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管理學報(2006)。春季號。第六卷。第一期。075-099。
王昭仁(2005)。網路商店物流品質之研究。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電信數據通信分公司(Hi Link)。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十一卷。第二期。
方世榮、黃識銘(2003年元月)。行銷通路成員之夥伴關係長期導向與組織績效之研究。管理評論。第22卷。第二期。55–85。全國電子(2009)。4月。
取自http://www.elifemall.com.tw
台灣區電信工程工業同業公會
取自http://www.tteia.org.tw
朱斌妤、黃仟文、翁少白(2008)。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即時交通資訊系統之使用意願。電子商務學報。第10卷。第1期。173-200。余泰魁、吳桂森、能慧(2005)。我國技職體系學生MP3使用行為模式之研究,資訊管理學報,第12卷第3期,頁189-222。
余泰魁、楊淑斐(2005)。線上學習系統使用意向之模式建構與比較分析研究。台灣管理學刊。第5卷。第2期。311-337。
李宗儒(2004)。從顧客需求觀點探討整體物流服務品質之提昇。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昭賢(1998)。供應鏈管理分析模式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吳明隆(2008)。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
吳亞馨、朱素玥、方文昌(2008)。網路購物信任與科技接受模式之實證研究。資訊管理學報。第15卷。第1期。123-152。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台北市:臉譜文化。
吳萬益(2000)。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文化事業。
林文寶、楊淑斐(2005)。影響線上學習市場使用意向模式建構之研究-模糊類神經網路方法之應用。中山管理評論。第13卷。第2期。721-748。林宜諄(2009)。聯強國際網路串通供應鏈天下雜誌。87年4月第203期。取自http://archive.cw.com.tw/88_86/87年4月第203期.doc/755599086.4.htm [2009]。
林福仁、林煌基(2003)。資訊分享以強化時基競爭力:台灣半導體產業供應鏈資訊整合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第十一卷。第三期。林惠玲、陳正倉(2003)。應用統計學。台北:雙葉書廊。
林震岩(2006)。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
邱皓政(2003)。結構方程模式:LISREL 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雙葉書廊。
周江義(2011)。台灣半導體產業之服務品與夥伴關係之關聯-以前置因素觀點探討,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洪育忠(2004)。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消費者接受行動商務的行為意圖。大同大學資訊經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洪新原、梁定澎、張嘉銘(2005)。科技接受模式之彙總研究。資訊管理學報。第12卷。第4期。211-234。徐之昇(2013)。全球生技製藥產業研發聯盟成對夥伴關係與共同創新績效之研究:組織學習與社會交換觀點。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文楷、黃秀慧、陳榮方(2006)。企業員工對新導入資訊科技之學習態度研究-以ERP系統之使用者為例。教育心理學報。第38卷。第1期。19-36。郭晉彰(2000)。不停駛的驛馬。商訊文化。
郭英峰、陳邦誠(2007)。企業導入行動商務之實施策略、應用類型與經營績效之關係。資訊管理學報。第十四卷。第四期。187;第三期。125-153。孫儷芳、方文昌(2004),台灣資訊電子產業外部供應鏈整合能力之研究。管理與系統。第十一卷。第二期。張世佳(2013)。企業概論與管理二版。雙葉書廊。
張彥淳(2006)。影響消費者採用行動付款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張庭彰、廖育鋒、林經淦(2008)。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模擬機使用接受態度之研究-以飛行員使用訓練模擬器為例。危機管理學刊。第5卷。第1期。79-88。張紹勳(2002)。兩性採用資訊科技的徑路比較。管理評論。第21卷。第4期。19-45。梁世安、余國瑋(2005)。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二輪式電動代步車消費者接受程度。行銷評論。第2卷。第2期。135-148。黃元欣(2008)。B2C電子商務之物流服務品質研究。國主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黃呈豐(2002)。行動化企業之經營模式與應用策略。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黃佳櫻(2003)。建構行動商務的關鍵成功因素。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黃俊英(1999)。行銷研究。台北:華泰書局出版。
黃朝玲(2006)。直銷業行動式推薦決策支援系統之研究-結合行動科技與資料探勘技術。
黃靜文(2012)。影響採用B2B電子商務平台速度的前因與結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濟經營與貿易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黃繼德(2011)。中衛體系之夥伴關係對經營績效之影響。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溫紹群(1999)。網路為基電子訂貨系統導入之使用因子分析及其系統開發技術之探討。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賴麒元(2007)。探討通路權力對電子化服務品質、供應商關係品質與經銷商滿意度之干擾效果。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賈婉婷(2013)。創業警覺性、產品創造力、夥伴關係與競爭力對創業績效之影響。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蘇應欽(2008)。直銷業採用行動訂貨系統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蕭玉珠(2003)。導入B計劃對企業供應鏈管理影響之探討。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神腦國際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取自http://www.senao.com.tw
捷元股份有限公司。2009,4月。取自http://www.gcnc-group.com/index.aspx。
順發電腦3C量販。2009,4月。取自http://www.sunfar.com.tw
經濟部通訊產業發展小組。取自http://www.communications.org.tw
Anderson, E., & Weitz, B. (1992). The use of pledges to build and sustain commitment in distribution channel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34.
Beamon, B. M. (1999). Measuring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19(3), 275-292.
Constantinides, E. (2002). The 4S web-marketing mix model.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1(1), 57-76.
Cooper, M. C., & Ellram, L. M. (1993).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urchasing and logistics strate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The, 4(2), 13-24.
Doney, P. M., & Cannon, J. P. (1997). An exami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rust i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35-51.
Dwyer, F. R., Schurr, P. H., & Oh, S. (1987). Developing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11-27.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Deeter‐Schmelz, D. R., Bizzari, A., Graham, R., & Howdyshell, C. (2001). Business‐to‐Business Online Purchasing: Suppliers' Impact on Buyers' Adoption and Usage Intent.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37(4), 4-10.
Erlandson, C., & Ocklind, P. (2000). WAP—The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In Mobile Networking with WAP, 165-173. Vieweg+ Teubner Verlag.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Fornell, C., & Larcker, D. F. (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9-50.
Frazier, G. L. (1999). Organizing and managing channels of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7(2), 226-240.
Ganesan, S. (1994). Determinants of long-term orientation i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1-19.
Guirdham, M. Marketing (1992). the Management of Distribution Channels, Headington Hill Hall.
Gulati, R. (1995). Does familiarity breed trust? The implications of repeated ties for contractual choice in allian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1), 85-112.
Jain, S. C. (1990). Marketing Planning and Strategy., 3rd. Ed. Cincinnati, Ohio: Southwestern Publishing, 382-90.
Kaiser, H. F. (1958). The varimax criterion for analytic rotation in factor analysis.Psychometrika, 23(3), 187-200.
Krajewski, L. J., & Ritzman, L. P. Malhotra. MK, 2010. Operations management, Processes and supply chains.
Mohr, J., & Nevin, J. R. (1990).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marketing channel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36-51.
Nunally, J. C., & Bernstein, I. H.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Porter, M. 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ova.
Vokurka, R. J. (1998). Supplier-Partnership: A Case Study.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 1st Quarter, 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