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Judd, Charles M, Eliot R. Smith, and Louise H. Kidder (黃銘惇譯)。200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社會關係研究取向》(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Relations)。台北:桂冠。
丁亞雯、楊世瑞。1994。〈國中自願就學輔導方案加計統一命題考試成績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卷,5期,頁56-72。丁亞雯。1998。〈改變考試入學的歷史─高中多元入學方案〉《高中教育》2期,頁22-27。丁亞雯。2000。〈為孩子做好準備─檢視台北市實施高中多元入學方案〉《師友》392期,頁11-14。
丁亞雯。2000。〈臺北市高中多元入學方案(上)〉《國語日報》,10月19日,13版。
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平台。2010。〈認識中心:網站介紹〉(http://teachernet.moe.edu.tw/MAIN/Know/index.aspx?type=634255120953290000)(2013/6/25)。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全球資訊網。2012。〈高中教育〉(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22)(2013/1/5)。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全球資訊網。2012。〈國民教育〉(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2)(2013/1/5)。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全球資訊網。2012。〈教育改革〉(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7)(2013/1/5)。
王良原、黃瑩純。2011。〈台灣的健康食品查驗制度之政策評估〉《東海學報》52卷,頁51-71。王家通。1995。〈高中入學方式改革之構想〉《教育研究資訊》3卷,1期,頁1-5。王清波。1996。〈高雄市試辦自學方案檢討與高級中學入學制度改革〉《高市文教》57期,頁4-9。王嘉州、王怡雯。2011。〈微型創業鳳凰政策之過程評估:屏東縣個案分析〉《中國行政評論》18卷,2期,頁145-178。丘昌泰、許慈美。2005。〈利害關係人取向的政策評估之研究:以進口即時課徵營業稅為例〉《財稅研究》37卷,2期,頁116-141。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巨流。
丘昌泰。1999。《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空大。
丘昌泰。2008。《公共政策基礎篇》(三版)。台北:巨流。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3。〈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招生辦法〉(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OldVer.aspx?Pcode=H0060019&;LNNDATE=20030523&;LSER=001)(2013/03/10)。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2。〈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19)(2012/08/12)。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31)(2013/8/25)。
朱志宏、丘昌泰。1995。《政策規劃》。台北:空大。
行政院公報資訊網。2010。〈廢止「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並自即日生效〉(http://gazette.nat.gov.tw/EG_FileManager/eguploadpub/eg016218/ch05/type2/gov40/num13/Eg.htm)(2013/3/10)。
何雅娟。2000。〈多元入學多元思維─談臺北市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教師天地》109期,頁33-44。余致力、毛壽龍、陳敦源、郭昱瑩。2008。《公共政策》。台北:智勝。
余致力、劉麗貞。2005〈幼兒教育券政策評估〉《理論與政策》18卷,1期,頁29-50。吳定。1985。《公共行政論叢》。台北:天一。
吳定。2005。《公共政策辭典》(三版)。台北:五南。
吳清山。2008。《解讀台灣教育改革》。台北:心理。
宋曜廷、田秀蘭、鄭育文。2012。〈國中與高中職階段生涯測驗使用現況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3卷,4期,頁875-898。技藝教育資訊網。2013。〈101學年度國中學生生涯輔導紀錄手冊〉(http://140.122.71.231/photo/downloads/downloads_1_20120927135446.rar)(2013/6/30)。
技藝教育資訊網。2013。〈國民中學生涯發展教育計畫審查常見問題與實務討論(含計畫要項修訂)、工作手冊及紀錄手冊修訂〉(http://140.122.71.231/photo/downloads/downloads_1_20130108160554.rar)(2013/6/30)。
李允傑、丘昌泰。1999。《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空大。
李允傑、丘昌泰。2009。《政策執行與評估》(二版)。台北:元照。
李天健。1993。〈「自願就學方案」紀事本末〉《人本教育札記》50期,頁40-49。李奉儒、詹家惠。2002。〈檢視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批判教學論觀點〉《教育研究月刊》101期,頁60-71。李園會。2005。《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沈育如。2011。〈12年國教103年如期上路〉《聯合報》,8月4日,A2版。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
林文瑛、王震武。1994。〈教育改革的制度面─它的運作與反運作機制〉收於台灣研究基金會編輯部(編)《台灣的教育改革》頁201-240。台北:前衛。
林水波、張世賢。1991。《公共政策》(三版)。台北:五南。
林水波、張世賢。2006。《公共政策》(四版)。台北:五南。
林生傳。1992。〈國民中學畢業生自願就學方案對高級中學教育的效應〉收於中國教育學會(編)《二十一世紀的高級中等教育》頁169-188。台北:臺灣書店。
林生傳。2004。〈台灣近期教育改革的透視與省思〉《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3期,頁1-35。林志成。2013。〈12年國教 6成家長贊成排富〉《中時電子報》,6月21日(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8/20130621000887.html)(2013/6/21)。
林茂生(林詠梅譯)。2000。《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台北:新自然主義。
花孟璟。2011。〈免試入學 花蓮區只剩私校和體中〉《自由電子報》,3月30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r/30/today-north9.htm)(2011/4/5)。
花孟璟。2012。〈免試入學放榜 11所高中職6校額滿〉《自由電子報》,4月18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pr/18/today-north15.htm)(2012/4/20)。
花孟璟。2013。〈花蓮高中職 免試百分百〉《自由電子報》,6月29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n/29/today-north19-2.htm)(2013/6/30)。
