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念國(2011)。讓青春的生命有愛- 青少年志工的服務持續因素研究。私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臺北市:洪葉文化。
方能御譯(1993)。George F. McLean &; Richard T. Knowles編。道德發展心理學。臺北市:臺灣商務。
何亞竹(2012)。大學國際志工服務隊團隊發展之研究-以北區三個教育服務國際志工服務隊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臺北市:五南。
李郁文(1998)。團體動力學。臺北市:桂冠。
李琪明、林佳範、吳翠珍、張子超、李明憲、陳瓊花(2010)。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中心議題壹「現代公民素養培育」議題研析暨全民論壇活動結案報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Michael Quinn Pattion著。質性研究與評鑑。嘉義:濤石文化。
吳清山、王如哲、陳清溪主編(2012)。各國中等教育制度。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吳清偉(2007)。花蓮高農推動服務學習方案之議題、驅力及阻礙分析:利害關係人觀點。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呂勝瑛(1984)。團體的過程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沈慧聲(譯)(1998)。Joseph A. DeVito著。人際傳播。臺北市:揚智文化。
林至善、林勝義、陳金貴、陸宛蘋、曾華源、劉正鳴、賴兩陽、闕漢中著(2002)。中等學校服務學習實用手冊。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東泰(2008)。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師大書苑。
林佩縈(2009)重新感受自己的心、從心看見對方的新-研究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多元文化觀點轉換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洪泉湖(2011)。公民、公民教育與公民素養。通識在線,33,14。
洪泉湖(2008)。從多元文化教育談公民素養。教師天地,157,34-39。洪萍如(2011)。和氣大愛傳光人服務學習與生命意義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郝俊芝(2006)。高中生志工參與養護中心老人服務學習歷程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莊富源(2013)。建構與釋意:大學生公民素養內涵探析。教育研究月刊,227,75-87。徐明(2003)。關懷倫理作為現代公民道德基礎之研究-深入多元領域民間團體志工的服務人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高慶賢(2002)。青少年參與服務學習現況與學習成效評估-以北市高中、職為例。私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許小薇(2008)。花蓮女中根與芽服務學習計畫的實施與評量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教育部(2009)。98學年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服務學習創意競賽成果彙編。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99學年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服務學習創意競賽成果彙編。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100學年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服務學習創意競賽成果彙編。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大專校院服務學習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臺北:教育部。
張宏文、邱文芳(1996)。實用人際關係學。臺北市:商鼎文化。
張茂桂(2011)。審思高中公民養成教育的變革與兩難。通識在線,37,6-8。張秀雄主編,紀博棟、黃國峰等著(2004)。新世紀公民教育的發展與挑戰。臺北:師大書苑。
張雪梅、陳金貴(2008)。服務學習永續發展的新思維。學生事務,47(3.4),70-82。陳彥杏(2010)。高中美容科專業課程-服務學習方案試探。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國家教育研究院11(2011)。100年品德教育推廣與深耕學校分享暨種子團對培訓活動研習資料。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陳枝烈(2008)。James A. Banks &; Cherry A. McGee。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臺北市:心理。
陳誼潔(2008)。台北縣服務學習績優學校課程設計與推動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瑜芳(2008)。大手攜小手‧讓愛跟著走~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玉(2001)。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具體實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20-42。黃玉總校閱、徐明、楊昌裕、劉杏元、劉若蘭、林至善、楊仕裕、葉祥洵、邱筱琪(2008)。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洪葉。
黃政傑(1998)。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聖峰, 鍾靑萍(譯)(2011)。Asher Ben-Arieh, Ivar Frønes著。兒少福祉指標:多元文化觀點下的理論與實踐。臺中市:內政部兒童局。
鈕則誠(2004)。護理生命教育:關懷取向=Life education for nursing:caring approach。臺北市:揚智文化。
楊上萱(2012)。影響大學生服務學習課程學習成果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國立臺灣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楊昌裕(2004)。實踐社會正義與關懷倫理的服務學習。學生事務,43(2),8-21。
楊惠婷(2003)影響高中職在學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北市明倫高中與大安高工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鄭佩芬(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臺北市:揚智文化。
潘正德(1999)。團體動力學。臺北市:心理。
歐鎮寬(2003)。臺北市公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學生服務學習的參與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黎俊雄(2010)。志願服務參與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以新北市莊敬高職志工服務隊為例。私立亞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簡成熙(2005)。教育哲學概論-當分析哲學遇上女性主義。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昌達(2011)。生命教育國際志工服務學習方案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蕭揚基(2004)。形塑現代公民。新北市:韋伯文化。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10)。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台北市:高等教育。
蘇玟慈(2011)。高職學生參與志願服務之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對工作滿足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商務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鐘宜興主編(2004)。各國中等教育。高雄:復文。
嚴秋蓮(2012)。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與公民素養影響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嚴秋蓮(2005)。從「服務學習」看杜威的「做中學」。學生事務,44(1),35-41貳﹑西文部分
Banks, J. A. (2006). Race, culture, and education : the selected works of James A. Banks London. New York : Rout ledge.
Berg, B. L. (2009).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7th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Berry, M. (2011).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adventure education. In M. Berry &; C. Hudgson (Eds.), Adventure education (pp. 63-83). New York: Rout ledge.
Boyle-Baise, M. (2002). Multicultural service learning: educating teachers in diverse communiti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utin, D. W. (2005).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ritical issues and direction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Cress, C. M., Collier, P. J., Reitenauer, V. L., &; Associates. (2005). Learning through serving - A student guidebook for servicing-learn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s. Sterling, VA: Stylus.
Claus, J. &; Ogden, C. (1999). Service learning for youth empowerment and social change.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Eyler, J., &; Giles, D. E.(1999). Where is learning in service-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ay, G. (2010).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Goldstein, T. (2003).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 multilingual school: Choices, Risks, and Dilemmas.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Jacoby, B., &; Associates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rmensky, K. L. (2009). Service-learning for diverse communities : critical pedagogy and mentori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Charlotte: Information Age Pub.
Panicucci, P. (2007). Cornerstones of adventure education. In D. Prouty、J. Panicucci &; R. Collinson (Eds), Advanture education(pp.33-48). 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
Stanton, T. K., Giles Jr. D. E., &; Cruz, N. I. (1999). Service-learning: a movement`s pioneers reflect on its origins, practice, and futur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ompa, L. (2005), Service-learning as crucible: reflection on immersion, context power, and transformation. In D. W. Butin(Eds.),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ritical issues and directions.(pp.173-192).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Wade, R. (2008). Service learning. In L. S. Levstik &; C. A. Tyson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pp.109-123). New York: Routledge.
Waterman, A. S. (1997). An overview of service-learning the role of researcher and evaluation in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In A. S. Waterman (Eds.), Service-Learning: Applications from the research(pp.1-12).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