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Mischa Min Shen(2012)。多元語境下開展專業華語教育的問題與挑戰--汶萊案例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主辦之「專業華語與文化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師大。
中華民國防疫學會(2013)。如何建構良好護病關係、社會資源與相關護理倫理。2014年6月26日取自:http://www.ccd.org.tw/upload/news/743/3upfile.pdf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2012)。何謂家庭照顧者。2014年6月26日取自:http://www.familycare.org.tw/index.php/howto
方麗娜(2011)。漢英譯本在華語文「讀」「寫」「譯」上的教學應用。高師大學報,31,59-73。
王秀紅等(2008)。護理,台灣Nursing care in Taiwan。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王晴薇(2012)。美籍跨宗派比丘宗教華語課程需求分析與課程設計。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主辦之「專業華語與文化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師大。
王潔媛(2012)。臺灣長期照顧機構外籍監護工華語教學種子教師之經驗分析。長期照護雜誌,16 (2),159-176。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0)。2010年至2060年臺灣人口推計。2014年6月25日取自:http://cdnet.stpi.narl.org.tw/techroom/policy/2012/policy_12_017.htm
何宜蓁、徐菊容(2009)。提升外籍看護工執行居家個案照顧技能正確率之方案。 長期照護雜誌.,2010(14),75-87。何國華(2005)。人際溝通。台北:五南。
何萬順(2009)。語言與族群認同: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2014年7月30日取自:http://www.ling.sinica.edu.tw/files/publication/j2009_2_06_0422.pdf
何萬順(2010)。論台灣華語的在地化。2014年7月30日取自:http://www3.nccu.edu.tw/~osh/TM.pdf
余衛華(2002)。需求分析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外語與外語教學,161(8),20-23。
吳和堂(2010)。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呂碧霞(2012)。以結點分析方法探討大學秘書專業英文需求及溝通策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未出版,高雄市。
李泉(2011)。論專業用途漢語教學。語言文學應用,3,110-117。
周傳九、鄭仲宏(2013)。我們都是自己人-丹麥的移民教育。獨立特派員。取自http://pnn.pts.org.tw/main/2013/01/15/【獨立特派員】我們都是自己人-丹麥的移民教育/
林遊嵐(2012)。主題式教學於華語教學運用。2014年7月10日取自:http://media.huayuworld.org:8080/1011206/01/download/01_hand-out.pdf
林遠澤(2008)。療癒性的交談:論交互主體性的護病互動關係。護理雜誌,51(1),14-19。
邱宜玟(2009)。外籍看護工參與失能老人家庭照顧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未出版,台中市。
信世昌(2012)。基於特定專業目的之華語教學在台灣的研究與發展。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主辦之「專業華語與文化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師大。
施玉惠(1984)。從社會語言學觀點探討中文男女兩性語言的差異。教學與研究,6,207-229。柯涵儀(2014)。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成效評估。台灣老年學論壇,22,2014年6月25日取自:http://www.iog.ncku.edu.tw/files/archive/752_a19baab0.pdf
倪傳斌(2006)。漢語作為外語的需求分析。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
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1997)。當代社會語言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台北:麗文文化。
康勝夫(2003)。科技與人文的對話。立德學報,資料來源:140.133.2.243張惠雯(2001)。中醫華語教材編寫之規畫設計。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莊惟智(2009)。探討護理人員與外籍看護工之跨文化溝通。慈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花蓮縣。
陳立芬(2012)。從話語分析談商務華語教材的情境設計~以「價格談判」為例。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主辦之「專業華語與文化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師大。
陳妮婉、宋琇鈺、張淑萍、葉明珍、張彩秀(2009)。住院病人接受外籍監護工照護之滿意度探討。澄清醫護管理雜誌,資料來源:ccf2001.org.tw陳夏民(2014)。可憐的台灣人,只配擁有扭曲的國際觀。2014年7月2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522381
陳溫菊(2009)。跨文化交際研究──《論語》的「交際風格」。中華文化的傳承與拓新──經學的流衍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9-225。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鈕則誠(2003)。護理科學哲學。台北:華杏。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碧華(2012)。在台印尼籍居家看護工工作壓力相關因素探討。美和科技大學健康照護研究所,未出版,屏東縣。
