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方麗娜(2009)。華人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
王妙純、羅文菀(2010)。親愛的,我把大一國文Live秀了!──以戲劇表演融入國文課程之教學活動設計。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7:1。
朱敬先(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何福田(2007)。 讓「華語熱」乘風而起。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6期,1-4。
吳佳燕(2011)。華語文教學設計──基於5C及四項技能並重的當代華語戲劇教學。載於葉德明(主編),對外華語課程設計(59-75頁)。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呂必松(2005)。語言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李心瑩(譯) (2000)。《再建多元智慧》(Intelligence Reframed)。(Howard Gardner)。 台北:遠流。
李坤崇(2000)。主題統整課程之理念與設計。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255-286頁)。臺北:揚智文化。
李坤崇、歐慧敏(2000)。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萍萍(2007)。戲劇教學法_英語教學的妙用。新課程。第11期, 59-60。
周新富(201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林宛芊、馬慕貞(2004)。遠東兒童中華文化2。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之理論探討與實務研究。台北,心理。
林玫君(2006)。英美戲劇教育之歷史發展。美育,154期,78-83。林雪美(2007)。藝術與語言的饗宴—英語戲劇教學。教師之友,48:1,36-41。林麗寬、關芳芳、歐德芬、方淑華(譯)(2013)。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邢志群)。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邵瑞珍(譯)(1997)。教學論。(原作者:Jerome S. Bruner)。台北:五南。
姚道中(2008)。談談美國中文教學的近況。中原華語文學報,第2期,5-6。施佳君(2007)。戲劇教育策略融入國小高年級英語課程之行動研究—以繪本為沒媒介。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孫淑儀(2005)。戲劇創作與演出在華語文教學上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孫萬軍(2009)。英語戲劇表演—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教學。外語藝術教育研究,2期,44-47。
徐子亮(2008)。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台北,新學林。
馬利文(2011)。戲劇教學法的起源、表現形式、類別與作用。中國教師,17,19-21。
高翠霞(1998)。主題式教學的理念-國小實施課程統整的可行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25,9-11。高翠霞(1999)。教學名詞釋義-主題式教學。國教新知,46(1),86-87。
陳聖謨(2003)。主題式統整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教師之友,44(1),44-58。陳文典(2003)。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主題式教學活動設計。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林人龍(1997)。行動的開始-主題式「生活科技」學習活動設計。中學工藝教育,30(3),8-14。
張文卿(2005)。節日的故事。台北:上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曉華(2004)。表演藝術戲劇教學在國民教育十大基本能力上的教育功能。台灣教育,628,28-38。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郭芳君(2007)。短期華語與文化研習班之課程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啟榮(2006)。建構式教學的涵義及其在教育上之啟示。研習資訊,23(2),57-62。陳曉勤、鄭土有(1994)。中國仙話2。台北:長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燕秋(2011)。華語文化課程設計規劃與實務操作──以中國飲食文化「中國茶」為教學主題。載於葉德明(主編),對外華語課程設計(103-117頁)。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彭淑惠(2005)。行動研究法在華語文教學中之應用初探—四名中級班日籍學生之個案研究。台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216-224。
鈕文英(2008)。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師大書苑。
黃宣範(2008)。漢語語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黃香宜(2005)。基於建構教學觀之華語文化教學設計--以文化情境及戲劇表演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愛華(2010)。戲劇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運用。上海戲劇學院學報,1,69-77。
趙逵夫(2012)。由秦簡《日書》看牛女傳說在先秦時代的面貌。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81-88。
趙逵夫(2013)。從兩條引文看牛女傳說研究中的文獻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5,1-4。
劉珣(2008)。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蔡雅薰(2009)。華語文教材分級研制原理之建構。台北:正中書局。
蔡豐明(2009)。七夕乞巧習俗與古代女性文化心理。尋根,4,39-45。
鄭思婷、巫素琪(2013)。戲劇教學融入華語教學研究。第一屆台大華語文教學研究研討會論文集,1,68-97。
鄭淑杰(2010)。戲劇表演法在俄語教學中的應用。教育探索學報,226:4, 57-58。
盧嘉艷(2012)。在戲劇世界裡寫作:戲劇應用於孩童華語寫作過程之探討。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謝慧鶯(2003)。中文短劇在對外漢語教學上的應用及成效。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7:4, 246-249。
羅青松(2006)。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評析》。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127-135。
羅秋昭(1995)。寓教於樂—將戲劇活動用在語文教學裡。北師語文教育通訊,3,97-104。網站資料
今年37萬人次參考中國託福 漢語熱持續升溫(2013/12/26)。中國青年報,取自http://www.ce.cn
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http://www.sc-top.org.tw/chinese/report.php
教育部統計處大專外籍學位生及附設華語生人數(2013)。取自教育部統計處: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731&;Page=5314&;Index=4&;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二、英文部分
Bolton,G.(1999). Acting in Classroom Drama, A Ctitical Analysis. Porland, Maine: Calender Islands.
Bruner, J. (1966). Towards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London: Belknap Press.
Courtney, R. (1989). Play Drama and Thought. Toronto, Ontario: Simon and Pierre.
Curtain, H., &; Pesola, C. (1994). Languages and Children: Making the Mat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Dirkx, John &; Prenger, Suzanne (1997). A Guide for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Instruction for Adults: A Theme-based Approach. San Francisco:Jossey-Bates.
Fleming, M. (2003). Starting Drama Teaching. London: David Fulton.
Jacobs, H. (1989).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 4-5).
Kemp, J. E. (1985).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 New York: Harper &; Row.
Krashen, Stephen D.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mon.
Krashen, Stephen D.,and Tracy D. Terrel (1983).The Natural Approach: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 Hayward: The Alemany Press Ltd.
National Standard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oject. (1999).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Lawrence, Kansas: Allen Press.
Nostrand, H. L. (1966) Describing and teaching the sociocultural context of a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Valdman, A. (ed.) Trends in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McGraw-Hill.
Shrum, J., &; Glisan, E. (2000). Teacher’s handbook: Contextualized Language Instruction (2nd Edition). Boston: Heinle &; Heinle.
Walmsley, S. A. &; Walp, T. P. (1996). Integrating Literature and composing into the language arts curriculum :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0(3), 25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