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亞歐峰會開幕,規模級別歷年最高〉,《中評電訊》,2008年10月24日,檢索日:2013年12月2日。
〈美媒:人權白皮書反映中西人權定義差異〉,《新浪網》,2010年9月27日,<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news/ausdaily/20100927/17531865795.html>。
〈溫家寶促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亞洲時報》,2012年9月21日,<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id=86409:2012-09-21-04-39-25&Itemid=110>。
〈鄧小平告訴金庸:我為何不當國家主席〉,《前瞻網》,2013年3月25日, <http://www.qianzhan.com/military/detail/278/130325-eb81cfa4_3.html>。
P. Paul Heppner, Mary J. Heppner著,王麗霏、杜淑芬、吳麗琴、王玉珍、吳育沛、簡華妏、喬虹、王敬元譯,《研究論文寫作:撰寫與投稿的武功秘笈》(Writing and Publishing Your Thesis, Dissertation& Research)(臺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2009年)。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3期,民88年3月,頁45-61。于有慧,〈中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持續與轉變〉,《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6期,民89年6月,頁1-19。于有慧,〈國際因素對當前中共外交政策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1998年6月,頁7-18。子衿,〈1980:和平與發展 奠定中國外交新格局〉,《中國經濟網》,2008年12月1日,<http://big5.ce.cn/gate/big5/views.ce.cn/fun/corpus/ce/zj/200812/01/t20081201_17553044.shtml>。
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七五計劃和七五計劃報告的決議〉,2008年4月9日,《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8-04/09/content_940557.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2003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tytj_611312/zcwj_611316/t27700.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第七次中歐領導人會晤聯合新聞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04年12月9日,<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1179_611310/t173757.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第十二次中歐領導人會晤聯合新聞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09年11月30日,<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1179_611310/t630133.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第六次中歐領導人會晤聯合新聞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03年10月31日,<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1179_611310/t39657.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第四次中歐領導人會晤聯合新聞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01年9月6日,<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1179_611310/t11091.shtml>。
文思詠、任知初,《胡錦濤傳》(香港:明鏡出版社,2003年)。
毛毛,《我的父親鄧小平-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王建民,〈中國共產黨史稿第一編〉(臺北,1965年)。
王崑義,《台灣安全的拱心石》(臺北:華揚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探尋新的視角與解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王鳴鳴,《外交政策分析: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國外交2003》(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國外交200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國外交200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國外交2006》(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國外交2007》(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國外交2011》(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年)。
石丁,〈中國首次發表對歐盟文件〉,《人民網》,2003年10月15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68/10403/948201.html>。
伍貽康,〈從經濟全球化看區域經濟一體化〉,周榮耀主編,《面向21世紀的中歐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朱立群,《國際體系與中歐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1999年)。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何亮亮,〈中歐經貿對話卓有成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未獲認可〉,《鳳凰網》,2010年12月22日,< http://phtv.ifeng.com/program/comment/detail_2010_12/22/3637695_0.shtml>。
何若涵,《江澤民和他的時代》(臺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
余起芬,《國際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吳翊慈,問卷調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3年11月11日。
吳翊慈,當面訪談,林中斌,國防大學(桃園),2013年9月10日。
吳翊慈,當面訪談,外交部歐盟科官員2名,中華民國外交部(臺北),2013年9月12日。
吳翊慈,當面訪談,洪德欽,中央研究院歐美所(臺北),2013年9月14日。
吳吳翊慈,當面訪談,鄭家慶,臺灣歐盟中心(臺北),2013年9月12日。
