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專書(依年代排序)
一、《弟子規》古籍
[清]李毓秀撰,賀瑞麟輯:《西京清麓叢書續編•養蒙書》,同治十有二年癸酉開雕。
[清]李毓秀撰,薛景清刻:《弟子規》,津河廣仁堂,光緒七年八月。
[清]李毓秀撰,《繪圖弟子規》,出版者不詳,出版地不詳,清宣統二年。
二、其他古籍(依年代排序)
[漢]班固、王先謙補注:《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出版社,1975年10月。
[周]尹喜撰:《關尹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班固撰:《白虎通義》第三卷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劉向著、楊以漟校:《說苑》,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賈誼撰、[清] 盧文弨校:《新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十三經注疏委員會整理:《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委員會整理:《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魏]王肅注、馮國超主編:《中國傳統文化讀本.孔子家語》卷九,長春:吉林文化出版社,1999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委員會整理:《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唐]長孫無忌撰:《隋書經籍志》,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委員會整理:《孝經注疏(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五代]劉昫撰、黃永年譯注:《舊唐書.魏徵傳》,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宋]朱熹撰:《四書集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11月。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十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元]陳澔撰:《禮記集說》,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6月。
[明]黃宗羲撰:《宋元學案.滄洲諸儒學案》,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穆彰阿等奉敕修:《嘉慶重修一統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清]康有為:《論語注》,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葛士睿輯,楊家駱主編:《清朝經世文續編及索引》冊十、卷三十九、戶政十六,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4月。
[清]王軒等纂修、李可風點校:《山西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金蘭生編述:《格言聯璧》,臺中:臺中蓮社,1990年。
[清]王奐曾:《旭華堂文集十四卷補遺一卷》,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所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二四七》,臺北:莊嚴文化,1997年6月。
[清]王永彬撰、徐永斌評注:《圍爐夜話》,臺北:木馬文化,2010年12月。
吳樹平點校:《十三經.詩經.全文標點本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12月。
王文錦點校:《十三經.儀禮.全文標點本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12月。
王文錦點校:《十三經.禮記.全文標點本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12月。
陳沆撰、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修四庫全書.近思錄補注》十四卷,卷1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三、近人專書(依出版日期先後排序)
高明:《禮學新探》,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出版,1963年。
楊兆泰纂、徐昭儉修:《山西省新絳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張桂書纂、任耀先修:《浮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葉經柱:《孔子的道德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80年。
高明註譯:《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3月。
蔡元培、高叔平編:《蔡元培全集》第2卷,臺北:中華書局,1984-1989年。
孫常煒:《蔡元培先生年譜傳記》上冊,臺北:國史館印行,1985年6月。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10月。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5月。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冊十七,卷六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11 月。
雷僑雲:《中國兒童文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9月。
中國學程教育史編寫組:《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楊伯峻:《經書淺談》,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束景南:《朱子大傳》,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夏初、惠玲校釋:《配圖蒙學十篇》,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
張敬註譯:《列女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劉大治校注:《中國古訓》,福建:海峽文藝,1995年6月。
陸養濤編著:《中國古代蒙學書大觀》,上海:同濟大學,1995年12月。
喻本伐、熊賢君:《中國教育發展史》,臺北:師大書苑,1995年12月。
王財貴:《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臺北:華山講堂,1996年。
徐梓:《蒙學讀物的歷史透視》,武漢:湖北教育,1996年10月。
喬桑、宋宏主編:《蒙學全書》,長春:吉林文史,1996年11月。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3月。
池小芳:《中國古代小學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財貴:《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國立臺中師範語文教學研究中心與華山講堂讀經推廣中心共同出版,2000年11月。
