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參考文獻
王中原。2000。臺灣北部內雙溪流域低海拔亞熱帶闊葉森林之次級演替。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資源保育組碩士論文。95頁。王忠魁、陳玉峰 (民79)。綠水-文山及綠水-合流植物相細部調查。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46頁。
王瑞君 (民99)。臺灣冷杉林植物群落之動態研究-以合歡山台灣冷杉林永久樣區為例。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研究生研究報告。64頁。
古心蘭、陳添財、賴正偉、林志融、夏禹九。2006。利用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預測立霧溪流域之樹種分布。第四屆台灣植群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80-99頁。
古心蘭、陳添財、賴正偉、夏禹九。2007。利用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繪製慈恩溪流域之植群分布圖。第五屆台灣植群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96-119頁。
呂福原、歐辰雄、廖秋成。1985。山黃麻次生林植群分類及演替機制之研究(一)植群分類及生育地環境因子。嘉義農專學報 11:61-80。
呂勝由、林則桐。1990。南湖大山植群生態之研究。林業試驗所研究報告季刊5(2):121-133。李靜峰。1997。台灣西北區楠櫧林帶之森林植物社會演替。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02頁。李奕迪。2007。以指標克利金法預測荖濃溪流欲之植群空間分布。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碩士論文。36頁。宋永昌。2001。植被生態學。華東師範大學。673頁。
宋國彰、林政道、邱祈榮、盧郁青。2007。比較三種不同之物種分佈模式-以台灣鐵杉為例。第五屆台灣植群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49-65頁。
何春蓀。1994。臺灣地質概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64頁
周富三、楊智凱、廖俊奎、陳添財、楊遠波。2005。太魯閣國家公園高山地區植被類型之分類。國家公園學報15(2): 43-63。周富三、楊智凱、廖俊奎、陳添財、楊遠波。2006。太魯閣國家公園三棧溪流域常綠闊葉林植群生態之研究。國家公園學報16(2): 113-129。
邱祈榮等 (民98)。台灣現生天然植群圖集。農委會林務局。
邱清安、曾彥學、王志強、廖敏君、曾喜育。2010。臺灣高山寒原植群之商榷及其在生態氣候觀點下的潛在位置。林業研究季刊 32(3):89-102。柳榗。1968。臺灣植物羣系之分類。臺灣省林業試驗所報告 166號。 1-25頁。
柳榗、葛錦昭、楊炳炎。1961。台灣主要林型生態之調查。台灣省林試所報告第72號。61頁
胡大維 (民78)。太魯閣國家公園原生觀賞植物之調查及栽培。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23頁。
高瑞卿、蘇鴻傑。2001。台灣東部立霧溪森林植群分析。國家公園學報 11(2): 231-254。
徐自恆 (民76)。台灣東北部南湖大山高山植群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資源保育組碩士論文。72頁。徐國士、宋永昌、呂勝由。2001。臺灣植被類型圖說。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167頁。
章樂民。1968。臺彎森林植物生態調查研究概要。中華林學季刊 2(4): 230-238。陳子英。2004。蘭陽溪的植群分類系統之研究。臺大實驗林研究報告 18(3): 171-206。
陳子英、邱宗儀、李智群、吳欣玲。2007。南澳溪流域植群之分析與製圖。第五屆台灣植群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138-174頁。
陳玉峰 (民83)。太魯閣國家公園高山植物群落之調查研究-高地草原。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80頁。
陳明義、劉業經、呂金城、林昭遠。1986。東卯山台灣二葉松林火燒後第一年之植群演替。中華林學季刊19(2):1-15。陳添財、古心蘭、劉宇軒、劉美娟、夏禹九。2005。慈恩溪流域櫟林帶之植群分類。第三屆台灣植群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188-201頁。
陳慧芬 (民89)。中橫公路沿線太魯閣櫟族群生態之研究。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70頁。
許皓捷、李培芬。2003。群聚變異梯度長度對排序結果的影響。台灣林業科學 18(3): 201-11。
郭城孟、陳應欽 (民 79)。太魯閣國家公園蕨類植物之研究。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135頁。
郭城孟、翁茂倫 (民89)。太魯閣國家公園石灰岩環境蕨類植物資源調查研究。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45頁。
張惠珠 (民88)。合歡山臺灣冷杉永久樣區之植群分析。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計畫成果報告。
張惠珠 (民99)。稀有及瀕危植物保育措施評估。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209頁。
張惠珠、徐國士 (民93)。太魯閣國家公園低海拔地區植物永久樣區監測計畫。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計畫成果報告。124頁。
黃增泉、謝宗欣 (民85)。太魯閣國家公園稀有植物調查及棲地保護之研究。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44頁。
葉慶龍、陳子英、宋梧魁。2004。南仁山區相思樹人工林於演替序列上物種多樣性之研究。臺大實驗林研究報告 18(3):229-246。
楊遠波 (民95)。太魯閣國家公園陶塞溪流域植物資源基礎調查。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58頁。
楊遠波、徐國士 (民93)。太魯閣國家公園高山地區植物資源及基礎調查研究。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89頁。
楊遠波、張惠珠。民81。太魯閣國家公園植物永久樣區之規劃。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計畫成果報告。70頁。
楊遠波、劉和義 (民91)。台灣維管束植物第六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楊遠波、呂勝由、林則桐 (民79)。太魯閣國家公園石灰岩地區植被之調查。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101頁。
楊國禎 (民100)。合歡山台灣冷杉林永久樣區地被植物組成與長期動態變化之研究。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計畫成果報告。72頁。
廖本裕 (民82)。清昌溪一小集水區崩塌地植群演替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資源保育組碩士論文。88頁。廖茂州 (民95)。太魯閣國家公園海濱植被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28頁。劉嘉卿、王相華 (民94)。太魯閣國家公園外來植物分佈、播遷機制與衝擊評估。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45頁。
