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82.133)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8 18: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琦茵
研究生(外文):Chi Yin Hsiao
論文名稱:運用兒歌介入後設語言遊戲對幼兒的詞素覺識、聲韻覺識與識字能力的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Morphological Awareness,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指導教授:林珮伃 博士
指導教授(外文):Pei-Yu Lin
口試委員:陳秀才博士駱明潔博士
口試委員(外文):Chen, ShiowtsaiLo, Ming-Jae
口試日期:2014-01-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8
中文關鍵詞:後設語言聲韻覺識詞素覺識幼兒識字能力
外文關鍵詞:metalinguisticphonological awarenessmorphological awareness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0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文旨在研究探用兒歌介入後設語言遊戲之實驗,其對於提升幼兒園之中班升大班幼兒聲韻覺識、詞素覺識及識字能力之效果。本研究以低社經家庭為主的54位平均年紀為67個月之幼兒,隨機分派成詞素遊戲組、聲韻遊戲組及對照組,其中實驗組分別接受後設語言遊戲介入,並於教學前後分別施以前測與後測。研究結果顯示:(一)三組幼兒在未經實驗教學前,其聲韻覺識能力、詞素覺識能力與識字能力都尚未有明顯之差異。(二)在運用兒歌介入後設語言遊戲實驗教學成效上,詞素遊戲組的幼兒,在同音詞素能力、詞素建構能力、聲旁字識字能力,與聲旁字造詞能力皆有顯著的教學效果。(三)在運用兒歌介入後設語言遊戲實驗教學成效上,聲韻遊戲組的幼兒在聲韻覺識能力有顯著的教學效果。
After applying the nursery rhymes to the metalinguistic game, the obvious improvement in phonological awareness,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and literacy ability for the kindergarten children was found in this study. In this paper, the experimental participants are fifty four kindergarten children from one kindergarten with the majority of low SES family. And they are randomly selected into three groups which are morphological group, phonologic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Metalinguistic games were implemented in the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and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were conduc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pectively, for the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the pre-tests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and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2.) Morphological group demonstrated obvious effects on morpheme awareness, morph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3.) Phonological group demonstrated obvious effects on the phonological awarenes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兒歌 9
第二節 後設語言能力 16
第三節 聲韻覺識與識字 23
第四節 詞素覺識與識字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6
第五節 實驗教學設計 63
第六節 研究流程 66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7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69
第一節 後設語言遊戲介入前,詞素遊戲組、聲韻遊戲組與對照組 在識字能力、詞素覺識能力與聲韻覺識能力的情形 69
第二節 詞素遊戲組、聲韻遊戲組和對照組在詞素測驗後測得分差異情形 75
第三節 詞素遊戲組、聲韻遊戲組和對照組在聲韻覺識測驗的後測得分差異 79
情形 79
第四節 詞素遊戲組、聲韻遊戲組和對照組在識字測驗後測得分差異情形 81
第五節 討論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2
第一節 結論 92
第二節 建議 94
參考書目 96
一、中文文獻 96
二、英文文獻 101
附錄
附錄一:幼兒語言學習經驗問卷調查表 104
附錄二:「黃秀霜中文年級認字量表」測驗工具使用同意書 106
附錄三:「聲韻覺識測驗」測驗工具使用同意書 107

一、中文文獻
方金雅(1997)。國小學生一般字彙知識與認字能力之相關研究。國教學報,9,  211-249。
方金雅、蘇姿云(2005)。童謠教學對幼兒聲韻覺識影響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 19,1-19。
方瑾(2009)。論現代漢語詞素、詞、詞組之界定及其教學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朱麗安(2009)。幼兒聲韻覺識與小一注音符號學業成就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江政如(1999)。聲韻覺識與中文認字能力的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
吳美玲(2002)。兒歌在幼兒音樂課中的觀察與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敏而、黃琪芬(1993)。幼兒對文字用途的認識。國民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研  究第三輯(37-45)。台北縣: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吳嘉芬(1998)。部首覺知對兒童認字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嘉義。
宋筱惠(1991)。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台北:五南。
李光福(2004)。識字兒歌。台北:小魯文化。
李俊仁、柯華崴(1999)。以認知成份分析區辦學童閱讀困難之效能。論文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主辦之「閱讀困難的鑑定與診斷研討會」,臺北市。
李畊緯、廖晨惠(2010)。詞素覺識與中文閱讀之相關。特殊教育輔助科技,6,28-31。
李連珠(2006)。全語言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慕如(1996)。兒童文學綜論。高雄:復文。
