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的傳說故事自宋代開始流傳,至今已有千年之久,透過各種文學的形式,包公的事跡和精神被後人所瞭解並廣為流傳,包公正氣凜然,為民申冤的形像深植人心。描寫包公的文學作品為數眾多,自宋代話本至明清小說皆有相關著作,本文所採用可分民間文學、俗文學、正史等三大類,民間文學包含民間故事、方志、筆記小說,民間故事部分以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主編的《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兩套民間故事著作為主要材料,這兩套民間故事集成之書均以較為科學之方法進行採錄,本文將從中蒐集關於包公的民間故事,並加以分類,歸納出民間文學中的包公形象,同時與史傳中記敘的包公進行比較。 在這些包公的傳說故事中,有部分與俗文學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本文將加入俗文學文本來探討。俗文學文本包含話本小說、戲劇、章回小說。根據筆者在民間文學中所蒐集的包公傳說,大致上可以分為判案、施政、在朝行止、人格特質這些類別,除此之外,有數則傳說與俗文學中的《鍘包勉》、《鍘美案》相關,因此本文論述的方法及順序將以民間文學中的包公形象為先,其次就是追尋民間文學與《鍘包勉》、《鍘美案》的互動脈絡。 《鍘美案》和《鍘包勉》本屬於俗文學當中的戲劇,戲劇雖然是屬於劇班創作,但大眾觀賞了戲劇以後,會透過口頭傳述內容給他人,在輾轉傳述之後,故事就可能發生變異,甚至據此衍生出新的故事,這就成為了有別於原始戲劇的新民間文學。 與《鍘包勉》相關的包公民間文學,主要是諸多講述包公身世的傳說,這些有關包公身世的傳說中,可發現不少與俗文學情節相似的線索,但又獨具俗文學中未出現過的情節,因此本章以包公的身世傳說做為論述主軸,首先以俗文學文本中為出發點,探尋包公身世傳說的在俗文學中淵源,然後以《鍘包勉》做為此一發展的段落,接著在民間文學中尋找相似的材料,在這觀察過程中,研究民間文學與俗文學的匯流。 至於《鍘美案》與民間文學則是另一種不同的互動脈絡,《鍘美案》本是一齣虛構戲劇,陳世美是一個虛構角色,但陳世美在劇中的家鄉──湖北均州卻產生了與其相應的傳說,這些傳說直指陳世美,然其實在影射一位當地的清代進士,目的在於將他污名化,但陳世美本是虛構人物,並未指涉任何人,卻在均州形成傳說,《鍘美案》甚至成為均州的禁戲,這是一個民間文學闡釋俗文學由來的特例,非但如此,民間文學中還流傳著《鍘美案》劇情的後續傳說,讓《鍘美案》從俗文學過渡到民間文學,其中的互動脈絡值得一探。 本文最主要的研究目的,在於發現包公的民間文學與俗文學是如何共生共榮,觀察包公的形象透過這些文學形式的相輔相成,更加深植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