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文本
駱以軍:《紅字團》(台北:聯合文學,1993年。)
——:《妻夢狗》(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第三個舞者》(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
——:《月球姓氏》(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遣悲懷》(台北:麥田,2001年。)
——:《遠方》(台北:INK印刻出版,2003年。)
——:《我們》(台北:INK印刻出版,2004年。)
——:《降生十二星座》(台北:INK印刻出版,2005年。)
——:《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台北:INK印刻出版,2005年。)
——:《我愛羅》(台北:INK印刻出版,2006年。)
——:《西夏旅館(上)》(台北:INK印刻出版,2008年。)
——:《西夏旅館(下)》(台北:INK印刻出版,2008年。)
——:《經驗匱乏者筆記》(台北:INK印刻出版,2008年。)
——:《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台北:INK印刻出版,2009年。)
——:《臉之書》(台北:INK印刻出版,2012年1月。)
二、 專著
A‧阿德勒(Alfred Adler)著,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台北:志文出版社,
1971年)。
Judith Herman, M.D.著,施宏達、陳文琪譯:《從創傷到復原》(台北:遠流出版,
2004年)。
W.C.布斯著,華明、胡蘇曉、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87
年)。
大江健三郎著,王成譯:《小說的方法》(台北:麥田出版,2008年)。
王安憶著:《紀實與虛構:上海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
王溢嘉著:《夜間風景:夢》(台北:野鵝出版,1999年)。
王溢嘉編譯:《夢的世界》(台北:野鵝出版社,1985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
王德威著:《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
田出版,2008年)。
王德威著:《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
王德威著:《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王德威著:《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十家》(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加斯東‧巴什拉(Bachelard Gaston)著,劉自強譯:《夢想的詩學》(北京:三
聯出版社,1996年)。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G.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
精華的總結》(台北:立緒文化出版,1999年)。
——,史德海、蔡春輝譯:《回憶.夢.省思》(台北:五洲出版社,1989年)。
——,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
史蒂文‧科恩(Cohan Steven)、琳達‧夏爾斯(Shires Linda M.)著,張方譯:《講
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台北:駱駝出版,1997年)。
尼采(F. W. Nietzsche)著,劉崎譯:《悲劇的誕生》(台北:志文出版社,1988
年)。
列維‧布留爾(Lucien Lévy-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
館出版,1997年)。
安東尼‧史蒂文斯(Anthony Stevens)著,楊晉譯:《人類夢史》(北京:海南出
版社,2006年)。
——,薛絢譯:《夢:私我的神話》(台北:立緒文化出版,2000年)。
朱天心著:《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朱光潛著:《文藝心理學》(台北:頂淵出版社,2003年)。
朱西甯著:《華太平家傳》(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老高放著:《超現實主義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1997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Freud, S.)著,李韻譯:《狼人的故事:弗洛伊德心理治
療案例三種》(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7年)。
——,約翰‧里克曼編,賀明明譯:《佛洛伊德著作選》(台北:唐山出版社,1989
年)。
——,常宏等譯:《論文學與藝術》(北京:國際文化出版,2001年)。
——,楊韶剛等譯:《超越快樂原則》(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0年)。
——,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
年)。
——,劉平等譯:《達文西對童年的回憶》(台北:知書房出版,2000年)。
——,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89年)。
——,車文博主編:《佛洛伊德文集》第三集(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年)。
佛洛姆(Fromm Erich)著,葉頌壽譯:《夢的精神分析》(台北:志文出版,1971
年)。
利比亞(Lebeau Vicky)著,鄭玉菁、陳儒修譯:《佛洛伊德看電影:心理分析電
影理論》(台北:書林出版社,2004年)。
吳明益著:《睡眠的航線》(台北:二魚文化出版,2007年)。
坎伯(Campbell, Joseph)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文化出版,
1997年)。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著,秦典華譯:《亞里士多德.論靈魂.論夢》(台北:
慧明文化出版,2002年)。
拉維(Peretz Lavie)著,潘震澤譯:《睡眠的迷人世界》(台北:遠流出版,2002
年)。
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波赫士談詩論藝》(台北:時報文化,2001年)。
