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5 00: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竇卉妍
研究生(外文):Huei-Yan Dou
論文名稱:自我教導策略對國小低年級學業低落學童之專注力行為與學業表現之成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Self-Instructional Strategy on Attention Behavior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the Second Grade Students with Low Achiev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侯禎塘侯禎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Tang Hou
口試委員:吳柱龍張昇鵬
口試日期:2014-05-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8
中文關鍵詞:學業低落專注力行為功能性評量自我教導策略學業表現
外文關鍵詞:low achievementattention behaviorsfunctional assessmentself-instructional strategyacademic performa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64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旨在探討自我教導策略教學對國小學業低落學生在專注力行為與學業表現之成效。研究對象為三名國小二年級學業低落學生。本研究以功能性評量分析學生專注力問題行為的原因,採單一受試之跨受試多基線實驗設計,自變項為自我教導策略教學,依變項為專注行為和學業表現(作業完成度、作業正確度)之成效,以目視分析及C統計考驗將蒐集之資料進行分析探討,本研究結果如下:
1.功能性評量能有效分析學生專注力行為問題的功能。
2.自我教導策略對增進學業低落學生的專注力具有立即效果。
3.自我教導策略對增進學業低落學生的專注力具有維持效果。
4.自我教導策略能提升國小學業低落學生的作業完成度。
5.自我教導策略能提升國小學業低落學生的作業正確度。
6.自我教導策略介入方案具有良好的社會效度。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及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學實務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elf-instructional strategy on attention behavior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low achievement. The participants were three students of the second grade with low achievement from a general classroom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study used functional assessment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students’ attention behavior problems. The multiple baseline across subjects design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was the self-instructional strategy.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the percentage of attention behaviors, the percentage of assignment completion and the percentage of assignment correctness. Data were analyzed by visual analysis and the simplified time-series C statistics.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functional assessment could be used to analyze the function of attention behavior problems for students with low achievement.
2. The self-instructional strategy had immediate effects and improving the low achievement students’ attention behaviors.
3. The self-instructional strategy had maintaining effects and improving the low achievement students’ attention behaviors.
4. The self-instructional strategy could enhance the percentage of assignment completion of the second grade students with low achiev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5. The self-instructional strategy could enhance the percentage of assignment correctness of the second grade students with low achiev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6. The self-instructional strategy with intervention program had great social validity.
According to these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the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內容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內容目次 ………………………………………………………………………V
表目次 …………………………………………………………………… IX
圖目次 ………………………………………………………………… XIII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業低落學生的學習表徵與成因 ………………………9
第二節 專注力與學習的關聯性 …………………………………32
第三節 自我教導的理論發展與應用成效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9
第四節 研究設計 …………………………………………………74
第五節 研究程序 …………………………………………………8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功能性評量假設與驗證之結果分析 …………………101
第二節 自我教導策略增進學生專注行為成效之結果分析 …112
第三節 自我教導策略提升學生學業表現成效之結果分析 …127
