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8 06: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簡湛竹
論文名稱:雍正朝邊臣疆吏之比較分析研究──以年羹堯及鄂爾泰為核心
指導教授:李卓穎李卓穎引用關係莊吉發莊吉發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2
中文關鍵詞:雍正年羹堯鄂爾泰邊臣疆吏君臣一體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00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雍正皇帝治理邊疆,與盛清其他的皇帝有很大的不同。相較於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頻繁地巡幸邊疆,雍正皇帝則透過幹練的邊臣疆吏將邊疆治理妥當。在雍正朝的邊臣疆吏中,最具代表性者即為年羹堯及鄂爾泰。
年羹堯在雍正皇帝即位前,便在當時的雍親王邸辦事。雍正皇帝即位後,任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為清帝國平定了羅卜藏丹津的威脅。作為軍事將領,年羹堯具備進步的戰術思想,並能靈活運用熱兵器,很快便取得戰場的主動權,進而克敵致勝。作為臣子,雍正皇帝也與年羹堯曾有一段情意綿長的君臣關係。然而,年羹堯居官為人並不謹慎,有許多不法的事蹟,也得罪許多人。在雍正二年十一月的陛見中,年羹堯的言行引起了雍正皇帝的懷疑,進而調查出年羹堯的諸多罪狀。最終,年羹堯雖立過大功,仍遭雍正皇帝以九十二條罪狀賜死。
鄂爾泰則在雍正皇帝即位以前,與當時的雍親王並無往來。雍正皇帝即位後,授鄂爾泰為江蘇布政使,再派鄂爾泰至雲貴地區任總督。鄂爾泰在雲貴總督任上,成功推行了改土歸流,使原先由土司割據的廣大苗疆納入了清帝國的管轄。不但安定了地方治安,也增加財政收入。而雍正皇帝與鄂爾泰間,也逐漸發展出親密且互動良好的君臣關係。鄂爾泰在公務上立下大功,又能與皇帝密切配合。成為雍正皇帝眼中的「第一好大臣」,鄂爾泰死後,亦得到配享太廟的榮耀。
雍正皇帝對於邊臣疆吏的期待,除了興利除弊以外,便在於君臣一體。倘若邊臣疆吏未能做到君臣一體,即是對皇權的侵害。這樣君臣一體的關係,是雍正皇帝在位期間所極力追求的目標,也是雍正皇帝得以將皇權發展至極致,而順利統治整個清帝國廣大幅員的關鍵。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與文獻探討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19
第二章 年羹堯的政策執行和君臣關係 23
第一節 年羹堯傳略 23
第二節 年羹堯的才幹與貢獻 36
第三節 雍正皇帝與年羹堯間的君臣關係 43
第四節 年羹堯之「九十二條罪狀」探討 71
第三章 鄂爾泰的政策執行和君臣關係 79
第一節 鄂爾泰傳略 79
第二節 鄂爾泰赴任前的雲貴高原 87
第三節 鄂爾泰在西南地區的政策與執行 93
第四節 雍正皇帝與鄂爾泰間的君臣關係 111
第四章 綜合比較與討論 121
第一節 雍正皇帝對邊臣疆吏的期待 121
第二節 年羹堯與鄂爾泰之比較分析 125
第三節 從筆記小說看年羹堯與鄂爾泰之民間形象 127
第五章 結論 135
徵引書目 139
附錄 139



圖次

圖一:硃批修正稿 9
圖二:《宮中檔雍正朝奏摺》中所收錄之硃批修正稿 10
圖三:字體工整的奏摺修正稿 11
圖四:「圖三」修正稿之原件影印本 12
圖五:年羹堯滿文奏摺(局部) 13
圖六:「阿達哈哈番」之滿文寫法。 31
圖七:「阿思哈尼哈番」之滿文寫法。 32
圖八:「精奇尼哈番」之滿文寫法。 34
圖九:「改土歸流」之滿文寫法 94



表次

表一:年羹堯生平年表 24
表二:年羹堯受賞簡表 46
表三:鄂爾泰生平年表 80
表四:雍正年間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州縣以上之土司改土歸流列表 106