花蓮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2013。〈花蓮縣103學年高中高職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多元學習(其他項)〉(http://teacher.hlc.edu.tw/file_upload/20130321-120321f1-7627.doc)(2013/03/21)。
花蓮縣政府。2012。〈花蓮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免試入學超額比序採計原則〉。101年9月27日府教輔字第1010181213號函。
花蓮縣政府。2012。〈花蓮區高中高職免試入學作業要點〉。101年9月27日府教輔字第1010181213號函。
邱紹雯、林相美、林巧璉、林曉雲。2013。〈基北特招又改了 考兩科變三科〉《自由電子報》,4月19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apr/19/today-taipei6.htm)(2013/4/19)。
柯承亨。2006。〈軍職轉文職政策評估與探討〉《國家菁英季刊》2卷,2期,頁107-124。徐南號。1993。《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
振鐸。1992。〈國中畢業生自願就學方案之迷思〉《師友》301期,頁38-39。
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2013。〈12年國教民調發表新聞稿〉(http://twgrassroots.org/site/index.php/14-roksprocket-mosaic/52-0620-12)(2013/6/21)。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高詩琴。2012。〈12年國教比序,月底送教部〉《聯合報》,3月12日,B1版。
國中教育會考。2013。〈102年國中教育會考試辦計畫〉(http://www.cap.ntnu.edu.tw/documents/102capplan.pdf)(2013/01/15)。
張世賢(編)。2009。《公共政策分析》(二版)。台北:五南。
張明文。2010。〈談免試升學制度─專訪教育部中教司張明文司長〉《中等教育》61卷,4期,頁8-10。
張明貴。1998。《政策分析》。台北:五南。
張錫勳。1998。〈從「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看國民教育的改革〉《北縣教育》25期,頁32-37。張瀞文。2013。〈十二年國教超額比序 會考成績仍是入學關鍵〉《親子天下》3月(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7483&;page=1)(2013/3/19)。
教育部(編)。1994。《教育部八十一學年度國中畢業生自願就學輔導方案諮詢研究委員會總結報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90年8月31日台(九O)中(一)字第90125419號函。
教育部。2002。〈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及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專案報告〉(http://npl.ly.gov.tw/npl/report/910522/10.pdf)(2013/3/10)。
教育部。2007。〈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96年9月29日臺中(一)字第0960145068C號令。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招生辦法〉。98年2月5日台參字第0980015119C號令。
教育部。2009。〈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98年9月4日台中(一)字第0980151658號函。
教育部。2010。〈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招生辦法〉。99年9月3日台參字第0990148419C號令。
教育部。20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核定本〉。100年9月20日院臺教字第1000103358號函。
教育部。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多元學習表現」採計原則〉。101年7月10日臺中(一)字第1010126637號函。
教育部。2012。〈高中高職免試入學作業要點訂定及報備查原則〉。101年4月23日臺中(一)字第1010064552號函。
教育部。2012。〈教育部長蔣偉寧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中央及北區九縣市地方宣導團成員座談〉《教育部電子報》,9月20日(http://epaper.edu.tw/print.aspx?print_type=news&;print_sn=5399&;print_num=0) (2013/1/8)。
教育部。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入學方式說明暨各方案執行展示活動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國民中學推動生涯發展教育工作手冊》(修訂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核定本〉。102年3月1日院臺教揆字第1010079097號函。
教育部。2013。《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20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入學方式政策說明〉(http://12basic.tchcvs.tc.edu.tw/temp/files/report2012_02.ppt)(2013/2/23)。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2011。〈推動沿革〉(http://140.111.34.179/about05_evo.php) (2011/ 11/3)。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2011。〈推動緣起〉(http://140.111.34.179/about01_origin.php)(2011/11/3)。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2011。〈實施計畫〉(http://140.111.34.179/mian_plan.php)(2011/11/3)。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2012。〈國中教育會考說明〉(http://12basic.tchcvs.tc.edu.tw/temp/files/report2012_10.pdf)(2012/11/3)。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2013。〈十二年國教實施計畫修訂版核定公文〉(http://12basic.edu.tw/File/News/149/55.pdf)(2013/3/20)。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2013。〈國中教學正常化、適性輔導及品質提升執行現況及成果〉(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143)(2013/6/28)。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3。〈102年教師專業發展行動年計畫〉(http://www.edu.tw/FileUpload/1088-18208/Documents/%E5%B0%88%E6%A5%AD%E7%99%BC%E5%B1%95518%EF%BC%8C%E5%AD%B8%E7%94%9F%E5%B9%B8%E7%A6%8F%E4%B8%80%E8%B7%AF%E7%99%BC%EF%BC%81%E3%80%88%E9%99%84%E4%BB%B6%E3%80%89.doc)(2013/6/25)。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3。〈專業發展518,學生幸福一路發!〉(http://www.edu.tw/news1/detail.aspx?Node=1088&;Page=18208&;Index=2&;WID=1112353c-88d0-4bdb-914a-77a4952aa893)(2013/6/25)。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特色招生辦理說明〉(http://www.edu.tw/news1/detail.aspx?Node=1088&;Page=21111&;Index=1&;WID=ddc91d2b-ace4-4e00-9531-fc7f63364719)(2013/9/25)。
