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10: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睿風
研究生(外文):Jui-Feng Chen
論文名稱:禪宗〈牧牛圖〉的意識轉化與治療應用
指導教授:蔡昌雄蔡昌雄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Hsiung Tsai
口試委員:林朝成尤惠貞
口試日期:2014-06-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8
中文關鍵詞:禪宗牧牛圖開悟經驗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01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論文的目的,是在歷年來豐富的禪宗〈牧牛圖〉研究文獻基礎下,探討普明禪師〈牧牛圖〉所蘊含的意識轉化經驗,並根據此經驗進一步延伸可能的心理治療應用與價值。〈牧牛圖〉隱藏著禪宗的心性智慧與禪宗思想史的發展脈絡,禪宗哲學屬於佛教哲學特殊的一支,禪宗是創造宗教經驗的宗門,禪修的意識轉化目標是指向開悟經驗的實踐。普明〈牧牛圖〉以雙泯境界詮釋此終極的開悟經驗,雙泯象徵著一種超越的非二元存在體驗,此體驗是通過破除二元對立的實踐而獲得,根據佛教看法,二元對立的觀點是人類受苦的根源,換言之,開悟經驗是化解二元對立與解除痛苦的根本基礎,故也是一切心理治療的原則。
  本論文以開悟經驗為核心思想,結合意識轉化與治療應用的二個現代關懷,嘗試擴大〈牧牛圖〉的心理經驗,進一步達成將禪宗〈牧牛圖〉轉化為當代心靈關懷地圖的目標。本論文的安排第二章先論述〈牧牛圖〉雙泯及禪宗的開悟經驗,第三、四、五章則根據〈牧牛圖〉不同階段的發展,以意識轉化與治療應用詮釋觀點作視域融合,構成詮釋循環及〈牧牛圖〉文本的再創造。
  本文的主要特色是 : 開悟經驗、意識轉化及治療應用。首先本文以當代禪宗哲學詮釋體系為前理解,嘗試以雙重否定的辯證方法詮釋〈牧牛圖〉三階段的開悟經驗,也就是普明〈牧牛圖〉從人牛到無牛到無人無牛,所象徵的自我客體化作用瓦解的哲學詮釋,並以禪師個人的開悟經驗作為補充說明。
  本文選擇榮格心理學與肯恩.威爾伯意識光譜概念作為〈牧牛圖〉意識層級與意識轉化的溝通橋樑。牧童象徵意識自我,牛象徵無意識。隨著牧童三種意識層級的發展歷程,牛的無意識內容也從原型、情結逐漸發展到陰影、人格面具,再深入到阿尼瑪/阿尼姆斯,最後牧童在圖九獨照與本我相遇,完成個體化歷程。
從開悟經驗雙重否定的哲學詮釋,與意識轉化黑牛轉白的象徵而言,本文發現普明版〈牧牛圖〉比廓庵版是更適合的詮釋文本。
  最後,依〈牧牛圖〉雙泯非二元開悟經驗的治療原則,根據牧童三種意識層級的心理特徵與二元性病態,本文發現森田療法的「忍受痛苦」,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對無意義治療的「參與」,榮格治療師河合隼雄的「醫患關係」,可作為初階層的治療應用。拜倫.凱蒂的「轉念作業」,森田療法的「順應自然與為所當為」,可作為進階層的治療應用。《奇蹟課程》的「化解小我」,則與〈牧牛圖〉高階層「獨照」突破最後一關的精神相呼應。
摘要 ii
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牧牛圖〉的相關文獻與研究現況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5
第四節 架構與章節 17
第二章 從〈牧牛圖〉理解禪宗的「開悟經驗」 20
第一節 理解〈牧牛圖〉的轉化歷程21
第二節 「雙泯」的「開悟經驗」 23
第三節 〈牧牛圖〉「開悟經驗」的哲學詮釋 28
第四節 禪宗的「開悟經驗」 35
第三章〈牧牛圖〉的初階意識轉化與治療應用 43
第一節 〈牧牛圖〉的「煩惱層」-圖一「未牧」 45
第二節 「煩惱層」的意識轉化-榮格觀點的「無意識」「原型」與「情結 49
第三節 「煩惱層」的治療應用(1)- 森田療法「忍受痛苦」 52
第四節 「煩惱層」的治療應用(2)-「意義危機」與「醫患關係」 57
第四章〈牧牛圖〉的進階意識轉化與治療應用 64
第一節 〈牧牛圖〉的「馴牧層」-圖二「初調」至圖五「馴伏」 65
第二節 「馴牧層」的意識轉化- 榮格觀點的「陰影」與「人格面具」 69
第三節 「馴牧層」的治療應用(3)- 拜倫凱蒂「轉念作業」 73
第四節 「馴牧層」的治療應用(4)- 森田療法「順應自然與為所當為」 79
第五章〈牧牛圖〉的高階意識轉化與治療應用 85
第一節 〈牧牛圖〉的「開悟層」階段-圖六「無礙」至圖九「獨照」 86
第二節 「開悟層」的意識轉化-榮格觀點的「阿尼瑪」「本我」與「個體化歷程」90
第三節 「開悟層」的治療應用(5)-《奇蹟課程》「化解小我」 95
第六章 結論 102
參考文獻 109
附錄 115
