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
王汎森(1993)。歷史記憶與歷史-中國近世史事為例。當代,91,頁40-50。王甫昌(1994)。光復後臺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6,頁43-96。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學群。
王佳煌(2007)。眷村文化與眷村研究:問題與展望。2007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諧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王明珂(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頁6-19。王明珂(1994)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5(3),頁119-140。王明珂(1995)。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頁147-184。王雅芳(2004)。地方文化與集體記憶之探討-以犁頭店「麻芛文化」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王嵩山(2003)。博物館與地方史知識。博物館學季刊,17(2),頁5-6。任凱、王佳煌譯(2005)。John Lofland &; Lyn Lofland著。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台北:湯姆生。
朱天心(1992)。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江濡因、陳佳利(2011)。眷村、博物館與性別:論龜山眷村故事館之性別展演,博物館與文化,2,頁53-87。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睿淳(2012)。花蓮達蘭埠部落之產業發展與集體記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呂以榮譯(2002)。Abraham Naftali Oppenheim著。問卷設計、訪談及態度測量。台北:六合。
呂理政(1996)。地球是個博物館。台北:稻鄉。
李如南(1988)。臺灣地區軍眷村更新配合都市發展之研究。台北:中華都市計畫學會。
李宜潔(2007)。眷村文化的形成與外省人的認同研究―以臺南縣仁和村為例(1950-2007)。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李欣如(2004)。眷村再生活力再現。書香遠傳,32,頁20-23李雅文(2006)。「我們是西螺」一齣集體記憶爭奪的戲碼-對西螺觀光文化節慶的探討。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李謁政(2005)。建構社區美學:邁向臺灣集體記憶之空間詩學。環境與藝術學刊,3,頁1-12。沈台訓譯(2003)。Susanne Schech & Jane Haggis著。文化與發展:批判性導論。台北:巨流。
周靖泰(1999)。軍眷村改建國民住宅之環境意義探討-以台北市士林區忠義新城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尚道明(1995)。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與國家認同-樂群新村的個案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房明德(2007)。桃園縣陸光新城眷戶改建決策之研究─多屬性效用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林樹(1997)。新竹市眷村田野調查報告書。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社團法人外省臺灣人協會(2008)。老舊眷村改建條例文化修法。檢索日期:2014年3月2日。網址:http://amtorg-amtorg.blogspot.tw/2008/08/blog-post_5705.html
邱勇標(2003)。從眷村改建中探討居民對居住品質之期望—以中和地區為例。華夏學報,37,頁107-118。邱澎生譯(1993)。Lewis A. Coser著。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91,頁20-39。
邵世楨(2000) 。國軍老舊春村改建後居住空間使用調查之研究-以台北縣大鵬華城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姚誠(1997)。在鄉土發現歷史-論鄉土意識與歷史意識。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施明發(2000)。博物館教育活動如何規劃。台北:文化部。
胡正光(2007)。從柏格森到阿布瓦希:論集體記憶的本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1,頁147-201。胡志平(2008)。眷村社區環境再造之社會成本效益分析。建築與規劃學報,9(3),頁193-210。唐於華(2004)。台南市水交社眷村居民的文化與族群身份變遷。國立台南大學學院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夏春祥(1998)。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競逐:從台北市的凱達格蘭大道談起。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1,頁57-96。徐明德(2005)。國軍老舊眷村改建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AHP方法之運用。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桃籽園文化協會。檢索日期:2014年3月2日。網址:http://sixstar.moc.gov.tw/blog/taoz/communityResultListAction.do?method=doRead&;type=1&;resultId=18378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憲光二村-法定文化資產。檢索日期:2014年4月13日。網址:http://www.tyccc.gov.tw/artasset/historicalbuilding/upt.asp?p0=82
翁秀琪(2001)。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68,頁117-149。馬曉蘭(2010)。「我們」打從眷村來:眷村生活史的考察。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張安捷(2008)。末代臺灣國軍老舊眷村改建觀察:以拍攝紀錄片「沙舟」為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張汝芳(1995)。緣起緣滅─臺灣眷村文學「聚散」主題之探析。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張婉真(2002)。博物館定義的再思考。歷史文物月刊,12(8),頁86-91。
