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增訂第十二版)。臺北:五南。
王天福、林君鴻(1991)。國小語文教師應具備的語文知識及教學能力。國教月刊,37(7),48–51。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文化。
王寧、鄒曉麗(2000)。篇章。香港:海峰。
王明通(2003)。中學國文教學法研究。臺北:五南。
王慧敏(2004)。章法在國小三年級寫作教學之應用──以 並列、凡目、今昔三種章法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花蓮。方麗娜(2005)。篇章教學中的雙層次處理研究—以九年一貫第二階段國語文領域教學為討論範疇。高雄師大學報,18,79-95。
仇小屏(1998)。文章章法論。臺北:萬卷樓。
仇小屏(2000)。篇章結構類型論(上、下)。臺北:萬卷樓。
仇小屏(2001)。章法新視野。臺北:萬卷樓。
仇小屏(2004)論常見於國小國語課文的幾類章法-以因果類、映襯類、時間類章法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23-46。
仇小屏、黃淑貞(2004)。國中國文章法教學。臺北:萬卷樓。
仇小屏(2005)。篇章結構類型論(增修版)。臺北:萬卷樓。
田昌五(2011)。論衡。北京:中國國際廣播。
任興聲(1988)。文章的設計訓練。高雄:前程。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杜淑貞(1986)。國小作文教學探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杜淑貞(2001)。小學作文教學探究。臺北:文津。
杜淑貞(1997)。小學生寫作知識的理論與實踐。高雄:復文。
杜淑貞(1998)。小學生文學原理與技巧。高雄:復文。
李玉琇.蔣文祁(譯)、R. J. Sternbery(著)(2010)。知識表徵與組織:概念、類別、網絡及基模。載於認知心理學(五版)。臺北:雙葉。
李銳清、高安儀、莊慧玲、馬珮珊、孫潔、梁明進(2005)。古文篇章結構表解分析:讀寫教學示例。香港:中華書局。
林清山(199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遠流出版社。
林清山 (譯),Mayer, R.E. (著)(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遠流。
林明進(2004,5月24日)。訂作文章好骨架––結構訓練。國語日報,9版。
林于弘(2006)。九年一貫國語教科書的檢證與省思。臺北:洪葉。
侯雅婷(2007)。國語教科書中說明文的篇章結構。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胡仲權(1993)。試論文心雕龍之篇章修辭理論。實踐學報,24,95-109。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總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一)國語文能力指標。2012年8月28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陳榮華、嚴錦、顧大我、陳龍安、宋海蘭、陳正治、林建平、馮永敏(1985)。現行國小國語教學指引分析研究報告。教育部社教司委託。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
陳弘昌(1999)。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陳添球(1993)。日常生活的經驗結構與寫作的組織結構之研究。載於嘉義師院舉辦之「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期刊」論文集第二冊,(頁103–138),嘉義。
陳添球(2009)。台灣三種版本國小三年級語文教科書課文篇章結構的批判與重建。論文發表於香港教育學院舉辦之「 2009 小學教育」國際研討會,香港。
陳添球(2010)。重構國小國語科課文組織結構與閱讀、說話、寫作校本課程發展。研習講義,未出版。
陳滿銘(1991)。國文教學論叢。臺北:萬卷樓。
陳滿銘(1999)。文章結構分析-以中學國文課文為例。臺北:萬卷樓。
陳滿銘(2003)。章法學綜論。臺北:萬卷樓。
陳滿銘(2005)。篇章結構學。臺北:萬卷樓。
陳滿銘(2002)。章法學論粹。臺北:萬卷樓。
陳佳君(2010)。篇章縱橫向結構論別裁。臺北:萬卷樓。
陳佳君(2001)。從章法談國小作文運材教學-以幾種常用於論說文的章
法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4),131-152。
陳佳君(2002)。〈論章法的族性〉,修辭論叢。福建:海潮攝影藝術:145–163。
張新仁(2004)。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心理。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文哲(譯),R. E. Slavin(著)(2005)。發展理論。載於R. E. Slavin(編),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頁35-52)。臺北:學富。
張嘉真(2009)。國小六年級國語教科書記敘文之篇章結構分析。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張育慈(2008)。六七年級國語教科書論說課文之文章結構分析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張紅雨(1996)。寫作美學。高雄:麗文。
梁崇輝(2004)。九年一貫語文領域第二學習階段國語教科書說明文與議論文篇章結構分析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臺北:漢文。
黃柏蒼、劉嘉茹(2002)。SBI在密度概念學習促進之研究。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第三屆化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頁809-831)。臺北:東華。
楊裕貿(2010)。寫作教學。載於王衍、周碧香、施枝芳、馬行誼、彭雅玲、楊淑華、楊裕貿、劉君浩、魏聰祺、蘇伊文(合著),國語文教學理論與應用(第二版)(頁259-317)。臺北:洪葉。
趙鏡中(1999)。幫助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閱讀者-兼論兒童文學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載於國立臺東師院舉辦之「台灣地區兒童文學與國小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45-155),臺東市。
鄭世仁(1992)。揭開教科書的面紗。國立教育資料館通訊,18,1-7。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
229-253)。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3)。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臺北:師大書苑。
謝雯婷(2009)。國小六年級課文篇章結構之重構與讀寫結合教學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羅秋昭(2005)。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貳、西文部份
Dymock , S, J.(1999). Learning about Text structure. In Thompson, G. B &; Nicholson, T. (1999): Learning to read : Beyond phonics and whole language (pp.174–192).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aye Bolton(2007). Top-Level Structures. March, 2007, Vol.37, No.6 ; 2009.06.18 Retrive from http://www.teachingk-8.com/archives/…bolton.html
Horowitz, R. (1985). Text patterns : part I. Journal of reading, 28(5), p.448-454.
Rumelhart, D. E.(1980).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 In R. J.Spiro., B. C. Bruce., W. F. Brewer(Eds), 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m(pp.33–58).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chwegler, Robert A. (2004). Patterns of exposition. New York: 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