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 文獻史料
(一)中文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1934)。
徐壽,《臺灣全台寺院齋堂名蹟寶鑑》(台南:國清寫真館,1932)
陳文達,《臺灣縣志》(臺北市:臺灣文獻委員會,1958)
連橫撰,《臺灣通史》(臺北市:眾文書局,1979)頁579-580。
(清)陳朝龍,鄭鵬雲纂輯;王世慶校訂,《新竹縣採訪冊》,頁227。
新竹街役場編,《臺灣省新竹州要覽》(臺北市,新竹街役場,1926)
臺灣社寺宗教刊行會編,《臺灣社寺宗教要覽(台北州の卷)》
( 臺北市 : 臺灣社寺宗教刊行會編,193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私法人事編》(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作者不詳,《臺灣人士鑑》(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新民報社,1937)。
作者不詳,《臺灣實業名鑑》(臺中:臺灣新聞社,1934)頁51。
《月眉山圓光寺同戒錄》昭和12年印刷。
《毗盧寺創寺五十週年紀念專輯》(出版地不詳)
(二)日文
丸井圭治郎,《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台北:台灣總督府,1919)
林蘇峰編,《高林玄寶大和尚鼎談錄》(日本美濃:鄉土を語る會,1962)
青山俊董編輯兼發行,《城林會會員名簿》愛知專門尼僧堂百拾周年紀念
(名古屋:特別尼僧堂/愛知專門尼僧堂,2012)
《新竹高等女學校同窓會會報附會員名簿》,昭和16年8月
二、專書
(一)中文
王見川,《漢人宗教、民間信仰與預言書的探索:王見川自選集》
(臺北縣:柏揚文化,2008)
朱其麟主編,《臺灣佛教名剎後部》(臺北:華宇出版,1988年)
江燦騰,《臺灣佛教百年史研究(1895-1995)》(臺北:南天書局,1996)
江燦騰,《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台北:南天書局,2001)
江燦騰,《臺灣佛教史》(臺北:五南,2009)
江燦騰、侯坤宏、楊書濠合著,《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臺北:五南,2011)
李子寬,《百年一夢記》,1961年(未註明出版社)
如學禪師懷思錄編輯委員會,《如學禪師永懷集》(臺北:法光文教基金會,1993)
如學禪師懷思錄編輯委員會,《如學禪師紀念論文集》(臺北:法光文教基金會,1993)
如釋法師彙編,《善友漫談佛家事》(臺中:慈光學苑,2011)。
張德南、王郭章、林漢泉採訪編輯《新竹市耆老訪談專輯》(新竹市:新竹市政府,1993)
斌宗法師,《斌宗法師遺集》(臺北:中華佛教文獻編纂社,1992)
楊梓濱,《妙慧法師八十億往》(臺北:巨龍,2001)
釋禪慧編,《覺力和尚年譜》(永和:覺苑,1981)。
釋慧嚴,《臺灣與閩日佛教交流史》(高雄:春暉,2008)
釋慧嚴,《心遊佛教文化交流》(高雄:春暉,2012)
楊增文,《日本近現代佛教史》(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闞正宗,《臺灣佛教一百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
闞正宗,《臺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歷史進程(1895-1945)》
(臺北:柏楊,2011)
《美國法光寺成立二十週年慶紀念特刊》(中美佛教文化中心法光寺出版)
(二)日文
大岸佐吉著,《曉天叢林の響─気噴薬師堂と愛知專門尼僧學堂の来歴》
(名古屋:愛知專門尼僧堂,1981)
吉水学園高等学校編,《吉水學園史》(京都,吉水學園高等學校,1969)
淨土宗尼僧史纂委員會編,《淨土宗尼僧史》(京都:吉水學園高等學校,1961)
曹洞宗尼僧史編纂會,《曹洞宗尼僧史》(東京:曹洞宗尼僧團本部,1995)
駒澤大學百年史編纂委員會編,《駒澤大學百年史》
(東京:駒澤大學百年史編纂委員會,1983)
藤吉慈海著,《真実の仏法者 》(東京:春秋社,1993)。
三、 期刊論文
江燦騰,〈二十世紀台灣尼眾教育的歷史觀察〉收錄於
《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伽耶山基金會,2010)。
李玉珍,〈出家入世--戰後臺灣佛教女性僧侶生涯之變遷〉,收錄於
《回顧老臺灣、展望新故鄉─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師範大學歷史系,2000),頁409-441。
李玉珍,〈齋姑和尼僧教育資源之比較》收錄於《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市:伽耶山基金會,2010)。
林欐嫚,〈由訪談玄祐尼(黃玉灼女士)中─論日治時期臨濟宗妙心寺派在臺之尼僧教育〉
《圓光佛學學報》第22期(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2013),頁219-258。
黃玉慧,〈慈心幼稚園的風格--"方案"的經營〉,《國教月刊》42:1/2
(台北市:國教月刊社,1995),頁16-30。
何鳳嬌,〈戰後日產寺院的接收與處理之初探〉,《臺灣史學雜誌》第11期(臺北:社團法人歷史學會,2011),頁119-170。
野川博之,〈台北善導寺 過去と今〉,《黃檗文華》第127期(2006),頁285-209。
鄭喜夫,〈清代在臺僧人錄〉,《臺灣文獻》41卷第2期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6),頁111-153。
釋慧嚴,〈從臺閩日佛教的互動看尼僧在臺灣的發展〉《中華佛學學報》12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9),頁249-274。
釋慧嚴,〈再檢視日治時代臺灣佛教界從事的教育事業〉,《中華佛學學報》,16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3),頁169-210。
釋慧嚴,〈日治時代來臺淨土宗的開教事業〉,《玄奘人文學報》,第5期(新竹市:玄奘大學,2005 ),頁35-64。
釋慧嚴,〈略探尼僧在臺灣佛教史上的地位〉,《玄奘佛學研究》第8期(新竹市:玄奘大學,2007),頁55-74。
釋慧嚴,〈一八九五年前臺灣佛教的信仰形態〉,《圓光佛學學報》18期(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2011),頁1-23。
釋慧嚴,〈一九四五年前臺灣尼僧教育實況〉收錄於《心遊佛教文化交流》
(高雄:春暉,2012),頁101-125。
闞正宗,〈新竹市的齋教與齋堂〉《竹塹文獻雜誌》(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文化局)第38期,2007年4月,頁10-29。
四、 碩士論文
大野育子,〈日治時期臺灣佛教菁英的崛起─以曹洞宗駒澤大學為研究中心〉,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9。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羅玫讌,〈臺灣大湖法雲寺派的發展(1908-1960)〉,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五、 期刊
《臺灣日日新報》
《南瀛佛教會報》(臺北:南瀛佛教會)
《城林》(名古屋:城林會本部)
《淨土教報》明治30年9月25日仲谷德念〈臺灣開教策〉
《風城法音》
《一心同道試刊號》
《壹心同道》創刊號
《覺風會訊》(新竹市: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六、網路資源
靈山寺沿革志:http://tenci.myweb.hinet.net/html/Introduce02.html
佛光大辭典線上查詢系統: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臺灣佛教史料庫http://buddhistinformatics.ddbc.edu.tw/taiwanbuddhism/tb/
德山寺網站:http://www.deshan.org.tw/BlogList.asp?Group_id=1&title_id=7
台灣佛教數位博物館─佛教人物《如學禪師大事記》
http://buddhistinformatics.ddbc.edu.tw/taiwanbuddhism/formosa/people/2-ru-xue-not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