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書籍
于潤洋(2005)。《音樂美學文選》。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王耀珠。《谿山琴況》探賾。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王鵬主編(2010)。《習琴精要》。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田可文(2007)。《音樂歷史觀與研究模式的求證》。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朱長文(2010)。《琴史》。北京:中華書局。
朱晞(2004)。《琴川文叢:虞山琴派研究》。上海:百家出版社。
李祥霆(1992)。《唐代古琴演奏美學及音樂思想研究》。倫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祥霆(1992)。《唐代古琴演奏美學及音樂思想研究》。倫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美燕(2012)。《琴道:高羅佩與中國古琴》。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
李美燕(2002)。《琴道與美學/琴道之思想基礎與美學價值之研究(自先秦兩漢迄魏晉南北朝)》。北京:社科文獻。
林西莉(2009)。《古琴的故事》。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林友仁,林晨(2007)。《二十世紀古琴文論目錄》。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吳釗(2004)。《絕世清音》。蘇州:古吳軒出版社。
吳蓬(2011)。《東方審美詞匯集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明成祖敕撰。(1983)《永樂琴書集成》。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
苗建華(2006)。《古琴美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易存國(2010)。《琴韻風流》。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易存國(2003)。《中國古琴藝術》。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軒小楊(2011)。《先秦兩漢音樂美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典(2010)。《琴殉》。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張法(2003)。《中國藝術:歷程與精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蕙蕙(1999)。《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探究》。臺北市:文津出版。
殷傳(2001)。《中國琴史演義》。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蔡仲德(2003)。《中國音樂美學史》2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蔡仲德(2004)。《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增訂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劉楚華(2010)。《琴學論集─古琴傳承與人文生態》。香港:天地圖書。
劉楚華編(2010)。《琴學論集》古琴傳承與人文生態。天地圖書。
劉藍(2006)。《中國音樂美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潘栢世(2006)。《太和鼓鬯》徐青山《二十四琴況》講述。唐山:唐山出版社。
薛宗明(1981)。《中國音樂史》樂譜篇。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國家大劇院編著(2012)。《高山流水》古琴藝術。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蘇東坡/ 鄭雅嬪注釋(1993)。《蘇東坡詩詞欣賞》。臺南市:漢風出版社。
嚴曉星(2010)。《近世古琴逸話》。北京:中華書局。
發行人:黃漢青(1983)。《中國美學思想彙編》(上)、 (下)。臺北市:成均出版社。
發行人:林至信(1987)。《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臺北市:弘化學術叢刊。
琴譜
許健、王迪《古琴曲集,第一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8。
許健、王迪《古琴曲集,第二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7。
琴曲集成第一冊~第十七冊
中國古代琴書匯刊
徐上瀛輯,《大還閣琴譜》(明),一~四冊。
郝寧輯,《藏春塢琴譜》(明),一~六冊。
嚴澂編撰,《松弦館琴譜》(明),一~二冊。
近代中國藝術史料叢書
今虞琴社,《今虞琴刊》,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
四部刊要/史部.美學史類
總編輯:王進祥,《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卷、下卷,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1983。
編纂者:唐健垣,《琴府》,臺北市,聯貫出版社,1981。
論文期刊
王志成,《溪山琴况》的音樂美學思想,音樂探索,2003年第二期,P67-71。2011「『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王衛東,《琴即和─簡論中國古代琴論思想》,p131-138。
沃利青,《“移情”論與“意境”說比較》,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四期,P57-62。
李玟,《古琴減字譜中的隱藏智慧─古琴譜中獨有的律學資料展現出琴律發展歷程》,《中國音樂》(季刊),2008年第1期。
李美燕,〈嵇康《琴賦》中「和」的美學意涵析論,《藝術評論》2009年第十九期。2011「『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林西莉,《大師之作:1962年演奏錄製於北京古琴研究所的古琴曲心音琴簫》,p13-20。
吳釗,《明清琴樂多元發展的思考》,文藝研究,(2002)第二期:83-87。
2011「『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吳元豐,《中國古代樂論中的人性思想及其轉變─以〈禮記.樂記〉、〈尚書.堯典〉、〈谿山琴況〉為例》,p399-415。
呂卡(Pisano Luca),《成玉磵〈琴論〉漫談》,p165-173。
2011「『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施維禮,《試論〈列子御風〉》,p297-302。
高娟,《溪山琴况》的意境審美觀,貴州大學學報,2008年第四期第22卷, P22-25。
章華英,(明代虞山派形成的社會文化背景述考),樂府新聲,2007年第二期,p113-118。
凌紹生,《古琴與中道》--論含蓄與絃外之音美學的哲學內涵,中國音樂學季刊,1996年第三期,P87-93。
黃彥,《溪山琴况》的“雅”音追求,四川戲劇,2012年第2期總第134期,P117-118。
陳望衡,《溪山琴况》的美學思想,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29卷第1期,P50-54。
馮光鈺,《古琴打譜與琴曲同宗變異——為《松弦館琴譜》鉤沉序》,中國音樂(2012)第三期 :1-4,65。
黃潔莉,〈高羅佩《嵇康及其〈琴賦〉》探析〉,《藝術評論》2010年第二十期:1-27。2011「『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楊芬,《以況示琴 禪心為本─從禪的視角解讀〈谿山琴況〉之內涵》,p419-439。
楊春薇,《琴樂流派源流之考證》,中國音樂(2005)第三期:17-21。
2011「『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耿慧玲,試從琴書收錄看琴學的歷史發展》─由士人琴到文人琴,p47-55。
2011「『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謝俊仁,《從半音階到五聲音階:明清琴曲音律實踐與意識形態的匯合》,p103-125。
2011「『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劉振維,《孔子與古琴》,p143-162。
2011「『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羅慧,《嵇康〈琴賦〉英譯─兼論中國古典文學的譯介問題》,p189-204。
2011「『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煒明、陳德好,《中國出土畫像磚的古代琴器圖像》,p207-221。
2011「『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盈馨,《論〈呂氏春秋〉之音樂思想》,441-459。
第二屆古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琴學薈萃,丁承運,《解讀嚴澂------虞山琴派風格的形成與審美判讀》,p26-33。
第二屆古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琴學薈萃,王衛東,《琴即和----簡論中國古代琴論思想》,p158-166。
學位論文
王雅暉,(明代琴樂初探--關於琴派/琴人/琴樂/外傳),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章華英,(虞山琴派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論文,2002。
修平,(溪山琴况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