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丁一顧(2010)。認知教練對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3(2),127-154。內政部兒童局(2012)。84-100年度托育機構概況。取自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孔令泰(2004)。中等學校實習教師教育實習輔導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立杰、張佩韻(2004)。臺灣地區托兒所相關法令回顧。幼教資訊,162,52-58。王秋絨(1991)。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在教育實習設計上的蘊義。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莉玲(1992)。花蓮師院幼師科集中實習實施方式之檢討評量。幼兒教育學報,1,57-76。王莉婭、麥少美(2006)。中外學前教育史。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瑞壎(2010a)。師資養成關鍵階段:教育實習輔導制度推動之研究。通識教育學報,8,87-124。
王瑞壎(2010b)。國民小學實習輔導教師能力理論與實際之分析—以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學生的評價檢視。教育研究月刊,189,74-86。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1年6月29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31
幼兒教育幼兒保育相關系所科與輔系及學位學程學分學程認定標準(2012 年 07 月 26 日公布)。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1
立法院(2011)。立法院公報,100 (37),207-275。取自http://lis.ly.gov.tw/lgcgi/lypdftxt?10003701;0207;0275
朱敬先(2004)。幼兒教育。臺北:五南。
江雪齡(1995)。訪談英國大學導師及公立學校良師。師友月刊,84(10)22-26。江麗莉(1998)。幼稚園初任教師之專業成長(II)。行政院國科會,計畫編號NSC86-2413-H-134-001
江麗莉、 鍾梅菁(1997)。幼稚園初任教師困擾問題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0,1-22
江麗莉、周淑惠、孫立葳、謝文英(1996)。特約實習幼稚園、實習指導教師、實習輔導教授遴選標準與制度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9,1-31。余毓琦、楊志宏(2009)。實習輔導與指導老師對幼兒保育實習課程看法之研究。正修學報, 22, 297-319。吳宜樺 、陳琦媛(2011)。我國國民小學實習輔導教師遴選與獎勵措施之研究,學校行政,75,170-196。
吳青蓉(2009)幼兒園實習教師、指導教師與實習機構輔導教師對集中實習課程看法之研究。育達科大學報,21 ,67-90。吳春滿(2009)。蒙特梭利幼稚園初任教師之工作困境與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144-145,臺北市: 高等教育。
吳麗君(1996)。從英國經驗談實習輔導教師。幼教學刊,4,24-31。呂靜芬(2008)。從美國師資培育現況看我國幼托人員整合政策。取自h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2/72/index.htm
呂美慧(2009)。國小實習教師教學演示經驗現象之詮釋。中正教育研究,8(1),65-102。宋明君(2012)。誰才是幼兒所需的師資:對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的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3),46-51。
李文正、李長燦(2005)。幼兒園教師實施班級常規之個案研究-以一位大班教師為例。幼兒保育學刊,3,105-130 。李竹婷(2012)。國民小學卓越實習輔導教師輔導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李奉儒(1998年4月)。英國實習輔導教師之輔導模式、策略與評鑑。「特約實習學校的實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李奉儒、蘇永明(1999)。我國實習輔導教師之理想特質與甄選方式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7-2413-H260-004-F9),未出版。
李倩鈺(2002)。教育實習中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師徒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臺東。李雅婷(1999)。實習教師專業發展與實習輔導策略之探討。教育實習輔導季刊,4(4),33-38。李園會、劉錦志(2004)。幼稚園教育實習。臺北:五南。
李麗玲(2009)。 師資培育政策回顧與展望。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研究報告。(編號:NAER-97-08-C-1-01-07-2-07),未出版。
谷瑞勉(1998) 新制實習中幼稚園實習輔導教師的角色探討。幼兒教育年刊,10,131-144。谷瑞勉(1999)。輔導師傅、實習學校、指導教師–三方合作促進幼稚園實習輔導之成效。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主編),健全實習輔導制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7-162頁)。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谷瑞勉(2006)。幼稚園班級經營─反省性教師的思考與行動。臺北市:心理。
谷瑞勉、翁素雅(2008)。實習輔導-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之路。幼兒教育,292,9-24。
周水珍(2011)。教育實習輔導的困境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3),32-33。
