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丁培毅,1999,人機介面設計,海洋大學電算中心。
[2] 朱宜正,2010,以人因工程觀點探討運輸管理系統之建置,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3] 吳志賢,2005,購物網站輔助系統設計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4] 吳善彰,2008,中文維基百科網站之使用性評估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 李青蓉、魏丕信、施郁芬、邱昭彰,1998,人機介面設計,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6] 李俊賢,2011,拍賣網站資訊與介面設計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7] 李家豪,2003,網路書店使用性設計準則探討,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8] 李榮謙,方耀,2001,"電子支付系統與電子貨幣:發展、影響及適當的管理架構",中央銀行季刊,23卷4期。[9] 林志隆,2003,台灣B2C電子商務經營與成功模式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10] 邱美婉,2011,美容保健類購物網站網頁設計使用性之比較-以 Yahoo!奇摩與 PChome 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11] 邱暉,2003,建立並分析網路商店的成本模式-以B2C實體零售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2] 凌儀玲,傳豐玲,周逸衡,2000,”影響網路使用者上網購物決定因素之比較”,中華管理評論,3卷4期,頁111-125。
[13] 唐爚瑛,2007,購物網站介面設計樣式對消費者使用性影響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4] 張淑貞,2009,以使用者為中心之電子商務網站使用性評估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5] 張愷智,2005,網站可用性對線上購物網站初始信任影響之研究,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6] 張耀升,2011,我們為何使用部落格?部落格之接受、使用、與應用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17] 陳文燦,2008,從人因工程觀點建構成功的行動設備巡檢系統,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18] 陳巧鈴,2011,使用者對網路商店之商品搜尋服務需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19] 陳育棠,2003,網站環境之認知、情感對消費者態度及行為意圖之影響─以農產品網站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 陳建雄(譯),2006,互動設計(原作者:J. Preece, Y. Rogers, & H. Sharp,2002),台北,全華圖書。
[21] 陳建豪(譯),1998,人機介面與互動入門:電腦之人因工程(原作者:Preece, J.,1993),台北,和碩科技文化。
[22] 陳柳馨,2008,網路學習社群使用者知識分享障礙之探究―以某網路學習社群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23] 陳科淳,2010,在線上購物環境中購物輔助對有利於環境行為意向的影響,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24] 陳逸秉,2007,便捷的網路購物交易機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5] 陳韻安,2010,線上服務失誤補救滿意度之實證研究,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6] 黃惠美,2004,網站導覽設計之易用性因素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7] 黃靜純,2002,旅遊網站介面設計與使用性之研究 ─ 以「易遊網」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28] 楊子青,2000,購物車資料在網路行銷溝通決策之應用,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
[29] 經建會綜合計劃處,2013,”掌握臺灣網路普及優勢,開拓電子商務市場”。
[30] 經濟部,2012,”101年度新網路時代電子商務發展計畫-我國B2C電子商店調查結案報告”。
[31] 經濟部,2013,”102年電子商務雲端創新應用與基礎環境建置計畫-國內B2C網路商店經營及調查報告”。
[32] 萬方平,2011,以人因工程的觀點建構成功的磅秤標籤生產管理系統流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33] 葉耀仁,2008,應用推敲可能性理論模式(ELM)於部落格口碑行銷效果-以旅遊部落格為例,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4] 詹慧玲,2012,雲端運算服務應用程式主選單位置之互動體驗設計,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35] 劉永華,2003,電子商務的演化與網路公司的運作模式-以產業組織的角度分析,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36] 蔡仁詩,2011,網路地圖使用者介面之使用經驗與資訊呈現,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37] 戴育旻,2006,從廣告價值觀點檢視網路廣告中的強迫性感受對廣告效果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38] Eisenhardt., Kathleen, M., 1989, “Building Theory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14, pp.532-550, April.
[39] Kroemer & Grandjean, 1999,人因工程,鄔慎智、藍俊雄、藍天雄、汪慧瑜譯,高立圖書公司出版,台北。
[40] Kurniawan, S. H. R. ,So, H. Y. ,and Tseng, M. M. ,2006, “Consumer Decision Quality in Mass Custom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Customisation, Vol 1,Numbers 2-3, 12(1), pp. 176-194.
[41] Nielsen, J. ,1993,Usability Engineering.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42] Nielsen, J. ,2001,Ten Usability Heuristics. Retrieved from http://www.useit.com/papers/ heuristic
[43] Novak, T.P., Hoffman, D.L. and Yung, Y. ,2000, “Measuring the flow construct in online environments: 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 Marketing Science, Vol. 19 No.1, pp.22-44.
[44] Pavlou, P.,2003, “Consumer Acceptanc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 Integrating Trust and Risk i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Vol. 7 (3) Spring 2003, pp. 69-103.
[45] Pingjun, J. ,and Bert R. . ,2005, “Customer Intention to Return Online:Price Perception, Attribute-Level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Unfolding over Time,”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39(2), pp.150-165.
[46] Shneiderman, B. ,2004,Designing for fun: how can we design user interfaces to be more fu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USA .
[47] Smith, M., Bailey, J. and Brynjolfsson, E. ,2000, “Understanding digital markets:review and assessment”, in Brynjolfsson, E. and Kahin, B. (Eds),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Economy, MIT Press, Cambridge, MA.
[48] Szymanski, D. M. and Hise, R. T. ,2000,“e-Satisfaction: An Initial Examination,”Journal of Retailing, 76 (3), pp.309 –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