第四節 社會效度分析 …………………………………………151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63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65
第三節 建議 ……………………………………………………166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169
二、 英文部分 ………………………………………………182
附 錄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189
附錄二 專家審核意見表 ………………………………………190
附錄三 研究工具內容效度審核專家名單 …………………191
附錄四 功能性評量晤談表 …………………………………192
附錄五 專注行為觀察記錄表 ………………………………194
附錄六 行為問題功能性評量直接觀察表(A-B-C) ………195
附錄七 問題行為動機量表 …………………………………196
附錄八 受試者增強物喜愛順序結果 ………………………199
附錄九 社會效度評量表 ……………………………………200
附錄十 行為問題功能性評量直接觀察表 …………………201
附錄十一 自我教導策略檢核表 ………………………………207
附錄十二 研究工具修正情形 …………………………………209
附錄十三 自我教導策略教學設計 ……………………………211
附錄十四 班級課表 ……………………………………………216
附錄十五 自我教導策略使用圖卡 ………………………………217
附錄十六 作業評量學習單 ………………………………………218
附錄十七 專心計分板 ……………………………………………219
附錄十八 自我教導策略實驗階段專注行為發生次數記錄表…220
附錄十九 作業完成度、正確度百分比記錄表 ………………222
附錄二十 功能性評量晤談表範例 ……………………………225
附錄二十一 問題行為動機量表範例 ……………………………227

一、中文部分
王乙婷(2003)。自我教導策略增進ADHD兒童持續性注意力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文科、吳勝儒、鄭翠娟、王志全、唐詠雯、王淑仙、唐紀絜、謝協君(譯)(2003)。單一受試者研究-在教育與臨床情境中的應用(原作者:S. B. Richards., R. L. Taylor, R. Ramasamy & R. Y. Richards)。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
王木榮(200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教中心-特教論文集9001。取自http://www.ntcu.edu.tw/spc/aspc/6_ebook/pdf/9001/7.pdf
王玉琳(2002)。自我教導策略、合作學習和增強系統合併使用對安置在融合教育情境中之輕度智障學生課室適應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王昭月、江慧齡、邱紹春、郭津均、蔡娟姿(譯)(1999)。障礙兒童的發展與學習(原作者:田中道治、清野茂博)。臺北市:心理。
王雅雯(2009)。電腦輔助教學對提升國小輕度智能障礙購物應用提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王碧暉(2004)。自我教導策略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行為問題與人際關係的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王瓊珠(2004)。學習障礙學生鑑定問題探討-以臺北市國小為例。國小特殊教育,37,39-46。
孔淑萱、吳訓生、胡永崇、洪雅惠、張世彗、梁碧明、詹士宜(譯)(2012)。
學習障礙與其他障礙之學習困難(原作者:J. W. Lerner & B. Johns)。臺北市:華騰文化。(原著出版年:2009)。
白雲霞(2012)。補習與教學型態對數學低成就生之文字題表現的影響。教育實踐與研究,25(2),1-33。
朱玉椿(2010)。自我教導策略對改善威廉氏症兒童課堂不專注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江素鳳(1997)。自我教導策略對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兒童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江淑怡(2009)。直接教學法對提升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乘法演算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江淑卿(1989)。自我教導訓練的不同策略對衝動型兒童之輔導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乙蘭(2006)。自我教導策略運用在情緒障礙學生降低攻擊行為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文琪(2005)。自我教導訓練方案對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工作社會技能訓練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李咏吟(2001)。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臺北市:心理。
李孟峰、連廷嘉(2010)。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歷程與成效之研究。 教育實踐與研究,23(1),115-144。
李香芬(2003)。國小智能障礙不專注行為功能評量與介入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素娟(2003)。功能性評量對多重障礙幼兒問題行為處理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李淑娟、保心怡、陳李綢(2006)。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國立空中大學,臺北縣。
李維(譯)(1998)。思維與語言(原作者:L. Vygotsky)。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62)。

吳武雄(2006)。協助低成就資優生突破困境。資優教育簡訊,32,1-4。
取自http://trcgt.ck.tp.edu.tw/publishupload/message/資優教育簡訊--32期.pdf
吳忠魁(2000)。專注力培養之道。臺北市:正展。
吳怡瑱(2011)。高職部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教導策略學習及搭公車訓練應用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縣。
吳培筠(2006)。自我教導策略教學對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數學加法學習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宋淑慧(1992)。多向度注意力測驗編制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宋淑慧(1994)。注意力異常與評量。高市鐸聲,4(2),21-26。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沈易達、林美玉、黃貞子、楊坤堂(2002)。學習障礙補救教學。臺北市:五南。
何英奇、毛國楠、張景媛、周文欽(2001)。學習輔導。臺北市:心理。