周玉衡、範喜慶(2009)。學前教育史。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取自http://book.ssreader.com.cn/ebook/detail.jhtml?id=12415490&page=21
周俊良(2011)。我國師資培育法制之教育實習事務相關規範評析。載於黃文樹(主編),幼稚園教育實習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73頁)。臺北市:秀威。
周新富(2011)。幼兒班級經營。臺北:華騰文化。
周春美、沈健華(2007)。認知學徒制對實習生專業社會化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2(2),93-110。
周鳳美、宋佩芬(2005)。實習教師建構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20,1-26。林一鳳(2003)。幼稚園實習教師教學困擾及其因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林良芝(2007)。幼稚園實習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佩蓉(1999)。邁向落實教保合一的21 世紀-專業分工發展、幼托合作服務、幼師資格相當、交流管道通暢。幼托合一座談會-幼托人員的培育與任用會議手冊。臺北:信誼基金會、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
林俊彥、翁博威(2009)。教學輔導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3,25-35。林梅琴(2007)。教育實習輔導制度運用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之策略。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1),143-174。林勝義(1996)。兒童福利行政。臺北市:五南。
林錦蓮(2011)。托兒所經營者因應幼托整合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邱志鵬(2007)。臺灣幼托整合政策的概念、規劃歷程及未來展望。研習資訊,24(3),3-22。邱銘心(2012)。認知學徒制。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766/
邱憶惠(2006)。教育實習教師實習經驗之研究。台南科大學報,25,335-35。
邱錦昌(1999)。實習教師教育實習輔導制度之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2(3),71-84。保心怡(2010)幼稚園教師實習輔導經驗及專業成長需求探究。明新學報,36(2),203-225。施宏彥(2005)。強化幼兒教育政策減緩少子化衝擊之研究。嘉南學報:人文類,31,479-492。
施汶倩(2011)。台灣師資培育制度中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施偉隆(2009)。從現象學的觀點對質性研究的省思。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2,127-152。段慧瑩(2007)。幼托整合政策對教保人員資格與證照影響之探討。研習資訊,24 (3),23-30。洪志成(1999)。實習輔導教師支持性角色的演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8-2413-H-194 -021),未出版。
洪福財(2000)。臺灣地區幼兒教育歷史發展及未來義務化政策之探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洪福財(2002)。幼兒教育史--臺灣觀點(第二版)。臺北:五南。
洪福財(2005)。培養優質的幼教師資面對挑戰:解讀AACTE的幼教白皮書。教師天地,138,31-37。胡心慈(2005)。特殊教育實習老師專業社會化歷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3,69-89。胡心慈(2008)。特殊教育實習輔導教師輔導歷程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2),1-24 。胡心慈、林淑莉(2011)。特殊教育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教學後的互動與反思。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6(3),27-55。孫志麟(2006)。行動研究的呼喚:實習輔導教師的培育。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83-110。
亞洲大學學習暨生涯發展中心、幼兒教育學系(2013)。亞洲大學102學年度教育實習手冊。取自http://ep.cdec.asia.edu.tw/index.asp?sid=download
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科目及學分對照表實施要點(2013年6月17日)。取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133
徐綺穗(2009)學生反思內涵的分析及其對教學實習課程實施教學的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1),35-58。翁素雅(2004)。幼稚園實習輔導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翁麗芳 (1998) 。幼兒教育史。臺北:心理。
翁麗芳(1993)。張雪門幼教師資課程論及其實踐。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報,2,99-120。翁麗芳(2012)。從臺灣史觀點論臺灣幼兒教育的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104,1-26。高忠增(2006)。學校本位實習輔導方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高忠增(2006)。學校本位實習輔導方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93-134頁)。高雄:麗文文化。
康木村、柳賢(2010)。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7,89-119。
張民杰(2009)。曼托對實習生任教後班級經營之影響。中等教育,60(4),60-81。
