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本壯、孫華翔、陳錦煌、曾旭正、廖嘉展(主編)(2010)。最小的無限大-文建會社區營造記實1994-2010。台北:文建會。
王俊豪(2004)。歐盟鄉村政策發展歷程與展望,農政與農情,144,82-94。
王育英、梁曉鶯(譯)(2000)。Schmitt, Bernd H. 著。體驗式經濟時代來臨。台北:經典傳訊。
王秋絨(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方珍玲(2006)。臺灣社區營造與產業發展之夥伴關係-以池上鄉萬安社區及水里鄉上安社區為例。合作經濟,89,18-27。古瑞祥(2008)苗栗縣南庄鄉休閒農業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江榮吉(1999)。休閒農漁業的發展。興大農業,31,13-17。
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1992)。
任靜嫻(2002)。台灣休閒農業之探討。旅遊健康學刊,2(1),85-92。宋柏誼(2014,3月30日)。泰興宮謝神。聯合報,B2版。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M. Q.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招月(2003)。公私部門協力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九二一重建區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嘉貿(2010)。寺廟、家族與東勢地區的客家社會(1683-1920)。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李明郎(2004)。台中縣新社鄉休閒農業的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第三屆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易駿(2011)。我國社區發展工作的沿革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3,417-429。李易駿(2012)。當代社區工作(三版)。台北:雙葉。
李政賢(譯)(2009)。Irving Seidman著。訪談研究法(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台北:五南。
李奉儒、吳芝儀、林麗菊、洪志成、高淑清、蔡清田、鄭瑞隆(譯)(2001)。R. C.Bogdan & S. K.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
李欽賢(1997)。台灣人文風景100點。台北:時報文化。
李俊彥、張錦娟、陳惠珍(主編)(2009)。97年農民輔導之研究計畫成果摘要報告。台中:台灣農業推廣學會。
李國煌(2006)。休閒農業的永續發展:以南投縣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呂嘉泓(2000)。社區營造在永續發展中之角色-以嘉義縣山美社區。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何肇喜主編(2012)。臺中市社區規劃造風雲:風動100成果手冊 100年度。台中:中市都市發展局。
林士淵(2010)。社區營造推動社區產業之研究-以南投永興社區為例。國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林天佑(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林世旺(2006)。嘉義縣新港地區「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林妍君(2002)。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美惠(2009)。社區營造與地方產業發展之研究-以彰化縣埔鹽鄉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9)。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2000)。營造新家園。台北:光寶文教。
林梓聯(1998)。充滿生機魅力的田園生活。農政與農情,76,31-36。林澄枝(1997)。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與發展。宜蘭縣: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林慧芳(2006)。利用社區居民問卷調查探索湖本村之發展方向。明道管理學院環境規劃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林錫詮、蔡奇芳、廖瑞君、張宇函(2009)。族群意識與地方節慶觀光發展-走訪三義客家桐花季。社區發展季刊,127,245-257。
洪慶峯(1989)。台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胡幼慧主編(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段兆麟(2005)。休閒農業區規劃與劃定。農業世界,264,100-108。段兆麟(2006)。休閒農業:體驗的觀點。台北:偉華。
段兆麟(2007)。台灣休閒農業發展的回顧與未來發展策略。農政與農情,177,64-70。
段兆麟(2011)。未來五都農業發展的定位-休閒農業的角色與功能。農業世界,329,38-44。施添福(主編)(2006)。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二,台中縣(一)。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翁徐得、宮崎清(1996)。「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高淑清(2008a)。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
高淑清(2008b)。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麗文。
徐郁樺(2008)。運用充權觀點探討國小女性主管之職場工作經驗。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徐震(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徐震(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22-32。殷五國(2009)。農村再生策略之研究-以台南縣無米樂社區營造經驗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倪葆真(2004)。活化鄉村社區組織之推動。農政與農情,148,29-32。許育光(2013)。團體諮商與心理治療-多元場域應用實務。台北:五南。
郭士傑(2011)。由社區營造實現公民社會:以新北市平潭社區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領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乙升(1999)。寮下各廟宇沿革。台中:金玉堂。
