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毛連塭(1994)。當前特殊教育的兩個重要理念。特教新知通訊,2(3),1-2。王天苗(1994)。啟智工作的省思—朝向人性化,本土化的發展。特殊教育季刊,50,5-14。王天苗(2003)。國小附設幼稚園實施融合教育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0-2413-H-003-030)。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王天苗(2004)。特殊教育相關專業服務作業手冊。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教育部網站。
王文科(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振德(1998)。資源教室方案。臺北市:心理。
任宜菁(2003)。花蓮縣特殊教育不分類巡迴輔導班實施現況概述。特教通訊,29,5-8。
何 世 芸(2007)。 視 障 巡 迴 教 師 專 業 知 能 調 查 之 研 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何華國(1995)。在家自行教育學生之服務需求問題。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1-28。何華國(2000)。啟智教育研究。臺北市:五南。
何華國(2009)。台灣早期療育需求評估制度之探討。幼兒教育研究,1 ,1-32。何華國(2010)。特殊幼兒早期療育。臺北市:五南。
何華國(201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吳季芳(2007)。巡迴教師之工作調適與支援需求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吳明清(200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1998)。教育改革與特殊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3,197-220。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吳淑美(1999)。融合教育的實施與困境。國教世紀,188,6-11。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李英豪(2009)。實施融合教育之學校行政支持研究─以雲林縣特教評鑑績優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嘉義。李慶輝(2005)。國民小學融合教育實施現況與相關問題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林天佑(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71-75。
林寶貴(1975)。比較中美日三國之聽覺障礙兒童教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林寶貴(2000)。特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邱上真(2004)。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二版。臺北市:心理。
洪禎璟、傅秀媚(2007)。 從融合教育理念談巡迴輔導意涵之初探。載於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舉辦之「第八屆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學術研討會暨實務交流」研習會論文集,193-194,花蓮縣。
洪儷瑜(2001)。英國的融合教育。臺北市:學富出版社。
胡永崇(2001)。融合教育:意義、爭議與配合措施 。載於嘉義大學特殊教育中心主編:融合教育文集,21-40。嘉義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嘉義。
胡致芬(2000)。重度障礙者之統合教育。特殊教育季刊,62,61-71。唐榮昌(2007)。改革中的省思:談融合教育的困境與突破。師說,196,13-16。孫 瑋 英(2000)。談 重 度 /多 重 障 礙 者 在 融 合 教 育 上 的 教 學 調 整。國小特殊教育,30,88-92。
秦麗花(2001)。破除 融 合 教 育上 的迷思建立應有的正見。 特教園丁,16(4),51-55。鈕文英、邱上真、陳靜江、曾進興(1998)。身心障礙教育專業團隊設置與實施辦法的制定研究。臺北市:教育部。張小芬(2006)。特教巡迴輔導教師之工作現況與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4,57-84。張世彗、藍瑋琛(主編)(2007)。特殊教育學生鑑定與評量。臺北市:心理。
教育部(2009)。特殊教育法。
教育部(1997)。特殊教育法。
教育部(1999)。特殊教育法。
教育部(2002)。特殊教育法。
教育部(2008)。特殊教育法。
教育部(2008)。特殊教育設施及人員設置標準。
教育部(2013)。特殊教育法。
教育部(2013)。特殊教育統計年報。
教育部(2013)。特殊教育統計年報。台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1月27日。網址:http://www.set.edu.tw/sta2/default.asp
許玉樹(2013)。雲林縣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與幼兒園教師合作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許黃博(2008)。雲林縣在家教育教師巡迴輔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嘉義。許碧勳 (1997)。回歸省思、融合實踐---幼兒教師的角色。國教月刊,44 卷 3、4 期,17-24。許碧勳(2003)。幼兒融合教育。臺北市:五南。
郭生玉(200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中和市:精華。
郭美雲(2013)。個人溝通。
郭紜均(2007)。身心障礙學童教育安置制度之研究-歷史變遷與政策過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台南市。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市:紅葉。
陳向明(2008)。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亨連 、鐘 梅 菁(2010)。學前特教巡輔教師提供普通班支援服務現況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3期,25-47頁。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5-50頁。高雄市:麗文。
陳志平、劉蕾、林慧玲(2008)。特教園丁,23(3),10-17。
陳明聰(1999)。歐洲的統合教育現況。特教新知通訊,6(3),5-7。陳政見(1992)。簡介回歸主流。教師之友,33卷4期,31-34頁。
陳美玉(2010)。屏東縣學前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專業知能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東。陳麗如(2004)。特殊教育論題與趨勢。臺北市:心理。
