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胡培翬著作
〔清〕胡培翬 《儀禮正義》四十卷 四部備要. 經部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91-94 據南菁書院續經解本校刊臺北市 : 臺灣中華, 1966年)
〔清〕胡培翬《儀禮正義》四十卷續修四庫全書91-92 , 經部. 禮類91-92 /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1-40卷) (上海市 : 古籍, 1995年)
〔清〕胡培翬 《硏六室文鈔》10卷補遺1卷續修四庫全書1507 , 集部.別集類1507 /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95年)
〔清〕胡培翬 《燕寢考》 3 卷 胡培翬 續修四庫全書 110 , 經部. 禮類110 /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市 : 古籍, 1995年)
〔清〕胡培翬 《禘祫問答》1 卷 續修四庫全書 110 , 經部. 禮類110 /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市 : 古籍, 1995年)
〔清〕胡培翬 《儀禮正義》段仲熙點校 (江蘇省 : 古籍出版 : 新華發行, 1993年)
〔清〕胡培翬 《胡培翬集》黃智明點校;(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 年)
二、古籍文獻
(一)經部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 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 / 國立編譯館主編; 十三經整理工作小組總召集人周何 (台北:新文豐,2001年):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
〔漢〕何休注、舊題〔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
〔東漢〕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孟子注疏》。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正義:《論語注疏》。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
〔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
〔晉〕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註疏》
〔唐〕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
〔周〕左丘明《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6(台北:藝文印書館)
〔漢〕史游《急就篇》〔宋〕王應麟補注 四庫全書(台北市:台灣商務,1983年)
〔漢〕桓寬《鹽鐵論》四庫全書(台北市:台灣商務,1983年)
〔梁〕顧野王《玉篇》四庫全書(台北市:台灣商務,1983年)
〔宋〕李如圭《儀禮集釋》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民76] )
〔宋〕朱熹《儀禮經傳通解》(宋)黃幹續(宋)楊復重修 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民76] )
〔宋〕楊復《儀禮圖》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民76] )
〔宋〕李如圭《儀禮集釋》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民76] )
〔宋〕魏了翁《儀禮要義》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民76] )
〔宋〕吳坰《五總志》四庫全書(台北市 : 台灣商務, 1983年)
〔元〕吳澄《儀禮逸經解》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民76] )
〔元〕敖繼公《儀禮集說》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民76] )
〔明〕郝敬《儀禮節解》《讀儀禮》續修四庫(上海市 : 古籍, 1995-[民84-])
〔清〕《欽定儀禮義疏》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民76] )
〔清〕顧炎武《日知錄》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民76] )
〔清〕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民76] )
〔清〕《御定康熙字典》四庫全書(台北市 : 台灣商務, 1983年)
〔清〕萬斯大《儀禮商》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民76] )
〔清〕萬斯大《學禮質疑》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民76] )
〔清〕吳廷華《儀禮章句》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民76] )
〔清〕方苞《喪禮或問》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民76] )
〔清〕蔡德晉《禮經本義》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民76] )
〔清〕江永:《深衣考誤》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民76] )
〔清〕江永《儀禮釋例》四庫全書(上海市 : 古籍, 1995-[民84-])
〔清〕沈彤《儀禮小疏》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民76] )
〔清〕盛世佐《儀禮集編》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民76] )
〔清〕徐乾學《讀禮通考》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民76] )