吳蕙蘭,《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共和諧外交政策之影響》(臺南: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李喆,〈第九次亞歐首腦會議閉幕,亞歐承諾合作促進和平與發展〉,《國際在線》,2012年11月6日,<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7824/2012/11/06/2625s3915254.htm>。
李詩佳,〈2008:非常之年的中國外交更趨成熟〉,《新華網》,2009年1月2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1/02/content_10590480.htm>。
李壽源主編,《國際關係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
谷玥、劉淑萍,〈歷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5/08/content_1457067.htm>。
周弘,《歐盟的國際危機管理:2006-2007歐洲發展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周榮耀,〈歐洲與中國:用歷史的眼光看現實〉,周榮耀主編,《面向21世紀的中歐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孟樊,《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臺北縣:威仕曼文化,2009年)。
尚軍,〈第二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閉幕,取得五點重要共識〉,《新華網》,2009年5月8日,<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ldhd/2009-05/08/content_1309128.htm>。
林中斌,《核霸》(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
林碧炤,〈國際衝突的研究途徑與處理方法〉,《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3期,1996年3月,頁1-28。邱坤玄,〈中共外交政策〉,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臺北縣:新文京開發,2007年)。
邱坤玄、譚偉恩,〈中國「和諧世界」外交政策之研究:國際關係理論的分析〉,楊開煌主編,《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論文集》(臺北:問津堂,2007年)。
俞邃,〈世界格局與大國關係若干問題探討〉,《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2月第2期,頁41-44。
施志勝,《後冷戰時期中共黨軍關係─江澤民時代》(臺北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胡錦濤,〈胡錦濤在聯合國首腦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華夏經緯網》,2005年9月16日,<http://big5.huaxia.com/zt/tbgz/05-072/514645.html>。
胡錦濤,〈胡錦濤在黨的第十七大上的報告〉,《新華網》,2007年10月24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胡錦濤,《中國的發展亞洲的際遇》,《中國網》,2004年4月24日,<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04/24/content_5551897.htm>。
胡聲平,〈胡錦濤與江澤民領導下中共對台政策的初步比較─以決策理論分析〉,臺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05年12月10-11日)。
宮玉振,《中國戰略文化解析》(北京:軍事科學出版,2002年)。
秦亞青,〈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美歐季刊》,2001年第15卷第2期,頁232-263。秦亞青主編,《大國關係與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年)。
郝亞琳、韓潔,〈首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在京舉行〉,《新華網》,2008年4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4/25/content_8052211.htm>。
馬振岡,〈實話直說中歐關係〉,《歐洲研究》,2009年第5期。
馬起華,《政治學論-第一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馬祥祐,〈論中國的多邊外交:以中歐關係發展為例〉,《亞太研究通訊》,2008年7月第6期,頁61-106。<http://nhuir.nhu.edu.tw:8085/ir/retrieve/5661/5032000603.pdf>。
張永安、楊逢珉,《歐盟對華政策及中歐關係:經貿層面的觀察》(北京:時事出版社,2012年)。
梁正綱,《貶值的籌碼:歐盟對中國武器禁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年)。
梁震宇,〈我國戰略文化之淺析〉,《戰略研究》,民國100年8月號,頁24-34。<http://www.mnd.gov.tw/Upload/201109/P24-25%E6%88%91%E5%9C%8B%E6%88%B0%E7%95%A5%E6%96%87%E5%8C%96%E4%B9%8B%E6%B7%BA%E6%9E%90.pdf>。
章旦隆,〈胡錦濤的對外政策:戰略目標與策略運用〉,楊開煌主編,《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論文集》,(台北市:問津堂,2007年)。
章念生、杜尚澤,〈2011年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訪外交部長楊潔篪〉,《人民網》,2011年12月29日,<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6640782.html>。
莫大華,〈戰略文化:戰略研究的文化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6期,1996年6月,頁39-52。莫大華,《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臺北市:時英,2003年)。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臺北市:水牛出版社,2000年)。
郭亞飛,〈歷屆亞歐首腦會議情況〉,《人民網》,2004年10月9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shizheng/8198/39213/39217/2905532.html>。
郭瑞華,《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臺北:法務部調查局,2004年)。
郭嘉祐,《歐盟與中國外交關係之研究-經貿暨人權議題分析》(花蓮:東華大學公行所碩士論文,2009年)。麥琪,〈中國外交大事記〉,《中國網》,2009年7月28日,<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07/28/content_18220207_5.htm>。
傅高義(Ezra F. Vogel)著,馮克利譯,《鄧小平改變中國》(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臺北:天下遠見,2012年)。
華玉洁,〈歐盟對華武器禁運可以結束了嗎?〉,《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年第9期,頁48-52。
辜麗都,《胡錦濤時期對台心理戰決策之研究》(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鈕文英,《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2012年)。