傅秀媚(2002)。融合班級中教學策略之應用─同儕教學法與示範教學法。載於中師特教中心(主編),特殊教育論文集,167-180頁。台中市:中師特教中心。
曾怡菁(2009)。個別化教育計劃在不分類巡迴輔導班實施現況─以台中縣七星國小爲例。特教通訊,42期,13-17頁。
曾恆靜(2008)。學前巡迴輔導特殊教育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曾媖楟、劉明松(2006)。學前身心障礙學生巡迴輔導制度實施現況與未來之探討─以台中縣為例。台東特教,23期,12-16頁。
程 貴 聯(2007)。 南 投 縣 巡 迴 資 源 班 教 師 工 作 經 驗 分 享 。 特 教 園 丁 ,22 (3) , 19-24 。
雲林縣教育處(2014)。雲林縣身心障礙巡迴輔導教師服務實施要點。雲林:教育處。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01月23日。網址:http://law.yunlin.gov.tw/NewsContent.aspx?id=245
黃坤謨(1995)。推行在家教育遭遇之困難與改進之道。特殊教育季刊,56,23-24、29。黃建智(2011)。特殊需求學生課程調整。雲嘉特教,13,55-60。
黃惠萍(2007)。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教師在融合班服務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黃瑛綺(2001)。國小融合教育班級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東。黃瑞琴(201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嘉紋(2008)。臺北市幼稚園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在融合教育中角色職責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三十七卷,第四期, 17〜23 頁 。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嘉義縣教育處(2014)。嘉義縣學前暨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巡迴輔導要點。嘉義:教育處。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01月23日。網址:http://law.cyhg.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196
廖又儀(2007)。嘉義縣市幼稚園教師對於學前融合教育專業知能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廖永堃、魏兆廷(2004)。花蓮縣巡迴式資源班經營現況探討。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6,65-88。
劉 秀 美(2005)。特 殊 教 育 的 「 在 家 教 育 」 實 務 探 討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花蓮。
劉慶仁(2000)。美國教育改革研究。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劉蔚萍、王銀絲、徐淑珍、卓政翰、紀岑嬌(2003)。學前融合教育專業團隊巡迴輔導:以高縣旗山區早期療育發展中心輔導模式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2),307-336。
劉學融(2009)。優質學前融合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潘淑滿(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昆瀛(2000)。談學校融合理念的剖析與省思。國教新知,47(1),50-57。蔡昆瀛(2000a)。談學校融合教育之相關法規與配套措施。國教新知,47(2),12-17蔡昆瀛(2009)。跨界與整合-特殊教育專業支援服務之反思。國小特殊教育,48,13-22。
蔡瑞美(2000)。回歸主流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巡迴輔導制度的實施現況。特殊教育季刊,75,1-6。黎慧欣(1996)。國民教育階段教師與學生家長對融合教育的認知與調查結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賴怡君(2006)。國小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服務現況.期待及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教育大學身心障礙與輔助科技研究所,花蓮。簡淑芳(2008)。嘉義市學前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羅燕琴(2003)。花蓮縣特殊教育之現況與發展。特教通訊,29,1-4。
蘇燕華、王天苗(2003)。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4,39-62。英文部分
Baker, E.T., Wang, C. & Walberg, H. J. (1995). The effects of inclusion on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2(4), 33-35.
Farrell, P. (2001). Special Education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Have things really got better? British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8(1), 3-9.
Kneedler, R.D., Hallahan, D.P., & Kauffman, J.M. (1984). Special education for today.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Lincoln, Y. & Guba, E. (1999). Establishing trustworthiness. In A.Bryman & R.G.Burgess (Eds.) , Qualitative research (III) (pp. 397-444). Thousand Oaks, CA: Sage.
Stainback, S. &Stainback, W. (1993). Support networking for inclusive schooling:Interdependendent integrated education. Baltimore:Paul H. Brookes.
Strumwasser, K.P. (1988). The itinerant model for educating visually handicapped children: teacher perceptions of roles, administrative support, and competenc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