邢詩函(2013)。自我教導策略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收銀機操作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林小玲(2006)。數學創意遊戲教學對國小低成就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正文(1993)。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行為治療的輔導取向。臺北市:五南。
林世元(1997)。合作學習在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市。
林玉華 (1995)。自我教導策略對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童之教學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育毅、王明泉、唐榮昌(2008)。運用自我管理及家長參與對數學低成就學生是學家庭作業的完成率及正確性增進之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10,47-69。
林怡汎(2004)。自我教導策略對情緒障礙學生社會能力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林芳吟(2011)。圖示表徵結合自我教導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兩步驟文字題解題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佳惠(1999)。自我教導訓練團體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社會焦慮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林例蓉(2013)。觸覺數學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增進數學計算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宜親、宋玟欣、李冠慧、阮啟弘、柯華崴、洪蘭、曾志朗(2011)。以認知神經科學取向探討兒童注意力的發展和學習之關聯。教育心理學報,42(3),517 - 542。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林建平(2010)。低成就學童的家庭環境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新竹大學教育學報,27(1),93-124。
林惠芬(1997)。自我教導問-答閱讀策略對國中輕度智能不足學生閱讀理解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2,103-123。
林惠芬(2000)。問題行為動機量表之編製報告。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0,129-145。
林惠芬(2001)。功能性評量對智能障礙學生問題行為介入處理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85-105。
林曉芳(1999)。數學低成就國中生在代數概念學習之評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逸文(2002)。原住民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問題解題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寶貴、李旭原(2006)。特殊教育學名詞辭典。臺北市:五南。
周台傑(主編)(1992)。學習障礙者之評量:特殊兒童診斷手冊。彰化市:國立彰化特教中心。
邱琬婷(2002)。國民中學數學低成就與國文低成就學生數學解題歷程與錯誤類型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邱麗芬(2007)。國小二年級兒童注意力輔導方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邱麗榕(2005)。自我教導策略對視障生固著行為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胡永崇(2001)。如何因應學生的注意力缺陷。國教天地,146,3-11。
胡永崇(2005)。以教學反應(RTI)作為學習障礙學生鑑定標準之探討。屏師特殊教育,10,1-9。
胡桂琴(2009)。自我教導訓練對國中數學學習障礙學生一元一次方程式應用問題解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胡雅各(1993)。自我教導與配合輔助性教學提示之自我教導策略對重度智障者職業技能養成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洪惠萍(2007)。自我教導策略對低成就學童專注行為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洪榮照(1990)。自我教導訓練對減低國小學生數學焦慮之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洪榮照(1991)。以認知行為自我教導訓練改變兒童內在語言。國教輔導,31(2),20-26。
洪麗媖(2012)。影帶示範教學策略對國小普通班之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專注行為之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洪蘭(譯)(2001):發展的認知神經科學(原作者:M. H. Johnson)。臺北:信誼。(原著出版年:1997)。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臺北市:心理。
洪儷瑜(1998)。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臺北市:心理。
洪儷瑜(1999)。過動兒與學習障礙二者的關係。高雄縣過動學生輔導個案實力彙編。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洪儷瑜(2012)。由補救教學到三層級學習支援。教育研究月刊,221,13-23。
洪儷瑜(2012年10月24日)。國中小低成就學生學習診斷與評量影片。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OzgSXoznTo
施貴美(2000)。自我教導策略應用於數學低成就學童之補教教學研究-以二年級加減法文字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侯禎塘(200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教育與輔導。國教天地,146,12-18。
侯禎塘(2002)。情緒障礙的成因與行為處理。屏東特殊教育,3,25-33。
侯禎塘(2003)。特殊行為問題處理之個案研究—以自閉症兒童的攻擊行為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8,155-192。
施顯烇(1995)。嚴重行為問題的處理。臺北市:五南。
孫扶志(1995)。認知解題策略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童文字題解題能力之實驗研究。 測驗統計年刊,4,71-124。
孫珮嘉(2012)。自我教導策略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正負數加減運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唐淑華(2013年6月20日)。補救教學概論影片。取自http://www. youtube.