楊中美,《中共新領袖-胡錦濤》(臺北:時報文化,2002年)。
楊潔篪,〈2007年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工作〉,《新華網》,2008年1月1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1/01/content_7347068_1.htm>。
葉怡君,《國際體系轉型下中國與歐盟外交關係之發展與磨合》(高雄:中山大學陸研所博士論文,2004年)。鄒文海,《西洋政治思想史稿》(臺北:鄒文海先生獎學基金會,1972年)。
雷敦龢,《人權思想史》(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8 年)。
趙沛霖,《中國外交戰略思維之研究:江澤民時期的檢證分析》(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趙沛霖,《中國外交戰略思維之研究:江澤民時期的檢證分析》(臺北: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趙晨,〈中歐關係的現況及其發展趨勢〉,《環球經濟》,2008年2月。
劉順銘,《從戰略文化觀點探討中共軍事戰略與用兵動因》(臺北:國防大學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劉鉞聲,《中國最具爭議的人:溫家寶全傳》(香港:明鏡出版社,2010年)。
潘進章,〈中共戰略文化之探究〉,《國防雜誌》,第18卷第15期,民國92年9月,頁53-65。蔡欣容,《中國傳統戰略文化對中國和平崛起的影響》(新北:淡江大學國際與戰略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鄭杭生,〈人權中的兩種思潮─現代國際人權與馬克思主義(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1996年第3期。
鄭朝興,《江澤民時期中國與歐盟互動關係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賴昱安,〈和平崛起:大國外交與睦鄰戰略〉,朱新民主編,《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臺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
戴家興,《鄧小平對中共權力傳承影響之研究─以江澤民、胡錦濤二人為例》(臺北縣:淡江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謝游麟,〈論中共戰略文化之特質與影響〉,《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37期,2013年12月,頁31-43。韓文甫,《鄧小平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韓慧琳、王貴民,〈中國大陸綜合國力之發展與啟示〉,《國防雜誌》,第27卷第4期,2012年,頁65-81。
英文部分:
〈Review of China-EU Political Relations〉,《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大使館網頁》,2003年10月10日,<http://www.chinese-embassy.org.uk/eng/wjzc/t27065.htm>
Alastair Iain Johnston, 1955. Culture Realism: Strategic Culture and Grand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 preface,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lmond, Gabriel A. and G. Bingham Powell, Jr.1980. Comparative Politics Today: A World View. (2nd ed. Boston: Little, Brown & Co).
Andrew Scobell, 2002. China and Strategic Cultur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Press).
David R. Jones, “Soviet Strategic Culture”, Strategic Power: USA/USSR, ed., by Carl G. Jacobse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0).
Denny Roy, China’s Post-Deng Foreign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Winter 1997~8.
European Commission, 24/10/2006, A Policy Paper on EU-China Trade and Investment: Competition and Partnership, <http://trade.ec.europa.eu/doclib/docs/2006/october/tradoc_130793.pdf>.
European Commission, 26-27/6/1989. EC Declaration on China, European Council, Madrid.
European Union, 05/07/1995. A Long Term Policy for China-EU Relations, Official Website of European Union, <http://europa.eu/legislation_summaries/external_relations/relations_with_third_countries/asia/r14207_en.htm>.
European Union, 25/03/1998.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with China, Official Website of European Union, <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OM:1998:0181:FIN:EN:PDF>.
Huang, Ji-Zhen, China’s Cyber Warfare: The Strategic Value of Cyberspace and the Legacy of People’s War, (Diss., School of Geography, Politics and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upon Tyne, 2012).
J. David Singer, “International Conflict- Three Levels of Analysis”, World Politics, Vol. 12, No. 3. (Apr., 1960) p.p. 453-461. <http://sitemaker.umich.edu/jdsinger/files/international_conflict_3_levels_of_analysis.pdf>
Jack L. Snyder, 1976. Soviet Strategic Culture: Implications for Limited Nuclear Operations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Joshua S. Goldstein, Jon C. Pevehouse, 2012.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earson )
Kenneth N. Waltz, 1959.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 Ng-Quinn, The Analytic Study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27, no.2.(June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