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5 12: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書詠
研究生(外文):Shu-Yung Kuo
論文名稱:圖畫書的幽默手法及師生共讀中幼兒對幽默的理解
論文名稱(外文):Young children's response to humorous picture books during small group read-alouds.
指導教授:周婉湘周婉湘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0
中文關鍵詞:幼兒幽默圖畫書幽默理解讀者反應閱讀討論
外文關鍵詞:young childrenhumorous picture bookshumorous devicesreader responsecomprehension of hum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7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究圖畫書中的幽默手法,以及師生共讀圖畫書時幼兒的幽默理解。研究者廣泛蒐集七十二本具幽默訊息之圖畫書,並從文獻資料與實際閱讀圖畫書中,統整及歸納出幽默分析之架構,藉以分析及篩選出三本幽默圖畫書-《小狗比飛跳芭蕾》、《小笨狗》及《我家有個壞好寶寶》作為本研究之共讀文本,並透過圖畫書的外觀、設計及幽默架構進行三本圖畫書的文本分析。接著與十位大班幼兒進行共讀,每位幼兒閱讀同一本圖畫書兩次,第一次為研究者與兩位幼兒一起共讀,第二次為研究者同時與十位幼兒共同閱讀,共讀時採互動式朗讀的方式進行,並將共讀的結果與文本分析的結果及過去的研究作比較。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比較圖畫書中的幽默手法與幼兒在互動式朗讀中對於幽默的理解有四種結果,分別為「幼兒能理解或對文本中的幽默手法有反應」、「幼兒未能理解或對文本中的幽默手法無反應」、「根據幼兒幽默理解與反應新誕生的幽默類型」以及「未預期的幼兒幽默理解或反應,但可歸進原幽默手法的類別中」。
二、與幼兒對圖畫書的幽默理解與反應可能之相關因素有:「幼兒的幽默發展」、「過去的生活經驗與閱讀經驗」、「互動式朗讀」和「重複閱讀」的共讀方式。
  研究者根據此結果,進一步提出對幼教老師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humorous devises used in picture books and young children's reactions and comprehension of these devises during small group read-alouds. The teacher/researcher first collected seventy-two humorous picture books, and categorized their humorous devices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ntent analysis. Three humorous picture books-Dogs Don’t Do Ballet(Kemp &; Ogilvie, 2010), Silly Doggy(Stower, 2012), and The Bad Good Manners Book(Cole, 1997)-were then carefully selected as the read-aloud books. Ten 6-year-old children participated in the read-aloud activities. Each child read the humorous picture books. The first time the teacher/researcher read and discussed the books with the children in pair, and the second time with the whole group. The data analysis focused on young children’s responses to the humorous devices employed in the books. There are two major findings:
1.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umorous devices used and young children’s reactions to them can be categorized as the following: 1. young children could comprehend the humorous devices in the books; 2. young children did not react to the humorous devices; 3. young children's reaction leaded to new humorous categories; and 4. unexpected humorous reaction of young children that c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the original humorous device category..
2. The factors that might be related to young children reactions and comprehension of humorous devices in picture books include: 1. young children's humor development; 2. young children’s life and reading experiences, 3. the reading and discussion methods used by the teacher..
Based on the results, this thesis provides further recommendations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表目錄 ii
圖目錄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幽默 10
第二節 幼兒的幽默 25
第三節 圖畫書與幽默手法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4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2
第一節 圖畫書中的幽默手法 82
第二節 幼兒對三本圖畫書中幽默的理解 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2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討論 142
第二節 教學與研究建議 155
參考文獻 161
附錄 167
附錄一 圖畫書篩選 167
附錄二 訪談大鋼 172
中文
上誼出版部(譯)(1991)。Hutchins, P.著。母雞蘿絲去散步(Rosie’s Walk)。臺北市:上誼。
方素珍(譯)(2012)。Stower, A.著。小笨狗(Silly Doggy!)。新北市:上人。
王仕圖、吳慧敏(2006)。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p. 97-115)。嘉義縣:南華教育研究所。
王慶中(2005)。幽默的研究問題。應用心理研究,26,57-71。
江培珽(2006)。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臺北市:時報文化。
何宜錚、黃鴻程、陳學志、王雅萍、賴惠德(2010)。國中生幽默風格與自尊及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2),271-304。
何應傑(2003)。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春田(2001)。低年級學童在故事教學中的讀者回應。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鈺婷(2004)。兒童失諧幽默理解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靜宜、陳學志、邱發忠、徐芝君(2007)。國中小學版幽默理解與幽默創造能力測驗之編製。應用心理研究,35,185-210。