〔清〕江永《禮書綱目》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民76] )
〔清〕秦惠田《五禮通考》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民76] )
〔清〕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証》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民76] )
〔清〕毛奇齡《喪禮吾說篇》續修四庫(上海市 : 古籍, 1995-[民84-])
〔清〕姜兆錫《儀禮經傳外編》續修四庫(上海市 : 古籍, 1995-[民84-])
〔清〕褚寅亮《儀禮管見》續修四庫(上海市 : 古籍, 1995-[民84-])
〔清〕程瑤田《喪服文足徵記》續修四庫(上海市 : 古籍, 1995-[民84-])
〔清〕淩廷堪《禮經釋例》續修四庫(上海市 : 古籍, 1995-[民84-])
〔清〕夏炘《學禮管釋》續修四庫(上海市 : 古籍, 1995-[民84-])
〔清〕鄭珍《儀禮私箋》續修四庫(上海市 : 古籍, 1995-[民84-])
〔清〕吳嘉賓《喪服會通說》續修四庫(上海市 : 古籍, 1995-[民84-])
〔清〕葉大莊《喪服經傳補疏》續修四庫(上海市 : 古籍, 1995-[民84-])
〔清〕曹元弼《禮經校釋》續修四庫(上海市 : 古籍, 1995-[民84-])
〔清〕曹元弼《禮經學》續修四庫(上海市 : 古籍, 1995-[民84-])
〔清〕凌曙《禮說》續修四庫(上海市 : 古籍, 1995-[民84-])
〔清〕黃以周《禮說》續修四庫(上海市 : 古籍, 1995-[民84-])
〔清〕陳立《白虎通疏證》續修四庫(上海市 : 古籍, 1995-[民84-])
〔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上海市 : 古籍, 1995-[民84-])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2月)。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 王文錦點校(北京 : 中華書局, 2007年 )。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
〔清〕鄭珍《儀禮私箋》 李華年點校,《鄭珍集‧經學》:(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清〕胡培翬《儀禮正義》段仲熙:(江蘇古籍出版社印行:新華書店發行,1993年7月[民82]第1版第一次印刷)
〔宋〕朱熹《朱子文集》 陳俊民校訂:(臺北市 : 德富文教基金會, 2000年)
〔清〕淩廷堪 《禮經釋例》 彭林點校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12月)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 王文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
〔清〕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証》黄懐信,呂翊欣校點;(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民99])
〔清〕張錫恭《喪服鄭氏學》(臺中市 : 文听閣圖書, 2009[民98] )
(二)史部
〔漢〕司馬遷《史記會注考證》瀧川龜太郎;(台北;宏業;197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朱彝尊《點校補正經義考》許維萍等點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
〔清〕永瑢等奉敕《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清〕《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7月)。
〔清〕江藩著《漢學師承記》凌善清標點(臺北市 : 學海, 民74[1985])。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民國‧周予同注(台北:漢京文化出版,1983 年9月1日初版)
〔清〕徐世昌等編《清儒學案》沈芝盈、梁運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9月)。
(三)其他
〔周〕荀子《荀子新注》北大哲學系注釋;(台北;里仁;1983)。
〔漢〕許慎《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注〔民國〕王進祥 注音 ;(台北縣:漢京文化, 1985年10月)
〔梁〕顧野王《玉篇》〔唐〕孫強增補;〔宋〕陳彭年等重修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 1987年)
〔宋〕程顥,程頤撰《二程遺書》二十五卷,附錄一卷; 〔宋〕朱熹編:四庫全書(上海市 : 上海古籍,1987年)
〔清〕《御定康熙字典》三十六卷 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纂:(台北市 : 台灣商務,四庫全書1983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集釋》(清)黃汝成集釋(臺北市 : 世界, 1991年)。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6月)。
〔清〕曹元忠《讀胡氏儀禮正義》,《箋經室遺集》(民國三十年吳縣王氏學禮齋排印本)
韓國 丁若鏞 《與猶堂全書》;(서울市(首爾市) : 民族文化推進會, 2002年)
三、近代文獻
(一)學術史:
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濟南:齊魯書攝,1994年)。
陳祖武《中國學案史》(臺北市 : 文津, 1994年)。
〔清〕趙爾巽《清史稿‧藝文志》卷151~154 ( 卷一百四十八至卷二百零五)續修四庫. 297.,史部(上海市 : 古籍, 1995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市 : 臺灣商務, 1995年)
安井小太郎等講述《經學史》林慶彰、連清吉譯(臺北市 : 萬卷樓發行 : 三民總經銷, 1996年)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1月)。
陳祖武《清儒學術拾零》(長湖市 : 湖南人民, 1999年)。