一、古典文獻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T48n2008。
元.善俊、道泰編,《禪林類聚》,X67n1299。
唐.慧然集,《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T47n1985。
宋.師遠述,《十牛圖頌》,X64n1269。
宋.釋普濟集,《五燈會元》,X80n1565。
宋.賾藏編,《古尊宿語錄》,X68n1315。
宋.文素編,《如淨和尚語錄》,X48n2002。
宋.道原纂,《景德傳燈錄》,T51n2076。
二、當代著述(依姓氏筆畫排序)
卡爾.榮格(Carl G.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台北 :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卡爾.榮格(Carl G.Jung)著,儲昭華、王世鵬譯,《象徵生活》,北京 :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卡爾.榮格(Carl G.Jung)著,儲昭華、沈學君、王世鵬譯,《心理類型‐個體心理學》,北京 :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卡爾.榮格(Carl G.Jung)著,劉國彬、楊德友譯,《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台北 : 張老師文化,1997年。
吳汝鈞著,《絕對無詮釋學‐京都學派的批評性研究》,台北 : 台灣學生書局,2012年。
吳汝鈞著,《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吳汝鈞著,《游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懐》,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吳汝鈞〈上田閑照絕對無牧牛圖頌〉,收於《京都學派哲學七講》,台北 : 文津出版社,1998年。
李文瑄著,《森田療法的理論與實施》,台北 : 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
李安德著,若水譯,《超個人心理學》,台北 : 桂冠圖書,1992年。
克里虛納南達、阿曼娜著,方志華等譯,《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高雄 : 愛的工坊,2009年。
林綉亭著,《禪宗牧牛主題研究》台北 : 文津出版社,2013年1月。
林鎮國著,《空性與現代性》,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肯恩.威爾伯( Ken Wilber )著,《意識光譜》,瀋陽 : 北方聯合出版傳媒公司,2011年。
肯恩.威爾伯( Ken Wilber )著,若水譯,《事事本無礙》,台北 : 光啟文化,2007年。
河合隼雄( Hayao Kawai,1928-2007 ),《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台北 : 心靈工坊,2004年。
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著,張德芬譯,《當下的力量》,台北 : 橡實文化出版,2008年。
帕瑪(Richard E. Palmer)著,嚴平譯,《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1995年。
長谷川洋三著,林亞卿譯,《森田式神經質療法》,台南 : 王家出版社,1978年。
阿部正雄(あべ まさお、1915 - 2006年)著,王雷泉、張汝倫譯,《禪與西方思想》,台北 : 桂冠出版社,1992年。
柳田聖山著,毛丹青譯,《禪與中國》,台北 : 桂冠圖書出版,1992年。
柳田聖山著,吳汝均譯,《中國禪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出版,1992年。
查理.杜.馬亭諾(Richard de Martino)著,〈人類處境與禪〉,收於鈴木大拙佛洛姆著,孟祥森譯,《禪與心理分析》,北京 : 新華書店發行,1986年。
保羅.費里尼( Paul Ferrini )著,周玲瑩譯,《寬恕十二招》,台北 : 心靈平安基金會,2001年。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著,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台北 :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徐光興,《心理禪 東方人的心理療法》,〈有疑必悟,無疑不悟《十牛圖》的心理解說〉。上海 : 文匯出版社,2007年。