張民杰(2008)。實習老師不是真正的老師?從案例分析實習教師的班級經營策略。中等教育, 59(3),104-113。
張秀卿(1988)近四十年來我國托兒事業之發展。教育資料集刊三十輯。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張佩琪(2011)。初任教師任職後母班班級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張芬芬(2001)。教學生活:新手老師的成長之路。載於黃政傑、張芬芬(主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1-31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盈堃(2008)。誰是好老師?幼教工作者的多重面貌、專業任同與其生活世界的文化探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6-2413-H-153-012) ,未出版。
張紹勳(2007)。研究方法。臺中市:滄海。
張雅琴、李鴻章(2011)。實習生實習過程面對的挑戰與適應問題之探究與反思。載於黃文樹(主編),幼稚園教育實習輔導(125-139頁)。臺北:秀威。
張德銳(1996)。美國良師制度對我國實習輔導制度的啟示。初等教育學刊,5,41-64。
張德銳(2009)。美國教學輔導教師制度及其在我國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應用。教育資料集刊,42,181-202。張鴻仙(2007)。實習輔導經驗之探討-以八位教育實習輔導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教育wiki(2013)。教師證照制度。取自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title=%E6%95%99%E5%B8%AB%E8%AD%89%E7%85%A7%E5%88%B6%E5%BA%A6&redirect=no
家事職業學校幼兒保育科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準(1998年9月30日)。
教育部(1995)。大專校院服務學習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取自http://ir.lib.cyut.edu.tw:8080/bitstream/310901800/9502/1/07%E6%9B%BE%E7%B4%A0%E7%A7%8B.pdf
教育部(1995)。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及教育實習辦法。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9444
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師資培育統計年報2011。取自http://www2.inservice.edu.tw/Download/Edu-paper100.pdf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30115115257/%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5%B8%AB%E8%B3%87%E5%9F%B9%E8%82%B2%E7%99%BD%E7%9A%AE%E6%9B%B8.pdf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2012年10月5日)。取自http://group.cyhvs.cy.edu.tw/mediafile/403/news/19/2013-12/2013-12-18-9-46-17-nf1.pdf
師資培育之大學辦理教育實習作業原則(2012年4月20)。取自https://eii.ncue.edu.tw/Apps/Sys/Master.aspx?flag=Statute
高級中等學校幼兒保育科及相關學程認定標準(2012年9月14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51
教保服務人員條例草案總說明 (2012年8月8日)。取自http://www.tcf.tw/phocadownload/2012/08/20120808kidscare.pdf
教育部(2013年4月10日)。【臺教授國字第1020028716號函】。取自 http://www.ece.moe.edu.tw/wp-content/uploads/2013/10/5005-1020028716102.04.10%E7%8F%BE%E8%A1%8C%E5%B9%BC%E7%A8%9A%E5%9C%92%E6%95%99%E5%B8%AB%E5%B8%AB%E8%B3%87%E8%81%B7%E5%89%8D%E6%95%99%E8%82%B2%E8%AA%B2%E7%A8%8B%E5%85%A7%E5%90%AB4%E7%A7%91%E7%9B%AE%E7%82%BA%E6%95%99%E4%BF%9D%E5%B0%88%E6%A5%AD%E7%9F%A5%E8%83%BD%E8%AA%B2%E7%A8%8B%E4%B9%8B%E7%9B%B8%E4%BC%BC%E7%A7%91%E7%9B%AE%E6%8E%9B%E7%B6%B2%E6%A0%BC%E5%BC%8F.pdf
教育部(2014)。102 學年度師資培育之大學一覽表。取自http://www.edu.tw/userfiles/102%E5%AD%B8%E5%B9%B4%E5%BA%A6%E5%B8%AB%E8%B3%87%E5%9F%B9%E8%82%B2%E4%B9%8B%E5%A4%A7%E5%AD%B8%E4%B8%80%E8%A6%BD%E8%A1%A8.pdf
教育部統計處(2013)。公立幼稚園數。取自https://stats.moe.gov.tw/result.aspx?qno=MQAxAA2
教育部統計處(2013)。各級學校女性教師比率。取自https://stats.moe.gov.tw/result.aspx?qno=NAAzAA2
全國教保資訊網(2014)。教育部核定「認可培育幼兒園教保員」之學校系科名冊。取自http://www.ece.moe.edu.tw/?p=3754
傅秀媚、劉美玉(2012)。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32,113-134。
曹萱(2008)。我國幼稚園教師教育實習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梁忠銘(2011)。日本師資培育機構認證制度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7(1),83-109。梁瑞安(2001)。實習輔導教師理想角色、實際角色及其角色差距來源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3-H369-002-S),未出版。