林慶彰主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張舜徽《清代楊州學記》(楊州:廣陵書社,2004年8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合刊》(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8月)。
張舜徽《清儒學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二)傳記:
徐世昌纂《清儒學案小傳》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周駿富編《清代疇人傳》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趙爾巽等《清史稿列傳》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國史館原編《清史列傳》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錢儀吉纂錄《碑傳集》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繆荃孫纂錄《續碑傳集》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閔爾昌纂錄《碑傳集補》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汪兆鏞纂錄《碑傳集三編》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李桓《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支偉成著《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上》(岳麓書社)(新華書店發行, 1986年)
(三)近人論著:
姚文柟《喪服喪禮草案》上中下卷 (臺北市 : 維新,1969年)
郁元英《喪服草案簡編‧喪禮儀式》葉夢麟等校(台北市 : 郁氏印書及獎學基金會, 1984年)。
章景明《殷周制度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4月)。
李曰剛等《三禮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1981年1月)。
章景明《先秦喪服制度考》:《儀禮復原研究叢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86年)。
高明《禮學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錢玄《三禮名物通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
彭美玲《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年4月)。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3月)。
錢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8月)。
周何《古禮今談》(臺北市 : 國文天地發行 : 三民總經銷, 民1992年)
邱衍文《中國上古禮制考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4月)。
鄒昌林《中國古禮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9月)。
錢玄、錢興奇編《三禮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陳戍國《秦漢禮制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
張壽安《以禮代理—淩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5月)。
樊克政《中國書院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錢玄《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林素英《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 : 以〈禮記〉成書前為論 》(臺北市 : 文津, 1997年 )。
林志強、楊志賢著《儀禮漫談》(臺北市 : 頂淵, 1997年)
周何《禮學概論》(臺北市 : 三民, 1998年)。
李學勤主編《周禮注疏》趙伯雄整理、王文錦審定;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北京市 : 北京大學, 1999)
丁凌華《中國喪服制度史》(上海市 : 上海人民, 2000年)。
林素英《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0月)。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 : 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主編《中國經學》(福州 : 福建人民,2001年)
林存陽《清初三禮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2月)。
顧寶田注釋《新譯儀禮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11月)
丁鼎《〈儀禮‧喪服〉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7月)。
林素英《禮學思想與應用》(臺北市 : 萬卷樓出版 : 紅螞蟻經銷代理, 2003年)。
余嘉錫《古書通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5月)。
姜義華《新譯禮記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
楊天宇《周禮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楊天宇《經學探研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月)。
《武威漢簡》甘肅省博物館, 中國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北京市 : 中華書局, 2005年)。