(一)檔案資料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大清世宗憲皇帝滿文實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檔案史料匯編》,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年。
《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康熙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1977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1980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年羹堯奏摺專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年。
故宮博物院輯,《文獻叢編》,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3年。
吳豐培編,《清季籌藏奏牘》,臺北:學海出版社,1970年。
吳豐培編,《清代藏事奏牘》,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內閣六科史書‧吏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2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內閣六科史書‧戶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7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貴州省檔案館編,《清代前期苗民起義檔案史料匯編》(上中下三冊),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年。


(二)官書典籍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起居注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
《大清十朝聖訓》,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9年。
《清朝通志》,臺北:新興書局,民1963年。
《清國史》,嘉業堂鈔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
崑岡等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啟文出版社,1963年。
李桓,《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徐家幹,《苗疆聞見錄》,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李雲麟,《西陲事略》,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和寧,《衛藏通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吳豐培整理,《西藏志》,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
靖道謨撰,《貴州通志》收於《中國省志彙編(八)》,臺北:華文書局,1967年。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大理白族自治州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陳棠,《清史列傳》,臺北:中華書局,1962 年。
陳觀潯,《西藏志》,成都:巴蜀書社,1986 年。
雲南省普洱哈尼彝族自治縣地方志編輯委員會編,《普洱哈尼彝族自治縣志》,鄭州:三聯書店,1993年。
張其勤原稿,吳豐培增輯,《清代藏事輯要》,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蔣良麒原纂、王先謙改修,《十二朝東華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
《雍正硃批諭旨》,臺北:文源書局,1965年。

(三)專書著作
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
莊吉發,《清代史料論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莊吉發,《清代奏摺制度》,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9年。
莊吉發,《清史拾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莊吉發,《清世宗與賦役制度的改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莊吉發,《雍正事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年。
莊吉發校注,《謝遂《職貢圖》滿文圖說校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年。
楊啟樵,《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香港:三聯書店,1981年。
楊啟樵,《揭開雍正皇帝隱秘的面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張中奎,《改土歸流與苗疆再造─清代『新疆六廳』的王化進程及其社會文化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編,《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
季永海、李盤勝、謝志寧翻譯點校,《年羹堯滿漢奏摺譯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陳捷先,《雍正寫真》,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1年。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馮爾康,《雍正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張羽新,《清政府與喇嘛教》,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馬汝珩、成崇德主編,《清代的邊疆開發》,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馬汝珩、馬大正主編,《清代的邊疆政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4年。
曹婉如等編,《中國古代地圖集:清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魏秀梅,《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譚其驤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
何耀華,《中國西南歷史民族學論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李世愉,《略論土司制度與改土歸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雲南省編輯委員會編,《納西族社會歷史調查》,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
鄂容安等撰、李致忠點校,《鄂爾泰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黃涤明著,《黔貴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香出版社,2002年。
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
藍勇,《西南歷史文化地理》,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劉盛佳等編,《中國地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7年。
劉鴻喜,《中國地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4年。
龍中,《雲南民族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
清史圖典編輯委員會:《清史圖典‧雍正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Rowe, William T., China’s last empire : the great Qing.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Hummel, Arthur W.,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Washington, D. C. : Library of Congress, 1943.

