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4/01 15: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齡之
研究生(外文):Ling-Chih Hsu
論文名稱:諮商心理師對個案福祉的思考與行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Counselors’ thinking and action on clients’ welfare
指導教授:洪莉竹洪莉竹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林蔚芳修慧蘭
口試日期:2014-06-0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0
中文關鍵詞:個案福祉諮商心理師
外文關鍵詞:client’s welfarecounsel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諮商心理師對個案福祉的思考及行動。本研究訪談八位以兒童案主為主要工作對象的諮商心理師,瞭解諮商心理師在與兒童案主互動時,如何思考、詮釋「個案福祉」,在實務工作中實踐、省思「個案福祉」的經驗。研究者採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了研究參與者,將訪談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以紮根理論的編碼方式呈現資料內容。
研究結果發現:一、與兒童案主互動初期,諮商專業訓練內容及個人價值觀會影響諮商師對個案福祉的想法及行動。二、經過實務工作經驗的提醒,諮商師的個人價值觀、案主的特質及工作場域的特性,會影響諮商師對個案福祉的思考。三、諮商師對個案福祉思考與行動的觀點有所變動及拓展,包括(一)工作聚焦從關注「個案觀點」拓展到「系統觀點」;(二)從關注倫理規範的內容,到關注倫理規範背後的原則與精神;(三)兼顧原則性倫理的思考與美德性倫理的思考。四、諮商師對個案福祉的思考為一不斷建構的歷程。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兒童諮商心理師、諮商教育訓練機構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counselors’ thinking and action on client’s welfare. By interviewing eight counselors who work with the child clients, the researcher wants to understands how they think and interpret client’s welfare when interacting with the child clients, and knows how counselors implement and reflect their experiences of client’s welfare. By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researcher adopted grounder theory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collected data.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1) On the initial phase of interacting with the child client, the content of counsel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personal values will influence counselors’ thinking and action on client’s welfare. (2) After having clinical experiences, personal values, the traits of cli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rking places will affect counselors’ thinking. (3) Counselors’ thinking and action will change and expand, including (a) expanding from “client perspectives” to “system perspectives”, (b) changing from the focus of ethic norm’s content to the principles and spirits beyond the ethic norm. (c) taking both principle ethics and virtue ethics into consideration. (4) Counselors’ thinking on client’s welfare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Based on research results, researcher concludes the suggestions for child counselors, counseling training institutes and further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從諮商倫理守則看「個案福祉」的內涵………………………8
第二節 從諮商專業工作看「個案福祉」的內涵……………………20
第三節 倫理決定與個案福祉的考量…………………………………………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35
第一節 研究方法……………………………………………………………………………35
第二節 研究程序……………………………………………………………………………36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45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46
第六節 檢核資料的嚴謹度…………………………………………………………52
第七節 研究倫理…………………………………………………………………………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56
第一節 諮商師對個案福祉初始的思考及行動…………………………………56
第二節 維護個案福祉的衝突經驗與反思調整…………………………………76
第三節 對個案福祉之詮釋與行動的調整與暫時安頓……………………109
第四節 綜合討論……………………………………………………………………………………159

第五章 研究結論、限制及建議………………………………………………………………………………170
第一節 研究結論………………………………………………………………………………………………170
第二節 研究限制………………………………………………………………………………………………172
第三節 研究建議………………………………………………………………………………………………173

參考文獻……………………………………………………………………………178
附錄一………………………………………………………………………………186
