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水岸(2007)。兩岸人民通婚衍生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丁興祥(2004)。質性研究方法:質量間容:樂在其中。教育研究月刊,118,5-15。
王大維(1995)。健康的家庭系統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40,90-101。王以仁(2010)。婚姻與家庭。台北:心理。
王如芬(2005)。大學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其愛情關係中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王年一(2009)。1949-1976年的中國大動亂的年代。中國北京:人民。
王孟愉(2007)。高風險家庭因應壓力之適應歷程-以優勢觀點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王美文(2008)。大陸女性配偶課程學習的認識方式及其定位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4)。我國與外籍人士結婚統計【原始數據】。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259730&;ctNode=29699&;mp=1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4)。各縣市外裔、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原始數據】。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259730&;ctNode=29699&;mp=1
朱柔若、孫碧霞 (2010)。印尼與大陸配偶在台社會排除經驗之研究。教育與社會研究,20,1-52。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
江德怡(2006)。國小學童家庭休閒活動、親子互動、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江小燕(2005)。犯罪青少年的父母婚姻衝突、父母管教方式、親子依附安全感與其外向性行為問題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曲虹(2007)。大陸配偶來臺移民制度及輔導與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伊慶春(1991)。台北區婚姻調適的一些初步發現。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2),151-173。
李明岳(2006)。大陸配偶來台後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研究--以台北縣大陸配偶個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李建興(1993)。台灣海峽兩岸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李嘉莉(2001)。高雄縣市離婚婦女生活適應及其復原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垣毅(2012)。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文化與家庭適應之探討:以臺南市新市區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沈慶鴻 (2011)。社會工作者跨文化服務經驗之探討-以大陸籍婚姻暴力受虐婦女處遇服務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4(3),457-484。邱志峰(2009)。澎湖縣新移民子女生活適應之研究-與本國籍子女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邱珍琬(2005)。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林正弘(2002)。劍橋哲學辭典。香港:城邦。
林光榮(2012年8月25日)。中國抽煙人口居全球之冠【線上論壇】。取自http://big5.soundofhope.org/node/281491
林淑玲(2002)。婚姻與家庭。嘉義:濤石。
林清江(1983)。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五南。
林亞寧(2002)。新婚夫妻婚姻信念、衝突因應策略與婚姻調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顯宗、曾敏傑、葉肅科、許仁杰、周海娟(2011)。家庭社會學。台北:空大。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台北:五南。
周何等編(2008)。國語活用辭典。台北:五南。
周業謙、周光淦合譯(2005)。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周一郎(2010)。繼親青少年家庭適應問題之探討。諮商與輔導,296, 43-46。周麗瑞、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空大。
吳心芝(2003)。維繫婚姻穩定的歷程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結婚二十年以上的女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吳宏洛(2008)。社會排斥:涉台婚姻的一個研究視角。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5,122-125。
吳柏姍(2004)。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吳佳玲(1995)。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與青少年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吳沁芳(2013)。兩岸通婚的發展瓶頸及其幸福訴求——基于社會公正的視角。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54-60。
吳限英、王文鑫(2012)。涉台婚姻存續期間大陸女性配偶權益保護探析。海峽法學,2,9-13。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83-126頁)。台北:心理。
柯淑慧(2007)。新移民子女的同儕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徐國強(2009)。失能老人日間照顧服務的使用對於家庭適應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洪昭男、錢林慧君、楊美鈴(2011)。跨國婚姻事務之管理與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監察院調查研究報告。台北市:監察院。
修蕙蘭、許惠雯(2004)。兒童目睹父母衝突及其因應策略與身心調適之關係。目睹暴力兒童及少年學術與實務交流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部(2014)。102 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原始數據】。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4075&;Page=20046&;Index=5&;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張春興(主編)(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慧芝(譯)(2000)。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原作者:Papalia, D. E.)。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78)
張郁君(2010)。未婚男女個人傳統性、現代性、性別角色與婚姻態度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麗芬(1997)。研究兒童發展新觀點-生態學觀點。國教天地,123,22-25。張佩芬(2005)。大陸女性配偶的家意義建構與生活能動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張思嘉(1999)。從系統觀點看婚姻適應的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111-123。張振宇(1965)。家庭教育。台北:三民。
張超盛等(2005)。高雄市外籍與大陸配偶家庭資源建構之研究。高雄市政府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張德聰、曾端真、修慧蘭(2008)。家庭諮商與輔導。新北:空大。
許淑娟(2009)。新移民女性的婚姻滿意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高淑貴(1991)。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高玉玲(2009)。國民小學教師對新移民子女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澎湖縣與基隆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高正德、高淑芬、朱龍祥、朱啟丹、溫振源(2004)。大學身體障礙生之心理及家庭適應。臺灣精神醫學,18(4), 261-272。夏曉鵑(2003)。實踐式研究的在地實踐: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9,1-47。
夏曉鵑(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遠流。
孫立极(2010)。春風终解千層雪,海水猶連兩岸心-從兩岸往來大流中的小人物看兩岸婚姻。兩岸關係,2010(3), 43-45。
孫立极(2008)。放宽工作权:大陆配偶新开端。兩岸關係,11, 37-38。
陳伯璋(1989)。教育研究法的新取向—質性研究方法。臺北:南宏。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性研究。臺北:五南。
陳光華(2008)。桃園地區新移民女性婚姻適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元智大學,桃園縣。陳怡洁(2010)。大陸配偶在台灣的社會困境與人權宣導分。臺灣研究集刊,2,87-94。
