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原作者:Bene Bammel&Lei Lane
Burrus-Bammel)。臺北:桂冠圖書。(原著出版年:1992)。
陳柏齡(1999)。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
何茉如、林世華(2000)。國中生幽默感對於生活壓力、身心健康之
調節作用。教育心理學報,第32期(1),第123-156頁。
李欣瑩、姜逸群(2001)。桃園市國中學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
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衛生教育學報,第15期,第115-132頁。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丁秋娟(2004)。臺北縣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以三重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施雅薇(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負向情緒調適、社會支持與憂鬱情
緒之關聯。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
李金治、陳政友(200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
應方式、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學校衛生,第44
期,第1-31頁。
彭偉峰(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
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臺中。
陳南琦(2005)。中彰投地區大學生休閒無聊感、休閒態度、生活壓力
及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94年度體育學術
研討會專刊,第112-120頁。
趙雍台(2005)不同都市化程度地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之
研究∼以台南與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
學社會學系研究所,臺南。
王春展、潘婉瑜(2006)。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與其因應策略。嘉南學報,
第32期,第469-483頁。
張明麗(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生活壓力源及壓力因
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
所,嘉義。
鄭味玲(2007)。屏東縣國中生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態度及休閒阻礙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研究所,屏
東。
黃于芬(2007)。大學生人際壓力、自我壓力、獨處偏好、獨處經驗與憂鬱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新竹。王琦瑜、張少熙、張良漢(2007)。臺北市國中生課業壓力與休閒需求之相關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第2期(1),第1-18頁。馮麗君(2008)。國中生生活壓力、正向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關聯
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
南。
李彥瑾(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
唐全騰(2008)。國中生生活壓力、壓力因應及憂鬱情緒—以新竹縣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研究所,新竹。
謝素蜜(2008)。單親家庭與一般家庭家長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比較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研究
所,臺中。
曹文仲(2008)。苗栗縣技術學院學生休閒運動習慣與生活壓力關係之
探討。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第5期,第254-264頁。
張君如、李素箱、李家芃(2008)。休閒參與對生活壓力與身心健康之
干擾效果-以中彰投國中小已婚女性教師為例證。興大體育學
刊,第9期,第117-128頁。
許淑芬(2008)。屏東縣高職學生生活壓力生命意義感與自殺傾向。未
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
聶苑菁(2008)。台東縣國中生課業壓力與休閒需求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學系研究所,
臺東。
張嘉禛(2009)。南投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休閒 參與及社團參與
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研究所,
臺中。
沈哲丞(2009)。國小學童休閒參與和休閒空間之研究~以土城市和斗
南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教育學研
究所,臺北。
廖俊傑(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相
關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
學研究所,嘉義。
林聖峰(2009)。國中生課業壓力及學習成就之相關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應用數學系研究所,新竹。
張瀞如(2009)。青少年生活壓力、休閒態度與活動類型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休閒與運動管理研究所,臺北。
許智傑(2009)。原住民藝能班青少年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
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開南大學觀光與餐飲旅館學
系研究所,桃園。
曾郁喬(2009)。國中生生活壓力、休閒因應與健康關係之研究─以台
中縣市公立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
院旅遊健康研究所,臺北。
洪慧敏(2009)。現今大學生對休閒活動參與覺知意象之研究。嘉大體
育健康休閒期刊,第8卷3期,第103-114頁。
陳星孜(2010)。台北縣新住民與本國籍國中學生生活適應困擾與人際
壓力因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
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
連怡婷(2010)。高雄市國小音樂資賦優異學生和一般學生休閒活動參
與類型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
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屏東。
吳東昇、邱紹一、吳國铣(2010)。大學生之生活型態、休閒活動參與、
參與動機與阻礙。99年度大專體育學術專刊,第287-294頁。
陳安妮(2010)。高中教師休閒運動態度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以台
南市高中教師為例。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第7期,第73-83
頁。
楊靜宜、李麗日(2010)。國小學童生活壓力與情緒管理之相關研究。
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期刊,第1期,第65-101頁。
許昭雅(2011)。青少年生活壓力、休閒需求與自覺健康狀況關係之探
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
中。
陳昭亨(2011)。國中生人格特質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臺北。李瑞陽(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親子休閒活動參與頻率與阻礙之研究─以台中市神岡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研究所,臺中。
簡志吉(2011)。參與補習國中生課業壓力與休閒阻礙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沈怡吟(2011)。國中學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希望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臺北。顏碧伶(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生活壓力與網路沉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臺北。許伯榕(2011)。大學生生活壓力、休閒調適與心理健康間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研究所,彰化。周韋杉(2011)。高雄市國中生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曾含玲(2011)。高中職生休閒參與、復原力與網路成癮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嘉義。劉穎暉(2011)。新北市國中生課業壓力與休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康琨枚(2011)。臺北市國小學童家長社經地位及休閒態度對國小學童休閒參與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蔡旻珊(2012)。台中市都會及偏遠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研究所,臺中。呂秀卿(2012)。免試入學方案與國中生升學壓力之相關研究-以基北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楊雅婷(2012)。國中生知覺第二性徵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高雄。顧兆合、曾于誌(2012)。苗栗縣高中職學生休閒參與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育達科大學報,第30期,第75-102頁。
吳承翰(2013)。台北市國高中職學生生活壓力及同儕支持對內外向偏差行為之影響:現實支持與網路支持效果之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臺北。陳弘順、黃意文(2014)運動休閒活動參與程度與憂鬱程度關係之集群分析。興大體育學刊,第13期,第71-82頁。二、英文部分
Krejcie, R. V. ,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 30 (3), 607-610.
Ivancevich , J. M.,&Matteson, M. T. (1980). Stress and work managerial
perspective.New York:Scott, Foresman.
Neulinger, J. (1982).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pringfield, ш:Charles C.
Thomas.
Iso-Ahola, S. E., & Weissinger, E. D.(1990). Perception of boredom in
leisure:Conceptualization,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leisure
boredom scal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2(1),1-17.
Ajzen, I.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n B.L. Driver, P.J. Brown, & G. L. Perterson (Ed.), Benefits of Leisure (pp.411-418).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Philip&Barbara(1994/2008)。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A Psychosocial
Approach.郭靜晃、吳幸玲(譯)。發展心理學。台北:揚智。
Coleman, D. & Iso-Ahola, S. E. (1993). Leisure and health: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self-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 111-128.
Coleman, D. (1993). 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 leisure disposition and
health. Journalof Leisure Research, 25(4), 350-360.
Helms, B. J. (1996). School-related stress: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95409).
Helms, B. J. (1996). School-related stress: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95409).
Iwasaki (2003). Examining rival models of leisure coping mechanisms.
Leisure Sciences,25, 183-206.
Vaillant, G. E. (2003). Mental health.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0(8), 1373-1386.
Michelle, S. H., & Frederic, J. M. (2004). Adolescent’s attachment and
coping with stres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1(3), 391-402.
Hoghughi, M., & Long, N. (2004). Handbook of paren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practice . London: Sage.
Bushnell, P. (2005). Childhood stress. Kids Health. Retrieved March 22,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kidshealth.org/parent/emotions/feelings/stress.html
Onieal, M. E. (2009). A perilous time for adolescents. Clinician Reviews,
19(2), 1-2.
Zobairy, M., Aliabadi, S. & Zobayri, L. (2013). Investigation of The
Activity in Fe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84, 24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