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8 00: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柯又綜
研究生(外文):Yu-Tsung Ko
論文名稱:登山健行者休閒效益、家庭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獨立山國家步道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Hikers' Leisure Benefits, Family Support and Well-Being--A Case on Independent Hill National Trail
指導教授:許伯陽許伯陽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o-Yang Hsu
口試委員:周靈山何應志
口試日期:2014-06-0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旅遊管理學系旅遊管理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觀光休閒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5
中文關鍵詞:休閒效益家庭支持幸福感
外文關鍵詞:leisure benefitsfamily supportwell-be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5
  • 點閱點閱:11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旨在探討登山健行者休閒效益、家庭支持、幸福感之關係,以獨立山國家步道之健行者為研究對象,採便利抽樣進行問卷調查,共得到418份有效問卷,再透過SPSS與AMOS統計套裝軟體,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發現:部分不同人口背景的登山健行者,在休閒效益、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上存在顯著差異; 休閒效益與家庭支持呈現高度正相關;休閒效益直接正向影響幸福感;家庭支持直接正向影響幸福感。顯示休閒效益與家庭支持同為幸福感的重要來源,藉由休閒效益及家庭支持的提昇,可有效增進登山健行者之幸福感。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hikers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benefits, family support and well-being, hikers of independent hill national trail were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 convenience sampling questionnaire, 418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obtained, and SPSS & AMOS statistic program were used to analyze by t test, One-Way ANOVA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 The study found: hikers partial different population backgrounds were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leisure benefits, family support and their happiness; leisure benefits and family support showed a high positive correlation; leisure benefits direct positive impact well-being; family support direct positive impact well-being. And display that both leisure benefits and family support were equally important source for well-being, which could enhance hikers well-being by improve leisure benefits and family support.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3
1.3 研究流程 4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2.1 獨立山步道 6
2.2 休閒效益 10
2.3 家庭支持 12
2.4 幸福感 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7
3.1 研究架構 17
3.2 研究假設 18
3.3 研究變項之操作型定義 18
3.4 問卷設計 19
3.5 資料分析方法 2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0
4.1人口統計變數分析 30
4.2 現況分析 33
4.3差異分析 37
4.4 結構方程模式 54
4.5 路徑分析與研究假設檢定 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9
5.1 研究結論 69
5.2 管理意涵 73
5.3 後續建議 74
參考文獻 76
附錄 83
表目錄
表2.1 幸福感理論摘要表 15
表3.1 KMO係數與Bartlett球形檢定表 21
表3.2 休閒效益各構面因素分析表 22
表3.3 家庭支持各構面因素分析表 22
表3.4 幸福感各構面因素分析表 23
表3.5 各量表之Conbanch’s α信度分析表 24
表3.6 休閒效益量表 25
表3.7 家庭支持量表 26
表3.8 幸福感量表 27
表4.1 遊客基本資料統計分析表 32
表4.2 休閒效益現況分析表 34
表4.3 家庭支持現況分析表 35
表4.4 幸福感現況分析表 36
表4.5 不同性別登山健行者各構面T檢定摘要表 37
表4.6 不同婚姻狀況登山健行者各構面差異分析摘要表 39
表4.7 不同年齡登山健行者各構面差異分析摘要表 41
表4.8 不同教育程度登山健行者各構面差異分析摘要表 43
表4.9 不同職業登山健行者各構面差異分析摘要表 45
表4.10 不同收入登山健行者各構面差異分析摘要表 47
表4.11 不同參與頻率登山健行者各構面差異分析摘要表 49
表4.12 多元常態檢定表 56
表4.13 休閒效益測量模式適配考驗表 58
表4.14 家庭支持測量模式適配考驗表 59
表4.15 幸福感測量模式適配考驗表 61
表4.16 測量模型內在適配檢定表 63
表4.17 區別效度檢定表 64
表4.18 整體模式適配考驗表 65
表4.19 整體模式參數估計表 66
表4.20 結構模式之路徑分析與假設檢定表 68
圖目錄
圖2.1 阿里山森林鐵路路線圖 7
圖2.2 森林鐵路迴旋上山示意圖 8
圖2.3 獨立山國家步道路線圖 9
圖3.1 研究架構圖 17
圖4.1 休閒效益標準化估計值模式圖 58
圖4.2 家庭支持標準化估計值模式圖 59
圖4.3 幸福感標準化估計值模式圖 60
圖4.4 標準化整體模式路徑係數圖 66
一、中文部分
王薇如(民96),大學生之休閒需求、參與、滿意度及幸福感之研究-幸福感之需求滿足理論驗證,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姿婷(民101),人際關係及情緒管理與導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中學為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江奇霙(民92),家庭支持對慢性病患遵醫囑行為的影響,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清茵(民92),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名娟(民93),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寧遠(民85),老年人之家庭支持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民85.04,153-173頁。