楊勤熒、盧美秀(1998)。人性關懷教育訓練對護理人員人性關懷知識、態度、行為影響的探討。護理研究,6(3),206-218。
齊滬揚、方緒軍(2008)。專項漢語測試研究。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劉宜芳(2007)。護理專業形象的過去與現在。志為護理,6(5),28-33。
劉榮、彭越(2012)。如何促進專門用途漢語的自主學習:以導遊漢語為例。專業華語與文化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0-115。
蔡甫昌(2002)。診療室中的道德議題之一從醫病關係談起。健康世界,321,89-93。蔡秀敏、王秀紅(2008)。社區衛生護理專業形象的提升與省思。護理雜誌,56(4),11-16。
蔡幸嶧(2007)。臺灣外籍家庭看護工之現象與省思兼檢視長期照顧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蔡雅菁譯(2010)。麥可‧托瑪塞羅著。人類溝通的起源。台北市:文鶴。
鄭萍(2002)。ESP理論與我院英語教學。濰坊教育學院報,3,58-59。
蕭雅竹、吳麗瑜、鄭幸宜、 劉碧霞(2012)。護理學生溝通能力之培育及省思。長庚護理,23 (4),464-475。蕭麗珠(2006)。被照顧者跌倒的預防。2014年7月7日取自:http://www2.ntin.edu.tw/project/97%E7%89%B9%E8%89%B2%E6%A1%88/Subproject2/Handout/Y970809/%E8%A2%AB%E7%85%A7%E9%A1%A7%E8%80%85%E8%B7%8C%E5%80%92%E7%9A%84%E9%A0%90%E9%98%B20809_1.pdf
謝長華(2007)。好護士人人愛---護病溝通的過去與現在。志為護理,6(5),34-36。鍾鎮城(2012)。移民華語教學:全球在地化的語言民族誌研究。台北:新學林。
鍾鎮城、黃湘玲 (2009)。客籍新移民女性之語言使用與自我移民認同形塑。高雄師大學報,26,49-64。
韓旋玉(2013)。觀光華語導遊教材的設計與編寫研究──以泰國宣素那他皇家大學華語導遊培訓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台北:行人。
蘇席瑤(2012)。語言與性別研究:文獻回顧。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57(1),129-149。
蘇麗智等(2006)。最新護理學導論。台北: 華杏。
英文部分
Baker, C. (2001). Foundation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3rd ed.). Clevedon, England; Buffalo, NY: Multilingual Matters.
Dudley-Evans, A. &; St John, M. J. (1998).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astmans, C. (1998).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in nursing: A philosophical-ethical analysisof the work of Hildegard E. Peplau.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8(6),1312-1319.
Gastmans, C. (1998).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in nursing: A philosophical-ethical analysisof the work of Hildegard E. Peplau.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8(6),1312-1319.
Heritage, J. (2001). Goffman, Garfinkel and conversation analysis. In M. Wetherell, S. Taylor &; S. J. Yates (Eds.), Discourse theory and practice: a reader (pp.47-56).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Hutchinson, T. &;Waters,A. (1987).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udie Haynes(1998).Explaining BICS and CALP. Available: http://www.everythingesl.net/inservices/bics_calp.php
Morse, J. M.(1991). Negotiating commitment and involvement in the nurse-patientrelationship.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6, 455-468.
Richards, J. C. (1990). The Language Teaching Matrix.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 C. (2001).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chteric, R. &;Chancerel, J. L.(1980). Identifying the Needs of Adults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Oxford: Pergamon Press.
Robinson, P.C.(1991). ESP Today: A Practioner’s Guide. Hertfordshire: Printice Hall.
Wetherell, M. (2001). Themes in discourse research: the case of Diana. In M. Wetherell, S. Taylor &; S. J. Yates (Eds.), Discourse theory and practice: a reader (pp.14-28).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