梁福鎮(2000)。詮釋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21-238頁)。高雄:麗文。
畢恆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259。許美華(2011)。科技大學教育實習生的實習困擾──以嘉南藥理科技大學94學年度到98學年度教育實習生為例。載於黃文樹(主編),幼稚園教育實習輔導(141-172頁)。臺北:秀威。
許麗娟(2006)。幼托整合法案方向初探。國民教育,46(6),3-14。國立臺中教育大學(2014)。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實習課程輔導計畫。取自http://web2.ntcu.edu.tw/pas/plan.php?suid=7
國立臺南教育大學(2014)。新制半年教育實習課程輔導手冊。取自http://www2.nutn.edu.tw/practice/103%E7%B4%9A%E6%8E%A8%E4%BB%8B/(%E6%9C%80%E6%96%B0%E7%89%88)103%E4%B8%8A%E6%95%99%E8%82%B2%E5%AF%A6%E7%BF%92%E7%94%9F%E6%89%8B%E5%86%8A1030512.pdf
陳木金(2006)。從教師效能來塑造良師典範的師道精神。師友月刊,463,8-16。陳木金、楊念湘(2010年12月) 。混合教練策略在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育之應用。「 2010 兩岸三地校長學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陳向明(2006)。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5-49頁)。高雄:麗文文化。
陳易芬(2009)。國小實習教師關切事項之探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3(2),51-76。
陳建銘(2010)。從教育實習目標探討教育實習機構的能為。載於黃文樹(主編),幼稚園教育實習輔導(75-92頁)。臺北:秀威。
陳國泰(2003)。幼兒教師的困擾問題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1,185-213。陳皓薇(2000)。代課抵實習。臺灣立報(2000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52770
陳順利、陳嘉彌(2000年12月)。師資生參與師徒式教育實習模式之感受分析研究。「新世紀教育發展願景與規劃」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嘉彌(1997)。師徒式教育實習模式之探討:個案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87-2511-S-143-003),未出版。
陳嘉彌(1998)。現代實習輔導教師(師傅)之角色分析與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155-175。臺北:師大書苑。
陳嘉彌(2002)。師徒式專業成長研究:師徒式教育實習可以促使教師專業成長嗎?教育學刊,18,135-161。陳嘉彌、汪履維(1999)。學士後師資班應用「師徒制實習模式」之初始經驗及省思。臺東師院學報,11(下),21-52。陳儒晰(2008)。幼兒職前教師及實習合作機構對幼兒教保實習制度認知態度之調查研究。幼兒保育論壇,3,1-25。
曾也真(2009)。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曾素秋(2005)。我是一個快樂稱職的實習老師。朝陽師資培育簡訊,28,30-31。
曾素秋(2010)。應用服務學習提升職前教師教育專業能力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8(1),185-232。鈕文英(2013)。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文樹(2011)。張雪門的幼師生實習觀。載於黃文樹(主編),幼稚園教育實習輔導(1-22頁)。臺北:秀威。
黃泓霖(2012)。我的麻吉實習輔導教師-實習輔導教師教學風格與實習學生學習風格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黃春木,鍾叡賜(2000)。蒙養院。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350/?index=10
黃常惠(2001)。張雪門幼兒教育思想及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淑玲(1997)。實習輔導教師制度之探討。研習資訊,14(2),87-96。黃智焄(2010)。幼稚園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生師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意舒(1990)。幼專教育實習課程模式。國教月刊,36,41-47。黃意舒(1991)。幼稚園教師角色行為難易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2,139-154。黃意舒(1994)。任教年資在幼稚園教師角色認同及踐行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343-374。黃意舒(1996)。幼稚園教師角色社會化之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331-352。黃嘉莉(2011)。各國師資培育制度與教師素質之理論分析。載於楊深坑、黃嘉莉主編,各國師資培育制度與教師素質之現況(頁1-14)。臺北:教育部。
黃嘉雄(1997)。從「Mentor」論實習輔導教師之角色。國民教育,37(4),23-27。楊宜婕(2011)。我國教育實習輔導教師專業認證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楊基銓(2000)。小學輔導教師對於實習學生輔導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3-H026-003-S),未出版。
楊深坑(1994)。德國的實習教師制度。載於楊深坑、歐用生、王秋絨、湯維玲(合著),各國實習教師制度比較(93-116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深坑、黃嘉莉(2011)。各國師資培育制度與教師素質現況。臺北市:教育部。