(四)期刊論文
莊吉發,〈清初諸帝的北巡及其政治活動〉,收錄於《清史論集(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頁235-275。
莊吉發,〈宵旰勤政──清世宗雍正皇帝的歷史地位〉,收錄於《清史論集(十六)》,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頁83-104。
莊吉發,〈天高皇帝遠──清朝西陲的邊臣疆吏〉,《邊臣與疆吏》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頁62-85。
陳捷先,〈雍正初年清世宗與年羹堯之君臣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1978年,第5期,頁105-119。
陳捷先,〈雍正初年(元年-三年)整頓吏治浪潮下的犧牲品──年羹堯〉,《史苑》,臺北:輔仁大學歷史系學會文書組,1979年,第31期,頁26-35。
陳捷先,〈年羹堯死因探微〉,《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1975年,第2期,頁109-121。
金承藝,〈從「永憲錄」來討論年羹堯的年歲〉,《故宮季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年,第10卷第1期,頁7-22。
黃小平,〈鄂爾泰與雲貴的苗疆經營〉,《大陸雜誌》,臺北:大陸雜誌社,1977年,第55卷第3期,頁19-45。
莊吉發,〈從鄂爾泰已錄奏摺談「硃批諭旨」的刪改〉,《故宮季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年,第10卷第2期,頁21-44。
成崇德,〈論清代前期的西部邊疆開發〉,《清史研究》,2001年,第4期。
馬汝珩、趙雲田,〈清代民族政策簡論〉,《清史研究》,1991年,第1期。
歐立德(Mark C. Elliott),〈滿文檔案與新清史〉,《故宮學術季刊》,2006年,第24卷第2期。
王文成,〈土流並治在近代雲南邊疆的全面確立〉,《雲南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王纓,〈鄂爾泰與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清史研究》,1995年第2期。
尤中,〈清朝對西南民族地區的設治和經營〉,《雲南社會科學》,1993年第3期。
史繼忠,〈略論土司制度的演變〉,《貴州文史叢刊》,1986年第4期。
余宏模,〈試論清代雍正時期貴州的改土歸流〉,《貴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余宏模,〈試論清朝前期貴州的土司制度〉,《貴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范同壽,〈清代前期治黔述論〉,《清史研究》,1993年第1期。
徐新建,〈從邊疆到腹地:中國多元民族不同類型──兼論「多元一體」格局〉,《廣西民族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3卷第6期。
溫春來、黃國信,〈改土歸流與地方社會權力結構的演變—以貴州西北部地區為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年6月第76本(二)。
張博泉,〈試論我國歷代疆域的構成與歷代邊疆政策的依據〉,《中國邊疆史研究論集》,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
程昭星,〈試論清代中央政權對西南民族地區實行的政治改革及其意義〉,《貴州社會科學》,貴陽:貴州新華印刷廠,1991年第12期。
劉本軍,〈鄂爾泰改土歸流的善後措施〉,《雲南社會科學》,1999年第6期。
董守義,〈清末改土歸流決策論〉,《史學集刊》,1992年第1期。
龔蔭,〈土司制度的作用與流弊〉,《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9年第2期。

(五)學位論文
游佳瑞,〈清嘉道時期西陲邊臣疆吏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袁公瑜,〈雍正帝統治術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梁志源,〈清代中期苗漢關係之研究──以川楚雲貴地區為例(1723~185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魯珊,〈清代西南地區瘴氣問題研究──以雲貴為中心〉,臺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邱麗娟:〈清代雲南銅礦的經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1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捷先,〈雍正初年清世宗與年羹堯之君臣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1978年,第5期,頁105-119。
2. 陳捷先,〈雍正初年清世宗與年羹堯之君臣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1978年,第5期,頁105-119。
3. 陳捷先,〈年羹堯死因探微〉,《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1975年,第2期,頁109-121。
4. 陳捷先,〈年羹堯死因探微〉,《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1975年,第2期,頁109-121。
5. 金承藝,〈從「永憲錄」來討論年羹堯的年歲〉,《故宮季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年,第10卷第1期,頁7-22。
6. 金承藝,〈從「永憲錄」來討論年羹堯的年歲〉,《故宮季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年,第10卷第1期,頁7-22。
7. 黃小平,〈鄂爾泰與雲貴的苗疆經營〉,《大陸雜誌》,臺北:大陸雜誌社,1977年,第55卷第3期,頁19-45。
8. 黃小平,〈鄂爾泰與雲貴的苗疆經營〉,《大陸雜誌》,臺北:大陸雜誌社,1977年,第55卷第3期,頁19-45。
9. 莊吉發,〈從鄂爾泰已錄奏摺談「硃批諭旨」的刪改〉,《故宮季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年,第10卷第2期,頁21-44。
10. 莊吉發,〈從鄂爾泰已錄奏摺談「硃批諭旨」的刪改〉,《故宮季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年,第10卷第2期,頁21-44。
11. 歐立德(Mark C. Elliott),〈滿文檔案與新清史〉,《故宮學術季刊》,2006年,第24卷第2期。
12. 歐立德(Mark C. Elliott),〈滿文檔案與新清史〉,《故宮學術季刊》,2006年,第24卷第2期。
13. 溫春來、黃國信,〈改土歸流與地方社會權力結構的演變—以貴州西北部地區為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年6月第76本(二)。
14. 溫春來、黃國信,〈改土歸流與地方社會權力結構的演變—以貴州西北部地區為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年6月第76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