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
王俊秀、葉俊榮 (2000) 永續台灣向前指。台北:詹氏書局。
王從恕 (2001a) 生命中心倫理學說概要。科學教育月刊 240:14-20。王從恕 (2001b) 西方環境倫理概要。科學教育月刊 241:26-34。王從恕 (2001c) 歐美兩地環境倫理發展過程之比較。科學教育月刊 242:28-35。王從恕 (2001d) 東方文明中的環境倫理信念概要。 中華民國90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p.:491-495。
王從恕 (2006) 永續發展之意義與其倫理基礎之探討。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環境價值與倫理課程網頁。
丘昌泰 (1995) 比較公共政策:研究方法論的檢討與展望。空大行政學報 4:1-20。呂應鐘、吳岩 (2000) 科幻文學概論。五南出版社。
李依倩 (2009) 心智擴張、真實內爆:科幻電影中對虛擬實境的期待與憂懼。資訊社會研究 16:161-197。李俠、邢潤川 (2003) 論科學主義與現代性認同的危機。東南學術 4:145-156。
李逆熵 (1998) 科幻中的科學─科學與科幻專輯。科學月刊 29(2):101-106。李曉江、鄒成效 (2011) 西方環境倫理三種論證途徑。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1-5。
李謙、彭傑 (2009) 教育社會學重要人物思想既理論要義(上)。 教育趨勢導報 34: 109。
於幼華 (2005) 台灣環境議題特論。五南出版 pp.75。
林火旺 (1997) 倫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林武佐 (2009) 全人素養講座─哲學、電影與人生(一)。2009年10月26日,中臺科技大。
金濤 (1998) 科幻的科普功能─科學與科幻專輯。科學月刊 29(2):pp.110。姜善鑫、盧光輝 (2009) 科學月刊 20(12):134-137。
柳祖濤、駱俊華 (2010) 科幻電影中關于人類環境保護的警示。電影文學 7:153-154。
紀舜傑、呂炳寬 (2003) 從比較觀點看台灣與美國之人權教育。教育研究月刊 110:127。胡藹若 (2007) 人權理念之研究。復興崗學報 90:297-322。孫復威 (2010) 大學就讀生觀看軍事科幻電影之動機、人格特質與行為之研究。政治作戰學院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時序東 (1993) 美國通俗科幻電影劇情之研究-結構主義神話分析之應用。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張文聰 (2004) 科幻電影的科技資本主義寓言。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藝術學院。張正鈾 (1997) 科技意識─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科技進步與對策 14(1):7-8。
張明貴 (1989) 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中國人權協會編,人權顯影,台北:中國人權協會,頁59-61。
張倩 (2010) 以The man from earth為例分析科幻电影的“軟件”。電影文學 19:97-98。
許瓊文 (2006) 科幻電影之科技價值觀分析研究。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許麗雪 (2004) 機器裡的靈魂:當代科幻電影裡的「機器/人」。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陳光耀 (1975) 世界人口現勢。科學月刊 62:2-10。陳秋涵 (2003) 1989~2003年異次元空間在科幻電影上之表現探討。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陳麥秋、彭春華 (2008) 科幻片與科技文明-以《銀翼殺手》與《黑客帝國》為例。欽州學院學報,第23卷1期。
陳逸平 (2005) 科幻電影的未來學意涵。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系碩士論文。佛光大學陳嵩季 (2004) 應用類型媒材激發創意的方法研究-以科幻電影為例。應用藝術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陳慈美 (2008) 生命教育的深度逆轉-環境倫理全民通識教育運動。看守台灣 10(3):4-11。
陳馳 (2004) 人權思想的哲學基礎及其歷史解讀。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1(6): 35-42。
黃海 (1998) 科幻的科學預言─科學與科幻專輯。科學月刊 29(2):113-117。黃朝恩 (1989) 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環境教育 2:26-32。
黃綉閔 (2006) 科幻電影中海德格爾之科技本質分析。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楊字民 (2007) 道具演繹:科幻電影與新產品設計的關係研究。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楊冠政 (1995a) 環境價值教育的理論基礎。環境教育季刊 8:3-14。
楊冠政 (1995b) 尊重自然-Taylor的環境倫理學說及其應用。環境教育季刊 25:1-18。
楊冠政 (1996a) 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季刊 28:7-20。
楊冠政 (1996b) 人類類中心主義。環境教育季刊 28:33-48。
楊冠政 (1996c) 生命中心倫理。環境教育季刊 29:17-30。
楊冠政 (1996d) 生態中心倫理。環境教育季刊 30:15-30。
楊冠政 (2002) 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 創刊號 pp.11。楊深坑、洪如玉 (2004) 生態中心論的哲學解析及其在生態教育學建構上的蘊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報49(2):1-18。
葉李華 (1998) 開宗明義論科幻。科學月刊29(2):99-100。葉李華 (2004) 代序:科幻究竟有什麼用?科幻研究學術論文集,新竹:交大出版。pp.1-5。
鄭先祐 (1994a) 人類生態與社會文明。幼獅文化。
鄭先祐 (1994b) 生態主張的困境與出路。思與言 32(4):27-49。鄭先祐 (1995) 評論「台灣的環境危機與展望」。於:尤清(主編)人口、社會產經與環境。前衛出版社。pp.172。
鄭先祐 (1997) 永續之道—社會樸素運動。環耕 (ProEco) 9:42-48。