海倫.舒曼(Helen Schucman)博士紀錄,若水譯,《奇蹟課程》,桃園 : 奇蹟資訊中心出版,2011年。
陳榮華著,《高達美詮釋學:真理與方法導讀》,台北 : 三民書局,2011年。
若水著,《從佛陀到耶穌》,桃園 : 奇蹟資訊中心出版,2008年。
傅偉勳著,《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台北 : 三民書局,1999年。
傅偉勳著,《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哲學與宗敎一集》,台北:東大圖書,1986年。
傅偉勳著,《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哲學與宗教五集》,台北:東大圖書,1995年。
傅偉勳著,《道元》,台北:東大圖書,1996年。
森田正馬( Shoma Morita )著,《神經衰弱和強迫觀念的根治法》,北京 :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年。
鈴木大拙,《開悟第一》,台北 : 新潮文庫,1993年5月。
(日)道元著,何燕生譯註,《正法眼藏》,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葛瑞.雷納(Gary R. Renard)著,若水譯,《告別娑婆》,台北 : 心靈平安基金會,2005年。
葛瑞.雷納(Gary R. Renard)著,林慧如譯,《斷輪迴》,台北 : 心靈平安基金會,2008年。
聖嚴法師與丹.史蒂文生著,梁永安譯,《牛的印跡》,台北 : 商周出版社,2002年。
詹姆斯.霍爾(James A Hall)著,廖婉如譯,《榮格解夢書》,台北 : 心靈工坊,2006年。
榮格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台北:商鼎,2001年。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詮釋學I》,台北 : 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維克多.法蘭克(Viktor Frankl)著,鄭納無譯,《意義的呼喚》,台北:心靈工坊,2002年。
維克多.法蘭克(Viktor Frankl)著,趙可式、沈錦惠譯,《活出意義來》,台北:光啟文化,2008年。
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Marie‐Louise von Franz)著,易之新譯,《榮格心理治療》,台北 : 心靈工坊,2011年。
歐文.亞隆( Irvin D.Yalom )著,易之新譯,《存在心理治療》,台北 : 張老師文化出版,2003年。
聶雅婷著,《生命體驗的詮釋與東西文化之會通》,台北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傑佛瑞.芮夫(Jeffrey Raff)著,廖世德譯,《榮格與鍊金術》,新北市 : 人本自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羅布.普瑞斯(Rob Preece)著,廖世德譯,《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新北市 : 人本自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台北 :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羅勃特.柯勒斯(Roger Walsh)、法蘭西絲.方恩(Fra)著,易之新、胡因夢譯,《超越自我之道:超個人心理學的大趨勢》,台北 : 心靈工坊,2003 年。
羅賓.葛薩姜(Robin Casarjian)著,祝家康譯,《療癒之鄉》,桃園 : 奇蹟資訊中心出版,2011年。
鏡島元隆著,心靈雅集編譯組,《道元禪師語錄》,台北:大展出版社,1991年。
Max Van Manen著,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探究生活經驗》,嘉義 : 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 : 立緒出版社,2009年。
三、期刊論文
吳汝鈞,〈十牛圖頌所展示的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台北,《中華佛學學報》卷四,1991年。
吳汝鈞,〈純粹力動與絕對無:我與京都哲學的分途〉,收於《台北大學中文學報》創刊號,2006年。
吳永猛〈禪畫十牛圖〉,《華夏月刊》第一零一期,1980年。
李志夫〈關於禪宗牧牛圖的兩個問題-從《增一阿含經》〈放牛品〉說起〉,台北,《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九期,2006年。