邱皓政(民95),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邢占軍(民94),對主觀幸福感的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4期,301-323頁。
阿里山森林鐵路介紹,民國103年5月15日,取自:農委會林務局嘉義區管理處網頁: http://chiayi.forest.gov.tw/ct.asp?xItem=45747&CtNode=4377&mp=340
呂政達(民76) ,中國人的幸福觀-命運與幸福,台北:張老師文化。
周秀華(民90),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鴻忠、邱瓊慧 (民95),步道整建及公眾參與--以羅東林區為例,臺灣林業,32(3)期,17-24頁。
高俊雄(民84),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 (1)期,15-28頁。
馬上鈞 (民91),休閒效益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郊山登山者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超塵(民85),高等統計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騏龍(民90),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中雲(民90),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 ,國立台彎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晉彥(民99),社區見學旅遊休閒效益之評估研究-以桃米社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陳君怡(民93),參與休閒活動之高齡者其健康知覺、經濟知覺、社會支持、休閒覺知自由、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長青學苑為例,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琛(民81),服務業職業婦女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央毅(民102),馬拉松跑者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郭進財(民99),我國大學院校優秀運動員的休閒參與、自由時間管理、休閒效益 與訓練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俐婷(民93),家庭支持的結構與功能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期,367-380頁。
黃俊勳(民89),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榮賜(民77),青年公園遊憩需求與遊憩效益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上芸(民102),國中生基本需求與幸福感之相關硏究,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硏究所碩士論文。
黃芳銘(民95),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書局。
葉建助(民99),溯溪參與者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體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葉承鑫、陳文喜、葉時碩(民98),遊客對其休閒涉入、知覺風險、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4(4)期,1-25頁。
蒲逸生(民94),台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瑋娟、王慶田、盧廷峻、黃孟立(民98),台南縣國小教師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相關之研究,休閒運動健康評論,1(1)期,10-22頁。
蔡淑莉、陳益祥、林清和(民98),健身運動者的運動熱情與運動幸福感及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術研討會,55-59頁。
歐人豪(民98),認真休閒特質與幸福感之研究:兼論配偶支持的干擾效果,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獨立山步道簡介,民國103年5月15日,取自:農委會林務局嘉義區管理處網頁: http://chiayi.forest.gov.tw/ct.asp?xItem=34697&ctNode=2309&mp=340
獨立山國家步道路線圖,民國103年5月15日,取自:嘉義縣竹崎鄉公所網頁: http://www.chuchi.gov.tw/03tour/01view.asp?id=3181
謝瑞萍(民100),Cosplay角色扮演者之專門化程度、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
龍炳峰(民89),國民小學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29期,81-91頁。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J. C., & Gerbing, D. W. (1988),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103, pp.411-423.
Argyle, M.(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Methuen.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8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Dubuge,IA:Wm.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
Bartlett, M. S. (1951), A Further Note on Tests of Significance in Factor 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Statistical Psychology, vol.4(1), pp. 1-2.
Bollen, K. A. (1989) , Structural equations with latent variabl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hurchill, G. A., Jr. (1979), A Paradigm for Developing Better Measures of Marketing Construct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16, pp.64-73.
Diener, E., Emmons, R.A., Larsen, R.J., & Griffin, S. (1985),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vol. 49, pp. 1-5.
Din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95, pp.542-575.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Inc.