劉學鍇、余恕誠、黄世中整理:《李商隱資料彙編》,台北:中華書局,2001年。
釋日常講述:《福智人生》,臺北:福智之聲出版社,2002年。
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萬卷樓,2004年。
王財貴:《兒童經典教師研習手冊》,臺北:中華華藏淨宗學會,2004年。
馬克誠總主編:《歷代蒙學教育與訓蒙要籍選讀》,北京:中國環境科學社出版社,2006年5月。
廖齊發:《中國幼兒史》,西安:陝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張覺譯注:《韓非子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池學文:《中華弟子規教師義工培訓班教材》,屏東:興華國小家長會助印,2007年。
南懷瑾講述:《與國際跨領域領導人談話》,臺北:老古文化事業,2007年。
王潤安主編:《三字經詳解》,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年。
楊淑芬:《弟子規講解》,北京:華藝出版社,2008年5月。
幼福編輯部:《弟子規故事》,臺北:幼福文化書店,2008年9月。
許瑞琪注評:《陸游詩注評》下編,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池學文:《中華晨光弟子規學習單》,高雄:正春書院,2010年。
蔡禮旭:《如何讓孩子接受品德教育》,臺南:淨宗學會,2010年。
王俊閎:《弟子規密碼》,北京:全國新華書店,2010年8月。
施忠連:《世界眼光中的孔子》,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11年。
池學文:《高屏地區中小學教師弟子規教學暑期研習教材》,高雄:正春書院《弟子規》教推會編輯組,2011年。
高群:《孔子儒家思想.精髓演藝》,臺南:黃金屋文化事業,2011年9月。
張振鵬:《最徹底的家庭教育法-弟子規裡的教育智慧》,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年1月。
劉昭仁:《細說弟子規》,臺北:威秀資訊科技,2012年4月。
鄧學之主編:《弟子規中的113件事》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年6月。
高占祥:《新弟子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
傅佩榮:《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年9月。
趙震野:《弟子規故事徵引》,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九次印刷。
鄒立民、王琦、潤國義著:《落實弟子規.中小學篇》,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12年12月。
郭文斌:《弟子規到底說什麼》,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月第二版。
蔡禮旭:《幸福美滿的人生.家庭寶典弟子規五倫關係》,臺南:淨宗學會,2013年1月。
劉志輝導讀,劉志輝、胡平生、陳美蘭譯注:《禮記.孝經》,臺北:中華書局,2013年4月。
淨宗學會編輯、勞承浩繪圖:《弟子規圖說》,臺南:淨宗學會,2013年9月。
張有恆:《幸福人生之經營-解讀弟子規》,臺南:淨宗學會,2014年。
張有恆:《現代弟子規-幸福人生六十守則》,臺南:淨宗學會,2014年。
貳、碩士論文(依出版日期先後排序)
柯欣雅:《近十年臺灣兒童讀經教育的發展(1991-2001)》,國立臺灣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李建弘:《經典與實踐~臺灣當代讀經運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何祚璞:《朱熹蒙學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7月。莊麗娟:《弟子規》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劉雅苓:《清代蒙書《弟子規》之析論及對E世代大學生人格建構的七項修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林靖惠:《弟子規之蒙學意義及其教學運用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9年8月。黃燦:《弟子規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4月。
王靜華:《預約幸福〜國民小學低年級弟子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2012年8月。參、期刊論文(依出版日期先後排序)
瞿菊農:〈中國古代蒙養學教材〉,《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61年,頁52。
錢永鎮:〈生命教育的實施背景及基本理念〉,《臺灣省國民教育研習會出版資訊》第15卷第4期,1998年,頁22。
王財貴:〈「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成立感恩賀辭〉,《讀經通訊》第46期,2006年,頁1。
林奇伯:〈百年來中國文化體質大改造〉,《遠見雜誌》第277期,2009年7月,頁47。
潘世尊:〈王財貴兒童讀經教育理論之析評〉,《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9期,2008年,頁57。徐莉:〈講授《弟子規》的實踐與思考〉,《中國科教創新導刊》第12期,2011年,頁108。
梁月娟:〈師生之間的橋樑─弟子規〉,《臺灣教育雙月刊》第676期,2012年,頁44。高伊青、王燕芬:〈談生命教育怎能不談食物?〉,《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3卷第4期,2014年3月,頁103。
中華文化生活學會:〈提倡文化生活〉,《台灣中華文化生態博物館館訊》創刊號,2014年6月,頁8。
肆、參考網站
南懷瑾:〈從智慧開發─中西文化導讀活動的講話〉,引自南懷瑾文網:
http://www.nhjww.com/read.php?tid-8130.html
《弟子規》公益網:http://www.dizigui.cn/diziguilixingbiao.asp
中華文化生活學院網站:
http://www.cclatw.org/html/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299325
正春書院之五步統整教學法:
http://myweb06.vipcase.net/html/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17-4-03&;Category=300741
關於台灣人2011年的自殺率數據,其出處引自:
http://taiwancharts.pixnet.net/blog/post/39125622-%E5%8F%B0%E7%81%A3%E8%87%AA%E6%AE%BA%E5%9C%96%E8%AD%9C
錢永鎮:〈生命教育教學經驗談〉
http://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2&;ved=0CDUQFjAB&;url=http%3A%2F%2Flife.ltsh.ilc.edu.tw%2FOpenAttch_datano.ashx%3Fdata_no%3D2182c061-a969-4739-9bd4-8b4a1db0f6ec&;ei=-BuAU-ijF47i8AXsvIGwBQ&;usg=AFQjCNF5LuvyewOnD-gFTHtiAK9WWXQ1bg&;sig2=0I9JFSPOc1O1ccegsFQtmg
鐘茂森:〈聖賢教育的閃光─參加淨宗學院「幸福人生講座」的感想〉
http://www.amtb.org.tw/pdf/reportfromdrzhong.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