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大延譯(1996)。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台北市:衛生署。
王于欣(2011)。近兩年國內外融合教育之學術論文分析與議題探討,特殊教育季刊,118,34-43。王天苗(2005)。特殊教育相關專業服務作業手冊。台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王天苗、孫世恆(2004)。台灣地區特殊教育相關專業服務實施現況及意見調查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刊,26,19-43。
王虹雯(2000)。自閉症父母的照護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台東市。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a,1月23日)。特殊教育法。取自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7%89%B9%E6%AE%8A%E6%95%99%E8%82%B2%E6%B3%95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b,9月02日)。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6%86%B2%E6%B3%95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c,1月23日)。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7%89%B9%E6%AE%8A%E6%95%99%E8%82%B2%E6%B3%95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d,1月23日)。身心障礙教育專業團隊設置與實施辦法。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1
朱思穎、陳宛渝(2013)。幼兒園及小一家長對特殊需求幼兒國小準備能力觀點之探究。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1(4),233-248。邱上真(2004)。特殊教育中心的未來發展—服務的持續、擴展、延伸與創新。特殊教育季刊,91,25-36。呂淑芬、林慧芬、張楓明(2009)。學前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與困擾問題之個案
研究。幼兒教育研究 1,69-92。
呂一慈(2011)。家長應用關鍵性反應介入教導自閉症孩童家庭生活技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何華國(2000)。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3版)。台北市:心理。
吳武典(2011)。第九章特殊教育。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中華民國98年教育年報(頁333-398),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李莉娟(2004)。台灣與英國融合教育支援服務系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李承樺(2010)。家長、幼師與小一融合班級教師對特殊兒童入學準備能力之觀點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李昆霖(2013)。自閉症兒童。載於周俊良、范智敏、陳灌蘭、劉蔚萍、李昆霖、(編著)。幼兒特殊教育導論(429-462)。台北市,華都文化。
李家琦(2008)。自閉症母親的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壓力因應歷程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市。宋維村(2000)。自閉症學生輔導手冊。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發行。
汪慧玲、沈佳生(2009)。學前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態度之探討。民生論叢,1,125-160。汪麗真(1995)。自閉症兒童母親教養壓力、親職教色與教學服務需求之研究。德育學報,11,105-125。周玉珍(2007)。自閉症兒童家長的療育經驗分析。載於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主編),弱勢族群議題省思與對策(269-291)。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依潔(2012)。教養、親職能力及家庭參與對學前特殊幼兒生活適應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林俊瑩(2008)。家長對學校滿意度因果模型之建構與檢驗。教育與社會研究,15,23-52。林貴惠(2005)。結構性教學對自閉症幼兒數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林儀婷(2006)。 自閉症幼兒相互注意力介入研究---遊戲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姜忠信(2008)。台灣的自閉症研究:過去、現在與未來。應用心理研究,40,165-196。紐文英(2010)。智能障礙:定義、分類和支持系統-AAIDD定義指南第十一版。台北市: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徐瓊珠、詹士宜(2008)。國小教師對不同類別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之意見調查。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9,25-49。徐享良(2006)。學前兒童生活與適應發展之研究。載於中臺技術學院編著生命關懷與幼兒保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45-262。
陳麗卿(2008)。一名特殊需求幼兒接受融合教育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章玉玲、曹純瓊(2007)。父母教養自閉症幼兒之心理適應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9,109-124。
許碧勳(2011)。幼兒融合教育。台北市:五南。
曹純瓊(1994)。自閉症兒與教育治療。台北市:心理。
張正芬(1999)。自閉症兒童問題行為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253-273。張如杏(2007)。台北縣特殊教育專業團對合作模式及運作方式之探討。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9,93-108。
張英熙(2002)。特殊兒童家長的失落經驗。特殊教育季刊,82,16-22。張春興、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曾旻瑩(2011)。自閉症幼兒的家庭壓力與社會支持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許澤銘(1992)。自閉症幼童輔導。載於自閉症幼童的診治與輔導。台北市:台北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69-82。
郭為藩(1993)。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文景書局。
梁秋月(1990)。自閉症、智能不足與正常學齡前兒童溝通行為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溫世頌(2006)。心理學辭典。台北市:三民。
黃惠雯(2009)。高雄市學前融合班普幼師與特幼師合作教學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楊宗仁、張雯婷、江家榮(合譯)(2003):自閉症者家長實戰手冊:危機處理指南(原作者:Eric Schopler)。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5)。
劉毓芬、胡心慈(2005)。破繭而出—一位自閉症兒童的母親的心理歷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225-249。劉明媛(2012)。訓練家長應用ABA於學前自閉症兒童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台北市。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劉瓊瑛譯(2010)。自閉兒教養寶典(原作者:Greenspan, S. I.&Wieder S.)。臺北市:智園。(原著出版年:2006)
劉芳妤(2013)。訓練一位自閉症幼兒之母親執行親子音樂活動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蔡昆盈、張芳慈(2010)。由特殊教法之修訂論特教相關專業團隊服務。國小特殊教育,50,11-20。
蔡淑玲(1998) 。一位自閉症幼兒在融合教育政策實施下的狀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台北市。蔡敏芝、王明泉(2007)。自閉症患者母親教養壓力與需求之研究。國立台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9-47。
蔡淑玲(1998)。一位自閉症幼兒在融合教育政策實施下的狀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師範大學。
廖婉如譯(2012)。我看世界的方法和你不一樣:給自閉症家庭的實用指南(原作者:Grandin Temple) 。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原著出版年:2012)
廖淑戎(2007)。理解,實踐的開始:一位特殊教育教師的自我批判,教育實踐與研究,20(2),187-212。盧明(2011)。學前融合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華都文化。
謝欣瑜(2008)。自閉症幼兒融入幼稚園介入策略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鍾梅菁(2000)。學前教師實施融合教育之專業知能與困擾問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鍾壁卉(2008)。最溫柔的戰士-一位自閉症者的父親之父職經驗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關佩偉(2011)。普通幼稚園中自閉症幼兒之學習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蘇麗華(2011)。學前巡迴輔導教師的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西文部分
Blue-Banning, M., Summers, J. A., Frankland, H. C., Nelson, L. L., & Beegle, G.(2004). Dimensions of family and professional partnerships: Constructive guidelines for collaborations. Exceptional Children, 70(2),167-184.
Goodstein, J. T.(1979). Explorations in adjustment ,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Addison-Wesley.
Mitchell, D. (Ed.). (2004). Special education needs and inclusive education: Major
themes in education. New York: AinscRoutledge.
Park, S. B. (2002). Parents’ social networks and beliefs as predictors of parent involvement.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2(4), 301-316.
Sparrow, S., Cicchetti, D. A., & Balla, D. A.(2005). Vinelan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2nd ed.).Circle Pines, MN:American Guidance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