周世珍(2011)。兒歌融入國語文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沛穎、林昱成(2005)。淺談特殊學生英語音韻覺識能力教學策略。屏師特殊教育。(12),74-85。
林良(2012)。小東西的趣味。台北:國語日報。
林宛儒(2013)。台中市入學前高識字與低識字幼兒的聲韻覺識、視知覺和注音符 號能力(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台中。
林怡慧(2012)。運用環境文字實施後設語言覺知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台中。
林玥妤、劉明松(2012)。兒歌結合基本字帶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14,177-214。
林淑珍(2003)。兒歌音樂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
邱紫容(2000)。國小六年級聽覺障礙學生後設語言覺知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市。
宣崇慧、盧台華(2006)。聲韻覺識能力及口語詞彙知識與國小一至二年級學童字、詞閱讀發展之探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73—92。
宣崇慧、蘇政輝、陳必卿、余孟儒、王涵、張文真、邱郁芬(2012)。學前聲韻處理、快速唸名與視覺記憶能力預測小一學童識字困難效能之檢測。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7(1),55-80。
柯華葳、李俊仁(1996)。國小低年級學生語音覺識能力與認字能力的發展:一個縱貫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7(1),49-66。
洪木蘭(2007)。幼兒在中文識字教學活動的學習歷程~幼兒在中文識字教學活動的學習歷程幼兒『玩』文字~~幼兒在中文識字教學活動的學習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
洪阿幼(2010)。以重複閱讀繪本的窗開啟幼兒中文識字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教育大學,台東。
洪蘭(譯)(2006)。詞的學問(原作者:Miller,G.A)。台北:遠流出版社。
胡又仁(2007)。臺灣幼稚園、國小一年級與二年級兒童語音覺識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胡潔芳(2008)。兒童漢語構詞覺識與聲韻覺識之關係。華語文教學研究,5(1),45-66。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出版社。
張素連(2003)。兒歌詩歌教學活動設計。國教世紀,205,59-62。
張淑婷、黃秀霜、劉信雄(1999)。國小一年級學童兒歌熟悉度、音韻覺知能力及注音符號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
張維真(2004)。兒歌圖畫結合部首歸類識字教學對識字困難學童學習成效之個案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教育部(2010a)。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後續研究:總綱領域。台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教育部(2010b)。幼兒園教保活動語課程大綱相關成果。台北:教育部國民教育
司。
許宗義(1977)。我國兒童文學演進的概述。台灣教育輔導月刊,28(3),3-12。
許瑛珍(2003)。兒歌童謠創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1),47-58。
陳正治 (1984)。中國兒歌研究。臺北:親親文化公司。
陳正治 (2007)。兒歌理論與賞析。台北:五南。
陳盈翰(2001)。國小低年級學童聲韻調覺識與認字能力之縱貫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台中。
陳密桃、邱上真、黃秀霜、方金雅(2002)。國小學童後設語言研究。教育學刊,19,1-26
陳蜜桃(1990)。兒童和青少年後設認知的發展及其教學效果之分析。教育學刊,9,107-148
陳麗琴、黃秀霜(2000)。音韻覺識訓練對國小學童注音符號、中英文學習之影響。載於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
傅淳鈴(1997)。國小學童後設語言覺知之測量及其實驗教學成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曾世杰(1988)。聽覺障礙學生閱讀字或詞字彙觸接之轉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秀霜(1997)。兒童早期音韻覺識對其三年後中文認字能力關係之縱貫性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學報,30,263-288。
黃秀霜(2001)。中文年級識字量表。台北:心理。
黃瑞枝(2001)。說話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廖晨惠、吳靜芬(2011)。閱讀困難兒童與一般兒童詞素覺識能力之研究。測驗統計年刊,19,13-28。
蔡孟燁(2009)。國小低年級兒童音韻覺識、詞素覺識發展及其對讀寫能力預測 之縱貫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蔡尚志(1982)。兒童歌謠。嘉義師專學報,12。
鄭蕤(1991)。幼兒語文兒歌教學探討。幼兒教育年刊,4。
林武憲(1985)。嘰哩呱啦。臺北市:信誼基金出版社。
錡寶香(2006)。兒童語言障礙—理論、評量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錡寶香(2009)。兒童語言與溝通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鍾素鵑(2004)。聲韻覺識教學對國小低年級注音符號學習困難學童之成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北市。
魏純美(2004)。以兒歌統整幼稚園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台北。
蘇姿云(2003)。童謠教學對幼兒聲韻覺識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二、英文文獻
Bialystock, E., & Ryan, E. B.(Eds.). (1985). A metacognitive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skills. In D. L. Forrest-Pressley, G. E. Mackinnon & T. Gary Waller (Eds.), Metacognition, cognition, and human performance (pp. 207-25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loom, L., & Lahey, M. (1978). Language develop Bonniement and language disorders.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Chung, K. K. H., Ho, C. S. H., Chan, D. W., Tsang, S. M., & Lee, S. H. (2010). Cognitive Profiles of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Dyslexia. Dyslexia, 16, 2-23.
