態度與國中生升學考試壓力感受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0,221-250。
9. 郭國禎、駱芳美 (2010)。教育與諮商相關系所大學生統計壓力的因應策略與統計焦慮關係之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9,61-106。
10. 郭國禎、駱芳美 (2010)。教育與諮商相關系所大學生統計壓力的因應策略與統計焦慮關係之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9,6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