鄭先祐 (2000) 新世紀的綠色思潮-文明擴張下的台灣。現代學術研究,專刊10,pp.79-129,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鄭健 (2008) 被異化的科學 —西方科學的限度與反省。新紀元 71:54-59。
鄭培凱 (1996) 通識教育3(4):81-96。
蕭正夫 (1975) 人口的歷史。科學月刊 62:44-47。
錢永祥 (2002)《動物保護運動的三層意義:道德、政治、與社會(中譯本序)》,馬克貝考夫原著、錢永祥、彭淮棟、陳真譯編,《動物權與動物福利小百科》,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戴柔秀 (1998) 虛擬未來──科幻電影之敘事分析。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謝文郁 (2002) 科學主義、信仰、科學發展。
簡成熙 (2007) 你不能不看的科幻電影-以外星人相關電影為例。中等教育 58(4): 172-189。
簡成熙 (2010) 電影與人生。台北:心理出版社,pp.3-31。
魏屹東 (2007) 科學主義的實質與其表現形式。自然辨證法通訊 29(1):10-15。
蘇逸平 (2003) 延伸無限的視覺饗宴。科幻總動員 3:140。
二、 西文部分
Angeles, P. A. (1992) The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Limited.
Des Jardins, J. R. (1993) Environmental Ethics–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Diamond, J. M. (2005) 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Viking Press.
Friedman, T. L. ( 2008) Hot Flat and CrowDed : How We Need A Green Revolution --And How It Can Renew America,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Hazeltine, B. & Bull, C. (1999) Appropriate technology: Tools, choices, and implications,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Jeryan, C. B. (1994)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Cunningham, W. P.et al., eds, Environmental Encyclopedia, London, Gale Research Inc., pp.290-291.
King, G. & Krzywinska, T. (2000) Sinence Fiction Cinema-From Outerspace to Cyberspace, Great Britain, Wallflower Press.
Kurzweil, R. (2005) The Singularity is Near, Viking Press.
Lepold, A. (1949) A Sand County Almanac Publish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aess, A. (1974 ) The Shallow and the Deep, Long-Range Ecology Movement'Inquiry 16: 95-100
Norton, B. G. (1998)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Weak anthropocentrism, (Botzler,R. G. ed)., Environmental Ethics., McGraw-Hill, pp. 313-315。
Postman, N. (1993)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Rokeach, M. (1971) Long-range experimental modification of values,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merican Psychologist. 26:453-459.
Rowe, J. S. (1988) Technology and Ecology, Essay in Ecology, NeWest Books, Edmonton, pp.63-70.Seubold, G. (1993) Heidegger analyze the new era technology.
Shermerr, M. (1998) The Shamans of Scientism. Scientific American. 86(6):35.
Sorell, T. (1991) Scientism, Philosophy and the infatuation with science. London an New York Routledge.
Stenmark, M. (2001). Scientism: science, ethics and religion. Ashgate Publishing.
Suvin, D. (1979) Metamorphoses of Science Fiction:on the poetics and history of a literary genr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Turner, G. (2002) Film as Social Practice. Routledge Press.
Taylor P. (1986) Biocentric Egalitarianism.in L. P. Pojman (eds) (1994)Environmental Ethics.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Inc.
White, L. T. Jr. (1967)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 Crisis,(Pojman, L. P. ed.), Environmental Ethics,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pp.9-14.
Wicklein, R. C. (2001) 50th Yearbook Appropriate Technolo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 Council on Technology Teacher Education, Glencoe/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