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方永泉譯(2003)。Freire. P.著。受壓迫者教育學。台北:巨流。
王慧蘭(2005)。批判教育學:權力抗爭、文本政治與教育實踐。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85-112。
王儷靜(2010)。Fag意識形態:男同志學生的校園經驗。載於楊幸真(主編),青少年的性:西方研究與在地觀點(頁151-172)。臺北市:巨流。
王儷靜(2011)。多元家庭的真實生活。載於王儷靜、劉育豪、林慧文(編),一個家,一個故事:多元家庭物語(頁6-11)。台北市:女書文化。
丘愛芝(2011)跨性別也是人,也需要從小納入性教育。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6,60-62。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2003)。性要怎麼教:性教育教師自學手冊。台灣:女書文化。
白曉虹(譯)(1994)。C. Weedon(著)。話語、權力與抵抗。載於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Feminist practice and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頁127-162)。台北:桂冠。
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2008)。A. G. Johnson著。性別打結(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台北:群學。
成令方、宋素卿(2010)。性、性別與權力。載於楊幸真(主編),青少年的性:西方研究與在地觀點(頁19-39)。臺北市:巨流。
朱柔若(譯)(2000)。W. L. Neuman著。方法論的意義。載於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頁117-169)。台北:揚智文化。
江文瑜(1996)。口述史法。載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49-269)。台北:巨流。
何春蕤(1998)。教改理念下的性/別教育。性/別教育通訊,2,4-13。
何春蕤、甯應斌(2000)。邁向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性教育:教育就是性教育,性教育就是教育。載於何春蕤(主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頁373-398)。臺北市:麥田。
呂芝華(2006)。國民中小學性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民國61-94年教科書內容分析。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集,11,239-261。宋宜宣(2009)。戲劇教學策略融入社會領域情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巫素琪(2011)。運用戲劇策略施行情緒教育於親子團體之研究--以新竹市婦幼館親子團體的戲劇課程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李志強、林世坤、林淑玲(譯)J. Salas(著)。即興真實人生:一人一故事劇場中的個人故事。臺北市:心理。
李旻蓉(2009)。戲劇策略走入國中表演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性別議題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李根芳(2005)。中西有差異,男女大不同?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1,12-19。
卓耕宇(2011)。親愛的大人們,我不是無感的青少年!--高中生的情感關係難題與戀愛空間的拉扯。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5,19-22。
林千琪(2011)臺灣衛教先鋒-晏涵文。科學研習月刊,50(3),40-45。
林昱瑄 (2012)。與青少年「博」性別-戲劇課堂中的性/性別動力與教學實踐。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30,47-82。林昱瑄(2010)。多元性別:我是誰?愛上誰?載於游美惠、楊幸真、楊巧玲(主編),性別教育(頁99-121)。台北:華都。
林燕卿(1994)中國哲學觀在性教育上應用之探討。健康教育,73,14-20。林燕卿、李海莉(2008)。現行中小學一貫體系「健康與體育」領域中性教育教材之探討。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5,1-30。夏林清、蕭幸玲、林益民、廖新春、林容秀、許維素、黃宜敏等(譯)(1997)。 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晏涵文(1989)。近十年來台灣地區性教育研究之回顧。載於台灣大學舉辦之「性別角色與社會學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晏涵文(1990)。生命與心理的結合--家庭生活與性教育。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晏涵文(1994)。生命與心理的結合--家庭生活與性教育。台北:杏林文化。
晏涵文(1995)。性教育導論。載於江漢聲、晏涵文(主編),性教育(頁1-15)。台北:性林。
晏涵文(1999)。培養互敬互愛的兩性關係。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28-31。
晏涵文、林燕卿(1991)。國中性教育教材(學生手冊)。台北:衛生署。
晏涵文、林燕卿、金玲和汪錫南(1991)。高中性教育教材(學生手冊)。台北:衛生署。
晏涵文主編(2010)。學校性教育工作指引。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2011年3月2日,取自:http://sexedu.moe.edu.tw//data/2010guideline.pdf
晏涵文編(2000)。青春魔法變變變。台北:美國安泰人壽。
高穎超(2010)。 做兵、做愛、做男人:從軍事田野經驗探索酷兒理論方法論。 載於周平、林昱瑄(編),質性/別研究(頁333-369)。 台北:巨流。
康軒(2011)。見證愛情的戲劇。載於宋建文(編),藝術與人文(三上)(頁80-91)。台北:康軒。
張秀敏 (2005)。薔薇園裡的少年愛—同人誌文化與青少女性別主體。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張珏(1999)。性教育/兩性教育/性別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17-27。