鄭聲國《清代”五服”文獻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
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5月)。
葉國良等《經學通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8月)。
彭林《清代經學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彭林、鄭吉雄主編《清代學術講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張舜徽《鄭學叢著》(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鄧聲國《清代〈儀禮〉文獻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黃侃、黃廷祖重輯《黃侃國學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
沈文倬《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徐復觀《徐復觀論經學史二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7月)。
徐富昌編《武威儀禮漢簡文字編》(臺北市 : 國家, 2006年)。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編《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慶祝沈文倬先生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楊天宇:《鄭玄三禮注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鄭聲國:《文獻學與小學論考》(濟南:齊魯書攝,2007年7月)。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林存陽:《三禮館:清代學術與政治互動的鍊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5月)。
羅振玉《經義考目錄》(林慶彰主編 臺中市 : 文听閣圖書, 2009年)。
張煥君、刁小龍:《武威漢簡「儀禮」整理與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王國維《王國維全集》謝維揚、房鑫亮主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四、學位論文
鄭卜五《凌曙公羊禮學硏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李幸長《凌曉樓學術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 1998年6月程克雅《乾嘉學者「以例釋禮」解經方法比較研究—江永、淩廷堪與胡培翬為主軸之析論》,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杜明德《毛西河及其昏禮、喪禮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6月。柯慧蓮《今本〈禮記〉中有關喪服制度的篇章與〈儀禮‧喪服篇〉之關係》,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李金鴦《程瑤田禮學硏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張秀玲:《程瑤田〈儀禮喪服文足徵記〉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6月。林穎政《萬斯大及其經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魏立帥《晚清漢學派禮學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07年。
辛慶福《江永及其三禮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李秀珠《黃以周及其〈禮書通故〉中之昏禮、喪禮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6月。彭怡文《黃以周《禮書通故》女子喪服禮考》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黃小蓁《黃以周《禮書通故》「宗法觀」及「喪服論」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2011年1月陳功文《胡培翬《儀禮正義》研究》江蘇:揚州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6月
期刊論文
楊向奎〈讀胡培翬的《儀禮正義》〉,1991年 02期,頁119-126。
張壽安〈淩廷堪的禮學思想〉,《近史所集刊》1992年第2期。
楊志剛〈中國禮學史發凡〉,《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六期,頁52-58。林素英〈論特殊祭祖的內蘊—禘郊祖宗〉,《中國學術年刊》第十七期,1996年3月,頁69-96。鄭卜五〈清代公羊學發展之過程〉,《黃侃學術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1997年5月,頁402-417。(於1995年9月10日 黃侃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武漢:珞珈山武漢大學)
鄭卜五〈凌曉樓《春秋繁露注》探析〉,中山大學第五屆清代學術研討會,1997年11月15日,頁131-163。
鄭卜五〈傅山生平事蹟考述〉,海軍軍官學校學報.第七期,1997年12月,頁207-221。林素英〈降服的文化結構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中國學術年刊》第十九期,1998年3月,頁59-101。鄭卜五〈何休「妾子立則母得為夫人」考釋〉,第五屆三軍官校學術研討會,1998年5月22日,頁6.03 1-8。
鄭卜五〈凌曙公羊禮學的得失及影響〉,周虎林先生六秩榮慶論文集,1999年2月,頁175-192。
鄭卜五〈董仲舒與何休對三統、三世、內外說之比較析論〉,《政治大學第二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1999年7月,頁171-193。