李開濟〈《牧牛禪》的省思〉,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三十五卷第十一期,2008年11月。
李匡郎,〈禪的修行之道-十牛圖頌的修行歷程〉,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三十五卷第十一期,2008年11月。
林綉亭,〈回歸與蛻變-禪宗十牛圖意識進化歷程研究〉,《親民學報》第十一期,2005年。
林綉亭,〈從習慣領域探析廓庵〈十牛圖頌〉〉,交大,《習慣領域期刊》第三卷第一期,2011年。
林孟蓉,〈明清之際普明〈十牛圖頌〉的發展與影響〉,收入《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論文集》十五,台北,華嚴專宗學院印編。
葉明媚,〈禪宗牧牛圖頌的啟示〉,收入於《禪藝與禪趣》台北,周知文化,1996年。
蔡昌雄,〈當代禪宗哲學詮釋體系的辯證發展-以「開悟經驗」的論述為焦點〉,《新世紀宗教研究》,第六卷第三期。
蔡昌雄,〈自由行動即解脫:臨濟錄文本脈絡的詮釋重建〉,《揭諦學刊》,第三期 ( No.03 ) 2001.05。
蔡昌雄,〈當代禪宗哲學研究路徑評析:從京都學派的禪學思想談起〉,世界宗教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2000年。
蔡昌雄,〈西田的場所哲學與禪的空間覺識〉,第一屆海峽兩岸當代禪學會議,嘉義:南華大學,1999年5月。
蔡昌雄,〈從心理治療範型論死亡悲傷輔導〉,生死學通訊,1999年。
蔡昌雄,〈《榮格心靈地圖》中哲學議題的省思〉,南華哲學通訊,2000年。
蔡榮婷,〈唐五代禪宗牧牛喻探析-以青原法系為考察中心〉,《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十卷第一期,1999年。
蔡榮婷,〈唐五代禪宗牧牛喻探析-以南嶽法系為考察中心〉,「中國古典文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成都,1999年9月。
蔡榮婷,〈大足石刻楊次公牧牛頌析論〉,「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台北,1998年4月。
蔡榮婷,〈宋代禪宗牧牛詩組初探〉,《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八卷第一期,1997年。
蔡榮婷,〈唐五代禪宗牧牛詩初探〉,收在《「山鳥下聽事,簷花落酒中」唐代文學論叢》,中正大學出版,1998年6月。
蔡榮婷,〈《孟錄》270號牧牛詩殘卷考釋〉,《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七卷第一期,1996年。
蔡榮婷,〈唐湘山宗慧禪師〈牧牛歌〉析論〉,《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創刊號,1997年12月。
關田一喜,〈十牛圖〉,收於《世界佛學名著譯叢43.坐禪的理論與實踐》台北,華宇出版社,1987年。
釋天宏,〈廓庵《十牛圖頌》考-從牧牛圖頌談起〉,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學刊》17期,2011年。
釋依空,〈從十牛圖頌看禪宗的人間關懷〉,收於《禪與人間佛教》,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6年。
釋惠敏,〈禪宗「牧牛圖頌」的修行理念與實踐-從禪文化觀點〉,台北,《法鼓人文學報》第三期,2006年。
四、學位論文
王信宜,《榮格心理學與佛教相應觀念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2002年。
林孟蓉,《普明〈十牛圖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嘉文,《廓安〈十牛圖頌〉禪學思想之研究》,佛光大學哲學研究所論文,2007年。
陳阿屏,《馬祖道一禪學思想之研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論文,2007年。
黃連忠,《禪宗公案體相用思想之研究‐以景德傳燈錄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莫中偉,《菩提達摩禪學思想研究》,南華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釋弘盡,《十牛圖的個體化過程詮釋-以象徵性死亡與重生為焦點》,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論文,2011年。
五、外文
上田閑照、柳田聖山著,《十牛圖-自己の現象學》,東京 : 筑摩書房,2000年。