com/watch?v=NVrN5-MmtnI
郭生玉(1973)。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5,451-534。
郭宜芳(2010)。圖示-自我教導方案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餐飲製備技能與工作態度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教育部(2008)。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充要點。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弱勢學生實施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張正芬(1997)。自閉症兒童的行為輔導-功能性評量的應用。特殊教育季刊,65,1-7。
張世彗(1999)。學習障礙學生的教學與趨向。國小特殊教育,47,1-13。
張世彗(2006)。學習障礙導論。臺北市:五南。
張世彗(2007)。行為改變技術。臺北市:五南。
張世彗、藍瑋琛(2007)。特殊教育學生鑑定與評量。臺北市:心理。
張郁屏(2009)。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低成就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美華、簡瑞良(2010)。自我教導結合自我監控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口語干擾行為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1,117-147。
張春興(1987)。校園之聲。一九八六台灣教育批判。臺北:敦理出版社。
張淑滿(2001)。自我教導策略對國小智障兒童解決生活問題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景媛(2004)。學業低成就學生的教學策略。測驗與輔導,127,2598-2599。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1999)。國中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方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8-2614-H -017-011),未出版。
張競文(2006)。電腦輔助教學提昇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錢幣使用技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符理迅、林碧霞(2013)。華人課堂中的教與學 : 照顧個別學習需要。香港薄扶林道: 香港大學出版社。
莊雅茹(1998)。知覺、注意與學習。視聽教育雙月刊,40(3),1-8。
莊惠婷(2007)。自我教導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荒業行為及注意力處理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許永熹(2004)。低成就的動機因素及其輔導。測驗與輔導,127,2601-2603。
許菊芳(2008)。偷走孩子專注力的4大兇手。親子天下,2,134-143。
許靖如(2008)。自我教導策略對提升學習障礙兒童加減法文字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月英(2001)。提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國教輔導,41(2),21-26。
陳永程(2003)。功能性評量暨處理方案對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自傷行為介入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君如(2003)。國小學生注意力訓練方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宛妮(2012)。自我教導策略對國中伴隨注意力缺陷之學習障礙學生在持續注意力完成作業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東陞(1993)。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輔導。研習資訊,9(3),17-21。
陳美雯(2010)。注意力輔導方案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注意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庭妤(2012)。自我教導策略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荒業行為處理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素菁(2008)。直接教學結合自我教導策略對國小六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整數四則運算之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淑麗、洪儷瑜、曾世杰(2006)。原住民國語文低成就學童文化與經驗本位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師大學報,51(2),147-171。
陳淑麗、洪儷瑜、曾世杰(2007)。轉介前介入在學障鑑定之可行性研究:以原住民低成就國小學童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2),47-66。
陳淑麗、曾世杰、蔣汝梅(2012)。初級與次級國語文介入對弱勢低學力學校的成效研究:不同介入長度的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7(3),27-58。
陳湄涵(2009)。中國節慶故事融入讀者劇場對學習動機及口語能力之影
響:以臺北市某私立國小高年級英語低成就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碧萍(1997)。自我教導策略對國小學生完成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麗如(2006)。特殊兒童鑑定與評量。臺北市:心理。
梁雲霞(譯)(2003)。大腦知識與教學(原作者:E. Jensen)。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8)。
黃力貞(2008)。自我教導策略在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兒童學科作業完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小玲(2002)。注意力不足兒童多向度注意力訓練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黃世明(1998)。過動兒的認識與治療。特殊教育叢書(29),特殊教育研習成果彙編。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黃立賢(1996)。國小低成就學童的輔導策略。國教園地,57/58,52-56。
黃怡芬(2009)。多媒體教學對國語成就低落原住民兒童集中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美慧(2008)。自我教導策略對高職特教班學生工作社會技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淑琦心身診所(2006)。知識園地【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取自http://www.
psydr.com.tw/ cognition04.htm
黃惠玲、王雅琴、郭乃文、蔡淑貞(1994)。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在神經心理測驗上的表現。 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10(3), 157-164.
黃雅婷(2008)。提升高智商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表現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雅蘭(2002)。自我教導策略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加減法文字題解題能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瑞珍(1998)。資源教室的經營與管理。臺北市:心理。
黃瑞煥、詹馨(1982)。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輔導。南投: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黃慧真(譯)(1994)。認知過程的原理:補救與特殊教育上的運用(原作者:L. Mann& D. A. Sabatino)。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85)。
鈕文英(2001)。身心障礙行為問題處理-正向行為支持取向。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鈕文英、吳裕益(2011)。單一個案研究方法輿論文寫作。臺北市:洪葉文化。
傅秀媚(2011)。特殊教育導論。臺北:五南。
曾世杰、陳淑麗(2007)。注音補救教學對一年級低成就學童的教學成效實驗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3),53-77。
