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鳳嬌(2013)。老人休閒活動類型與幸福感之研究-以竹山鎮老人會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內政部(2007)。內政部統計處網站。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x。
江明修、鄭勝分(2004)。從政府與第三部門的觀點析探台灣社會資本之內含其發
展策略。理論與政策,17,37-58。
朱芬郁(2002)。新世紀的退休生活規劃。崇右學報,8,65-79。朱芬郁(2007)。高齡者活躍老化初探。北縣終教,30,16-24。朱芬郁(2012)。退休生涯經營:概念、規劃與養生。新北市:楊志文化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
朱妙芳(2009)。臺北縣三鶯區高齡者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聯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行政院經建會(2010)。2010年至2060年台灣人口推計。取自
http://www.edu.tw。
余美慧(2011)。自我導向學習與成功老化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中高齡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李維靈、施建彬、邱翔蘭(2007)。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
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27-35。
李文裕(2012)。臺中市中老年人休閒參與、自我價值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李嵩義(2006)。高齡學習者學習偏好、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雲龍(2012)。國內運動與老化研究論文之探討:健康老化模式之建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阮惠玉(2012)。高齡者學習需求及參與意願關係之研究—以高雄樂齡學習資源中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卓輝泰(2002)。依學習風格建構中學適性數位學習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 南(2004)。教育制度與社會資本。教育研究集刊,50,1-16。
林麗惠(2001)。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麗惠(2006)。高齡者與志願服務與成功老化之研究。生死學研究期刊,4,1-31。
林麗惠(2006)。臺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25-39。林振春(2007)。社區高齡教育的跨科際整合。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振春(2008)。社區學習。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岳玫(2012)。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經驗之研究:社會資本觀點(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防大學,桃園縣。
吳淑娟(2009)。高齡學習者日常生活能力、問題解決策略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以樂齡學習資源中心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邱翌凱(2011)。心理資本、社會資本與知識分享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高雄市。
苗嘉元(2013)。非營利組織活動、社會資本累積與成功老化關係之初探-以苗栗
縣獅潭鄉新店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洪仁進、陳佩英(2012)。2020教育願景。臺北市:學富文化。
高藝玲(2012)。社區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主觀幸福感相關因素-以台南 佳
里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陸 洛(1997)。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
究會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5-137。
柳智毅(2011)。澳門居民幸福指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澳門理工學院。
許忠信(2003)。老年人的生活型態、社會疏離感和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莊雯琪(2009)。雲林縣高齡志工老化態度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莊芸鑫(2010)。社會資本與壓力、休閒參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以金門縣山
外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張家婕(2012)。幼兒園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關係-以新竹市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張玉萍(2012)。高齡者社會參與及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樂齡學習中心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張德永(2013)。社區、成人學習與社會資本。台北市:師大書苑。
常雅珍、毛國楠(2006)。以正向心理學建構情意義教育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
教育類,51,121-146。
陳恆鈞(2005)。社會資本與公共行政之關係。論文載於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
政策學習(主編),國立台北大學,臺北縣。
陳秋蘭(2010)。屏東縣高齡者學習動機對幸福感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屏東縣。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陳俞吟(2011)。高中職主任輔導教師輔導專業角色踐履、生活角色相對重要性
與幸福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祥慈(2012)。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對休閒活動參與效益、生活品質與幸福感
之影響探討─以臺中縣長青學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
中縣。
陳嬿如(2012)。不同壓力源高齡者休閒調適策略對健康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台中市。
教育部(2006)。邁向高齡化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取自
http://www.edu.tw.
教育部(2010)。全國老年生活幸福感調查研究。取自http://www.edu.tw.
教育部社會教育司(2010)。樂齡學習系列教材6:社會參與。台北:教育部。
游舒豪(2012)。以成功老化理論設計老人照護系統框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臺北市。
黃昆輝、張德銳(2000)。目標理論。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253/
黃富順(2012)。高齡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麗萍(2011)。大學高齡推廣教育社會資本衡量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 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楊國德(1999)。老人學習及社會參與的新契機。成人及終身教育,48,51-52。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3)。臺北市樂齡學習中心提供銀髮族學習課程。取自
www.edunet.taipei.gov.tw
齊若蘭譯(2013)。第五項修練(彼得.聖吉著)。台北市:天下文化。
劉怡君(2004)。影響組織掌握創業契機能力之研究—以社會資本理論來探討(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潘成婷(2011)。台灣老人社會資本存量轉變與居住型態選擇之縱貫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台南市。
謝美娥(2012)。老人的社會參與—以活動參與為例:從人力資本和社會參與能力
探討研究計要。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期刊,13,4-14。
魏恵娟(2002)。中高齡期生涯成功的新議題:性別學習。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59,7。
魏惠娟(2008)。高齡學習方案企劃師訓練手冊一入門篇。臺北:教育部。
魏惠娟、胡夢鯨、李藹慈 (2009)。課程規劃樂齡學習資源中心的課程願景。臺
灣樂齡學習,台北:五南。
簡素枝(2004)。嘉義縣市高齡學習參與者與非參與者在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度
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未出版,嘉義縣。
顏慧如(2012)。正向心理成長團體對社區老人幸福感與生活品質之介入成效探
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蘇彥睿(2012)。正向情緒擴建理論取向之動物輔助治療對老人幸福感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二、外文部分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Richardson,
J. G. (Eds.),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241-p258).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S95-
S120.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sikszentmihalyi , M.(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Diener (2010). Happy People Live Longer: Subjective Well-
Being Contributes to Health and Longevity.
Larsen, R. J. & Eid, M. (2008). Ed Diener and the scienc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Eid. M. & Laser, R. J.
(ed.). The Scienc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Nahapiet, J. & Ghoshal, S.(1998).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23(2), 242-266.
Putnam, R.D.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utnam, R.D. (2000).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Putnam, R. D., Bowling Alone(1995).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Democracy, 61, 65-78.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68-78.
Ryff, C. (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1069–1081.
The World Bank (1999). What’s social capital? Poverty Net.
Retrieved from
http://www.worldbank.org/poverty/scapital/whatsc.htm
Thing, B. L. N. (2004). The Tao of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A Chinese Way of Looking at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via Taoism. Retrieved from
http://www.cnsd.org/~aaatao/well20%be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