附錄二………………………………………………………………………………187
附錄三………………………………………………………………………………188
附錄四……………………………………………………………………………189
附錄五………………………………………………………………………………190

牛格正(1991)。諮商專業倫理。台北:五南。
牛格正、王智弘(2008)。助人專業倫理。台北:心靈工坊。
王文科、王智弘(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秀、田秀蘭、廖鳳池(1997)。兒童輔導原理。台北:心理。
王玲玲(2008)。比較住院病人與醫療人員對病人權利之看法—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為例。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智弘(1995)。個別諮商過程中涉及倫理問題。輔導學報,18,191-224。
王智弘(1996)。諮商未成年當事人的倫理問題。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9,287-317。
王智弘(1999)。諮商倫理量表編製、教學方案設計與教學效果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智弘(2004,11月)。諮商專業倫理之理念架構與諮商專業倫理機制的運作模式。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辦,中國輔導學會2004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王智弘(2005)。 諮商專業倫理之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2,87-98。
王智弘、張勻銘(2002)。國小輔導工作的倫理與法律問題(上)。諮商與輔導,202,47-53。
王俊權(2000)。權利的倫理學分析及其教育涵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麗斐(2002)。國小個案處理工作內涵的研究:實務經驗與未來方向。台北:學富。
王麗斐、杜淑芬、趙曉美(2008)。國小駐校心理師有效諮商策略之探索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3),431-434。
田文棠(1995)。儒家文化與天人哲學。哲學與文化,22(6),532-540。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務部。(2007)。民法。2009年11月24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B0000001。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2001)。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專業倫理守則。2009年6月25日取自http://cga.myweb.hinet.net/
何艾倫(2005)。心理諮商人員專業倫理思考導向與相關因素之探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麗娟(2001)。個人諮商理論的建構與有效運用。測驗與輔導,167,3504-3510。
吳姿瑩(2006)。國民中學輔導教師角色認同與角色實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欣蕙(2009)。諮商關係的「為」與「守」─「叔本華的眼淚」一書讀後感。輔導季刊,45(2),61-67。
李麗溫(2012)。諮商心理師生涯轉換及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奕萱(2007)。學校輔導教師對社工人員介入學校服務之角色期待-以高雄縣國民小學為例。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車文博(2001)。人本主義心理學。台北:東華。
林美珠(2000)。國小輔導工作實施需要、現況與困境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51-76。
林家興(2000)。心理衛生專業人員職稱偏好、工作場所與服務時間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2(1),1-14。
林家興、王麗文(2003)。諮商與心理治療進階:心理分析取向的實務指南。台北:心理。
林谷燕(1992)。醫療與人權—從法學觀點探討醫病關係。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麗純(2008)。諮商心理學組的成長與展望。輔導季刊,44(3),80-89。
周麗玉(1997)。國中個案輔導模式探究。諮商與輔導,137,2-8。
許維素(1998)。輔導教師專業角色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獻輝(2008)。從「權威關注」到「自我關注」:遊療師的生命轉換經驗及其在專業實踐之文化考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莉竹(1999)。台灣諮商輔導人員在學習諮商過程中文化議題的衝擊與統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莉竹(2001)。給理論一個家—理論在實務中的定位。諮商與輔導,185,a3。
洪莉竹(2002)。與諮商有關的文化議題。諮商與輔導,198,23-28。
洪莉竹(2008)。中學輔導人員專業倫理困境與因應策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9(3),451-472。
洪莉竹、陳秉華(2003)。諮商員專業發展歷程之文化反省經驗。教育心理學報,35,1-18。
洪莉竹、陳秉華(2005)。台灣諮商人員對西方諮商與華人文化信念衝突的轉化經驗。教育心理學報,37,79-98。
邵漢明(1990)。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孔孟學報,60,19-40。
張學智(2000)。儒家文化的精神與價值觀。哲學與文化,27(9),852-861。
張春興(200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許澍林(2003)。兒童人權在我國民事審判之實踐。兒童福利期刊,4,1-9。
陳秉華(2001)。華人「人我關係協調」之諮商工作架構。測驗與輔導,167,3511-3515。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增穎、陳秉華(2007)。華人諮商心理師社會角色之文化背景分析。永達學報,2,25-37。
陳俊輝(2000)。儒家孔、孟、荀的人之哲學—兼論:猶太暨原始基督教的人觀的補益。哲學與文化,27(7),642-660。
陳祥美(2004)。台灣地區心理諮商本土化經驗之初探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怡光(1999)。當福利遇上權利─與效益和社群思想的對話。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淑華(2002)。國民中小學輔導教師運用社區輔導資源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錦如(2007)。國小駐校諮商心理師角色功能之探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意文(1999)。社會工作的個案管理者與諮商輔導者合作經驗之初探—以輔導受虐兒童的案件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耀嘉(1990)。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桂冠。
