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 引 書 目
說明:
1. 古籍依作者朝代排序,今人著作依出版時間排序,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序。
2. 「嚴靈峯:無求備齋《論語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以下簡省。
3.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以下簡省。
壹、 專書
一、 《論語》類專書
(一) 古籍
01 〔三國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論語集解》〔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天祿琳瑯叢書景元盱郡刊本,第2函〕。
02 〔三國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2函,日本正平十九年刊本]。
03 〔三國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3函,日本懷德堂刊本]。
04 〔三國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3函,知不足齋叢書本]。
05 〔唐〕韓愈、李翔:《論語筆解》〔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15函,明范氏二十一種奇書本〕。
06 [北宋]邢昺:《論語注疏》[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4函,日本澁澤榮一景宋刊本]。
07 〔北宋〕陳祥道:《論語全解》[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5函,明謝氏小草齋鈔本排印本]。
08 [北宋]蘇轍:《論語拾遺》[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15函,指海本]。
09 [南宋]張栻:《南軒論語解》[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15函,通志堂經解本]。
10 [南宋]張栻:《癸巳論語解》[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16函,學津討原本]。
11 〔南宋〕朱熹:《論語或問》〔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6冊〕。
12 〔南宋〕朱熹:《論語精義》〔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7冊〕。
13 〔南宋〕鄭汝諧:《論語原意》〔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16函,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14 [南宋]真德秀:《論語集編》[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5函,通志堂經解本]。
15 〔南宋〕趙順孫:《論語纂疏》[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5函,通志堂經解本]。
16 〔南宋〕蔡節:《論語集說》[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6函,通志堂經解本]。
17 〔元〕陳天祥:《論語辨疑》(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17函,通志堂經解本)。
18 〔元〕詹道傳:《論語集註纂箋》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6函,通志堂經解本]。
19 〔明〕胡廣:《論語集註大全》[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7函,明內府刊本]。
20 [明]陳士元:《論語類考》[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19函,學津討原本]。
21 〔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論語學案》〔收入《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年),第1冊:經術〕。
22 〔清〕毛奇齡:《論語稽求篇》[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20函,毛西河集本]。
23 〔清〕李光地:《讀論語札記》[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20函,綠猗堂抄本]。
24 〔清〕錢坫:《論語後錄》[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21函,錢氏四種本]。
25 [清]袁鈞:《鄭玄論語注》[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29函,鄭氏佚書本]。
26 〔清〕王謨輯,江帆校:《論語鄭注》[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29函,漢魏遺書鈔本]。
27 〔清〕劉逢祿:《論語述何》[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23函,皇清經解本]。
28 [清]梁章鉅:《論語旁證》[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23函,同治十一年刊本]。
29 [清]劉寶楠撰,高山流水點校:《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3月1版6刷)。
30 〔清〕黃式三:《論語後案》[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10函,浙江書局刊本]。
31 〔清〕潘維城:《論語古注集箋》[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13函,皇清經解續編本]。
32 〔清〕宦懋庸:《論語稽》[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57冊]。
33 〔清〕康有為:《論語注》[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13函,萬本草堂刊本]。
34 〔清〕葉德輝:《論語天文本校勘記》[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25函,清光緒二十八年長沙葉氏刊本]。
35 〔清〕程樹德,程俊英、蔣見元:《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2月1版8刷)。36 36 佚名(《叢書集成續編》作「〔三國魏〕何晏集解」):《唐卷子論語》〔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
