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內政部(2006):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服務整合實施方案。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七月二十七日台內社字第0950123377號函頒。
內政部(2008):身心障礙者就業轉銜服務實施要點。中華民國九十七年
十月二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職特字第0970500110B號修正。
內政部(2009):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白皮書。臺北:作者。
內政部(2011):身心障礙權益保障法。中華民國一百年二月一日總統華
總一義字第10000017951號令公布修正。
王天苗、謝中君、周治蕙(2008):擴權一位嚴重障礙幼兒母親的歷程和
效果。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1),21-43頁。
尤淑君、吳亭芳(2009):高職特教班教師及就業服務人員在就業轉銜服
務中專業角色之探討。社團法人臺灣職業重建協會復健諮商,3,
47-76。
朱思穎、吳香儀(2011)。成功轉銜之推手:培訓特殊需求幼兒自我決策
能力之理論及實務探討。國小特殊幼兒教育,52,17-24。
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親職教育。臺北:五南。
何東樨(2003):特殊教育發展中家長參與的催化功能。特教園丁,19(2),
1-7。
吳劍雄、陳靜江(2007):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畢業生所從事職務要求之
調查初探。社團法人臺灣職業重建專業協會,1,17-46。
林幸台(2002):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轉銜模式之研究─組織與運作
模式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2,189-215。
林幸台(2004):高職特教班教師參與轉銜服務工作及其對專業合作態度
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6,1-17。
林幸台(2007):身心障礙者生涯輔導與轉銜服務。臺北:心理。
林宏熾 、張瑋珊(2005):身心障礙者生態觀生涯發展理論之運用與啟
示:以智能障礙者職業重建為例。身心障礙研究,3(2),88~101。
林芬菲(2005):一位亞斯柏格症學生親師合作輔導歷程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宏旻、吳欣穎、張妤婷、黃清輝(2005):中部三縣市高職特教班職場
實習現況與困難之初探。特殊教育叢書-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
94(02),7-24。
林耀蘭(2006):幼稚園親師合作的探究歷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台傑、詹文宏(2003):高職階段身心障礙學生就業轉銜服務需求之研
究。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
特殊教育的危機與轉機,239-264 。
邱怡慈、林婉媛、林家瑜、鐘協佐、徐淑賢(2009):特殊教育學校推動
「社區化自營實習工場」方案之成效分享。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
學會主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成長與茁壯,98,87-106。
胡淑雅(2008):個別化家庭服務對低社經家長參與身心障礙子女教育之
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
孫淑柔(2007):從夥伴模式探討國小啟智班學生家長參與之研究。新竹
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4(1),85-107。
涂卯桑(2010):身心障礙者家長在轉銜服務的參與。特教園丁季刊,25(3),49-54。
張大惠(2011):從綜合職能科職場實習看產學合作推動技職學生至企業
實習。商業教育季刊,124,53-56。
陳惠茹(2003):身心障礙學生家長與教師之合作。臺東特教,17,26-31。陳家玄(2006):智能障礙者之就業服務接受狀況與就業穩定探討。靜宜
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靜怡(2006):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學生家長轉銜服務期望及
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陳錦忠(2007):應用「文章分享」進行「親師合作」之行動研究。慈濟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曉瑩、王智弘(2007):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就業準備度之研究。載
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年會年刊,96,
237 -256。
陳映如(2008):高中職特教班推動校外職場實習轉銜服務之個案探討。
雲林科技大學全球運籌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春梅、林淑貞(2008):親師互動策略之探討-教師與家長的家庭功課。
臺北市第7屆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徵件暨成果發表會高職組成
果集,525-540。
陳英豪(2009):從家長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的困境談提升參與意願的策
略。桃竹區特殊教育,14,15-20。
陳采緹(2009):以家庭中心取向早期介入服務模式建構親職教育。特教
論壇,7,18-33。
陳美利(2010):高職輕度智能障礙畢業生就業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冠伶(2010):高職特教班教師對就業轉銜實施現況與需求之調查研
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莉(2010): 高職輕度智能障礙畢業生就業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姿文(2011):智能障礙青年就業歷程之質性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維婷(2013):從不可能到可能?兩名綜合職能科自閉症畢業生轉銜至
就業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
許倪瑋(2006):國小教師與外籍配偶親師合作之行動研究。南華大學教
育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芳瑜(2008):智能障礙者家長參與轉銜歷程之研究-應用生態系統觀
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錦雲(2008):幼兒園良好親師關係之探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13-29。
許芳瑜、邱滿艷(2010)。智能障礙者家長參與轉銜歷程之研究一應用生
態系統觀點。復健諮商,4,49-72。社團法人臺灣職業重建專業協 會。
教育部(2000):高級中等學校特殊教育班職業學程課程綱要。臺北:作
者。
教育部(2000)。研商特教學校及高中、職特教班職業輔導員暨校外實習