詹惠雪(2001)。教學觀摩-精彩的教學演示。載於黃政傑、張芬芬(主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學習中成長(183-222頁)。臺北:師大書苑。
賈艷紅(2011)。張雪門幼兒師範教育實習思想及其現代意義。教育與教學研究,25(6),3-7。
臺南市光華高中(2013年5月7日)。幼兒保育科專業、實習(實務)科目選課建議表。取自http://www3.khgs.tn.edu.tw/80/20131001025047.pdf
趙曉美、鍾靜(2009)。由實習輔導教師之支持策略與師徒互動歷程探討實習輔導(mentoring)機制-以國小數學教學與班級經營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7-2511-S154-001),未出版。
劉素珠(2005)。國小實習輔導教師之角色認知、遭遇問題及其輔導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劉慈惠(1993)。師範學院幼師科集中教育實習調查研究。新竹師院學報,6,163-211。歐用生(1995)。教師成長與學習。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歐用生(1996 )。教師即師資培育者。研習資訊,13(6 ),10-16。潘世尊、王敏秀、田育芬(2008)。我們,應何去何從?--為幼保系的教育目標與課程規劃尋找可能的出路。弘光人文社會學報,9,97-138潘世尊、張斯寧(2009)。幼保系實習課程之問題與因應:二個「局內人」的反省性探究。幼兒保育研究集刊,4(1),2-23。潘世尊、趙蕙鈴、廖瑞琳(2011)。幼保系實習指導教師的角色扮演。載於黃文樹(主編),幼稚園教育實習輔導(93-123頁)。臺北:秀威。
潘淑滿(2002)。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2010)。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宜綾(2007)。新制半年制幼稚園實習教師實習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教育大學,臺北市。蔡春美(1988)。近四十年來我國幼兒教育師資之培育。教育資料集刊,13,41-63。蔡清華、汪履維(1998)。我國實習輔導教師輔導實習教師之策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3-H153-003-F9),未出版。
蔡碧璉(2004)。建構優質實習輔導情境與認可教師職級制度相關因素之探討,教育研究集刊,50(2),211-240。鄭立俐(1998)。幼稚園實習教師集中實習困擾問題及調適方法之研究—一位大四實習教師的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鄭采惠 (2006)。 新制實習制度下幼稚園實習教師實習現況及困擾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鄭青青(2011)。品質保障方程式:幼稚園+托兒所=幼兒園=幼兒教育品質提升!?。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49-51。
鄭進丁(2011)。幼教學程教育實習實習生實習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載於黃文樹(主編),幼稚園教育實習輔導(75-92頁)。臺北:秀威。
鄭聖襦、 靳知勤(2007)。國中科學實習輔導教師之輔導策略、輔導障礙及專業成長。科學教育學刊,15(2), 145-168盧美貴(1997)。幼稚園與托兒所功能及定位問題分析。國教月刊43(9),59-67。賴春金(2001)。嬰幼兒教保實習問題與解決途徑之研究-以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實習生為例。醫護科技學刊,3(4),149-165。賴清標(1983)。國民小學附設幼稚園之調查研究。臺中師專學報,9,55-98。薛梨真(2005)。新制半年全時實習可行模式探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3-2413-H024-011),未出版。
薛梨真(2010)。教保實習課程不同實施策略之比較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8-2410-H127-002),未出版。
謝宜君(2001)。尋找一個出口:幼教師自我突破工作困境之機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謝旻晏(2003)。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現況、困擾與改善成長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謝斐敦(2008)。實務與學術之爭:《波隆納宣言》對德國幼教師資培育之衝擊。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辦之「各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發展與國際比較 」國際教育研討會,11月23日,2008年,嘉義。
謝寶梅(2006)。實習教師督導-學校輔導人員指引。臺北市:五南。
簡瑋成(2013)。英美中日的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探究與啟發。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4),47-58。簡賢昌(2008)。臺北市國小教學輔導教師與初任教師互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顏慶祥(1999)。實習輔導教師制度相關研究及其啟示。中等教育,50(5),4-25。
顏慶祥(2000)。臺灣地區新師資教育工作者-實習輔導教師制度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29(2),269-289。
羅天豪、黃詣翔、林偉鈞(2009)。優質實習輔導教師遴選指標之模式建構。中等教育,60(4),82-115
蘇孟娟(2013年7月7日)。幼教法限制不能獨立帶大班教保員抗議。自由時報。
蘇進棻(2008)。學齡人口減少對師資培育的影響與因應對策。研習資訊,25(4),71-84。Anderson, D. (2007). The role of cooperating teachers' power in student teaching . Education, 128( 2), 307-324.