梁培勇、陳韻如(2008)。台灣兒童臨床心理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應用心理研究,40,141-164。
曾美玲(2004)。我國親子法制與兒童少年權利保護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曾端真(2000)。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台北:天馬。
曾華源、黃俐婷(2006)。心理暨社會派、生態系統觀及增強權能觀對「人在情境中」詮釋之比較。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4,63-69。
游淑瑜(2002)。華人家庭孩子問題產生觀點與治療介入觀點—與結構家庭治療的對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維憲、曾華源、王慧君(1985)。社會個案工作。台北:五南。
黃碧珠(1994)。家屬對精神病患「基本人權」、「健康照護權利」、「福利權利」態度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靖蓉(2006)。實習教師專業認同發展歷程之敘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裕惠(2008)。從長期實證有效的問題行為預防方案談國內小學輔導工作的方向。輔導季刊,44(2),60-70。
黃國峰(1998)。中小學階段學生權利之研究─從消費者權利保護的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凡、錢銘怡(2009)。美國心理諮詢和治療中的保密、保密的侷限及相關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3(8),543-548。
楊中芳(1991a)。回顧港台「自我」研究:反省與展望。載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頁15-92)。台北:遠流。
楊中芳(1991b)。試論中國人的「自己」:理論與研究方向。載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頁93-146)。台北:遠流。
楊韶剛(2001)。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台北:貓頭鷹。
楊國樞(1988)。中國人與自然、他人、自我的關係。載於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頁9-23)。台北:巨流。
潘正德(2007)。諮商理論、技術與實務。台北:心理。
葉寶玲(2011)。華人家庭倫理脈絡下諮商師透過個人心理治療關係與母親情感關係改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焜輝(2001)。福利諮商。台北:天馬。
蕭文(1999)。輔導學大趨勢。台北:心理。
謝欣霓(2010)。國中輔導教師透露晤談內容行動對晤談關係的影響與因應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Addison, J. T. (1992). Urie Bronfenbrenner. Human Ecology, 20(2),16-20.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2005). Code of ethics. Retrieved July 30, 2009 from http://www.counseling.org/Resources/CodeOfEthics/TP/Home/CT2.aspx.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 and Code of Conduct. Retrieved July 30, 2009, from http://www.apa.org/ethics/code/index.aspx.
Auxier, C. R., Hughes, F. R., & Kline, W. B. (2003).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counselors-in-training.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43, 23-39.
Bond, T. (1993). Standards and ethics for counseling in action. London: Sage.
Bronfenbrenner, U.(1998). The ecology of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In W. Damon (Series Ed.) & L. M. Lerner (Vol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Theoretical model of human development(5th ed.). New York: Wiley.
Brott, P. E., & Myers, J. E. (1999).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or identity: A grounded theory.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2(5), 339.
Charles, T. L., & Donna, H. A. (2007). 兒童諮商(王亦玲、蔡曉雯、陳昭伶、柳心琦、蘇倫慧、危芷芬譯)。台北:禾楓。(原著出版於2007)
Corey, G. (2005). Case approach to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United States: Thomson-Brooks/Cole.
Corey, G. (2006).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第六版)(鄭玄藏、余振民、黃淑清、彭瑞祥、趙祥和譯)。台北:雙葉。(原著出版於2001)
Corey, G., Corey, M. S., & Callanan, P. (2007). Issues and ethics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8th). CA: Brooks/Cole.
David R. Shaffer, & Katherine K. (2010). 發展心理學(張欣戊、林淑玲、李明芝譯)。台北:學富。(原著出版於2010)
Davis, J. L., & Mickelson, D. J. (1994). School counselors: Are you aware of ethical and legal aspects of counseling. The School Counselor, 42, 5-13.