張譽騰(1996)。生態博物館的規劃理念與個案之解析。博物館學季刊,10(1),頁7-18。張譽騰(2000)。當代博物館探索Exploring Contemporary Museums。台北:南天。
張譽騰(2004)。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南投: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畢然、郭金華譯(2002)。Maurice Halbwachs著。論集體記憶(On Collective Memory)。上海:上海人民。
眷村故事,文化光影(2009)。眷村前傳。檢索日期:2014年3月11日。網址:http://ntmvc.moc.gov.tw/develop.htm
眷村故事館(2009)。為什麼眷戀大榕樹part2。檢索日期:2014年3月9日。網址:http://blog.yam.com/mphonor/article/28321646
眷村故事館(2009)。眷味坊--酸辣黃瓜。檢索日期:2014年3月9日。網址:http://blog.yam.com/mphonor/article/25323821
眷村故事館(2009)。這件棉襖,從大陸來到臺灣。檢索日期:2014年3月1日。網址:http://blog.yam.com/mphonor/article/25736194
眷村故事館(2009)。這裡也有『光陰的故事』:說一個眷村的愛情故事。檢索日期:2014年3月23日。網址:http://blog.yam.com/mphonor/article/20200773
眷村故事館(2009)。關於「眷村故事館」Part2。檢索日期:2014年3月28日。網址:http://blog.yam.com/mphonor/article/25594847
眷村故事館(2010)。故事館的萬能鍋。檢索日期:2014年3月11日。網址:http://blog.yam.com/mphonor/article/27398994
眷村故事館(2011)。2011 龜山小旅行 巡溪騎、漫步遊,等您來玩。檢索日期:2014年3月19日。網址:http://blog.yam.com/mphonor/article/27398994
眷村故事館(2012)。《漂泊.落地.生根-張志群》3/17紀錄片放映會。檢索日期:2014年3月18日。網址:http://blog.yam.com/mphonor/article/48233936
眷村故事館(2013)。眷村故事舘要整修囉!!!。檢索日期:2014年3月11日。網址:http://blog.yam.com/mphonor/article/25323821
許功明(1994)。文化、觀光與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8(2),頁3-8。許綬南譯(1997)。Peter Burke著。製作路易十四(The Fabrication of Louis XIV)。台北:麥田
郭冠麟(2005)。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國軍眷村發展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陳乃郡(2011)。地方文化館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桃園縣一眷村館舍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陳妍容(2006)。想像與實踐—吉安鄉客家文化之再現。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陳李綢(2000)。個案研究。台北:心理。
陳佳利(2007)。被展示的傷口:創傷與記憶的博物館筆記。台北:典藏。
陳茂泰(1998)。博物館與慶典:人類學文化再現的類型與政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4),頁137-182。陳音音譯(1996)。Francois Hubert著。生態博物館在法國─矛盾與曲解。博物館學季刊,10(1),頁19-23。
陳書豪(2011)。地方觀光發展與集體記憶的疏離-以九份地區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國寧(2003)。博物館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清江(2002)。眷村居民居住品質滿意度與對社區改建需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朝興(2013)。眷村的空間特色。臺灣眷村文化與保存-檢討與展望研討會。台北:文化部、國防部、臺灣研究基金會。
陳朝興等(2009)。眷村的前世今生-分析與文化保存政策。台北: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陳顥月(2006)。生態博物館之研究-以黃金博物館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博物館入口網,文化部。檢索時間,2013年11月。網址:http://museum.moc.gov.tw/frontsite/museum/museumListAction.do?method=doMuseumDetail&;museumId=6。
彭大年(2007)。眷戀―陸軍眷村。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
黃秀端(2008)。政治權力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報紙之報導來看對二二八的詮釋。臺灣民主季刊,5(4),頁129-180。黃承令(2007)。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桃園縣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黃敏潔(2012)。文化部臺灣社區通:眷村故事館,生活的一部分。檢索日期:2014年3月22日。網址:http://sixstar.moc.gov.tw/frontsite-community/blog_index/SpecialCommunityContentListAction.do?method=doRead&;contentId=93323&;type=2&;menuId=MjcwNQ%3D%3D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姍儒(2009)。臺灣文化資產再利用為博物館之探討-以古蹟與歷史建築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楊長鎮、莊豐嘉(2006)。認識臺灣眷村。台北: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部。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廖世璋(2014)。後博物館的地方實踐—寶藏巖。博物館學季刊,28(1),頁35-71。趙以寧、陳怡雯(2011)。眷村故事館 與你一起眷戀臺灣村。生命力新聞。檢索日期:2014年3月22日。網址:http://www.vita.tw/2011/11/blog-post_17.html