許佩賢。2005。《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
陳恆鈞、許文壽。2005。〈「公務人員持用國民旅遊卡」政策成效之探討〉《研習論壇月刊》60期,頁8-22。陳秋雲。2012。〈12年國教草案仍取決學科成績〉《聯合報》,3月8日,B2版。
陳智華。2013。〈特色招生 基北自辦 其他六區聯招〉《聯合報》,2月7日,A2版。
陳瑄喻。2013。〈4月19日公布成績 基北、彰化試辦會考 月底登場〉《聯合報》,3月19日,AA4版。
章光明、李湧清、黃啟賓。2008。〈警察機關導入ISO 9001品質管理系統成效評估〉《研考雙月刊》32卷,1期,頁96-105。湯志民。2003。〈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之檢討與改進〉《理論與政策》16卷,4期,頁89-107。湯絢章。1993。《公共政策》。台北:華泰。
無作者。2011。〈廢基測?〉《聯合報》,3月14日,R19版。
無作者。2013。〈基北特招不自辦 教部尊重〉《中時電子報》,4月17日(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30502/132013041701233.html)(2013/4/19)。
黃政傑。2000。〈台灣教育改革的政策方向〉《教育政策論壇》3卷,1期,頁26-53。黃炳煌。1998。〈近一、二十年來我國入學考試制度之改革〉《教育資料集刊》23輯,頁241-259。黃馨民。1992。〈診斷「自願就學方案」〉《人本教育札記》38期,頁63-35。楊思偉。2000。〈高中職入學方式多元化的思考〉《師友》392期,頁5-10。
葉乃嘉。2006。《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台北:五南。
葉至誠、葉立誠。200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
葉娟娟。1992。〈國中畢業生自願就學方案之我見〉《師友》301期,頁35-37。
詹雅芳。2011。〈高中職免試入學放榜 錄取1003人〉《東方報》,3月30日(http://eastnews.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121:-1003&;catid=35:education&;Itemid=59)(2011/4/5)。
劉宜君。2011。〈菁英與民眾對於政策意見之一致性研究:健保政策評估指標之案例分析〉《臺大社工學刊》24期,頁1-37。
劉麗娟、黃國良、汪銘生、王道鵬、何柏正。2009。〈高雄地區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政策評估:由多元就業團體角度分析〉《政大勞動學報》25期,頁1-56。鄭崇趁。2001。〈「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策略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期,頁261-286
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2013。〈本報民調 國中生家長 73%不懂入學方式〉《聯合報》,4月22日,A6版。
薛荷玉、鄭朝陽、陳瑄喻、徐如宜、陳智華、黃煌權。2013〈改革大旗 活化教學 教學實境 1天考7回〉《聯合報》,4月25日,A8版。
簡正鎰。2005。〈進行質性訪談研究有關倫理議題之探討〉《輔導季刊》41卷,1期,頁47-57。顏國樑。1997。〈「國中畢業生自願就學輔導方案」實施成效、爭議的問題及省思〉《中等教育》48卷,3期,頁48-59。
嚴文廷。2013。〈基北自辦特色招生〉《聯合晚報》,2月6日,A7版。
英文文獻
Bingham, Richard D. and Claire L. Felbinger. 2002. Evaluation in Practice: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2nd ed. NY: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Bulmer, Martin.1986. Social Science and Social Policy. Boston, MA: Allen and Unwin.
Dunn, William N. 2008.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Guba, Egon. G. and Yvonna S. Lincoln.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Nachmias, David and Chava Nachmas. 1979. Public Policy Evaluation: Approaches and methods. NY: St. Martin’s Press.
Patton, Carl V. and David S. Sawicki. 1993. Basic Methods of Policy Analysis and Planning,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Patton, Michael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Poister, Theodore. H. 1978. Public Program Analysis: Applied Research Methods. MD: University Park Press.
Poland, Orville F. 1974. “Program Evalu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Theo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34, No. 4, pp. 333-338.
Posavac, Emil. J. and Raymond. G. Carey. 2007. Program Evaluation: Methods and Case Studies,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Rossi, Peter H, Howard E. Freeman, and Mark W. Lipsey. 1999. Evalua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 6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Rossi, Peter H. and Howard E. Freeman. 1982. Evalua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es, 5th ed.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
Stake, Robert E. 1967. “The Countenance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Vol. 68, No. 7, pp. 523-540.
Suchman, Edward. A. 1967. Evalua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Public Service and Action Program. NY: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Weiss, Carol H. 1998. Evaluation: Methods for Studying Programs and Policies,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