張娟芬(1999)。「人盯人」式的父權。載於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
張娟芬(譯)(1997)。C. Calhoun著。同女出走。台北:女書。
張曉華(2000,12月)。國民中小學教師在「藝術與人文」課程中協同「表演藝術」教學之探討。論文發表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舉辦之「台灣區國民小學音樂教學」研討會,台北市。
張曉華(2003)。國民中小學之表演藝術教學。國民教育,43(6),56-65。張曉華(2007)。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統整教學的方式。臺北市:成長基金會。
張應姤(2006)。應用教育劇場教學突破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郭麗安(2011)。用青春與情感,換來熱血人生。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5,4-5。
陳乃文(2011)。運用創作性戲劇方案於國小中年級學童正向情緒輔導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陳正憲(2004)。高雄地區外籍配偶國中生子女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Retrieved from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3NKNU0332015%22.&;searchmode=basic陳怡潔、胡士琳、梁瑞芸、謝宇斐(2004)。行動研究。載於潘慧玲(編著),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329-368)。台北:高等教育。
陳玟池(2004)。性別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思琪(2012)。這堂課,關於愛情──一個高中情感教育的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凌軒(譯)(2006)。R. Emunah著。從換幕到真實:戲劇治療的歷程、技巧與演出(Acting for real: drama therapy process, technique, and performance)。 臺北市:張老師。
陳淑華(2003)。高雄市國中學生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Retrieved from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1NKNU0464016%22.&;searchmode=basic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慧娟(2014)。合作學習策略運用於表演藝術課程對提升國中學生尊重與關懷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曾本馨、楊幸真(2012)。性教育外一章:國小高年級教師的性教育焦慮與教學實作。教育學刊,38,29-64。游美惠(1998)。女性主義教學法之應用。「大專院校兩性平等教育課程與教學研習會」論文集,34-39,高雄醫學院。
游美惠(1999)。性別平等教育與女性主義的社會學分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32-51。
游美惠(2002)。父權體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7,111-113。
游美惠(2003)。同性戀恐懼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5,120-122。
游美惠(2005)。身體、性別與性教育:女性主義的觀點。載於性別教育最前線:多元文化的觀點(頁143-177)。臺北市:女書文化。
游美惠(2007)。親密關係。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游美惠(2008)。性別與多元文化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85-111)。台北:高教。
游美惠(2009)。異性戀常規。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5,72-75。
游美惠(2010)。愛的語言:故事、界線與秘密。載於楊幸真(主編),青少年的性:西方研究與在地觀點(頁199-211)。臺北市:巨流。
游美惠(2011)。學生來自家庭,我們看見多元。載於王儷靜、劉育豪、林慧文(主編),一個家,一個故事:多元家庭物語(pp。12-14)。台北市:女書文化。
游美惠、易言嬡(2002)。男性/陽剛特質&女性/陰柔特質(masculinity &; femininity)。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8,101-106。
游美惠、黃馨慧、潘慧玲、謝小芩(2004)。從性別盲到性別敏感的教育研究:以婦女成人教育與性教育研究的文獻回顧為例。通識教育季刊,11(1-2),1-38。
黃松元等(1997)。國民中學健康教育教科書上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黃貞蓉(2005)。異性戀大學生的愛情樂章:性別觀點的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淑惠(2009)。國民中小學教科書之性教育相關課程內容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楊佳羚(2002a)。性別教育大補帖(上)(下)。臺北市:女書文化。
楊佳羚(2002b)。國中性教育的人類學初探-以性教育論述與課堂實踐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新竹市。Retrieved from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1NTHU9010001%22.&;searchmode=basic
楊佳羚(2002c)。衛教性教育文本中的性別政治與權力關係。論文發表於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所主辦之「性別、知識與權力研討會」,高雄市。
楊佳羚(2003)。青春性事新觀念載於朱恩伶(譯),青春嘿咻,安全寶典(頁i-vii)。臺北市:女書文化。
楊佳羚(2003)。與瑞典性教育對話──「新世紀性教育師資培育工作坊」紀要。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0,95-101。
楊幸真(2005)。台灣「女性主義教育學」的1988-2004。婦研縱橫,73,33-50。楊幸真(2010)。校園生活與性別。高雄:巨流。
楊幸真(2012)。性別好好玩:流行文化與情慾教學。新北市:巨流。.