劉棠瑞、蘇鴻傑。1976。台灣北部烏來一小集水區闊葉樹林群落生態之研究II.-地形與樹木分布型及其取樣方法之關係。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119: 201-205。
劉棠瑞、蘇鴻傑。1983。森林植物生態學。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市。462頁。
劉業經、呂福原、歐辰雄、賴國祥。1984。台灣高山箭竹草生地植物演替與競爭機制。中華林學季刊。17(1): 1-32。劉業經、歐辰雄、呂金城。1988。台灣中部地區闊葉樹林人為干擾後之植群演替。中華林學季刊21(1): 11-28。
劉儒淵。1987。溪頭柳杉林分疏伐後地被植群之變遷。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 1(3): 113-121。
劉靜榆。1991。台灣中部沙里仙溪集水區植群生態之研究I. 植群分析與森林演替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資源保育組碩士論文。131頁。劉威麟。2000。太魯閣國家公園青剛櫟族群生態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67頁。賴國祥、陳明義。1995。台灣亞高山針葉林與草生地間推移帶之植群結構。中華林學季刊28(3): 13-22。賴國祥、林旭宏。1997。烏石坑植群型與其優勢樹種演替趨勢之探討。中華林學季刊30(3): 257-268。謝長富、楊國禎、謝宗欣、林淑梅。1990。中橫公路植生演進之調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41頁。
謝長富。2007。建構台灣植群群系分類架構之探討。第五屆台灣植群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1-10頁。
應紹舜。1973。南湖大山植被的概觀。省立博物館科學年刊 16:73-83。
蘇鴻傑。1977。台灣北部烏來¬一小集水區闊葉樹林群落生態之研究II.,地形與樹木分布型及其取樣方法之關係。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119:201-205。
蘇鴻傑。1986。植群生態多變數分析法之研究I. 原始資料檔案之編製。中華林學季刊19(4): 87-103。蘇鴻傑。1987。森林生育地因子及其定量評估。中華林學季刊20(1): 1-14。蘇鴻傑。2002。植群分類之分歧性與整合。臺大實驗林研究報告 16(4): 269-282。
蘇鴻傑、王立志。1988。台灣北部南勢溪上游集水區之森林植群。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 2(4): 89-100。
蘇鴻傑、蘇中原。1988。墾丁國家公園植群之多變數分析。中華林學季刊 21(4): 17-32。Austin, M. P. 1980. Searching for a model for use in vegetation analysis. Vegetatio 42:11-21.
Braun-Blanquet, J. 1965. Plant Sociology: “The study of plant community” Transl. by Fuller, G. D. and H. S. Conrad. McGraw-Hill Book co. Inc., New York. 439 pp.
Buell, M. F., A. N. Langford, D. W. Davidson &; L. F. Ohmann 1966. The Upland Forest Continuum in Northern New Jersey. Ecology 47(3):416-432.
Curtis, J. T., & R. P. Mcintosh. 1951. An Upland Forest Contiuum in the Prairei-Forest Border Region of Wisconsin. Ecology 32(3): 476-496.
Day, F. P. and C. D. Monk. 1974. Vegetation patterns on a southern Appalachian watershed. Ecology 55:1064-1074.
Editorial Committee of the Flora of Taiwan, 2nd ed. Flora of Taiwan, 2nd ed. Vol. 6. Department of Botan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Gauch, H. G. 1982.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Community Ec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98pp.
Jenness, J. 2006. Topographic Position Index (TPI). Available on line URL: http://www.jennessent.com/arcview/tpi.htm.
Kent, M. &; P. Coker. 1992. Vegetation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A Practical Approach. Belhaven Press, New York.
McCune, B. and M. J. Mefford. 1999.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Data. PC-ORD For Windows, Vers. 3.04 MjM Software, Gleneden Beach, Pregon, USA.
Noy-Meir, I &; E. van der Maarel. 1987. Relations between community theory and community analysis in vegetation science: som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Vegetatio 69: 5-15.
Odum, E. P. &; G. W. Barrett. 2005. Fundamentals of Ecology, 5th ed. Thomson Brooks/Cole. Belmont, CA. USA..
Su, H. J. 1984. Studies on the climate and vegetation types of the natural forests in Taiwan (Ⅱ) Altitudinal vegetation zone in relation to temperature gradi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Forestry 17(4):57-73.
Su, H. J. 1985. Studies on the climate and vegetation types of the natural forests in Taiwan (III) A scheme of geographical climatic regions. 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Forestry 18(3):33-44.
ter Braak, C. J. F. &; I. C. Prentice. 1988. A theory of gradient analysis. Advances in Ecological Research 18:271-313.
Waring, R. H. &; J. Major. 1964. Some vegetation of the California coastal redwood region to gradients of moisture, nutrients, light, and temperature. Ecological Monographs 34(2):167-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