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日吟(2011)。臺灣意識與歷史教育的變遷(1945-2011)(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臺中市。王正松、王建興(2010)。媒體傳播效應、身體意象與運動參與程度之關係研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7,31-47。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2002)。現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臺北市:學富文化。
安碧芸、駱碧蓮(2009)。棒球不能承受之重:2008奧運棒球賽國族意識報導分析,《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新竹,2009,7-13。
吳世政(2005)。台灣棒球場域的文化空間論述-一個運動地理學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高雄市。吳俊緯、洪煌佳(2011)。大眾傳播媒體對當前羽球運動發展的影響。休閒運動健康評論,2(2),11-18。宋華敏(2012)。苦難、勞動、關係的建構:北台灣客庄婦女的生命敘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新竹市。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臺北市:五南。
林信男(2009)。從語藝觀點看「慾照事件」的媒體角色與新聞敘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研究所,臺北市。林琪雯(1995)。運動與政權維繫:解讀戰後台灣棒球發展史(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北市。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施致平(2000)。媒體與運動商業化互動關係之研究。體育學報,28,87-100。洪連成、周德賢(2006)。淺論我國棒球運動發展取向。大漢學報,21,211-221。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頁142-144、148、150-152、157)。臺北市:巨流。
凌育傑(2010)。台灣主要報紙運動新聞中台語使用之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碩士班,桃園縣。殷美香(2009)。棒球論述中的國族意識——以1998年至2008年國際賽事報導為分析對象(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新北市。張力可(2000)。全球化/在地化的辯證-九○年代台灣棒球場域的認同動態。臺灣社會研究,38,245-286。張孝銘(1998)。論現代運動中之意識型態。中華體育季刊,12(2),26-33。莊珮琪(2010)。運動文化與傳播媒介。身體文化學報,11,43-57。莫季雍(2003)。運動、傳播媒體與産業。運動管理,4,4-15。
郭振生(2009)。「國球」人口學:台、美、日棒球員數量與流動機會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新北市。陳子軒(2008)。公共電視運動轉播與國族認同建構-以公視王建民經驗與CBC的【Hockey Night 0in Canada】為例。新聞學研究,96,213-259。陳怡誠、魏志德、張宏源、許瓊云(2004)。臺灣主要綜合性報紙對釜山亞運報導內容之研究。北體學報,12,273-287。
陳美珍(2011)。高齡學習者老化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碩士班,臺北市。陳楚安、侯致遠(2009)。2007世界杯棒球賽報導花式標題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論叢,19(3),35-53。黃志成、李翔群、王傑賢、黃中興(2011)。楊淑君事件新聞媒體敘事分析。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1(2),10-16。
黃東治(2006)。運動文化與國家認同初探。載於施正鋒(主編),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 (頁28)。臺北市:文建會暨臺灣國際研究學會。
黃蕙娟、羅憲元(2003)。運動產業中媒體角色之初探。中華體育季刊,17(4),8-16。溫子欣(2009)。成功校長領導行為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廖清海(1995)。台灣報紙職業棒球新聞報導內容分析。中華民國體育學報,20,135-146。滿志剛(2011)。中國現代民族主義與台灣主體意識(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臺北市。劉昌德(1998)。媒體在運動商品化過程中的角色。臺灣社會研究,32,215-247。蔡岱亨(2003)。台灣職業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班,屏東縣。蔡政益(2009)。屬於「我們的」聯盟—從亞洲職棒大賽看大聯盟全球化下的亞洲區域整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嘉義縣。謝仕淵(2002)。殖民主義與體育日治前期(1895-1922)臺灣公學校體操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桃園縣。謝仕淵(2010)。帝國的體育運動與殖民地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棒球運動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臺北市。謝仕淵(2012)。日治時期台灣棒球口述訪談。臺南市:臺灣歷史博物館。
謝仕淵、謝佳芬(2003)。台灣棒球一百年。臺北市:果實。
謝佳芬(2005)。台灣棒球運動之研究(1920~1945年)(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桃園縣。羅德興、王明雯 (2012)。從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看質性研究的效度。中華科技大學學報,53,105-122。Fisher, W. R. (1984). Narration as a Human Communication Paradigm: The Case of Public Moral Argument.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1(1), 1-22.
Fisher, W. R. (1987). Human communication as narration: Toward a philosophy of reason, value, and action. Columbia, S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Foss, S.K. (1996). 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2rd ed).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Inc.
Lincoln, & Guba. (1985). Natualistic inquiuiry.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Inc.
Rowland, R. (2005).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In Kuypers, A. J. (Eds.), The Art of Rhetorical Criticism (pp.131-161). Boston, MA: Allyn & Bacon.
Rybacki, K.C., & Rybacki, D.J. (1991). Communication Criticism: Approaches and Genres. Belmont, CA: Wadsw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