成》第1函,篡喜廬叢書本]。
(二) 今人譯著
01 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漢墓竹簡:論語》(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02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論語義理疏解》(臺中: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2年1月)。
03 楊伯峻:《論語譯注》(臺北:源流文化事業,1982年4月)。
04 國語四書編審委員會編著,吳延環總輯編:《國語論語》(臺北:允晨文化,1998年3月)。
05 傅佩榮:《論語》(新店:立緒文化事業,1999年2月)。
06 李澤厚:《論語今讀》(臺北:允晨文化,2002年6月)。
07 李學勤:《論語注疏(整理本)》(北京:北大出版社,2000年12月)。
08 朱守亮:《論語中之四科十子》(臺北:萬卷樓圖書,2006年1月)。
09 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1版1刷)。
10 蔡仁厚:《論語人物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7月初版4刷)。
11 李零:《喪家狗(上)孔子不矯情──《論語》裡的品德課》(臺中:好讀出版,2011年9月)。
12 李零:《喪家狗(下)孔子很熱情──《論語》裡的閱讀課》(臺中:好讀出版,2011年9月)。
13 許仁圖:《子曰論語》(高雄:河洛圖書出版社,2011年9月)。
14 傅佩榮:《論語三百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11年9月)。
15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1年10月)。
16 董楚平:《論語鉤沉》(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0月)。
17 南懷瑾:《論語別裁》(臺北:老古文化事業,2011年11月臺灣3版34刷)。
18 〔日〕竹添光鴻:《論語會箋》(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4月)。
19 趙又春:《論語名家注讀辯誤》(長沙:岳麓書社,2012年5月)。
二、 《四書》類專書
01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2月2版17刷)。
02 〔元〕胡炳文:《四書通》[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03冊]。
03 〔元〕王充耘:《四書經疑貫通》〔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03冊〕。
04 〔元〕史伯璿:《四書管窺》[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04冊]。
05 〔明〕蔡清:《四書蒙引》[收入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18函,明崇禎八年刊本]。
06 〔明〕呂柟:《四書因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07冊]。
07 〔清〕孫奇逢:《四書近指》〔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六集〉46冊〕。
08 〔清〕王夫之:《四書箋解》[收入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6冊]。
09 〔清〕王夫之:《四書訓義》[收入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7冊]。
10 〔清〕陸隴其:《四書講義困勉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09冊〕。
11 〔清〕焦袁熹:《此木軒四書説》〔收入王雲五主持:《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五集〉58冊〕。
12 〔清〕楊名時:《四書劄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10冊〕。
13 〔清〕毛奇齡:《四書賸言》〔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10冊〕。
14 〔清〕毛奇齡:《四書改錯》[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65冊]。
15 [清]康熙編,宋書功、蕭紅豔點校:《日講四書解義》(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2年4
月)。
16 〔清〕景星:《大學中庸集說啟蒙》〔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04冊〕。
1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四書教學研討會編:《《儒學與人生――《四書》解讀及教學設計》
(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11月3版1刷)。
三、 《孟子》類專書
01 〔南宋〕朱熹:《孟子精義》[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7冊]。
02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1月2版7刷)。
03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7月重印)。
04 〔清〕俞樾:《孟子平議》〔收入《春在堂全書》(南京 : 鳳凰出版社,2010年1月)〕第1冊。
05 〔清〕康有為著,樓宇烈整理:《孟子微》(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7月)。
06 李學勤:《孟子注疏(整理本)》(北京:北大出版社,2000年12月)。
貳、 古籍
一、 經部
01 〔西漢〕焦延壽:《焦氏易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6月)。《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10月),第1冊。
02 [東漢]蔡邕:《獨斷》,[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811冊]。
03 〔東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王先謙補,祝敏徹、孫玉文點校:《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
04 〔三國魏〕張揖撰,〔清〕王念孫疏證:《廣雅疏證》〔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
局,1985年)1161冊〕。
05 〔梁〕顧野王撰,孫強增訂:《大廣益會玉篇(影印本)》(臺北:國字整理小組1982年)。
