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丁學勒、王建元(2013)。學校行政人員資訊素養對工作效率的影響:以資訊環境與工作投入為調節變項。教育行政研究,201312(3:2期),145-173。
方陽昇(2005)。國民小學資訊素養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南部四縣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千倖(1997)。落實資訊教育-從教育學校中的資訊教育課程教學設計著手。視聽教育,39(4),14-19。
王建元(2008)。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之關係研究-以工作內容執行狀況與工作投入為干擾變項。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白慧如(2004)。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江榮義(2004)。高級中等學校教師資訊素養與資訊融入教學之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何文斌(2001)。國小行政人員網路素養對行政網路資訊系統接受度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何榮桂、陳麗如(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內涵與精神。資訊與教育,85,22-28。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知城出版社。
吳美美(1996)。在新時空座標中的圖書館功能談資訊素養教育。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2(2),29-52。吳雲道(2005)。苗栗縣國民中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碧如(2005)。高屏地區大學校院行政人員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麗花(2001)。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專業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鐵雄(1987)。影響小孩學電腦的因素分析研究報告。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研究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吳鐵雄(2011)。我國中小學資訊教育發展。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李智勝(2014)。國民中學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能力與行政效能之研究。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德竹(1994)。由資訊素養研究圖書館資訊服務之意義與內涵(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3-0111-S002-006-TL)。臺北市:臺灣大學圖書館系暨研究所。
林旻賜(2007)。彰化縣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施郁芬(1996)。多媒體課程軟體中語音和文字的使用及教學效果。視聽教育,225,5-15。
倪惠玉(1994)。國民小學教師科技素養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工藝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倪達仁(1987)。國民中學教師電腦素養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工藝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徐振豐 (2003)。國民中小學資訊組長資訊能力及其相關因素探討─以台中縣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政府教育局(1998)。高雄市資訊教育白皮書。高雄市:作者。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1998)。「研商各級學校資訊教育推動小組執行秘書工作定位及相關事宜」會議紀錄。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5)。高雄市資訊教育白皮書。高雄市:作者。
張明風(2008)。台北市國小兼任行政工作教師資訊素養與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賀城(2008)。嘉義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行政支援對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之探討。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教育部(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內容概要。2014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edu.tw/userfiles/guideline(8607).pdf。
教育部(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擴大內需方案實施作業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2014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edu.tw/userfiles/guideline(9006).pdf。
教育部(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2014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edu.tw/userfiles/guideline(9101).pdf
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14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edu.tw/USERFILES/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PDF。
教育部(2009)。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自評系統實施計畫。2014年4月18日,取自:http://www.edu.tw。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2002)。資訊教育現況與展望。臺北市:作者。
莊道明(1999)。資訊素養融入大專院校課程之探討—以「資訊蒐集與報告寫作」課程為例。載於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主編),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360-37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
許永祥(2013)。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創新之相關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仲彥(1996)。資訊素養與圖書館利用教育。教育社教雙月刊,73,19-22。陳怡君(2010)。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資訊管理人員資訊素養與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美靜(1999)。國中教師電腦基本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泰安(2003)。高雄市國中教師資訊素養能力自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銘修(2006)。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科技素養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湯昶洪(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推展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心怡(2011)。國小教師資訊素養、電腦焦慮與資訊融入教學關係之研究-以原高雄縣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文教事業經營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坤謨(2000)。國民小學課程統整與教學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民權國小為對象。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秋翰(2010)。高雄市國小教師資訊素養、知識管理能力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淑蘭(2002)。國中小教師資訊應用基本素養之指標建構及初探模式驗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雅君(1999)。臺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知能及其相關設備利用情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仁興(2001)。國民小學教師科技及資訊素養基本能力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2,75-105。楊文堯(2006)。高雄市中小學行政人員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溫明正(2000)。E世代資訊變革的校園生態。師友,400,11-17。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1)。臺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第二期計畫。臺北市:作者。
劉明洲(1994)。科技變動下國小教師應有的資訊素養。國教園地,49,35-39。劉淑娟(1998)。我國公共圖書館技術服務館員資訊素養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劉慶仁(2002)。數位化時代的挑戰與因應措施。教育資料與研究,47,34-45。賴淑英(2005)。大學校院行政人員的資訊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賴菀玲(2000)。以資訊素養為基礎之國民小學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之設計與實驗設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關淑尤(2002)。台中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英文文獻
Aggarwal, A. K. (2006). A modular approach to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9(2),5-7.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9). Fin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Chicago:AL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16074)
Bruce, C. S. (1995). Information literacy: A frame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518355)
Bjorner, S. N. (1991).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curriculum - a working model. IATUL Quarterly, 5, 151.
Burnhein, R. (1992).Information literacy: A core competency. Australian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ies, 23(4), 188-196.
Doyle, C.S. (1992). Outcome measures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with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of 1990.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1033)
Filipp, L. (2004).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assessment reports. Annapolis: Maryland State Higher Education Commiss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84142)
Fisher, M. M. (1997). The of experience: Inservice teacher technology competency recommendations for preservice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ining Education-Technology, 29(3), 7-11.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390953)
Hancock, V. E. (1993).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lifelong learning. Syracuse, NY: 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8870)
Holley, C. W.(2003). Improving library research skil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76153)
Kuhlthau, C. C. (1987). Information skills for an information society: A review of research. Syracuse, NY: 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97740)
McClure, C. 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5-125.
Newby, T. J., Stepich, D. A., Lehman, J. D., &; Russell, J D. (2000).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signing instruction, integrating computers, and using media.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rentice Hall.
Olsen, J. K. (1992).The electronic library and literacy. In D. W. Farmer &; T. F. Mech.(EDs.), Information Literacy: Developing students as independent learners(94).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Overbaugh, R. C. (1993). Critical elements of computer literacy for teach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5922)
Perkins, J. (2003).Core literacies. Honolulu, HI: Pacific Resources for Education and Lear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73495)
Plotnick, E. (1999). Information literacy. Syracuse,NY: 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97740)
Turock, B. J. (1995). Who will drive national informational polic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ournal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 2(1),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