——,王永年等譯:《魔幻寫實的文學迷宮:波赫士全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2002年出版)。
哈拉爾德‧韋爾策(Welzer Harald)編,季斌、王立君、白錫堃譯:《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7年)。
威廉‧華爾頓(J. William Worden)著,李開敏等譯:《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
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年)。
施洛米絲‧雷蒙—凱南(Rimon-Kenan Shlomith)著,賴干堅譯:《敘事虛構作品:
當代詩學》(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1991年)。
柏拉圖(Plato)著,呂建忠譯:《蘇格拉底之死——柏拉圖作品選譯》(台北:書
林出版,1996年)。
柏森(Ethel Spector Person)、方納基(Peter Fonagy)、費格里亞( Servulo Augusto
Figueria)主編,張秀玲等譯:《論佛洛伊德的「創造性作家與白日夢」》(台
北:五南出版社,2010年)。
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出版,1990
年)。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編:《論駱以軍《西夏旅館》》(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12年)。
耿占春著:《敘事美學:探索一種百科全書式的小說》(河南省:鄭州大學出版社,
2002年)。
郝譽翔著:《大虛構時代》(台北:聯合文學,2008年)。
馬大康、葉世祥、孫鵬程著:《文學時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年)。
馬修‧安文斯(Matthew von Unwerth)著,張美惠譯:《佛洛伊德的輓歌——悲
悼、追憶、佛洛伊德與友人的夏日午間散步》(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2006
年)。
勒內‧韋勒克(Wellek Rene)、奧斯汀‧沃倫(Warren Austin)著,劉象愚等譯:
《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張大春:《聆聽父親》(台北:時報文化,2003年)。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著,顧嘉琛譯:《文學空間》(北京:商務
印書館,2003年)。
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
莫達爾(Albert Mordell)著,鄭秋水譯:《心理分析與文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1987年)。
菲爾歐‧摩倫(Phil Mollon)著,汪淑媛譯:《佛洛伊德與偽記憶症候群》(台北:
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
費修珊(Felman, Shoshana)、勞德瑞(Laub Dori)著,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
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台北:麥田出版,1997年)。
黃宗潔著:《生命倫理的建構──以台灣當代文學為例》(台北:文津出版社,2011
年)。
黃宗潔著:《當代臺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上)、(下)》(台
北:花木蘭出版社,2013年)。
黃鳴奮著:《超文本詩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
黃錦樹著:《夢與黎明與豬》(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
——:《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奧爾嘉‧朵卡萩(Olga Tokarczuk)著,易麗君、袁漢鎔譯:《收集夢的剪貼簿》,
(台北:大塊文化,2007年)。
奧維德(Publius Ovidius Naso)著,呂建忠譯注:《變形記》(台北:書林出版社,
2008年)。
愛德華‧希爾斯著(Shils, E.),傅鏗、呂樂譯:《論傳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9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
志文化出版,2001年。)
路易斯‧卡若爾(Lewis Carroll)著,陳麗芳譯:《愛麗絲夢遊仙境&;鏡中奇緣》
(台北,高寶國際出版,2006年)。
劉文英、曹田玉著:《夢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廚川白村著,魯迅譯:《苦悶的象徵》(台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
德希達(Derrida Jacques)著,張寧譯:《書寫與差異》(台北,麥田出版,2004
年)。
蔡源煌著:《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98年)。
——:《當代文學論集》(台北:書林出版社,1986年)。
鄭曉江著:《生死學》(台北:揚智文化出版,2006年)。
魯樞元著:《文學的跨界研究:文學與心理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11年)。
霍布森(J. Allan Hobson)著,朱芳琳譯:《夢與瘋狂:解讀奇妙的意識狀態》(台
北:天下遠見,1999年)。
顏忠賢著,《寶島大旅社》(台北:印刻文學出版,2013年)。
羅莎琳‧凱瑞特(Rosalind Cartwright)、林立‧蘭歌(Lynne Lamberg)著,黃漢
耀譯:《黑色夢境--惡夢處理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1996年)。
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情感與形
式》(台北:商頂文化出版社,1991年)。
蘇偉貞著:《時光隊伍》(台北:INK印刻出版,2006年)。
——:《夢書》(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蘇絢慧著:《喪慟夢》(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2007年)。
蘿柯(Andrea Rock)著,吳妍儀譯:《我們為什麼要浪費時間睡覺:夢的科學解
析》(台北:貓頭鷹出版,2007年)。