06 〔唐〕顔師古:《匡謬正俗》〔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170冊〕。
07 〔唐〕陸德明撰,鄧仕樑校訂:《(新校索引)經典釋文》(臺北:學海書局,1988年6月)。
08 〔北宋〕丁度等編:《集韻(校訂本)》(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11月)。
09 〔北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廣韻(新校正切宋本)》(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2
年10月5版)。
10 〔元〕黃公紹、熊忠著,甯忌浮整理:《古今韻會舉要》(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2月)。
11 [宋]戴侗撰,黨懷興、劉斌點校:《六書故》(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6月)。
12 〔宋〕黄仲炎:《春秋通說》〔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56冊〕。
13 〔明〕錢琦:《錢公良測語》〔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374冊〕。
14 〔清〕顧炎武:《五經同異》〔收入《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1年12月)〕。
15 [清]戴震,楊應芹、諸偉奇主編:《戴震全書(修訂本)》(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5月),第5冊。
16 〔清〕王鳴盛:《尚書後案》,〔收入陳文和主編:《嘉定王鳴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8月)第1冊〕。
17 〔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3月)。
18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斷句套印本)》(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9月)。
19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20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2年9月景印版)。
21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2月)。
22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2月)。
23 〔清〕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收入《積微居叢書(之三)》(臺北:大通書局,1971年5月)〕。
二、 史部
01 [西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3月1版2刷)。
02 〔西漢〕司馬遷:《史記三家注(新校本)》(臺北:世界書局,1993年12月6版2刷)。
03 〔東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新校本廿五史)》(臺北縣:史學出版社,1974年
5月臺北影印1版)。
04 〔東漢]荀悅撰:《漢紀》[收入王雲五主編:《人人文庫》1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1年)]。
05 〔晉〕陳壽著,〔宋〕裴松之注疏:《三國志(新校本廿五史)》(臺北縣:史學出版社,1974
年5月臺北影2版)。
06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點校本)》(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1982年8月)。
三、 子部
01 〔春秋〕《司馬法》〔收入程素紅主編:《中國歷代兵書集成(第一卷)》(北京:團結出版社,
1999年5月)〕。
02 〔戰國〕《吳子》〔收入程素紅主編:《中國歷代兵書集成(第一卷)》(北京:團結出版社,1999
年5月)〕。
03 〔戰國〕孫臏:《孫臏兵法(竹簡本)》〔收入〔三國魏〕曹操等注:《十一家注孫子》(臺北:
里仁書局,1982年10月)〕。
04 〔戰國〕《六韜》〔收入程素紅主編:《中國歷代兵書集成(第一卷)》(北京:團結出版社,1999
年5月)〕。
05 〔戰國〕《尉繚子》〔收入程素紅主編:《中國歷代兵書集成(第一卷)》(北京:團結出版社,
1999年5月)〕。
06 〔戰國〕《三略》〔收入程素紅主編:《中國歷代兵書集成(第一卷)》(北京:團結出版社,1999
年5月)〕。
07 〔西漢〕董仲舒著,蘇輿撰,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2月)。
08 〔西漢〕劉向編著,石光瑛校釋:《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2版2刷)。
09 [西漢]揚雄撰,朱榮智校注:《新編法言》[收入《新編諸子叢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2000年10月)]。
10 〔西漢〕桓寬撰,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1版2刷)。
11 [東漢]王充原著,韓復智註譯:《論衡今註今譯》(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4月)。
12 〔東漢〕王符撰,汪繼培箋:《潛夫論》〔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第2冊〕。
13 [東漢]徐幹原注,徐湘霖校注:《中論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7月)。
14 〔三國魏〕曹操等:《十一家注孫子》(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10月)。
15 〔南宋〕黎靖德:《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12月)。
16 〔明〕方孝孺:《遜志齋集》〔收入王雲五主持:《四部叢刊初編縮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9月臺2版)82冊〕。
17 [明]馬蒔著,孫國中、方向紅點校:《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
年3月重印1版2刷)。
18 〔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2月1版3刷)。
19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9月)。
四、 集部
01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7月)。
02 〔北宋〕李覯:《李覯集》(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10月)。