Boreen, J., Johnson, M. K., Niday, D., & Potts, J.(2000/2004)Mentoring beginning teachers. 林心茹(譯)啟導初任教師-貴人啟導制的引導、反思與教練方法。臺北:遠流。
Butler, B. M.,& Cuenca, A.(2012). Conceptualizing the roles of mentor teachers during student teaching.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34, 296-308. doi: 10.1080/01626620.2012.717012
Fantozzi, V. B.(2013). “Oh God, She is looking at every little thing I am doing!” Student teachers’ constructions of the observation experience. Current Issues in Education ,16(1),1-14.
Feeney, S., Christensen, D. & Moravcik, E. (1991). Who am I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A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young children.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Feiman-Nemser, S., & Parker, M. B. (1992). Mentoring in context: A comparison of two U. S.programs of beginning teachers (NCRTL special report). East Lansing, MI: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on Teacher Learning,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Gardiner,W. (2009). Rudderless as mentors: The challenge of teachers as mentors.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 30(4).
Hobson, A. J., Ashby, P., Malderez , A.,& Tomlinson, P. D.(2009). Mentoring beginning teachers: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don’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5, 207–216. doi:10.1016/j.tate.2008.09.001
Katz, L. G.(1972) .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preschool teachers. Retrieved from 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D057922.pdf
Kerlinger, F. N., & Lee, H.B.(2000/2009)。 研究方法(黃營杉、汪志堅編譯)。臺北市:華泰。
Kram, K.E. (1985). Improving the mentoring proces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al Journal, 40-43.
Li, Y. L. (2009). The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of Hong Kong preschool teacher mentors: implications for mentoring. Teacher Development, 13(2) 147-158.doi: 10.1080/13664530903043970
Lichtman, M.(2009/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江吟梓、蘇文賢譯)。臺北:學富。
Lin, Y. W.(1998). The preparation of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in Taiwan. Journal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43(2), 53-65。
Marshall, C., & Rossman, G. B. (1999/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李政賢譯)。臺北:五南。
Maynard, T. (2000). Learning to teach or learning to managementors? Experiences of school-based teacher training. Mentoring & Tutoring, 8(1), 17–30.
Maynard, T., & Furlong, J. (1995). Learning to teach and models of mentoring. In Kerry, T., & Mayes, A. S. (Eds.), Issues in Mentoring (pp.10-24), London:Routledge.
McNally, P. & Martin, S. (1998). Support and Challenge in learning to Teach: The role of mentor.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6(1), 39-51.
Miles, M. B., & Huberman, A. M.(1994/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張芬芬譯)。臺北;雙葉書廊。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2009). NAEYC Standards for early childhood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naeyc.org/files/naeyc/files/2009%20Professional%20Prep%20stdsRevised%204_12.pdf
Naz, F., Abida, K. Munir, F., & Saddiqi, A. F. (2010). Practicum: A Need in teacher edu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17(8), 443-460.
Neuman, W. L.(2007/2011)。 基礎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鈕則謙譯)。臺北:學富。
of Allied Health Sciences and Practice, 3(2),1-7. Retrieved form http://ijahsp.nova.edu/articles/vol3num2/provident.htm
Parker-Katz, M. & Bay, M. (2007). Conceptualizing mentor knowledge: Learning from the insider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 24 , 1259–1269.
Patton, M. Q. (1995/1990)。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臺北:桂冠。
Provident, I. M. (2005). Mentoring: A role to facilitate academic change. Internet Journal
Rose , J. & Roger, S.(2012).Principles under pressure: student teachers’ perspectives on final teaching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 20(1), 43-58 .
Rowley, J. B. (1999) .The good Mentor. Supporting New Teachers, 56(8), 20-22.
Sayeski , K. L. & Paulsen, K. J.(2012) . Student teacher evaluations of cooperating teachers as indices of effective mentoring.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Spring 2012.117-130
Sundli, L. (2007). Mentoring—A new mantra fo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3, 201–214. DOI:10.1016/j.tate.2006.04.016
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2a). Research brief: Qualifications,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atter . Encouraging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ECEC).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edu/school/49322232.pdf
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2b)。Strategies totackle challenges in improving workforce development and working conditions。Encouraging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ECEC).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edu/school/49322451.pdf
Tomlinson, P.D., Hobson, A.J. & Malderez, A. (2010). Mentor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 The Cooperating School. 749-756
Yang , C. C., Chen , S. H., Ho, H. F., & Wang , L. P.(2013) . A Matter of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Revamping the Pre-service Training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wan. Asia-Pacific Edu Res , 22,101–109 . doi: 10.1007/s40299-01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