林素英〈論君臣服喪所凸顯君臣倫理—以《儀禮‧喪服》為中心〉,《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一期,2000年3月,頁45-68。鄭卜五〈常州公羊學派「群經釋義公羊化」學風探源〉,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清乾嘉學派經學研討會」,2000年03月。(經審查後出版於《乾嘉學者的義理學》研究論文集,2002年06月)
程克雅〈《春秋》三《傳》「逆祀」經解禮義釋論〉,《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二十三期,2001年6月,頁1-39。鄭卜五〈公羊學「三科九旨」探析〉第八屆三軍官校學基礎學術暨第三屆海軍與海洋學術研討會,2001年09月19日。
鄭卜五〈常州公羊學者對公羊學的發展成果析論〉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清代乾嘉學者的治經貢獻」第二次學術研討會,2001年11月22~23日。
林素英〈先秦儒家的喪葬觀〉,《漢學研究》第十九卷第二期,2001年12月,頁83-112。丁鼎〈《儀禮•喪服》所蘊含的“三綱”、“五倫”觀念〉,《管子學刊》,2002年03期,頁75-78。
丁鼎〈《儀禮•喪服》所體現的周代宗法制度〉,《史學集刊》,2002年04期,頁14-20。
丁鼎〈《儀禮•喪服》所體現的周代宗法制度與倫理觀念〉,《民俗研究》,2002年03期,頁90-103。
丁鼎〈《儀禮•喪服》與其他先秦文獻所載喪服制度之比較研究〉,《文史哲》,2002年04期,頁120-124。
陳恩林、孫曉春《關于周代宗法制度的兩個問題》;《社會科學戰線》, 2002年 06期 ),頁 135-142。
鄭卜五〈常州《公羊》學派「經典釋義公羊化」學風探源〉,《乾嘉學者的義理學》(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經學研究叢刊,2003年。
張煥君〈〈喪服〉用杖制度考論〉,《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01期,頁135-144。
刁小龍〈〈喪服〉“報服”考述〉,《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01期,頁145-153。
彭林〈稱情而立文:喪服(上) 〉,《文史知識》,2003年04期,頁110-119。
彭林〈稱情而立文:喪服(下) 〉,《文史知識》,2003年05期,頁106-116。
吳樹勤〈先秦儒家“親親”和“尊尊”思想的特色——以文獻所記載的喪服服敘制度為視角〉,《殷都學刊》,2005年01期,頁102-106。
柳向春〈《儀禮正義》成書考〉,2005年03期,頁200-208。
王家儉〈清代禮學的復興與經世禮學思想的流變〉,《漢學研究》第二十四卷第一期,2006年6月,頁269-296。丁鼎〈喪服绖帶規格考略——兼與彭林先生商榷〉,《社會科學戰線》,2006年06期,頁139-143。
鄭憲仁〈周代「諸侯大夫宗廟圖」研究〉,《漢學研究》第二十四卷第二期,2006年12月,頁1-40。彭林〈評楊大堉、胡肇昕補《儀禮正義》〉,《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頁113-122。
范志軍〈略論石渠閣會議中的喪服觀〉,《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年 06期,頁66-69。
戈海洋〈小議《儀禮•喪服》“為人后者”之服〉,《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年09期,頁82-83。
張永儁〈宗法之禮與家族倫理─禮文化的思想特質〉,《哲學與文化》第413期,2008年10月,頁109-132。喬輝〈《儀禮正義》略考〉,《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8年11期,頁93-96。
張麗珠〈清儒結合經典與經世的禮學發揚—以戴震、淩廷堪為線索〉,《齊魯
文化研究》第八輯,2009年8月,頁33-55。
武高飛〈由喪服制度談其蘊含的禮學思想〉,《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9年09期,頁39-40。
喬秀岩 《古籍整理的理論與實踐》;《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一輯;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09 年 10 月出版
葉國良〈論《儀禮》經文與記文的關係〉,《孔德成先生學術與薪傳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09年10月28日。
吳安安〈《儀禮‧士喪禮》絰帶研究〉,《孔德成先生學術與薪傳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09年10月28日。
陳師鴻森〈《清史稿》考正〉,北京大學《國學研究》第25卷,2010年6月。
高萍〈試論我國古代的喪服制度與其所蘊含的禮法思想〉,《東南學術》,2011年06期,頁219-226。
陳功文〈胡培翬《儀禮正義》引《詩》探析〉,《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頁74-80。
陳功文〈《儀禮正義》所引《儀禮注疏校勘記》之版本考〉,《大學圖書情報學刊 》,2011年02期,頁84-88。
陳功文〈胡培翬《儀禮正義》撰著考論〉,《圖書情報工作》,2011年03期,頁142-145。
陳功文〈胡培翬《儀禮正義》版本述略〉,《蘭臺世界》,2011年28期,頁2-3。
李莉〈先秦喪服制度及其功能〉,《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年02期,頁233-234。
郭曉東〈親親與尊尊:先秦儒家對父母服三年之喪禮意解讀的再檢討〉,《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頁40-46+111。
劉長安〈試論《儀禮•喪服》中的“唯子不報”〉,《中國哲學史》,2012年04期,頁39-47。
顧超一〈始封不臣之服——淺析《儀禮•喪服》中諸侯、大夫降服之制〉,《中國哲學史》,2012年04期,頁48-53。
陳功文〈胡培翬生平與著述考〉,《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頁8-12。
陳功文〈胡培翬《儀禮正義》征引文獻考論〉,《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年02期,頁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