03 〔北宋〕蘇轍,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8月)。
04 〔清〕陳確:《陳確集》(臺北縣 : 漢京文化事業,1984年7月)。
05 〔清〕顏元:《顏元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
06 〔清〕王國維:《觀堂集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王國維全集》第8卷)。
參、 今人著作
01 侯外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
02 李孝定編述,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主編:《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70年10月再版)。
03 黃文山:《文化學體系》(臺北:臺彎中華書局,1971年1月)。
04 曾國垣:《先秦戰爭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8月)。
05 李亦園、楊國樞編:《中國人的性格》(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4年6月3版)。
06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臺北:東大圖書,1976年6月)。
07 袁德星:《中華歷史文物》(臺北:河圖洛書出版社,1977年1月)。
08 唐華:《孔子哲學思想源流》(正中書局,1977年6月)。
09 陳國鈞:《文化人類學》(臺北:三民書局,1977年7月)。
10 王啟湘:《鄧析子校詮》[收入《周秦名家三子校詮》(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9年5月)]。
11 阮廷焯撰輯:《先秦諸子考佚》(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3月)。
12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9月)。
13 王靜芝:《詩經通釋》(臺北縣:輔仁大學文學院,1981年10月8版)。
14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1年10月)。
15 陳大齊:《孔子學說》(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10月臺9版)。
16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氏傳》(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4月再版)。
17 文史哲出版社編輯:《漢語古文字字形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4月)。
18 周法高:《金文詁林補》(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5月出版)。
19 陳大齊:《孔子言論貫通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7月)。
20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8月)。
21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8月6版(學5版))。
22 黃紹祖:《顏子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9月臺修1版)。
23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3年2月)。
24 程發軔等著:《儒家思想研究論集(一)》(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3年5月)。
25 程發軔等著:《儒家思想研究論集(二)》(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3年7月)。
26 梁啟雄:《荀子簡釋(修訂本)》(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8月)。
27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3年9月)。
28 芮逸夫:《中國儒家思想的現代化》,(臺北縣:桂冠圖書,1985年3月)。
29 吳哲夫:《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 》(臺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1985年6月)
第14冊。
30 李純一:《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增訂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年7月2版3刷)第1分冊。
31 劉述先:《生命情調的抉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8月)。
32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8月)。
33 楊懋春:《中國社會思想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1986年5月)。
34 錢穆:《中華文化十二講》(臺北:東大圖書,1987年5月)。
35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7年6月4版)。
36 鄭力為:《儒學方向與人的尊嚴》(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8月)。
37 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圖書,1988年3月)。
38 王開府:《儒家倫理學析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7月初版2刷)。
39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11月增訂3版)第1冊。
40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9月)。
41 王貴民:《商周制度考信》(臺北:明文書局,1989年12月)。
42 王壽南:《中國文明的精神》(臺北: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1990年)。
43 張蕙慧:《中國古代樂教思想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月)。
44 何茲全:《中國古代社會》(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45 中華書局:《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0月1版5刷),第1冊。