曾柏瑜(2008)。低成就學童的有效補救教學原則。台東特教,27,25-29。
曾柏瑜、陳淑麗(2010)。初任補救教學大專生的專業成長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1),39-61。
曾意玲(2009)。一位四年級教師協助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閩美(2009年8月31日)。低成就學生輔導技巧。取自ww.center.kl.edu.tw/
v7/edudata/course/4130/20090831-205058_低成就輔導技巧.ppt
詹前堂(2004)。自我教導訓練團體對「退縮–被拒絕」兒童 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楊坤堂(1997)。低成就學生的輔導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2),54-60。
楊坤堂(2002)。學習障礙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楊坤堂(2008)。情緒障礙與行為異常。臺北市:五南。
楊斯媛(2010)。多感官音樂學習活動之實施普通班自閉症學童持續性注意力與音樂行為改變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楊幸真(1992)。注意力與學習之相關探討。教師之友,33(4),28-30。
蓋折生(1997)。如何落實補救教學。師說,112,8-13。
廖鳳池(1987)。認知性自我管理團體諮商對師專生情緒適應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鳳池(1990)。認知治療理論與技術。臺北市:天馬。
蔡文標(2002a)。影響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成就的相關因素及直接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蔡文標(2002b)。學習障礙學生上課課堂不專注行為改變之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4),103-119。
蔡佩玲(2004)。自閉症學生固著行為之功能分析與介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蔡典謨(2003)。協助孩子反敗為勝-他不笨,為什麼表現不夠好?臺北:心理。
蔡典謨(2004)。資優低成就學生問題與輔導。取自http://irs.lib.ksu.edu.tw/
NKNUIR/handle/987654321/4454
蔡美華、李偉俊、王碧霞、莊勝發、劉斐文、許家吉、林巾凱、蔡文標(譯)
(1999)。單一受試者設計與分析(原作者:Curtis H.Krishef)。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1)。
蔡淑桂(1998)。建構式數學模式對數學學習障礙兒童解題能力及數學信念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雅琪(2005)。親子共讀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注意力行為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蔡錦沄(2008)。自我教導策略對輕度智能障礙兒童數學加減運算學習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明松(譯)(2008)。特殊學生之評量(原作者:Ronald L.Taylor)。臺北:五南。(原著出版年:2006)。
劉映伶(2012)。自我教導策略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門市服務清潔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劉經典(2005)。智能障礙成人固著行為的簡易功能分析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劉瑾珊(2007)。自我教導策略對輕度身心障礙者不當口語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劉瑾珊(2008)。自我教導策略於學習障礙學生分心行為之應用。教師之友,49(3),96-107。
劉慧鈴(2009)。充電卡策略增進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專注行為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薇琳(2012)。語音溝通板結合自我教導策略對多重障礙學生清潔技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鄭光明(2005)。多重障礙學生含手行為的功能分析與介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鄭燕心(2010)。自我教導策略對增進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專注行為及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麗玉(2009)。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蔣雅淳(2011)。自我教導策略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兒童衝動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鄧壽山(2008)。功能性評量對多重障礙學生上課干擾行為改善效果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盧宇香(2005)。合作學習與自我教導對聽覺障礙兒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蕭金土(1995)。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鑑定、學習問題診斷及學習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戴怡如(2010)。自我教導策略對數學學習障礙學生整數四則運算之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鍾儀潔、鈕文英(2004)。自閉症兒童固著行為的功能分析與介入成效之研究,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6,177-199。
簡吟文、孟瑛如(2009)。注意力訓練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在課堂學習時注意力影響之探討。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0,25-52。
藍瑋琛(1991)。自我教導法在啟智班數學教學上的應用。特教園丁,7(1),6-8。
二、英文部分
Agran, M., & Moore, S. C. (1994). How to teaching self instruction of job skil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he Mentally Retarded, 21, 273-281.
Agostino, A., Johnson, J., & Pascual-Leone, J. (2010). Executive functions underlying multiplicativereasoning: problem type matte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05(4), 286-305.
Barkley, R. A. (1990).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handbook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New York: Guildford.
Bender, N. N. (1975). Self-verbalization versus strategy training: The immediate effects of verbal self-instruction training on impulsive first grade children. Retrieved from database. (ED103874)
Bleuer, J. C. (1987). Counseling Underachievers: A Counselor’s Guide to Helping Students Improve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Retrieved from database. (ED286112)
Bost, L. W., & Riccomini, P. J. (2006). Effective Instruction An Inconspicuous Strategy for Dropout Prevention.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7(5), 301-311.
Colangelo, N, Keer, B., Christensen, p., & Maxey, J. (1993). A comparison of gifted underachiever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37, 155-160.
Cooper, J. O., Heron, T. E., & Heward, W. L. (2010).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3(1), 161-174. doi: 10.1901/jaba. 2010. 43-161.