Driver, B.(1997) , The definig moment of benefits, Parks and Recreation, vol.32, no.12, pp. 38-41.
Dunn G, Everitt B, Pickles A (1993), Modelling Covariances and Latent Variables Using EQS, London and New York: Chapman and Hall.
Fornell, C. R. & Larcker, F. F. (1981),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18, pp.39-51.
Godbey, G.(1999),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5th edition, State Collage:Venture Publishing.
Guielford, J. 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4th Edition, New York:McGraw-Hill.
Hair, J.F., Anderson, R.E., Tatham, R.L., & Black, W.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Kaiser, H.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Vol. 39, pp.31-36.
Kelly, J. R. (1978), Family leisure in three communities, Journal of Leiusre Research, vol.10, pp.47-60.
Kline, R. B. (1998),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Thomas L. Campbell(1992), Family interventions in physical health, Family Health Care, R. Sawa. Beverly Hills, CA: Sage Press.
Thoits, P.(1982), Conceptual,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problems in studying social support as a buffer against life stres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vol3, pp.145-149.
Tinsley, H. E. A. and Tinsley, D.J. (1986), A theory of the attributes, benefit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vol.8, pp.1-45.
Wankel, L. M., & Berger, B. G. (1991), Their person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port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B. L. Driver, P.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Benefits of leisure , pp.121-144.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Likert, R. (1932), A Techniqu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s, Archives of Psychology, vol.140, pp.1–55.
Zaltman, G. and Burger, P.C. (1975), Marketing Research: Fundamentals and Dynamics, New York: Macmilli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寧遠(民85),老年人之家庭支持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民85.04,153-173頁。
2. 吳寧遠(民85),老年人之家庭支持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民85.04,153-173頁。
3. 吳寧遠(民85),老年人之家庭支持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民85.04,153-173頁。
4. 邢占軍(民94),對主觀幸福感的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4期,301-323頁。
5. 邢占軍(民94),對主觀幸福感的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4期,301-323頁。
6. 邢占軍(民94),對主觀幸福感的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4期,301-323頁。
7. 林鴻忠、邱瓊慧 (民95),步道整建及公眾參與--以羅東林區為例,臺灣林業,32(3)期,17-24頁。
8. 林鴻忠、邱瓊慧 (民95),步道整建及公眾參與--以羅東林區為例,臺灣林業,32(3)期,17-24頁。
9. 林鴻忠、邱瓊慧 (民95),步道整建及公眾參與--以羅東林區為例,臺灣林業,32(3)期,17-24頁。
10. 高俊雄(民84),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 (1)期,15-28頁。
11. 高俊雄(民84),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 (1)期,15-28頁。
12. 高俊雄(民84),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 (1)期,15-28頁。
13. 黃俐婷(民93),家庭支持的結構與功能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期,367-380頁。
14. 黃俐婷(民93),家庭支持的結構與功能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期,367-380頁。
15. 黃俐婷(民93),家庭支持的結構與功能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期,367-380頁。
 
1. 休閒知覺自由、社會支持、休閒效益、登山運動參與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登山步道健行者為例
2.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家庭支持、休閒阻礙及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以網球活動為例
3. 登山健行者的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對幸福感之影響~以宜蘭縣冬山鄉仁山植物園區步道為例
4. 馬拉松跑者參賽動機、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2013府城安平仲夏夜浪漫星光馬拉松為例
5. 銀髮族休閒運動參與、家庭支持與幸福感 關係之研究
6. 華山地區登山健行者體驗、休閒效益與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
7. 登山步道登山健行者休閒動機與休閒體驗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屏東縣笠頂山登山步道為例
8. 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9. 登山健行者的休閒體驗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七星山為例
10. 中高齡婦女參與社區舞蹈運動之休閒效益、心流體驗與幸福感之研究
11. 登山健行活動之參與動機、阻礙因素對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探討
12. 臺北市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13. 不同障礙因素對於國小舞獅參與者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
14. 父母期望、家庭支持和青少年幸福感相關之研究
15. 登山步道參與者之認真休閒特質對其參與效益影響之研究─以田中地區八卦山登山步道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