46 李孝定:《金文詁林讀後記》(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92年12月2版)。
47 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
48 朱文瑋、呂琪昌:《先秦樂鐘之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4年4月)。
49 王志躍:《先秦儒學史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0月)。
50 嚴北溟、嚴捷:《列子譯注》(臺北:書林出版,1995年8月)。
51 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2月)。
52 陳孟麟著,王讚源校訂:《墨辯邏輯學新探 》(臺北:五南圖書,1996年4月)。
53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 。
54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
55 劉國強、李瑞全主編:《道德與公民教育:東亞經驗與前瞻》(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硏究所,1996年10月)。
56 朱祖延主編:《爾雅詁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
57 陳榮捷:《近思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3月初版2刷)。
58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5月1版4刷)。
59 王鈞林:《中國儒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60 曾遂今:《消逝的樂音――中國古代樂器鑒思錄》(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
61 丁原植:《《文子》資料探索》(臺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9月)。
62 于省吾編,姚孝遂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1版2刷)。
63 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2月)第3冊。
64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9月)。
65 黃忠天:《《周易程傳》注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9月)。
66 駢宇騫:《銀雀山漢墓竹簡《晏子春秋》校釋》(臺北:萬卷樓圖書,2000年10月)。
67 吳冠宏:《聖賢典型的儒道義蘊試詮――以舜、甯武子、顏淵與黃憲為釋例》(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11月)。
68 李學勤:《周易正義(整理本)》(北京:北大出版社,2000年12月)。
69 李學勤:《尚書正義(整理本)》(北京:北大出版社,2000年12月)。
70 李學勤:《毛詩正義(整理本)》(北京:北大出版社,2000年12月)。
71 李學勤:《周禮注疏(整理本)》(北京:北大出版社,2000年12月)。
72 李學勤:《禮記正義(整理本)》(北京:北大出版社,2000年12月)。
73 李學勤:《春秋左傳注疏(整理本)》(北京:北大出版社,2000年12月)。
74 章太炎著,徐復注:《訄書詳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75 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3部之3冊(總11冊)。
76 錢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中和:素書樓文教,2001年2月)。
77 左松超:《說苑集證》(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4月)。
78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79 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1版4刷)。
80 陳松長編著,鄭曙斌、喻燕姣協編:《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
81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編序說》[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4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82 郭沫若:《詛楚文考釋》〔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7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2年)〕。
83 郭沫若:《商周古文字類纂》〔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9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2年)〕。
84 李訓詳:《先秦的兵家》(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2003年1月)。
85 蔡方鹿、舒大剛主編:《儒家德治思想探討》(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6月)。
86 牟宗三:《圓善論》〔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2003年)第22冊〕。
87 容庚:《金文編》〔收入徐蜀選編:《國家圖書館藏金文硏究資料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3月)19冊〕。
88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1版2刷)。
89 丁原植:《郭店楚簡:儒家佚輯四種釋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4年9月2版)。
90 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10月初版2刷)。
91 黃懷信:《鶡冠子彙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92 談遠平、康經彪編著:《戰爭哲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2004年10月)。
