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ön, Donald主編(1991)。《反映回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夏林清、洪雯柔、謝斐敦譯(2003)。台北:遠流。
Newman, Fred &; Holzman, Lois原著(2003)。〈所有的力量朝向發展〉。夏林清譯(2003)。[〈All power to the developing!〉。Annual Review of Critical Psychology, 3, 8-23.]
Hesse, Hermann原著(1919)。《徬徨少年時》。林倩葦譯(2008)。台北:遠流。
Clandinin, Jean &; Connelly, Michael原著(2000)。《敘事探究:課程與教學的應用》。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台北:心理出版社。[《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White, Michael &; Epston, David原著(1990)。《故事.知識.權力 : 敘事治療的力量》。廖世德譯(2001)。台北:心靈工坊。[《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
Foucault, Michel原著(1976)。《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尚衡譯(1992)。台北:桂冠圖書。
Foucault, Michel原著(1995)。《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等譯(1992)。台北:桂冠圖書。
Chodorow, Nancy J.原著(1999)。《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張君玫譯(2003)。台北:群學。
Löfgren, O. &; Frykman, J.原著(1979)。《美好生活:中產階級的生活史》。趙丙祥、羅楊等譯(2011)。北京:北京大學。[《Den kultiverade manniskan》]
Lewis, Oscar原著(2004)。《貧窮文化:墨西哥五個家庭的一日生活實錄》。丘延亮譯。台北:巨流圖書。
McLaren, Peter原著(1998)。《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台北:巨流圖書。
丁乃非、金宜蓁(2002)。〈看╱不見疊影—家務與性工作的婢妾身影〉。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8期,135-168頁。台北市日日春關懷協會(2008)。《家裡不能說的祕密》。台北:日日春關懷協會出版。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2003)。《性要怎麼教:性教育教師自學手冊》。台北:女書。
成虹飛(1999)。〈我為何要作行動研究?一種研究關係的抉擇〉。論文發表於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東師院主辦。
成虹飛(2006)。〈行動與敘說研究的個人學習筆記〉。論文發表於「典範轉移行動學習:行動研究/敘說研究工作坊」,台灣行動研究學會主辦。
呂昶賢(2008)。《猥褻的療欲:性助人工作者的實踐筆記》。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周曉虹主編(2005)。《中產階級全球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香君(2012)。〈從個體覺解到社群協作:使用敘說作為主體性探究方法推進個人與群體的成長發展〉。論文發表於第四屆主體性敘說與生命療癒研討會。宜蘭: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中心主辦。
林香君(2014)〈立於實踐:我對自我敘說研究方法的辨識與選擇〉。應用心理研究期刊,正在刊印中。
胡紹嘉(2008)。《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夏林清(2011)。《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台北:導航基金會。
莊明貞(2012)。《敘事探究:課程與教學的應用》。台北:心理。
塩見直紀原著。《半農半X的生活:順從自然,實踐天賦》。蘇楓雅譯(2006)。台北:天下文化。
廉兮(2009)。〈沒有理解、何來公義?論主體生成的多元文化教育〉。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第1期:259-268頁。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廉兮(2010)。〈從中心到邊緣的教育行動〉。論文發表於海峽兩岸行動研究交流台灣研討會,台灣行動研究學會主辦。
廉兮(2012)。〈從個人到公共:抵抗與轉化的教育行動研究〉。應用心理研究期刊,第53期,21-45頁。楊照(2013)。《在資本主義帶來浩劫時,聆聽馬克思》。台北:本事文化。
鄭愁予(1974)。《鄭愁予詩選集》。台北:志文。
蕭昭君等著(2002)。《感謝那個性騷擾學生的男教授:我的性別意識成長與啟蒙》。台北:女書。
蘇芊玲、蕭昭君(2003)。《校園現場,性別觀察》。台北:女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