楊幸真(2012a)。多元的性與慾望展現。載於性別好好玩:流行文化與情慾教學。(頁19-24)。新北市:巨流。
楊幸真(2012b)。性別好好玩:流行文化與情慾教學。新北市:巨流。
楊幸真主編 (2010)。青少年的性:西方研究與在地觀點。臺北市:巨流。
劉仲冬(1997)。從人猿到昆蟲:性學批判分析。思與言,35(1),1-37。劉美慧譯(2009)。hooks, b.著。教學越界:教育與自由的實踐。台北:學富文化。
劉慧君譯(1998)。E. Centerwall著。可以真實感愛的愛(Love! You can really feel it, you know!)。臺北市:女書文化。
潘慧玲(1999)。教育學發展的女性主義觀點:女性主義教育學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教育部國家講座(主編),教育科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頁527-552。台北:揚智。
蔡奇璋(2001)。教習劇場之發展脈絡。載於蔡奇璋、許瑞芳(編著),在那湧動的潮音中:教習劇場TIE(頁19-55)。台北市:揚智文化。
蔡奇璋、許瑞芳(2001)。導讀。載於蔡奇璋、許瑞芳(編著),在那湧動的潮音中:教習劇場TIE(頁v-xi)。台北市:揚智文化。
蔡明璋譯(2002)。L. Jamieson著。親密關係: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台北:群學。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編)質的研究方法(頁307-333)。高雄:麗文。
蔡清田(200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等(譯)(2004)。J. McKernan著。課程行動研究:反思實務工作者的方法與資源手冊。高雄市, 麗文文化。
盧怡君(2009)。臺海兩岸國/初中健康與體育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翰林(2011)。孫俊彬(主編)。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教師手冊(二上)。臺南市:翰林。
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P. McLaren著。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台北:巨流。
龍芝寧(2012)。談情感也談性別。新竹國民教育輔導團,2014年7月10日取自http://tguide.nc.hcc.edu.tw/tguide/data/studyup/201201191355081.pdf
謝小芩、王秀雲(1994)。國中健康教育教科書之性別意識型態分析。論文發表於台大婦女研究室暨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所舉辦之「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台北。
顏靜虹(2010)。臺北市國中生性知識、性態度及性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Retrieved from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9NTNU5328020%22.&;searchmode=basic
蘇芊玲(2000)。無處不性別。載於高雄醫學大學兩性研究中心(編),無處不性別-高中職生的兩性平等教育讀本(頁1-7)。台北市:教育部。
蘇芊玲(2002)。瑞典性教育,為何打動人心?載於何亞晴(譯),Centerwall, E.著。複數的性:從多元文化角度探索性(頁4-7)。臺北市:女書文化。
蘇芊玲(2012)。兩小無猜,法律VS.教育?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7,74-78。
顧燕翎(1997)。台灣婦運組織中性慾政治之轉變--受害客體抑或情慾主體。思與言,35(1),87-118。英文部份
Cosmides, L., &; J. Tooby (1997).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 prim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psych.ucsb.edu/research/cep/primer.html
Digiovanni, L. W. (2004). Feminist pedagogy and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Encounter: Education for Meaning and Social Justice, 17(3): 10-15.
Fisher, B. M. (2001). No angel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hrough feminist discourse.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Holland, J., C. Ramazanoglu, S. Sharpe, &; R. Thomson(2004)。Languages of love: Stories, lines and secrets. In The male in the head: Young people, heterosexuality and power. (pp. 76-95). London:the Tufnell Press.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ackson, S. (1999). Even sociologists fall in love: An exploration in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 In Heterosexuality in question (Pp.94-112). London: Sage.
Maher F. A. (1987). Toward a richer theory of feminist pedagogy: A comparison of “liberation” and “gender” models for teaching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 169(3), 91-100.
Manicom, A. (1992). Feminist pedagogy: Transformation, standpoints, and politics.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7(3), 365-389.
O’Toole, J.(1992). The Process of drama. London: Routledge.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 119-135.
Thomson, R. &; S. Scott (1991). Learning about sex: Young women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exual identity. Tufnell Press, London.
West, C. &; D. H. Zimmerman(1987). Doing Gender. In Doing gender, doing difference: Inequality, power,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pp. 3-24). New York: Routledge.
Wood, W., &; A. H. Eagly (2002).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behavior of women and men: 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sex differences. Psychological Buletin, 129, 699-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