趙如璽(2009)。一探桃園眷村眷村文化與空間肌理。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趙偉伶(2005)。哈瑪星社區文化發展之研究—生態博物館學觀點。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劉婉珍(2006)。從博物館意識談博物館人的誕生與形塑。博物館學季刊,20(3),頁7-22。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怡心(2002)。台中縣清水鎮大楊油庫的集體記憶及其社會意涵之研究。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蔡旺洲(2005)。全球化趨勢下的臺灣博物館展望:整合型地方文化行銷策略。博物館學季刊,19(4),頁49-57。蔡明欽(1995)。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草案之評估。立法院院聞,23(11),頁63-73。鄧榮坤、邱傑(2007)。竹籬笆的記憶與保存 : 眷村文化之搶救與保留。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蕭阿勤(1997)。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 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35,頁247-296。蕭阿勤(2000)。民族主義與臺灣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臺灣史研究,6(2),頁77-138。蕭阿勤(2002)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臺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臺灣史研究,9(1),頁181-239。蕭阿勤(2008)。回歸現實:臺灣 1970 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顏毓瑩(2006)。眷戀我的臺灣村-關於龜山九村的故事。台北:民主進步黨。
顏毓瑩(2009)。堅持夢想與妥協現實的掙扎。檢索日期:2014年1 月 22 日。網址:http://blog.yam.com/mphonor/article/24264352
顏毓瑩(2009)。顏毓瑩走過1993。檢索日期:2014年1月22 日。網址:http://blog.yam.com/mphonor/article/24167267
顏毓瑩(2009)。顏毓瑩走過1998.1999.2000。檢索日期:2014年2月 2 日。網址:http://blog.yam.com/mphonor/article/24314945
顏毓瑩(2009)。關於桃籽園-龜崙口工作室。檢索日期:2014年2月2 日。網址:http://blog.yam.com/mphonor/article/24517725
顏毓瑩(2010)。浪漫桃籽園。檢索日期:2014年3月 5 日。網址:http://blog.yam.com/mphonor/article/27256687
顏毓瑩(2010)。給自己一顆希望的種籽part1。檢索日期:2014年2月 5 日。網址:http://blog.yam.com/mphonor/article/24314945
羅仕昂(2001)。社區博物館活動特性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羅欣怡(1998)。生態博物館之緣起與發展—兼論法國兩座生態博物館。現代美術學報,1(2),頁1-21。羅欣怡(1998)。博物館與社區發展-兼論美國二座社區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12(4),頁89-103。蘇文汎(2010)。眷村生活空間與歷史記憶的變遷-從陸光三村到千禧新城。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花蓮縣。蘇冠華(2012)。集體記憶的衝突與凝聚:金瓜石地方觀光產業發展的可能性。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二、 英文部分
Arnstein, Sherry R. (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 4, 216-224.
Bartlett, Frederic Charles (1932)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vis, Peter (1996) Museum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role of natural history museums in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New York: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Davis, Peter (1999) Ecomuseums: A sense of place. New York: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Halbwachs, Maurice (1980) The collective memory. New York: Harper &; Row Colophon Books.
Hubert, Francois (1985) Ecomuseums in France: contradictions and distortions. Museum, 148, 186-190.
Jedlowski, Paolo (2001) Memory and sociology - Themes and issues. Time &; Society 10(1), 29-44.
Kinsley, Rose Paquet (2012) Beyond depiction: Engaging with homeless adults. Master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
Qurrien, Max (1985) Taking the measure of the phenomenon. Museum, 148, 198-199.
Vergo, Peter. Edit (1989) The new museology. London: Reaktion Books.
Zelizer, Barbic (1995) Reading the past against the grain: the shape of memory studies.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12, 21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