Clark, E. (1978). Awareness of language: Some evidence from what children say and do. In A. Sinclair, R. Jarvella & W. Levelt (Eds.),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language (pp.17-43). New York, NY: Springer-Verlag.
Chow, B. W., McBride-Chang, C., Cheung, H., & Chow, C. S. (2008). Dialogic reading and morphology training in Chinese children: Effects on language and literacy. Development Psychology, 44(1), 233-244.
Carlisle, J. F. (1995). Morphologica awareness and early reading achievement. In L. B. Feldman (Eds.), Morphological aspects of language processing (189–209). Hillsdale, New Jersey: Erlbaum.
Hu, Chieh-Fang(2013) Predictors of reading in children with Chinese as a first language: a developmental and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Reading & Writing, 26(2), 163.
Ku, Y-M., & Anderson, R. C. (2003). Development of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Reading and Writ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16, 399–422.
Lightsey, G. E., & Frye, B. J. (2004). Teaching metalinguistic skills to enhance early reading instruction. Reading Horizons, 45(1), 28-37.
Liu, P. D., & McBride-Chang, C.(2010). What is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Tapping lexical compounding awareness in Chinese third grade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2(1), 62-73.
Lomax, R. & McGee, L. (1984). Toward a model of word reading acquisi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Chicago, IL, OSA.
Mattingly, 1. G. (1972). Reading, the linguistic process, and linguistic wareness. In J. F. Kavenagh & 1. G. Mattingly (Eds.),Language by ear and by ey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Menyuk, P. (1983).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intervention issues in language.In C.Prutting & T.Gallagher (Eds), Pragmatic assessments and intervention issues in language. San Diego, MA:College-Hill Press.
McBride-Chang, C., Shu, H., Zhou, A., Wat, C.H.&Wagner, R, k.(2003).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uniquely predicts young children’s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5(4), 743-751.
Paas, F., Renkle, A., Sweller, J. (2003).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Recent development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1), 1-4.
Parkinson, E. & Gorrie, B. (1995). Teaching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reading. Chil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rapy,127-143.
Prior, J., & Gerard, M. R. (2004). Environmental print in the classroom.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Shu, H., Peng, H. & McBride-Chang (2008).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n young Chinese children. Developmental Science, 11(1), 171–181, doi:10.1111/j.1467-7687.2007.
00654.x
Torgesen, J. K., Morgan, S. T., & Davis, C. (1992). Effects of two types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 on word learning in kindergarten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3), 364-370.
Tunmer, W. E., Herriman, M. L., & Nesdale, A. R. (1988). Metalinguistic abilities and beginning reading.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3(2), 134-158.
Tong, C. M. Chang, H. Shu., & A. M-Y. Wong. (2009).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Orthographic Knowledge, and Spelling Errors: Keys to Understanding Early Chinese Literacy Acquisition.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13,426-452. doi:10.1080/10888
430903162910
Zipke, M. (2008). Teaching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and reading mprehension with riddles. The Reading Teacher, 62(2), 128-13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