相關事宜協調會會議紀錄。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1):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轉銜服務實施要點。中華民國
九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教育部臺(九○)特教字第九一○三四二六
一號令修正發布。
教育部(2003)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八月七日教育
部臺參字第 0920117583A號令修正發布。
教育部(2006):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臺北:作者。教育部(2008a):高職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8b):身心障礙學生轉銜服務資源手冊。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9)。特殊教育法。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總統華總
一義字第 09800289381號令修正公布。
教育部(2012):國民教育法。中華民國一百年十一月三十日總統華總一
義字第10000266431號令修正公布
黃璽璇、謝怡如(2004):高職特教班轉銜問題之正思與迷思。花蓮師院
特教通訊,20(2),19-24。
黃蕙蓮(2005):高職特教班就業轉銜服務現況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志雄(2007):特殊教育需求學生家長參與的涵義與重要性之探討。特
殊教育叢書─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96(2),93~106。
黃志雄與陳明聰(2008):親師合作。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
實務(第2版)( 395-448頁)。臺北:心理。
黃志雄(2009)。當我們同在一起:重度及多重障礙學生家長參與班級義
工活動之個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 21,75∼97。
黃志雄(2011):親師共同參與重度障礙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之研究。特
殊教育與復健學報, 24,27∼56。
鈕文英(2009):教師與特殊需求學生家長互動之挑戰與因應。特殊教育
文集,11,1-32。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
勞委會(2010):推動身心障礙者職務再設計服務實施計畫。中華民國九
十九年七月七日勞職特字第0990510116號令修正。
勞委會(2011):補助地方政府辦理身心障礙者支持性就業服務計畫。中
華民國一百年四月二十七日勞職特字第1000507038號函修訂。
葉乃嘉(2008):質性研究寫作的第一本書─質性與量化論述的文字經營
準則。臺北:五南。
楊麗珍(2008)。臺北市高職特教班學生校外職場實習現況調查研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玉婷(2001):高職特殊學校(班)智能障礙學生轉銜服務之現況調查
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
出版)。
劉芷寧(2011):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家庭支持服務現況與滿意度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
劉芳伶(2011):智能障礙學生校外職場實習雇主滿意度及學生一般就業
技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怡君(2003):高雄市特殊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學生家長對子女轉銜課
程服務意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
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甄曉蘭(2004):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師大書苑。
鄭靜純(2012):一位多重障礙學生升學高職轉銜之旅。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瓊雯(2011):重拾人生路─兩名中途障礙者的復學與重建經驗敘說。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
戴傳修(2010):特殊教育教師發展家庭與學校的夥伴關係。特教園丁季刊,25(3),9-14。
Cartner, E. W., Trainor, A. A., Cakiroglu, O., Cole, O., Swedeen, B., Ditchman, N., & Owens, L. (2009). Exploring school-employer parnership to expand career development and early work experience for youth with disability. Career Development for Exceptional Individuals,32(3),145-159.
Drew, C. J. & Hardman, M. L. (2004). Mental Retaudation:A lifespan approach to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English Edition).Ohio:Person.
Wolcott, H. F. (2011).質性研究寫作(李政賢譯)。臺北:五南。(原著
出版於2009)。
Maxwell, J.A. (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臺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6)。
Olsen, G. & Fuller, M. L. (2010).家庭學校關係親師合作的成功策略(杜宜展譯)。臺北:學富。(原著出版於2003)。
Rockwell, R. E., Andre, L. C., & Hawley, M. K. (2004).親師合作(葉肯昕譯)。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於1997)。
Turnbull, A., Turnbull, R., Erwin, E. J., & Soodak, L. C. (2011). Families, professionals, and exceptionality: Positive outcomes through partnerships and trust (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Will, M.C.(1984). OSERS programming of the transition of youth with disabilities: Bridges from school to working life. Programs for the Handicapped, 2(1).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Perkins, D. & Peterson, C. (2005). Supporting young people's career transition choices: the role of parents: interim evaluation of the Parents As Career Transition Supports (PACTS) program. Fitzroy, Victoria: Brotherhood of St Lau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