蘿普(Rebacca Rupp)著,洪蘭譯:《記憶的秘密》(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
年)。
三、 期刊論文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讀駱以軍《遠方》〉,《INK印刻文學生活誌》創刊三號(2003年),頁204-207。
王溢嘉:〈生命之樹‧幻想之花──從精神分析看夢與文學的構成〉,《聯合文學》第8卷第3期(1992年),頁27-34。
成英姝:〈夢境的再造〉,《聯合文學》271期(2007年),頁24-27。邱巧如:〈試論駱以軍小說創作中的語言實踐〉,《遼寧師專學報》第59期(2008
年),頁14-15。
俞兆平:〈夢在中國文化之中〉,《聯合文學》第8卷第3期(1992年),頁18-26。張小虹,〈女兒的憂鬱——讀朱天心《漫遊者》〉,《聯合文學》195期(2001),
頁108-110。
黃宗慧:〈她看見了死亡的顏色──貼近《漫遊者》的幽冥之境〉,《聯合文學》第17卷第8期(2001年),頁160-162 。
黃宗潔:〈朱天心小說中的死亡書寫〉,《東華人文學報》第14期(2009年),頁227-246。
黃錦樹:〈神的屍骸──論駱以軍的傷害美學〉,《中外文學》第38卷第4期(2009年),頁19-39。
楊佳嫻:〈在歷史的裂隙中──駱以軍《月球姓氏》的記憶書寫〉,《中外文學》第32卷第1期(2003年),頁109-125。
楊佳嫻:〈離∕返鄉旅行:以李渝、朱天文、朱天心和駱以軍描寫台北的小說為例〉,
《中外文學》第34卷第2期(2005年),頁133-155。
楊凱麟:〈《西夏旅館》的運動─語言與時間─語言:駱以軍游牧書寫論〉,《中外
文學》第38卷第4期(2009年),頁41-76。
楊凱麟:〈時間中的被侮辱者與被損害者〉,《INK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卷第4
期(2005年),頁75-82。
楊凱麟:〈駱以軍的第四人稱單數書寫──(1):空間考古學〉,《中外文學》第34卷第9期(2006年),頁283-304。
楊凱麟:〈駱以軍的第四人稱單數書寫──(2):時間製圖學〉,《清華學報》第35卷第2期(2005年),頁269-403。
劉德玲,〈悲莫悲兮生別離──論朱天心《漫遊者》的書寫模式〉,《台灣人文》第
6號,頁95-108。
蔡俊傑整理:〈《寶島大旅社》是如何蓋起來的——陳雪‧顏忠賢‧駱以軍對談〉,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第9卷第12期(2013年),頁30-53。
駱以軍:〈停格的家族史──《月球姓氏》的寫作起源〉,《文訊雜誌》第184期(2001年),頁100-102。
駱以軍:〈駱以軍──從《紅字團》到《西夏旅館》答總編輯初安民〉,《INK印刻
文學生活誌》第2卷第4期(2005年),頁32-36、38-40、42-47。
四、 學位論文
李慈惠:《吳明益《睡眠的航線》之夢境書寫與歷史記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
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周廷威:《駱以軍小說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系碩士論文,2010年)。林定杰:《駱以軍《西夏旅館》的敘事空間與空間敘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
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邱凡芸:《安徒生童話中的夢境與幻影》(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洪王俞萍:《文化身分的追尋及其形構─駱以軍與黃錦樹小說之比較研究》(國立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治遙:《重複夢境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馨云:《羅智成夢意象運用之探究——以「夢中三書」為考察範圍》(國立成功
大學中文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
陳文彥:《晚期資本主義的台灣犬儒者駱以軍:一種文化政略的解釋》(佛光大學
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奕翔:《族裔書寫與自我身份形塑:駱以軍作品中所再現的匱乏與焦慮》(國立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黃莉棉:《駱以軍的困境書寫──以《西夏旅館》為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
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2010年)。
謝韻茹:《夢的文學內涵:以台灣現代詩為討論場域》(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2007年)。
蕭雅文:《物種、水文與戰爭記憶:論吳明益作品中的歷史面向》(國立中興大學
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王瓊涓:《瀕臨邊境的可逆之旅:九○年代以降台灣現代小說的死亡書寫》(國立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五、 研討會論文
蔡玫姿:〈論郭沫若留日小說耳目感官、編排夢境的嘗試〉,收錄於《感官素材
與人性辨證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年),
頁245-292。
六、 其他
王鈺婷整理,朱嘉雯、駱以軍對談:〈愛與死合謀──「黑」小說的怪異美學〉,
收錄於《徬徨的戰鬥∕十場台灣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國立台灣文學館‧第
三季週末文學對談》(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2007年),頁150-181。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製作:《文學風景12駱以軍》(臺北:公共電視文化
事業基金會發行,2004年)VCD。
楊凱麟:〈駱以軍的第四人稱單數書寫──(2/2):時間製圖學〉,網址來源:
http://kailinyang.info/docs/ecriture-200512.swf,最後檢索日期:2013年11月
1日。
蔡鈺報導:〈駱以軍:原鄉幻夢〉,《中國企業家》第12期(2011年),頁114-5。
駱以軍:〈名人談父親──專訪駱以軍〉,網址來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D3T--G7hY,最後檢索日期:2013年10
月16日。
蘇楓報導:〈作家駱以軍:愛時間與死亡〉,《小康》第10期(2011年),頁
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