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方志
不著撰人,1959,《安平縣雜記》,台北:臺灣文獻叢刊第五二種,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
王瑛曾,1764,<輿地志:山川>,《重修鳳山縣志》中卷一,台北:台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
伊能嘉矩,1991,〔1928〕,《臺灣文化志》,中卷,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
頁770。
伊能嘉矩,1997,《台灣蕃政志》,台北:南天。
郁永河,1984﹝1698﹞,《裨海紀游》,台北:臺灣叢書第一種,臺灣文獻委員
會。
覺羅滿保,1957,〈提報生番歸化疏〉,收錄於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灣研
究叢刊第4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淑璥,1984,﹝1727﹞《台海始槎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藍鼎元,1984[1721 ],《東征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二、專書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註,1996,《平埔族調查旅行》,臺灣調查時代2,臺北:
遠流,頁58。
任凱、王佳煌譯,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John Lofland、 Lyn H. Lofland著,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台北:學富文化,頁25。
吳福蓮,1993,《小琉球的婦女生活研究》,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吳叡人譯, 2003,《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Anderson,
Benedict,(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台北:時報。
林淑鈴等,2010,《臺灣客家族群關係研究:以屏東縣內埔鄉與萬巒鄉為例》,(南投:台灣文獻館)。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台北:武陵。
洪麗完,1996,《臺灣古文書專輯》(下),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洪汝茂總編輯,2005,《日治時期戶籍登記法律及用語編譯(增修版)》。台中縣政府。
施正峰,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
張隆志,1991,《族群關係與鄉村臺灣—一個清代臺灣平埔族群史重建與理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會,臺灣大學文史叢刊第87種,頁64~81。
莊英章,1994,《家族與婚姻:台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台北:中研院民族所,頁6。
黃應貴,葉春榮主編,1997,《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
文集》,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許淑娟,2008,《臺灣地名辭書,卷五,高雄縣(第二冊)》,南投:臺灣文獻館。
費孝通,1947,《生育制度》,上海:商務,頁40。
曾秋美,1998,《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台北:玉山社。
楊琪、楊琬譯《婚姻與家庭》,1995,諾曼.古德曼(Norman Goodmam)著,台
北:桂冠,頁1-96。
劉益昌,2002,《臺灣原住民史史前篇》,南投:臺灣文獻館,頁113-114。
簡炯仁,2010,《高雄地區平埔族原住民之研究》。高雄縣文化局。
簡炯仁,2004,《高雄縣旗山地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高雄:高雄縣政府。
三、專書論文
丘昌泰,2009,<台灣客家的社團參與和族群認同>,《客家族群與文化再現=
Hakka ethnicity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on》,台北:智勝,頁8。
王甫昌,1993,<族群通婚的後果:省籍通婚對於族群同化的影響>,《人文及
社會科學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6(1)。
王明珂,1997,〈漢族邊緣的羌族記憶與羌族本質〉,《從周邊看漢人的
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
所,頁129-165。
李亦園,1955,<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大陸雜誌》,10(9):19-29。林淑鈴,2012,<異族通婚與跨族收養:中、前、後、先鋒堆客家與其他族群互
動的軌跡>,《高雄師大學報》33:161-190。
徐正光,1994,<臺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381-389。
高怡萍,2003,<客家族群意識與歷史的文化建構〉,《客家文化研究通訊》。
張維安,1994,<客家婦女地位:以閩南族群為對照的分析>,《中華民國八十
三年度全國文藝季系列活動—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
員會策劃主辦,客家雜誌社承辦,頁244。
莊英章 武雅士,1998,<華南地區的婚姻形態(1930~1950:區域性的比較初探
>,《華南農村社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12-13。
張茂桂,1999,<第八章、種族與群關係>收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
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頁239-279。
楊忠龍,2008,<從母語運動到社區營造:初探臺灣客家運動的擴展>,《多元
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台北:南天,頁210。
鍾永豐,1994,<客家人的家族與婚姻>,《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度全國文藝季系
列活動-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四、碩士論文
王雯君,2005《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國
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亭巧,2004,《客家女性的族群認同經驗-五位女性客家文化工作者的生命》,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雪安,2008,《閩客通婚家庭成員對客家族群認同之研究,佛光大學社會學系
碩士論文。
許瓊如,2009,《麟洛地區客家人口特色研究(1895-1945)》,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國明,2002,《日治時代楠梓仙溪中游地區的土地開發與區域特色之形塑》,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彭尉榕,2006,《原客通婚的族群邊界與位階:地域、世代的比較分析》,國立東
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明親,2012,《閩客通婚婦女的族群意象:以屏東縣後堆地區為例》,高雄師範
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錦慧,1998,《族群通婚與族群觀-四季新村原住民婦女的經驗》,東華大學族
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敏鈺,2009,《邉陲聚焦:高雄縣杉林鄉客家聚落之發展與變遷》,高雄師範大
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西文專書
Bogue, D, J.1969. Principles of Demography. New York: John Wiley. 博格:《人口
原則》, 紐約: John Wiley9, 頁752-754.
Chang , Mau-Kuei(張茂桂),1995,“From the Discovery of the Other to the
Examination of Selfhood”, The Humanities Bulletin, 4: 77-84.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Cohen ,1976, Myron L, House United,House Divided.The Chinese Family in
Taiwa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e Vos,1982,”Ethnic pluralism: Conflict and accommdation. In G, De Vos &L.
Romanucci-Ross (Eds.).《Ethnic Identity:Cultural continuities and chang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an, Kuang-Yu(范光宇),1960,“Studies on Maternal Activity and Agricutural Work
of the Hakka Women in Rural Taiwan.”《台北:台灣醫學會雜誌》,59(9):
162~175.
Fredrik Barth,1969,”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London; Allen and Unwin.
Gordon, Milton M.,1964,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The Role p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ach, Edmund Ronald,1977, 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a study of Kachin
social structure. Atlantic Highlands, N. J.: Athlone Press.p285-286.
Lieberson and Waters,1988,”Form Many Strands: Ethnic and Racial Group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Russel Sage Foundation” New York.
Pasternak, Burton.,1983,”Guests in the Dragon: Social Demography of a Chinese
District,1895-1946”,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olf, Arthur P.,1968, “ Adopt a Daughter-in-Law, Marry a Sister: A Chines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e Incest Taboo”, American Anthropologis,70(5):864.
Woolock, M,2001,The place of social capital in understanding social and economic
outcomes. ISUMA:Canadian Journal of Policy Research,2(1),1-17.
六、其他
李允斐撰,2007,<右堆客家聚落空間構成之研究:以楠梓仙與新民庒為例>,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現收藏於高雄市杉林區戶政事務所日據時期戶口調查簿10012230-0001至
10012230-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