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大前研一(2006年4月)。大前研一:未來唯一生存之道就叫專業。臺北市:遠見雜誌,238。2013年7月4日取自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1945.html大前研一(2009)。專業:你的唯一生存之道。(呂美女譯)。臺北市:天下遠見。(原著出版於2005年)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增訂第十四版)。臺北市:五南。
王自強(2009)。教師專業成長歷程所遭遇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王雪薰(2008)。同儕評鑑與輔導模式之研究―以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丘愛鈴(2006)。臺灣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高雄師大學報,20,21-44。
江海韻(2010)。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角色改變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和堂(2000)。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吳珮華(2012)。《精進教學計畫》對國中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吳淑雯(2003)。「從生手到專家」國小教師專業發展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吳清山(2001)。教育發展研究。臺北市:元照。
吳雅琪(2004)。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以童軍教育專長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碧霞(2004)。以「協同教學」模式進行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巫俊采(2012)。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對動態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李坤崇(2011)。綜合活動領域概論(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李重毅、廖晧圭(2011)。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74,38-59。
李惠鈴(2005)。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實施相關問題之研究―以台北縣教師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周淑卿(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臺北市:高等教育。
周愚文(2004)。教育改革的歷史思維。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合編),教師專業成長問題研究:理念、問題與革新(頁25-36)。臺北市:學富文化。
林天佑(無日期)。認識研究倫理。2013年8月4日取自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educate/gf15.htm
林文卿(2003)。「一位國中數學教師的教學改變與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林生傳(2004)。台灣近期教育改革的透視與省思。教育學刊,23,1-35。林志成(2002)。專業是社會變遷中新校園倫理的靈魂。學校行政雙月刊,19,42-55。林宗德(2009)。澎湖縣國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現況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新竹市。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施心韻(2008)。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本質認知與落實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柯禧慧(1998)。從Denscombe的觀點談影響教師專業成長的因素。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理念與實際(頁3-16)。臺北市:師大書苑。
洪瓊芳(2004)。國小教師專業成長現況與需求之研究—以澎湖縣與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洪蘭(2012年6月)。洪蘭:人才使用者在意的教改。臺北市:天下雜誌,499。2012年12月31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Login.action?id=5033540&login=true&page=1
胡幼慧、姚美華(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二版)(頁117-132)。臺北市:巨流。
徐秀婕(2009)。國中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增能研習課程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睦凱(2008)。台北市生活科技教師於課程演進過程中專業成長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高熏芳、陳美娟(2002)。國小專家教師專業知能形成歷程要件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527-556。
張宏宇(2010)。澎湖縣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現況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張孟莉(2009)。國中綜合活動教師在教育情境中的行動選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張德銳(主編)(2006)。中小學優良教師專業發展歷程及教學經驗之研究。臺北市:教育資料館。
張德銳、丁一顧(2008)。教學行動研究及其對中學教師專業成長態度影響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2(1),157-182。張德銳、郭淑芳(2011)。我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實務與研究的問題與展望。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4(2),21-44。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平台(無日期)。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平台。2014年4月4日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MAIN/Article/ArticleDetail.aspx?proid=A-2&aid=21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玉(2002)。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與專業發展。臺北市:學富文化。
陳俊龍(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下的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6,188-207。
陳英櫻(2008)。高中職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研究—以基隆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香君(2012)。一位國民小學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陳桂蘭(2002)。一位資深環境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陳珮瑜(2009)。隱藏在黑光背後的執著~一位特殊優良教師綜合活動領域創新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陳富雄(2004)。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內涵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慧雯(2007)。一位國中教師研發綜合活動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慈濟大學,花蓮縣。陳燕玲(2012)。國小教師參與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研習歷程之探究-以日出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燕嬌(200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陳燕嬌、范熾文(2007)。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49,189-210。單文經(2000)。析論抗拒課程改革的原因及其對策—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5,15-34。彭明俐(2009)。台南縣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知覺、課程實施與疑難問題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曾志華(2006)。兩位在職數學教師教學專業成長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曾明惠(2004)。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教學歷程分析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中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曾致鏹(2004)。國小教師參與課程發展之實踐知識研究--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黃坤錦(1992)。各國教師專業之比較研究。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合編),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究會論文集(下)(頁617-642)。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6)。從課程的角度看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天地,83,13-17。黃郁芳(2006)。一位資深教師的專業發展歷程與實踐智慧-廖美菊的教師生涯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黃湘芸(201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一位國小教師的敘說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黃譯瑩(200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理論與研究。載於教育部(主編),國中小教師基礎研習手冊(頁3-30)。臺北市:教育部。
楊思偉、葉天喜(2010)。綜合活動領域的理念與內涵。載於魏麗敏(主編),綜合活動教材教法(頁4-17)。臺北市:五南。
葉天喜(2004)。落實綜合活動課程本質之個案研究--以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詹前通(2010)。新竹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市:高等教育。
劉雅惠(2011)。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72,77-98。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王麗雲、張錫勳(2007)。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五大層面探討。載於潘慧玲(主編),教師增能(頁311-324)。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陳美玉(2007)。教師專業發展階段論。載於潘慧玲(主編),教師增能(頁381-391)。臺北市:心理。
蔡啓達(2010)。國小綜合活動教學再概念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鄭秀琴(2005)。國民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現況之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鄭明長(2005)。教師實務知識與專業成長。教育科學期刊,5(2),126-137。鄭長河(2000)。一位國中數學教師專業成長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鄭美娟(2006)。綜合活動教師實施創意教學之專業成長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賴郁璿(2005)。國小專家/初任教師教學歷程之比較研究—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謝秀琦(2011)。一位優秀國小科學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簡婉娟(2003)。教師專業成長、進修需求與教學效能感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顏婉茹(2009)。中小學教學優良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饒見維(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載於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頁305-323)。臺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Patton, M. Q.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臺北縣:桂冠。(原著出版於1990)
二、英文部分
Cochran-Smith, M., & Lytle, S. L. (1990). 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teacher research: The issues that divid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2), 2-11.
Fessler, R. (1985). 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P. J. Burke & R. G. Heideman (Eds.) ,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 (pp. 14-18). Springfield, IL: C. C. Thomas.
Gibson, S., & Demb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569-582.
Gillham, B. (2000). Case study research methods. New York: Continuum.
Holye, E., & John, P. D. (1995).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London: Casell.
Kariuki, C. (2009).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21st century teachers: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505988).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arrero, M. E., Woodruff, K. A., Schuster, G. S., & Riccio, J. F. (2010). Live, online short-courses: A case study of innovativ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11(1), 81-95.
McCulloch, G., Helsby, G., & Knight, P. (2000). The politics of professionalism: Teachers and the curriculum. London: Continuum.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3th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Richards, J. (2011). Help teachers feel less stressed. Principal, 91(1), 30-33.
Robinson, K. (2013). How to escape education’s death valley. TE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ed.com/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57(1), 1-23.
Wideen, M. F. (1987). Perspectives on staff development in M. F. Wideen (ed.). Staff development for school improvement, N. Y.: The Falmer Press.
Yin, R. K. (2009).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h and methods (4th ed.). Los Angeles, CA: Sage Publications.
Zepeda, S. J. (1999). Staff development: Practices that promote leadership in learning communities. Larchmont, NY: Eye on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