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文中(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臺北市:五南。
王中瓔(2012)。潛在類別取向在國小學童比例問題之解題規則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李宏彥(2000)。適合國小學童之錯誤類型導引式數學學習系統─以國小三角形面積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李彥慧(2010)。建構反應題與選擇題的評量效果比較-以國小五年級「體積」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李凱雯(2012)。國小六年級學童之比例問題解題策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呂佳慧(2014)。國小學童正比單元不同解題策略與數學表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吳任婕(2009)。以建構反應題題型為基礎之數學科診斷測驗系統建置(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洪玉蓉(2006)。以比例算式為出發點之比的實驗課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施學佳(2013)。結合選擇題與建構反應題之認知診斷模式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孫茂鑫(1996)。以派翠西網路為基礎之數學解題系統-高中數學之『圓』單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翁宜青(2002)。一位國小三年級學生解比例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張文智(2004)。合作式學習在共享內容物件參考(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張怡君(2009)。適性化數位學習環境之學習行為特徵辨識與塑模(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張幼賢(2003)。數學解題。取自:http://math.ntnu.edu.tw/~changyh/Problem%20Solving%20in%20Math_1.pps
莊玉如(2005)。國小四年級學童比例問題解題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曹秀如(2010)。國小六年級比、比值與成正比單元之電腦化二階段診斷評量工具之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許金葉(1998)。以派翠西網路為基礎的數學解題診斷矯正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馮文翠(2013)。國中特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線上建構反應題與自動分析機制研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傅宗聖(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比例問題之解題策略與成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葉芳秀(2003)。以派翠西網路矯正國小三角形面積計算錯誤類型之適性引導系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詹書鉞(2007)。植基於派翠網的適性學習機制—以Photoshop的數位學習系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楊瑞智(1994)。國小五、六年級不同能力學童數學解題的思考過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楊錦連(1998)。國小高年級兒童解決比例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陳建政(2007)。配合線上診斷測驗之ICT教學模式探討-以國小五年級「因數與倍數」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陳瑞男(2006)。應用智慧型技術於網路學習系統(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黃英嘉(2006)。應用行為派翠網路塑模數位學習中瀏覽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黃寶彰(2002)。六、七年級學童數學學習困難部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鄭俊彥(2011)。大學微積分電腦化建構反應題及自動分析機制研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鄭涵(2010)。具選擇題與建構反應題之電腦化測驗診斷模式探討—以國小「容量」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蔡妃妃(2011)。國小六年級學童比例概念的發展~以高雄市阿蓮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謝淡宜(1999)。小學四年級數學資優生和普通生數學解題思考歷程之比較。台南師院學報,32,197-367。
羅興南(2013)。DINA與DINO模式於國小自然科電腦化診斷之應用,以五年級「水溶液」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 教育部。
【外文部份】
Brumby, M. N. (1984).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concept of natural selection by medical biology students. Science Education, 68(4), 493-503.
Clements, D. H., & Battista, M. T. (1992). Geometry and spatial reasoning. In D. A.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420-464). New York,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CA Petri. (1962). Communication with Automata. University of Hamburg, Germany, doctoral thesis.
Gilbert, J. K, Osborne, R.J & Fensham, P.J. (1982) children’s science and it’s consequence for teaching .Science Education, 66(4), 623-633.
Huebner. (2010). Cognitive Diagnostic Computer Adaptive Assessm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46(3), 293-313.
Kantowski, M. G. (1977). Processes involved i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8, 163-180.
Kathleen, T.T. (1987). Error Reduction Strategies for whole number operations in grade fou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Brigham Young, Utah.
Linn, R. L., & Gronlund, N. E. (2000).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80). An agenda for action. Reston, VA: Author.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Author.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Author.
T. Murata (1989). Petri Nets: Propertie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77(4), 541-580.
Yang, C.-W, Kuo, B.-C & Liao, C.-H. (2011). A ho-irt based diagnostic assessment system with constructed response items. 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0(4), (SSCI, IF=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