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渝洲(編)(2005)。臺灣安全戰略評估2004-2005。臺北市:遠景基金會。
中央氣象局(2000年8月1日)。地震百問。取自http://scweb.cwb.gov.tw/Page.aspx?ItemId=10&NId=36&loc=tw
中央警察大學(2006年11月)。中央警察大學九十五年公共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警察大學,桃園縣。
日本防衛省(2009)。2009日本防衛白皮書【Apabi Reader版】。取自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09/2009/pdf/21shiryo3_1.pdf
日本防衛省(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新聞發布會。防衛省自衛隊官網。取自http://www.mod.go.jp/j/press/kisha/2011/03/11a.html
日本防衛省(2011年3月16日)。東日本大地震:新聞發布會。防衛省自衛隊官網。取自http://www.mod.go.jp/j/press/kisha/2011/03/16.html
日本防衛省(2012)。2012日本防衛白皮書【Apabi Reader版】。取自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12/2012/pdf/24030103.pdf
王俊元(2013)。風險治理。載於許立一(編),當代治理新趨勢(頁323-356)。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王繼敏(1992)。認識核能。臺北市: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電力公司(2007)。台電公司核子反應器設施緊急應變計畫。臺北市:核能發電廠緊急計劃執行委員會。
台灣電力公司(2012)。核電廠基本資料。取自http://www.taipower.com.tw/content/new_info/new_info-b22.aspx?LinkID=7
台灣電力公司(2013)。台灣電力公司永續經營報告書2013。臺北市:台灣電力公司。
台灣電力公司(無日期)。核能營運現況與績效。取自http://www.taipower.com.tw/content/new_info/new_info-b21.aspx?LinkID=7
台灣電力公司(無日期)。福島事件後台電因應作為【安全總體檢】。取自http://wapp4.taipower.com.tw/nsis/4/4_2.php?firstid=4&secondid=2&thirdid=3。
台灣電力公司(無日期)。福島事件後台電因應作為【經驗教訓】。取自http://wapp4.taipower.com.tw/nsis/4/4_2.php?firstid=4&secondid=2&thirdid=2
田力品(2013)。軍隊執行天然災害防救之法理依據探討。軍隊與天然災害防救。「天然災害防救中的軍隊與國家安全」發表之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臺北市。
田燕平(2012)。2011年日本「311」複合式災害救援之省思。陸軍學術雙月刊,523,112-127。立法院(2012年9月26日)。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條例草案【會議記錄】,第8屆第2會期第2次會議。
朱愛群(2011)。政府風險管理與危機處理:實例系統分析。桃園:中央警大出版社。
江天寶(2011)。由福島核電廠事故探討我國與日本核災緊急應變作法。核生化防護半年刊,91,35-47
江弘達(2012)。國軍參與災害防救之風險管理架構:協力治理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桃園市。行政院主計總處(2009)。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出機關別預算表。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9973&CtNode=5033&mp=1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1)。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出機關別預算表。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27978&CtNode=5529&mp=1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2)。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出機關別預算表。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29790&CtNode=5602&mp=1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9年1月)。風險管理及危機處理作業手冊。取自http://www.rdec.gov.tw/GIPDSD/xslGip/xslExport/100/1/images/icon_word.gif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2011年12月31日)。關鍵資訊基礎建設保護政策指引。取自http://land.tainan.gov.tw/FileDownLoad/FileUploadList/744.pdf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2009)。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風險管理政策說明。取自http://www.aec.gov.tw/newsdetail/headline/1862.html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2011)。100年核安第17號演習總結報告。新北市: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2012)。101年核安第18號演習總結報告。新北市: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2012)。101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年報。新北市: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2013)。102年核安第19號演習實施計畫。新北市: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2013)。核子事故緊急應變計畫區範圍檢討報告。取自http://www.aec.gov.tw/webpage/control/emergency/files/index_01_1-22.pdf
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2008年12月)。2008台灣國土安全與科技應用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台大醫院,臺北市。
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2010年10月)。2010國土安全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臺北六福皇宮,臺北市。
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2012年12月)。2012國土安全國際研討會,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福華國際文教會館,臺北市。
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2013年5月)。2013年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危機預防與災害應變研討會,高雄市勞工局,高雄市。
吳秀光(2008)。公共選擇理論。載於吳秀光、許立一合著,公共治理(頁53-86)。臺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
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都市發展與公私部門聯合開發。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吳英明、張其祿(2005)。全球化下的公共管理。臺北縣中和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呂奕欣、鄭佩嵐(譯)(2009)。面對風險社會(原作者:D. Denney)。臺北市:國立編譯館。(原著出版年:2005)
宋明哲(2012)。風險管理新論:全方位與整合。臺北市:五南。
李宗勳(2006)。公私協力與風險治理:共同治理觀點。載於詹中原(編),政府危機管理(頁355-376)。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李宗勳(2008)。網絡社會與安全治理。臺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李宗勳(2011)。安全管理。臺北:智勝文化。