岩井寬著,《森田療法》,東京都 : 講談社,1986年
梶谷宗忍、柳田聖山、辻村公一著,《信心銘、證道歌、十牛圖、坐禪儀》,東京:筑摩書房,1974年。
Thomas P. Kasulis,《Zen Action/ Zen Person》,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1。
Radmila Moacanin,《The Essence of Jung’s Psychology and Tibetan Buddhism》,Wisdom Publication,2003。
Hayao Kawai,《Buddhism and the Art of Psychotherapy》,Texas A&M Inc ,2008。
J. Marvin Spiegelman、Mokusen Miyuki ,《Buddhism and Jungian Psychology》,New Falcon Publications,1995。
Robert A﹒Johnson,《Owing Your Own Shadow》,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2001。
William McGuire/C﹒G﹒Jung,《Psychology of the Unconscious》, The Collective Works of C﹒G﹒Jung : Bollingen Series Vo1﹒B,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R. F.C. Hull 、William McGuire/C﹒G﹒Jung,《The Undiscovered Self: With Symbol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John J Clarke,《Jung on the East》,Routledge,1995。
Joan Chodorow,《Encountering Jung on Active Imagin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汝鈞,〈十牛圖頌所展示的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台北,《中華佛學學報》卷四,1991年。
2. 吳汝鈞,〈十牛圖頌所展示的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台北,《中華佛學學報》卷四,1991年。
3. 李志夫〈關於禪宗牧牛圖的兩個問題-從《增一阿含經》〈放牛品〉說起〉,台北,《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九期,2006年。
4. 李志夫〈關於禪宗牧牛圖的兩個問題-從《增一阿含經》〈放牛品〉說起〉,台北,《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九期,2006年。
5. 李開濟〈《牧牛禪》的省思〉,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三十五卷第十一期,2008年11月。
6. 李開濟〈《牧牛禪》的省思〉,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三十五卷第十一期,2008年11月。
7. 李匡郎,〈禪的修行之道-十牛圖頌的修行歷程〉,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三十五卷第十一期,2008年11月。
8. 李匡郎,〈禪的修行之道-十牛圖頌的修行歷程〉,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三十五卷第十一期,2008年11月。
9. 林綉亭,〈回歸與蛻變-禪宗十牛圖意識進化歷程研究〉,《親民學報》第十一期,2005年。
10. 林綉亭,〈回歸與蛻變-禪宗十牛圖意識進化歷程研究〉,《親民學報》第十一期,2005年。
11. 林綉亭,〈從習慣領域探析廓庵〈十牛圖頌〉〉,交大,《習慣領域期刊》第三卷第一期,2011年。
12. 林綉亭,〈從習慣領域探析廓庵〈十牛圖頌〉〉,交大,《習慣領域期刊》第三卷第一期,2011年。
13. 蔡昌雄,〈當代禪宗哲學詮釋體系的辯證發展-以「開悟經驗」的論述為焦點〉,《新世紀宗教研究》,第六卷第三期。
14. 蔡昌雄,〈當代禪宗哲學詮釋體系的辯證發展-以「開悟經驗」的論述為焦點〉,《新世紀宗教研究》,第六卷第三期。
15. 蔡榮婷,〈唐五代禪宗牧牛喻探析-以青原法系為考察中心〉,《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十卷第一期,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