陳木金、蔡文杰(2004)。社會系統理論及其在學校行政之應用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31,97-118。陳可慧(2005)。社區培力成效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區域型培力中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文標(主編)(1995)。「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南投縣: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育暄(2004)。鄉村社區社區總體營造之實踐-以彰化縣埔鹽鄉永樂社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台灣手工業,55,4-9。
陳其南、陳瑞樺(1998)。臺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季刊,41,21-37。陳美芬(2004)。農業資源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的重要性。走訪鄉村戶外農業體驗教學與九年一貫課程設計,7-12。
陳美芬(2004)。農業資源的戶外體驗式教學規畫。走訪鄉村戶外農業體驗教學與九年一貫課程設計,23-29。
陳昭郎(1997)。休閒農業區之發展與農村整體規劃之整合。農業世界,169,16-18。
陳昭郎(2012)。休閒農業概論。台北:全華。
陳香利(2005)。居民社區培力與社會資本、社區意識關聯性之研究。國
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琇君(2010)。農村經濟與社區營造-大湖草莓園區與薑麻園產業發展的比較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張文姜(2010)。哥倆好,一對寶?客家地區之社區營造困境分析-以新竹縣關西鎮金錦社區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張圭熒、彭道衡(2011)。大茅埔的守護神。台中:臺中縣東勢鎮客家文化協會。
張宏政(2007)。基層農業推廣組織參與台灣鄉村社區營造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120,312-329。張宏政、陳仙玫、謝雲竹(2011)。休閒農業區輔導計畫影響農村社區人力資源發展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34,469-482。張銘政(2010)。台中縣休閒農業發展策略之分析。朝陽科際大學休閒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台北:遠足文化。
黃昆輝(1991)。教育行政學。台北:東華。
黃源協(2004)。社區工作何處去: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107,78-88。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9)。從「社區發展」到「永續社區」-台灣社區工作的檢視與省思。臺大社工學刊,19,87-132。
黃源協、莊俐昕(2012)。從「成長」到「發展」-營造有感的幸福社區。社區發展季刊,138,21-33。
彭瑞麟(1999)。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參與客家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農村再生條例(2010)。
楊家彥(2002)。危機也是轉機─淺論台灣休閒農業的發展。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5,81-85。
楊深耕(2004)。形塑社區學習文化作為社區發展的基礎。社區發展季刊,107,297-310。溫振華(1999)。大茅埔開發史。台中:中縣文化。
溫振華、池永歆(2001)。中縣文獻第八期,臺中縣客家族群專輯。台中:中縣文化局。
農業發展條例(1973)。
趙志豪(2008)。遊客對休閒農業區旅遊套票重視因素之研究-以台中縣軟埤坑休閒農業區為例。朝陽科際大學休閒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鄭健雄(2002)。談休閒農業的定位。農業經營管理會訊,31,17-23。鄭健雄(2012)。永續鄉村發展的整體規畫概念-系統理論的觀點。鄉村旅遊研究,6(2),17-34。
蔡必焜、陳美芬(2011)社區資本運用之研究-三個農村社區發展經驗之比較。社區發展季刊,135,336-353。蔡承家(2003)創新社區學習文化:臺灣社區教育教育典範發展與實踐。社區發展季刊,104,433-443。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賴志彰(1998)。大甲溪聚落與民居。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蕭宇佳(2010)。鄉村社區永續發展—以新竹北埔聚落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蕭家興(2007)。社區創新營造論文集。台北:唐山。
蕭瑞甫(2008)。宜蘭縣中山休閒農業區地方認同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簡正鎰(2005)。進行質性訪談研究有關倫理議題之探討。輔導季刊,4(1),47-57。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顏建賢(2004)。農業資源與教育結合的重要性。走訪鄉村戶外農業體驗教學與九年一貫課程設計,13-22。
魏瑞伸(2011)。客家民俗節慶的蛻變:以臺中東勢新丁粄節節為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二、英文部分
Creswell, J.W.(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Thousand Oaks, CA:Sage.
Hamilton, E.(1992). Adult education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NewYork:Greenwood.
Laverack, G.(2001). An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aspects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36(2),40-52.
Lincoln, Y. S., & Guba, E. G.(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Sage.
Parsons, T. (1951). The social system. New York: Free Press.
World Commiss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87). Our common future.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