李惠宗(2012)。核能政策與其他能源政策的再反省。台灣法學雜誌,192,57-61。
李進生、謝文良、林允永、蔣炤坪、陳達新、盧陽正(2001)。風險管理。新竹市:清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汪浩(譯)(2003)。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原作者:U. Beck)。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86)
沈明室(2012年5月)。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護之威脅分析-以供水安全威脅為例。國防雜誌,27(3),3-17。周茂林(2007)。風險管理作業指南。桃園縣:國防大學。
周桂田(1998)。現代性與風險社會。臺灣社會學刊,21,89-129。周桂田(2007)。新興風險治理典範之芻議。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2,頁179-233。周桂田(2009)。發展型國家之風險治理與溝通。取自http://www.nsc.gov.tw/cen/public/Attachment/02128554071.pdf
周源卿(2002)。核能發電廠。臺北市:財團法人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發展基金會。
林水波(2011)。公共管理析論。臺北市:五南。
林先亮(2002)。最佳公關指南。臺北市:華文網。
林昱梅(2012)。核電廠之風險管理法制:核島核電廠事故之省思【專論】。台灣法學雜誌,193,100-110。
林豐福、任維廉、陳菀蕙、葉又青、何慶生、王穎駿…喻世祥(2002)。應用風險管理於航空安全之研究。臺北市: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侯明亮(2012a)。核能安全的理論與實務中篇第捌章:五之一【核安、環保】。台電核能月刊,353,50-75。
侯明亮(2012b)。核能安全的理論與實務中篇第捌章:五之二【核安、環保】。台電核能月刊,354,37-57。
侯明亮(2012c)。核能安全的理論與實務中篇第捌章:五之五【核安、環保】。台電核能月刊,357,52-80。
姚惠忠(2009)。公共關係學: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姚憶江(2011年3月17日)。日本自衛隊:沈默的救災任務。新浪網全球新聞。取自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int/sinacn/20110317/20422306047.html
胡自強(2011)。日本福島核災對我國之啟示。陸軍學術雙月刊,519,94-116。夏國華(2013)。從「東日本311大震災」探討軍隊在災防應變之角色。後備動員軍事雜誌半年刊,87,61-74。核發處(2013)。核能電廠運轉簡訊【資訊報導】。台電核能月刊,367,16-17。
翁寶山(2003)。臺灣輻射防護史話。臺北縣: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馬栩泉(2009)。核能開發與應用。臺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國防部(2007)。核子事故緊急應變北部支援中心作業程序書。臺北市:國防部。
國防部(2011)。100年核安兵推狀況推演第一階段工作報告。臺北市: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11)。102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市: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11)。中華民國壹百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市:國防部。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2003日本防衛白皮書。臺北市:史政編譯室。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2011)。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2010年報。新北市:國家災害科技中心。
張中勇、陽明章、劉鳶翎(2005)。如何強化我國國土安全防護。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3-2413-H-015-002),未出版。
張成福、陳占鋒、謝一帆(2009)。風險社會與風險治理。教學與研究,5,5-11。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新北市:小畢空間出版社。
陳怡妏(2013年9月2日)。福島又爆4地輻射外洩。蘋果日報,A18版。
陳明傳、駱平沂(2010)。國土安全導論。臺北市:五南。
陳亮全(2010年4月)。台灣關鍵基礎設施防護策略與發展。李羅權(主持人),關鍵基礎設施防護政策與策略。2010國土安全國際研討會,臺北六福皇宮。
陳恆鈞(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陳新民(2000)。軍事憲法論。臺北市:揚智文化。
彭啟明、劉啟文、張闊顯、林能暉(2010)。境外核子事故擴散對台灣影響之探討。前瞻科技與管理,S,15-28。湯佳玲(2011年4月13日)。日本核災上修至最高第7級。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13/today-t3.htm
黃立夫(2011)。核生化威脅與疫病安全。載於喬金鷗(編),非傳統安全概論(頁109-174)。臺北市:黎明。
黃俊能、郭燿禎(2013)。關鍵基礎設施風險評估機制之建立:以台北車站重要交通場站為例。前瞻科技與管理,1,1-30。黃鉦堤(2006)。盧曼的風險社會學與政策制定。政治科學論叢,28,123-162。楊詩弘(2013)。「311東日本大震災調查報告書」引介。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69,34-40。
經濟部能源局(2012)。100年經濟部能源局年報。臺北市:經濟部能源局。
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出版社。
維基百科(無日期)。阪神地震。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AA%E7%A5%9E%E5%A4%A7%E5%9C%B0%E9%9C%87
維基百科(無日期)。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B1%E4%BA%AC%E5%9C%B0%E9%90%B5%E6%B2%99%E6%9E%97%E6%AF%92%E6%B0%A3%E4%BA%8B%E4%BB%B6
劉黎兒(2011)。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臺北市:先覺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鄧家駒(2000)。風險管理:第二版。臺北市:華泰文化事業。
鄭舜元(2010)。日本自衛隊致力救災整備之簡介。陸軍學術雙月刊,510,65-79。鄭錫鍇(1999)。新結盟主義(Neo-Coalitionism)之BOT模式本質。載於詹中原(編),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頁335-353)。臺北市:五南。
鄭燦堂(2010)。風險管理。臺北市:五南。
盧麗淑(2007)。內容分析法。載於管倖生(編),設計研究方法(頁53-74)。新北市:宏懋打字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穆文娟(編)(2006)。災害管理學辭典。臺北市:五南。
戴政龍(2009)。全民國防與國防治理:公民參與的觀點。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7,335-358。戴政龍、劉秋苓(2011)。我們面臨的新挑戰與看待世界的新視野。載於喬金鷗(編),非傳統安全概論(頁325-332)。臺北市:黎明。
薛曉源、周戰超(2005)。全球化與風險社會。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譚建翊(2012)。中國大陸核能發電廠發展及對我影響之研析。陸軍學術雙月刊,522,58-79。蘇昭郎(2010年7月)。何謂「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國研科技,27,114-115。
蘇昭郎(2011年9月)。災害威脅下基礎設施的防護思維。災害防救電子報,74,1-5。取自http://www.ncdr.nat.gov.tw/upload/epaper/074.pdf
顧忠華(1994年9月)。「風險社會」的概念及其理論意涵。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9(下),57-79。Assaf, D. (2008). Models of Critic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itic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1, 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