宋珮(譯)(2006)。Doonan, J.著。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Looking at Pictures in Picture Books.)。臺北市:雄獅美術。
李玉貴(2001)。以「圖畫」「故事」「書」-培養閱讀與寫作能力。研習資訊,18(5)。
李彥瑩(2005)。兒童幽默感之理解、欣賞與標題創造能力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幼兒教育教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瑾倫(1993)。子兒,吐吐。臺北市:信誼。
周育如、張鑑如(2008)。親子共讀對幼兒敘說故事主角心智狀態的影響效果。教育心理學報,40(2),261-282。
周佩穎(譯)(2008)。土屋富士夫著。快要來不及了。臺北市:小魯文化。
周逸芬(2001)。幼兒喜愛之幽默圖畫書的特質。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北京市。
林美琴(2009)。繪本有什麼了不起?。臺北市:天衛文化。
林真美(1999)。為孩子撒下語言的種子。載於林真美(主編),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頁18-21)。臺北市:遠流。
林真美(譯)(1996)。Burton, V. L.著。小房子(The Little House)。臺北市:遠流。
林真美(譯)(1998)。Burningham, J.著。莎莉,離水遠一點(Come Away from the Water, Shirley)。臺北市:遠流。
林真美(譯)(2005)。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著。繪本之力。臺北市:遠流。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運用。臺北市:心理。
邱發忠(1999)。幽默創造訓練之課程設計及效果評估研究。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柯倩華(譯)(2003)。Child, L.著。小豆芽,你住在哪個星球上?(What Planet Are You From Clarice Bean?)。臺北市:上誼。
柯慧貞(2009)。幼兒幽默活動方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藝芬、陳司敏、羅玉卿(2005)。繪本主題教學資源手冊(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徐芝君、陳學志、邱發忠(2005)。千萬別笑,不然您的態度會從看笑話中洩露:貶抑類幽默感知態度調整理論之驗證。應用心理研究,26,143-165。
徐素霞(2002a)。兒童圖畫書的圖像特質與文字表現。載於徐素霞(主編),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頁41-48)。臺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徐素霞(2002b)。圖畫書的圖像傳達藝術表現。載於徐素霞(主編),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頁49-61)。臺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臺北市:格林文化。
高月好(2005)。幼稚園實施幽默取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台北縣公立幼稚園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
康長運(2002)。圖畫故事書與學前兒童的發展。北京師範大學學報,4,20-27。
張文宿(2009)。幼兒觀看幽默卡通之幽默欣賞與幽默理解-以海綿寶寶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如鈞(1989)。五官之外--幼兒幽默感的發展。學前教育,12(8),10-11。
張景媛、陳學志、黃譯瑩(2004)。幽默訓練融入綜合活動對國一學生創造思考與人際因應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6(1),13-33。
張湘君(1993)。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6,286-308。
張鐿霏(2006)。幼兒在園所自由活動時間與同儕互動時幽默表現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峻豪(2002)。圖像式刺激與語文訊息的幽默理解歷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許峻豪、鄭谷苑(2005)。圖像幽默理解歷程與雙路徑幽默理解模式。應用心理研究,26,117-142。
郭恩惠(譯)(2001)。Cole, B.著。我家有個壞好寶寶(The Bad Good Manners Book)。臺北市:格林。
陳巧湄(2009)。學齡前幼兒幽默表現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致元(2005)。小魚散步。臺北市:信誼。
陳若含(2008)。不同年齡幼兒於不同圖畫書所反映的幽默理解與幽默欣賞之差異。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淑蓉、陳學志(2005)。幽默感的定義與測量:多向度幽默感量表之編製。應用心理研究,26,167-187。
陳詩紘(譯)(2003)。Louis, R. F.著。培養孩子的幽默感(Kids Who Laugh: How to Develop Your Child's Sense of Humor.)。臺北市:新苗文化。
陳質采(譯)(1998)。Cole, B.著。我的媽媽真麻煩(The Trouble with Mum)。臺北市:遠流。
陳學志(1991)。「幽默理解」的認知歷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學志(2004)。從“哈哈”到“啊哈”—統整知、情、意、行的幽默課程對創造力培養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5(4),393-411。
陳學志(2005)。如果您尚未決定用快樂幽默的心面對這一天,千萬別起床。應用心理研究,27,31-35。
陳學志、徐芝君(2006)。幽默創意課程對教師幽默感及創造力的影響。師大學報:教育類(創造力特刊),51,71-93。
陳學志、鄭昭明、卓淑玲(2001)。笑話中幽默因子的訊息整合歷程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3(2),137-153。
彭懿(2006)。遇見圖畫書百年經典。臺北市:信誼。
游嘉惠(2009)。兒童圖畫書裡的幽默表現。繪本棒棒堂,16,19-23。
黃主君、鄭瑞菁(2012)。幽默性幼兒圖畫書之探析。2012年「一圖千言─圖畫書的繽紛世界」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黃迺毓、李坤珊、王碧華(1994)。童書非童書:給希望孩子看書的父母。臺北市:宇宙光。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楊茂秀、黃孟嬌、嚴淑女、林玲遠、郭鍠莉(譯)(2010)。Nodelman, P.著。話圖:兒童圖畫書的敘事藝術(Words about Pictures: 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台東縣:財團法人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
葉嘉青(譯)(2008)。Jalongo, M. R.著。幼兒文學:零歲到八歲的孩子與繪本(Young Children and Picture Books.)。臺北市:心理。
廖春美(2008)。閱讀乃社會互動的歷程-以小班幼兒對圖畫書的反應為例。明新學報,34(1),281-296。
劉莉芬(2002)。以認知理論探討兒童對幽默笑話觀點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滌昭(譯)(1995)。松居直著。幸福的種子。臺北市:台英。
劉鳳芯、吳宜潔(譯)(2009)。Nodelman, P. &; Reimer, M.著。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The Pleas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臺北市:天衛文化。