93 王式金、黃樸民、任力校,潘嘉玢譯:《吳子.司馬法.尉繚子》[收入《大中華文庫》(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94 魏啟鵬:《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書》箋證 》(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2月)。
95 蕭興華:《中國音樂史》(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3刷)。
96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臺北:允晨文化,2006年1月)。
97 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收入《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2006年8月2版1刷)〕。
98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1月1版4刷)。
99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4月初版14刷)。
100 尹振環:《帛書老子再疏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5月)。
101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7年11月)。
102 韓兆琦:《史記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8年1月)。
103 沈祖春:《《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假借字研究 》(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2月)。
104 張政烺:《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校讀 》(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4月)。
105 張錫勤、柴文華主編:《中國倫理道德變遷史稿(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106 許建良:《先秦儒家的道德世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8月)。
107 高明、涂白奎:《古文字類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108 張涌泉主編審訂:《敦煌經部文獻合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第4冊。
109 楊明、張傳編:《唐君毅新儒學論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110 李明輝、陳瑋芬主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個案篇》(臺北:中研院文哲研究所,2008年12月)。
111 陸建華:《先秦諸子禮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112 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113 郭齊勇:《中國儒學之精神》(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114 王海明:《道德哲學原理十五講》(北京:北大出版社,2009年3月1版2刷)。
115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4月)。
116 王美盛:《籀篆字源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4月)。
117 劉釗、洪颺、張新俊編纂:《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118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收入許錟輝主編:《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2009年10月)第1編41冊]。
119 馬敘倫:《中國文字之源流與研究方法新傾向》[收入許錟輝主編:《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2009年10月)第1編49 冊]。
120 王利器:《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1月1版2刷)。
121 黃靈庚:《黃靈庚集校》(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11月)。
122 鄔昆如:《倫理學Ethics》(臺北:五南圖書,2010年1月初版12刷)。
123 黃懷信等:《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 月)。
124 孫國中、方向紅點校:《黃帝內經靈樞經注證發微》(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3月)。
125 徐在國:《楚帛書詁林》(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126 金春峰:《人文典範的原創:《周易》導讀與簡釋》(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年9月 )。
127 羊春秋注譯,周鳳五校閱:《新譯孔子家語》(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1月2版)。
128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2月1版4刷)。
129 唐端正:《解讀儒家現代價值》,(香港:商務印書館,2011年7月)。
130 劉廣明:《宗法中國:中國宗法社會形態的定型、完型和發展動力》(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
131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圖書,2011年10月初版16刷)。
132 李海生:《草莽文化》(上海:上海書店,2012年1月)。
133 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成都:巴蜀書社,2012年4月)。
134 林東昌:《正蒙合校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4月)。
135 李長泰:《天地人和――儒家君子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
136 余英時:《中國文化史通釋》(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7月1版2刷)。
137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2版1刷)。