陳昱志(2011)。走在生命的黃磚路:貧窮女單親復原力因素與家庭適應關係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陳素珍(2007)。大陸女子來台非法打工問題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陳咨華(2013)。新移民女性婚姻態度與婚姻適應歷程之研究─以台南市越南及大陸配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陳維宗(2008)。大陸配偶實施面談機制失效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台北市。陳韻如(2006)。女性原生家庭依附性、丈夫支持與婆媳和諧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慧芝(1993)。老年慢性疾病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榮總住院病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台北市。陳珮雯、鍾碧芳(2014年3月15日)。親子天下電子報(第5期)【電子郵件清單訊息】。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6636
連美慧(2013)。新移民婦女文化適應與心理健康:婚姻狀態及婚姻適應的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山醫學大學,台中市。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
彭曉筠(2006)。外派人員在台家庭適應歷程之研究---以赴大陸工作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台北市。彭懷真(2003)。婚姻與家庭(增訂版)。高雄:巨流。
黃迺毓(1992)。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美溶(2005)。應用羅氏理論於一位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病童與家庭適應疾病過程。慈濟護理雜誌,4(1), 86-97。黃雪鳳(2009)。參與「探索原生家庭生活」相關課程學習者的婚姻意義重塑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黃麗芳(2007)。亞洲女子在雙文化婚姻中的婚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溫世頌(2006)。心理學辭典。台北:三民。
葉肅科(201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台北:學富。
楊芳宜(2012)。假性單親子女的家庭適應-以外派人員在台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佛光大學,宜蘭縣。楊家棟(2010)。大陸配偶的「台灣經驗」-以花蓮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楊惠琴(2000)。國小資優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楊婉瑩、李品蓉(2009)。大陸配偶的公民權困境-國族與父權的共謀。臺灣民主季刊,6(3),47-86。楊慧文(2002)。台灣學生留學大陸之研究。載於劉勝驥(主編),台灣學生在中國(頁255-299)。高雄:復文。
楊櫻華(2012)。女性原生家庭經驗與其婚姻決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陽琪、陽琬譯(1995)。婚姻與家庭(原作者:Norman Goodman)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2)
萬敏婉(2006)。台灣地區婚配移民的空間分析——大陸與外籍配偶的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劉玉琼、馬麗莊、陳膺強、賀立平 (2009)。港人跨境到中國內地工作對家庭適應的危與機:家庭抗逆力觀點。臺灣社會福利學刊,7(2),101-142。劉碧容(2012)。新婦難為-外籍配偶與本籍配偶的婚姻適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趙彥寧(2004b)。公民身分、現代國家與親歷生活:以老單身榮民與「大陸新娘」的婚姻為研究案例。臺灣社會學刊,8,1-41。樓其豪(2004)。大陸配偶服務工作經驗談。社會發展季刊,105,418-420。
劉世閔(2006)。教育研究法:質性研究電腦輔助軟體常見詞彙(一):編碼。教育研究月刊,151,123-127。鄭鈺樺(2008)。探討家庭支持程度、處罰程度及親子了解程度與孩童憂鬱情緒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劉惠琴(2003)。夫妻衝突調適歷程的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6(1),23-50。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之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漢賢等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蔡文輝(1987)。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蔡明富(2011)。特殊教育中有無伴隨品行疾患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的學校與家庭適應研究。應用心理研究,49, 31-63。蔡明富、薛育青、黃明雅、朱怡勳(2010)。高雄市國小資優生學校與家庭適應問題之調查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99年度,219-243。
賴立家(2002)。台北市智能障礙兒童家庭之家庭資源、轉化結果與家庭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薛少林(2010)。大陸新娘面臨之問题及其法律上的保護與因應。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2,193-196。
鍾易錚(1999)。高雄市啟智學校高職班學生之正常青少年手足家庭適應與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台中市。蕭勝芳(2011)。大陸配偶面談政策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鍾思嘉(1996)。親職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謝高橋(1981)都市人口遷移與社會適應-高雄市個案研究。台北:巨流。
戴鎮州(2004)大陸與大陸新娘問題與可能出路:社會文化觀點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5,92-93。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
二、英文部分
Bogdan, R. C., &; Biklen, S. K. (2007).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5th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urgess, E. W., &; Wallin, P. (1953). Enganement andmarriage. Philadaphia: Lippincott.
Burns,D.D.(1994)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d depress: Is there a causal connect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cal Psychology,62(50),1033-1043.
Christine, M. P. (2006). A contextual process model of the associations among family vulnerabilities,life stressors, marital behavior, marital satisfaction, and personal wellbeing.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67(3), 1107-113
Dune Lawrence.(2009, April 20). Re: China Faces Japan-Style Age Threat with Plan to Revamp Pensions﹝Online forum comment﹞. Retrieved form http://www.bloomberg.com/apps/news?pid=newsarchive&;sid=agZ75QikqjWs
Tomas,E.j(1977).Marital communic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Analysis,assessment,and chang. Free Press New York.
Merriam, S. 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Revised and expanded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2nd e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Neuman, W. L. (2006).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6th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Sieber, J. E. (1992). Planning ethically responsibl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Stake, R.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Strauss, A., &; Corbin, J.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Yin, R. K. (2003b).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3r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Wikipedia. (2014, May 22). Re: Social ecological model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ecological_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