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志豪,2013,本土企業CSR職員的社會責任與環境教育認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http://ebas1.ebas.gov.tw/pxweb/Dialog/statfile9.asp
【3】王筌宥,2013,解說教育對賞螢遊客環境認知、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生態旅遊碩士班碩士論文。【4】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期,第87~103。【5】 行政院主計總處,100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總報告。
【6】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9,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環境資訊,台北市。
【7】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7,環境保護20年回顧與展望,台北市。
【8】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2,環境保護中程計畫施政計畫目標,臺北市。
【9】 朱香齡,2011,環境教育融入戶外教學對提升中學生環境素養之探究,明
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吳巧敏,2013,台南市國中學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碩士論文【11】吳明隆,2010,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五南出版公司,台北市。
【12】吳鈴筑,2010,國內外環境教育法比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13】沈溫禪,2011,探討企業社會責任策略與作法及其環境教育內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14】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期,頁18~34。【15】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書局,台北市。
【16】周儒,1993,“環境教育的規畫與設計”,環境教育,16期,頁17-25。
【17】周儒、高翠霞,2007,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教育策略分析與發展,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與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合作計畫。
【18】高明瑞、黃俊義,2000,“影響企業推行綠色管理因素之實證研究”,交大管理學報,20卷,頁113-148。
【19】高雄市政府人事處網路http://kpd.kcg.gov.tw/index.aspx
【20】涂智慧,2011,國小學童環境教育成效之研究—以嘉北國小為例,南華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1】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教育部,台北市。
【22】張子超,2003,“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研究-政府部門環境教育目標”,2003 年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66。
【23】張子超等,2001,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24】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 期,頁12-21。
【25】張宛綺,2005,七股溼地遊憩體驗與環境認知研究-以國小學童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6】張祖恩、吳鈴筑,2003,“台灣地區環境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第24屆中韓學者會議中華民國代表團論文集,頁22-32。
【27】陳敬中, 2003,花蓮縣政府人員之環境知識、環境典範及環境行為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8】許智垣,2010,嘉義縣國中學生環境素養與九年一貫環境教育課程認知之研究,立德大學休閒資源暨綠色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9】葉俊宏、吳鈴筑,2009,環境教育研討會-兩岸四地環境教育論壇論文集,環境教育學會編印,2009年11月6-7日,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頁73-79。
【30】游雅如,2001,花蓮縣國小學生自然保育環境素養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1】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再版,明文書局,臺北市。
【32】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明文書局,臺北市。
【33】楊冠政,1993,“環境素養”,環境教育,19期,頁2~14。
【34】楊冠政,1989,“環境教育概述(上)”,環境教育季刊,1期,頁6-17。【35】鄭秋菊,2010,公務人員環境素養及訓練需求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6】賴銀海,2005,桃竹苗地區綠色學校國小學生對環境知識、境態度及環境行為的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數理研究所數理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37】 Hart, S.L.(1995). “A natural-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 986-1014.
【38】 Hines, J. M. (1985). “A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behavior” (Doctoral dissertation,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 1984).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6(3), 655A
【39】 Hungerford, H. R., Litherland, R.A., Peyton, R. B., Ramsey, J. M., Tomera, A. N., & Volk,T. L. (1985). Investigating and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actions: skilldevelopment modul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57664)
【40】Hungerford, H.R. & Peyton,R.B.(1985)Investigating and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Issuses and Actions Skill Development Modules. Stipes Publishing Company.
【41】 Hungerford, H. R., & Volk, T. L. (1989).“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3), 8-21.
【42】 Kollmuss,A. & Agyeman, J. (2002).“Mind the Gap: Why do People Act
Environmentally and What are the Barriers to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8(3), 239-260.
【43】 Marcinkowski, T.J.& Rehring, L. (1995). The Secondary School Report: A Report on theDevelopment, Pilot Testing, Validation, and Field Testing of The Secondary SchoolEnvironmental Literacy Assessment Instrument. Research Funded by the Offic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44】 Nunnally ,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Mcgraw-Hill.
【45】 Orr,D.W. (1994). Earth in Mind--On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 Prospect.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46】 Roth, .C.E. (1992)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t’s Roots, Evolution and Directions in the1990s.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lumbus, Ohio.ED348235.
【47】 Tabachnick & Fidell, 2001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 Needham.
【48】 UNESCO(1977). Trend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NESCO: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