Durand, V. M., & Crimmins, D. B. (1988). Identifying the variables maintaining self-injurious behavior.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18(1), 99-117.
Edgell, D., & Gaddes, W. (1994).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Brain Function: A Neuropsychological approach,(3rd ed).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Fan, J., Fossella, J. A., Summer, T., & Posner, M. I. (2003). Mapping the genetic variation of executiveattention onto brain activ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0, 7406-7411.
Feldman, M. A., Ducharme, J. M., & Case, L. (1999). Using self-instruction pictorial manuals to teach child-care skills to mothers with intellectual disbilities. Behavior Modification, 23(3), 480-497.
Fossella, J., Sommer T., Fan, J., Wu, Y., Swanson, J. M., Pfaff, D. W., & Posner, M. I. (2002). Assessing the molecular genetics of attention networks. BMC Neuroscience, 3, 14.
Graham, L., & Wong, B. Y. (1993). “Comparing Two Modes of Teaching a Question-Answering Strategy for Enhanc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Dissacitic and Self-Instructional Training.”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6, 270-279.
Horner, R. H., & Carr, E. C. (1996). Behavior Support for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Functional assessment and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anuscript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Hughes, C. A., & Korinck, L. (1991). Self-management for stud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in public school settings: A research review.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26(3), 271-291.
Hughes, C., Harmer, M. L., Killian, D. J., & Niarhos, F. (1995). The effects of multiple-exemplar self-instructional training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8(2), 201-218.
James, W. (2007).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Vols. 1, New York: Cosimo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890)
Johnson, L., graham, S., & Harris, K. R. (1997).The Effects of Goal Setting and Self-Instruction on Learning a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y A Study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0(1), 80-91.
Kamann, M. P., & Wong, B.Y. L. (1993). Inducing adaptive coping self-statements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rough self-instruction training.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6(9),630-638.
Kavale, K. A., Fuchs, D., Scruggs, T. E. (1994). Setting the record straight on learning disability and low achievement: Implications for policymaking.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9(2), 70-77.
Kazdin, Alan E. (2010). Single-Case Research Designs: Methods for Clinical and Applied Settings (2nd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endall, P. C., & Hollo, D. S. (1979).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ven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ocedur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Kirt, S.A., & Gallagher, J. A. (1989).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6th ed., p.186).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Press.
Klotz, M. B., & Canter, A. (2007). Response to intervention (RTI): A primer for parents. Bethesda, MD: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Retrieved July, 10, 2009.
Lerner, J. (1993). Learning Disabilities :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 6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Press.
Lerner, J. W. (2003). Learning disabilities (9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Press.
Lerner, J. W., & Johns, B. (2009).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lated mild disabilities: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new directions (11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Press.
Loera, P. A., & Meichenbaum, D. (1993).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of 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 to literacy training for deaf students.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38(2), 87-95.
Luria, A. R. (1961). The role of speech in regulation of normal and abnormal behavior. New York: Liveright Press.
Mathes, M. Y., & Bender, W. N. (1997). The effects of self-monitoring o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who are receiving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8(2), 121-128.
Mazzocco, M. M., & Kover, S. T. (2007). 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of executive function skill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math performance. Child Neuropsychology, 13(1), 18-45.
McCall, R. B., Evahn, C., & Kratzer, L. (1992). High school underachievers: What do they achieve as adult ? Newbury Park. CA: Sage.
Meichenbaum, D. H.(1977). 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New York: Plenum Press.
Meichenbaum, D. H., & Goodman, J. (1971). Training impulsive children to talk to themselves: A means of developing self-control.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77(2),115-126.
Mercer, C. D., & Mercer, A. R. (1998). Teach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problems. (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Merrill/ Prentice Hall.
Moore, L. A. W., & Sweeney, J. J. (1993).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rimary, activity and computer reinforcement on decreasing the off-task behavior of three special education popula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20(2), 132-144.
Ofiesh, N. (2006). Response to intervention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special learning disabilities: Why we nee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s as part of proces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3(7), 797-806.
O’ Neill, R. E., Horner, R. H., Albin, R. W., Sprague, J. R., Storey, K., & Newton, J. S. (1997). Functional assessment and program development for problem behavior. Boston : Books/Cole .