138 費孝通:《鄉土中國(插畫本)》(北京 : 中華書局,2013年4月)。
139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9月)。
肆、 翻譯著作
01 〔美〕莫爾甘著,楊東蓴、張栗原譯:《古代社會》〔收入王雲五主編:《漢譯世界名著甲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02 〔日〕木村英一著,黃錦鋐譯:〈子路事蹟考〉[收入余崇生等編《日本漢學論文集(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03 〔德〕弗里德里希・包爾生著,何懷宏、廖申白譯:《倫理學體系》(臺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12月)。
04 〔德〕克勞塞維茨著,鈕先鍾譯:《戰爭論精華》(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3刷)。
05 〔德〕克勞塞維茨著,楊南芳等譯校:《戰爭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3年4月初版3
刷)。
06 〔英〕大衛.米勒(David Miller)著,謝力延翻譯:《指揮官COMMANDING OFFICER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5月)。
07 〔英〕凱倫・阿姆斯特朗著,胡業豳譯:《神話簡史》(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11月)。
08 〔美〕Richard Swain著,章昌文譯:〈軍官道德規範的省思〉〔收入《國防譯粹》35卷7期(2008年7月)〕。
09 〔美〕路易斯・亨利・摩爾根著,楊東蒓、馬雍、馬巨譯:《古代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8月)。
10 〔英〕約翰・穆勒著,徐大建譯:《功利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1版2刷)。
伍、 論文
一、 學位論文
01 杜保瑞:〈論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形上學進路〉〔收入《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8編第22冊(臺北縣 :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3月)]。
02 林麗容:〈民國讀經問題研究〉〔收入《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10編第31冊(臺北縣:花木蘭出版社2010年9月)〕。
03 陳儒茵:《殷墟卜辭所見之自然神信仰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1月)。二、 會議論文
01 陸有銓:〈中國改革開放形勢下價值觀的衝突與道德教育〉〔收入《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9年6月)〕。
02 彭鋒:〈轉型時期的道德危機和審美重建〉〔收入《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9年6月)〕。
03 蔡仁厚:〈人文返本與科技開新――人文科技之異質與相通〉,〔收入《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9年6月)〕。
04 劉笑敢、川田洋一:《儒釋道之哲學對話:東方文化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香港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8月)。
三、 期刊論文
01 丁雪楓:〈孔子勇德思想評介〉,《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4期。
02 裘錫圭:〈說「玄衣朱襮 」──兼釋甲骨文「虣」字〉〔收入《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03 楊福泉:〈「庸」字考釋〉,《古漢語研究 》1994年第4 期( 總第 25 期)。
04 閆笑非:〈關於《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的幾個問題〉,《北方論叢》1996年4期(總138 期)。
05 郭哲:〈二十一世紀人類生活亟需孔子思想學說的注入〉〔收入《孔孟月刊》35卷5期(1997
年1月28日)〕。
06 楊寶忠:〈釋「君子道者三」〉,《孔子研究》1998年3期。
07 魏宏燦:〈釋「加之以師旅」之「師旅」〉,《古漢語研究》1999年2期。
08 陳曦:〈司馬遷筆下子路之死探微〉,《管子學刊》,(2000年1期)。
09 劉澤民:〈孔子以孝釋仁析〉,《中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7卷3期,(2001年9月)。
10 張甚長:〈武裝集團精神戰力意義之探析〉〔收入《復興崗學報》71期(2000年12月)〕。11 張信:〈解讀子路〉,《前沿》2002年9期。
12 陳滿銘:〈「志道、據德、依仁、游藝」臆解〉,《中國學術年刊》24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3年6月)。13 劉海琴:〈「暴虎」補證〉,《語言研究》25卷2期,(2005年6月)。
14 曹東海:〈「知方」釋義辨正〉,《咬文嚼字》,2005年7期。
15 黃忠天:〈從中庸「達孝」章談宗廟祭祀與治國的關係〉〔收入《經學研究集刊》1期(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05 年10 月)。16 韓永保:〈試論孔子的尚勇思想〉,《天府新論》,(2006年6月)。
17 鄭憲仁:〈銅器銘文「金甬」與文獻「鸞和」之探究〉,《東海中文學報》第18期,(2006 年7 月)。18 汪治平:〈孟子「養氣」說背景考〉〔收入汪治平著,國立編譯館主編:《佔畢居論文集》(臺北:四章堂文化,2006年8月)。
19 汪治平:〈讀《論語》札記:「成人」說與「三達德」〉〔收入汪治平著,國立編譯館主編:《佔畢居論文集》(臺北:四章堂文化,2006年8月)。
20 陳旭霞:〈燕趙人文精神的當代意義及其價值〉,《社會科學論壇》(2006年12月)。
21 林貴長:〈論勇德〉,《齊魯學刊》2007年1期(總第196期)。
22 楊觀、張紅梅:〈詞義札記二則〉《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卷1期,(2007年2
月)。
23 曾慶東:〈見義勇為觀的現代錯位及其拯救──當代大學生見義勇為觀的調查分析〉,《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卷3期(武漢:2007年6月)。
24 潘小慧:〈儒家哲學中的「勇德」思想〉,《哲學與文化》34卷1期(2007年)。25 李承貴:〈儒學當代開展的三個向度〉,《孔孟月刊》45卷5、6期,(2007年)。26 包秀紅:〈淺析孔子的「仁、知、勇」思想〉,《現代企業教育》2007年24期。
27 田冬梅、金緒澤:〈仁智勇的當代教育哲學解讀〉,《河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2期。