蔡宜容(譯)(2001)。Chambers, A.著。說來聽聽(Tell Me: Children, reading and talk.)。臺北市:天衛文化。
蔡忠琦(譯)(2011)。Kemp, A. &; Ogilvie, S.著。小狗比飛跳芭蕾(Dogs Don’t Do Ballet)。臺北市:天下雜誌。
蔡淑媖(2007)。圖畫書的文學性-一字一世界一圖一天堂。蒲公英季刊,38。
鄭荔(2009)。兒童文學。南京市:江蘇教育。
鄭麗文(1999)。幼兒文學。新北市:啟英文化。
蕭颯、王文欽、徐智策(1999)。幽默心理分析。臺北市:智慧大學。
賴育萱(2003)。路易斯.薩克爾的異想世界--路邊學校系列童書中的幽默。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龍協濤(1997)。讀者反應理論。臺北市:心理。
魏英桃(2007)。臺北市公立幼稚園推動兒童閱讀現況及意見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振明(2002a)。圖畫書的定義與要素。載於徐素霞(主編),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頁13-15)。臺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蘇振明(2002b)。圖畫書與兒童教育。載於徐素霞(主編),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頁28-32)。臺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英文
Arizpe, E., &; Styles, M. (2002). Children reading pictures: Interpreting visual texts. New York: Routledge.
Bariaud, F. (1989). Age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humor. In P. E. McGhee (Ed.), Humor and children's development: A guide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 (pp. 15-48). New York: Haworth Press.
Barrentine, S. J. (1996). Engaging with reading through interactive read-alouds. The Reading Teacher, Vol. 50, No. 1, 36-43.
Berk, L. E. (2008). Child development (8th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Brown, I. (1993). Young children’s explanations of pictorial humor: A preliminary study.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93, 35-40.
Cart, M. (1995). What’s so funny? Wit and humor in American children’s literatur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Honig, A. S. (1988). Humor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Young children, 43(4), 60-73。
Kress, G. (2003). Interpretation or design: From the world told to the world shown. In M. Styles &; E. Bearne (Eds.), Art, narrative and childhood (pp. 137-153).Stoke on Trent, UK: Trentham Books.
Loizou, E. (2006). Young children's explanation of pictorial hum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3(6), 425-431.
McGhee, P. E. (1979). Humor,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CA: W. H. Freeman.
McGhee, P. E., &; Goldstein, J. H. (1983). Handbook of Humor research: Basic issues. New York : Springer-verlag.
Nerhardt, G. (1970). Humor and inclination to laugh: Emotional reactions to stimuli of different divergence from a range of expectanc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1(3), 185-195.
Nikolajeva, M., &; Scott, C. (2000). The dynamics of picturebook communication.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 31(4), 225-239.
Pantaleo, S. (2004). Exploring grade 1 students' textual connection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18(3), 211-226.
Sipe, L. R. (2008). Storytime: Young children's literacy understanding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tyles, M., &; Nobel, K. (2009). Thinking in action: Analysing children’s multimodal response to multimodal picturebooks. In J. Evans (Ed.), Talking beyond the page: Reading and responding to picturebooks (pp. 118-133). New York: Routledge.
Suls, J. M. (1976). Misattribution and humor appreciation: A comment on "Enhancement of humor appreciation by transferred excit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4(5), 960-965.

網路資料
天下雜誌(2004)。希望閱讀-用閱讀,搭一座希望之橋。2012年3月20日,取自http://reading.cw.com.tw/index.jspx
和英文化(2004)。幼兒幽默圖畫書系列。2012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heryin.com/H.htm
東方寶寶兒童繪本故事(2012)。繪本《彩虹的盡頭》導讀。2012年11月3日,取自http://blog.dfww.com.cn/zaojiao/139.html
信誼基金會(2005)。Bookstart閱讀起步走。2012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bookstart.org.tw/index.html
教育部(1994)。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1年10月17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2008)。「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2012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plannews_detail.aspx?sn=33&;pages=9#
教育部(2011)。兒童教育及照顧法。2011年10月17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31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