Peterson, J. S., & Colangelo, N. (1996). Gifted achievers and underachievers : A comparison of patterns found in school file.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4(4), 399-411.
Reynolds, C. (1985). Critical measurement issues in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18,451-475.
Reynolds, M., & Heistad, D. (1997). 20/20 analysis: Estimat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serving students at the margins. Exceptional Children, 63, 439-449.
Rhoades, G. F. (1982). The effects of stress inoculation and relative dogmatism upon anger management with forensic inpatie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8(12), 3694.
Rusch, F. R. (1988). Teaching a Student with Severe Handicaps to Self-Instruct: A Brief Repor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23(1), 51-58.
Rueda, M. R., Rothbart, M. K., McCandliss, B. D., Saccomanno, L., & Posner, M. I.
(2005). Training, maturation, and genetic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xecutive atten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2(41), 14931-14936.
Salend, S. J., Ellis, L. L., & Reynolds, C. J. (1989). Using self-instruction to teach vocational skills to individuals who are severely retard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24, 248-254.
Savage, R., Cornish, K., Manly, T., & Hollis, C. (2006). Cognitive processes in children's reading and attention: The role of working memory, divided attention, and response inhibi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7(3), 365-385.
Smith, T. E. C., Polloway, E.A., Patton, J. R., & Dowdy, C. A. (2001).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settings. Toronto, England: Prentice Hall Press.
Swanson, H. L. (2006). Cognitive processes that underlie mathematical precociousness in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93(3), 239-264.
Tawney, J. W., & Gast, D. L. (1984). Single subject research in special education.
Columbus, OH: Charles E. Merrill.
Van Luit, J.H., & Naglieri, J. A. (1999). Effectiveness of the MASTER program
for teaching special children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2(2), 98-107.
Wacker, D. P., & Greenebaum‚ F. T. (1984). Efficacy of a verbal training sequence on the sorting performance of moderately and severely mentally retarded adolesc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 88(6)‚ 653- 660.

Whitman, T. L. (1987). Self-instructi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mental retard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 92(2), 213-223.
Whitmore, J. R. (1980). Giftedness, Conflict, and Underachievement. Boston: Allyn and Bacon.
Wood, D.A., Rosenberg, M.S.,& Carran, D. T. (1993). The effects of tape-recorded self-instruction cues on the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6 (4) , 250- 258.
Wood, R. L. (1988). Attention Disorders in Brain Injury Rehabilitation.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1( 6), 327-332.
Yarbrough, J. L., & Thompson, C. L. (2002). Using single-participant research to assess counseling approaches on children's off-task behavior.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5(5), 308-31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瓊珠(2004)。學習障礙學生鑑定問題探討-以臺北市國小為例。國小特殊教育,37,39-46。
2. 王瓊珠(2004)。學習障礙學生鑑定問題探討-以臺北市國小為例。國小特殊教育,37,39-46。
3. 白雲霞(2012)。補習與教學型態對數學低成就生之文字題表現的影響。教育實踐與研究,25(2),1-33。
4. 白雲霞(2012)。補習與教學型態對數學低成就生之文字題表現的影響。教育實踐與研究,25(2),1-33。
5. 李孟峰、連廷嘉(2010)。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歷程與成效之研究。 教育實踐與研究,23(1),115-144。
6. 李孟峰、連廷嘉(2010)。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歷程與成效之研究。 教育實踐與研究,23(1),115-144。
7. 宋淑慧(1994)。注意力異常與評量。高市鐸聲,4(2),21-26。
8. 宋淑慧(1994)。注意力異常與評量。高市鐸聲,4(2),21-26。
9. 林惠芬(1997)。自我教導問-答閱讀策略對國中輕度智能不足學生閱讀理解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2,103-123。
10. 林惠芬(1997)。自我教導問-答閱讀策略對國中輕度智能不足學生閱讀理解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2,103-123。
11. 林惠芬(2000)。問題行為動機量表之編製報告。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0,129-145。
12. 林惠芬(2000)。問題行為動機量表之編製報告。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0,129-145。
13. 林惠芬(2001)。功能性評量對智能障礙學生問題行為介入處理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85-105。
14. 林惠芬(2001)。功能性評量對智能障礙學生問題行為介入處理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85-105。
15. 胡永崇(2001)。如何因應學生的注意力缺陷。國教天地,14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