28 路景雲、路文倩:〈孔子論「勇」與踐「勇」〉,《武警工程學院學報》19卷1期,(2008年2月)。
29 趙清文:〈論「勇」德在孔子實踐觀中的地位〉,《船山學刊》,2008年2期(復總68期)。
30 張苗:〈《論語》『無所取材』的『材』為『木材』〉,《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1 卷,(2008 年6 月)。
31 謝勇:〈簡論巴人的尚武精神〉,《成都體育學院學報》34卷5期(2008年)。
32 李蓉、岳春梅、李丹:〈從《詩經》看先秦尚武風俗〉,《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3卷1期(2009年1月)。
33 鐘發遠:〈「方」義新解〉,《中華文化論壇》2009年3期。
34 蕭仕平:〈勇:從形式之德到內容之德――孔子論「勇」及其現代啟示〉,《道德與文明》2009年6期。
35 鄭軍:〈關於先秦儒家「成人」教育層次性的探討〉,《語文學刊》2009年7期。
36 冷蘭蘭:〈儒家之「勇」倫理意蘊研究綜述〉,《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5卷13期, (2009年9月)。
37 董楚平:〈《論語》裡令人費解的一章〉,《浙江學刊》2010年5期。
38 孫文輝:〈「無所取材」的注疏及其表達效果的變異〉,《語文學習》2010年11期。
39 學忠、田青:〈東周社會尚武精神探源〉,《重慶三峽學院學報》l期26卷(123期)(2010年)。
40 趙川:〈論先秦儒家的見義勇為思想〉,《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2010年1期總69期)。
41 邱曉:〈由《詩經.秦風》看秦人的原始生命力〉,《理論導刊》9期(2010年)。
42 高培華:〈子夏為官與孔門武藝勇德考〉,《史學月刊》2010年9期。
43 但昭偉:〈智仁勇與道德行為產生的關係:從勇德概念的分析再出發〉,《北市教育學刊》36期,(2010年8月)。
44 李學明:〈見義當何為?──見義勇為的困境及其消解〉,《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30期卷10(武漢:2010年10月)。
45 吳紹珍:〈對見義不為的幾點思考〉,《絲綢之路》,(蘭州:2011年10期總203期)。
46楊逢彬:〈《論語》三辨〉,《中國哲學史》2011年 第4期。
47 黃建躍:〈「好勇過義」試釋――兼論《論語》中的「勇」及其限度〉,《孔子研究》2011年5
期。
48 汪治平:〈從「忠信」到「忠恕」──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續探〉〔收入《經學研究集刊》10期(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11 年4 月)。49 黃忠天:〈試從《中庸》論儒家的強者形象〉,《孔孟月刊》49卷9、10期,(2011年6月)。50 陳立勝:〈《論語》中的「勇」:歷史建構與現代啟示〉〔收入陳立勝:《「身體」與「詮釋」――
宋明儒學論集》(臺北:臺大出版社,2011年6月)〕。
51 崔言:〈意料之中的一笑——試析《侍坐》「夫子哂由」之前因後果〉,《考試週刊》2011年13期。
52 彭林:〈從「三達德」看孔子的「述而不作」〉,《孔子研究》2012年5期。
53 劉錦賢:〈子路之學行述論〉,《興大中文學報》31期,(2012年6月)。54 裘錫圭:〈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一一釋「庸」「豐」「鞀」〉,《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55 李歐:〈俠氣的構成:義勇游信〉,《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9卷4期,(2012年7月)。
56 張寶鎖:〈儒家思想中的尚武精神〉,《考試週刊》(吉林:長春出版社)50期,(2013年7月)。
陸、 網路資料
01 王思惠:〈「勇」觀念的喪失〉,《博覽群書》http://qkzz.net/.../51d75c5f-62b0-4784-97cf-c498df9f682a.htm,(2010年第3期)。
02 〈儒家思想與尚武精神〉,《360Doc個人圖書館》,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517/.../1204156_117350028.shtml,(2011年5月17日)。
03 曹建敦:〈從「德以事神」至「盡心成德」:兩周祭祀觀念之嬗變――以「德」為中心的考察〉,《學燈》第1期,http://www.zhongguosixiang.com/historical/2012/.../482.sht,(2012年12
月20日 )。
04 羅運環:〈隨大司馬戲有之行戈『戲』字考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 ›,(2013年2月1日)。
05 〈孔子 尚武的文人〉,http://www.jguo.cn/shangwuwenhua/2013/0104/2282.html,(2013年2月17日)。
06 張志強、郭齊勇:〈也談「親親相隱」與「而任」――與梁濤先生商榷〉,〈珞珈山之思〉《郭齊勇學術網》http://blog.sina.com.cn/guoqiyong,(2013年4月2日)。
07 〈秦人尚武精神的思考〉,《國家網》http://www.jguo.cn/shangwuwenhua/2013/0104/2282.html,(2013年5月23日)。
08 河南大學:〈漫談周代禮樂〉,《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http://www.xjass.com,(2013年5月31
日)。
09 陳來:〈春秋時期的人文思潮與道德意識〉,《哲學在線》http://philosophyol.com/displaynews.php?id=4849,(2013年10月13日),〔原載《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2期)〕。
10 錢立勇:〈先秦時期的尚武精神〉,《萬方數據》http://www.wanfangdata.com.cn/。
11 《翰林院孟子》,(http://inspier.com/detial.php?id=11587&;catid=1&;catname=國學),頁38。
12 謝向榮:〈今本、帛書本、竹書本《周易・渙》初六『悔亡』考異〉,《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0572。
13 李俊:〈「以亂易整,不武」重釋〉,《咬文嚼字》,http:///rbhz@163.com。
14 梁雋華:〈「學則不固」辨析〉,《百度》http://tieba.baidu.com/p/167568068。
15 〈犬的起源〉,《百度文庫》http://wenku.baidu.com/view/5e5e730df12d2af90242e6a1.html。
16 薛元澤:〈郭店楚簡《五行》「惪而述之,逯也」句解〉,《簡帛研究》http://www.jianbo.org/admin3/2010/xueyuanze005.htm。
柒、 電子資料
(一) 電子版《四庫全書》。
(二)《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