Dekraai, & Sales, B. D. (1991). Legal issue in the conduct of child therapy. In T. R. Kratochwill, & R. J. Morries(Eds.). The practice of child therapy(2nd ed.). (pp. 441-458).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Freeden, M. (1998). 權利(孫嘉明, 袁建華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1)
Hage, S. M., Romano, J. L., Conyne, R. K., Kenny, M., Matthews, C., & Schwartz, J. P. (2007).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on prevention practice, research, training, and social advocacy for psychologists.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5, 493-566.
Hart, S. (1991). From property to person status: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children’s righ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 53-59.
Hill, C. E., & O’Brien,K. M. (2000). 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行動的催化(林美珠、田秀蘭譯)。台北:學富。(原著初版於1999)
Hill, M., Glaser, K., & Harden, J. (1995). Chapter 2: Afeminist for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E. J. Rave, & C. C. Larsen (Eds.),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therapy: Feminist perspective (pp. 18-37).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Huey, W. C. (1996). Counseling minor clients. In B. Herlihy, & G. Corey (Eds.). ACA Ethical standards casebook (5th ed.). (pp. 241-251).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J. Midgley(2009). 社會發展:社會福利視角下的發展觀(苗正民譯)。上海:格致。(原著初版於1995)
Kitchener, K. (1984). Intuition,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ethical principles: The foundation for ethical decisions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12, 43-55.
Laura, E. B. (2006).發展心理學:兒童發展(李美芳、黃立欣譯)。台北:雙葉。(原著出版於2006)
Maxwell, J. A. (2001). 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高熏方、林盈助、王向葵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6)
Meara, N. M., Schmidt, L. D., & Day, J, D. (1996). Prniciples and virtues: A foundation for ethical decision, policies, and character.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4(1), 4-77.
Myers, J. E., & Sweeney,T. J. (2001). The Wellness Evaluation of Lifestyle—Teenage. Greensboro, NC: Authors.
Patton, M. Q. (1995). 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0)
Reamer, F. G.. (2000)。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包承恩、王永慈、郭瓈灩、郭曉慧譯)。台北:洪葉。(原著初版於1999)
Ridley, C. R., Liddle, M. C., Hill, C. L., & Li, L. C. (2001).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In Joseph G. Ponterotto, J. M., Casas, L. S., & Charlene, M. A. (2nd Ed.), Handbook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Thousand Oaks: Sage.
Salo, M. M., & Shumate, S G. (1993). The ACA legal series: Vol. 4. Counseling minor clients.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Skovholt, T. M. (2005). The cycle of caring: A model of expertise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27(1), 82-93.
Strauss A., & Corbin J. (1997). 質性硏究槪論(徐宗國譯)。台北:巨流。(原著出版於1990)
Uwe Flick (2007). 質性研究導論(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2002)
Welfel, E. R. (1998). Ethics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Standards, research, and emerging issues.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Welfel, E. R. (2006). Ethics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standard research, and emerging issue. CA: Thomson.
Strauss, A., & Corbin, J. (2001). 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吳芝儀、廖梅花譯)。嘉義:濤石。(原著出版於199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洪莉竹(2001)。給理論一個家—理論在實務中的定位。諮商與輔導,185,a3。
2. 周麗玉(1997)。國中個案輔導模式探究。諮商與輔導,137,2-8。
3. 周麗玉(1997)。國中個案輔導模式探究。諮商與輔導,137,2-8。
4. 林麗純(2008)。諮商心理學組的成長與展望。輔導季刊,44(3),80-89。
5. 林麗純(2008)。諮商心理學組的成長與展望。輔導季刊,44(3),80-89。
6. 林家興(2000)。心理衛生專業人員職稱偏好、工作場所與服務時間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2(1),1-14。
7. 林家興(2000)。心理衛生專業人員職稱偏好、工作場所與服務時間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2(1),1-14。
8. 林美珠(2000)。國小輔導工作實施需要、現況與困境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51-76。
9. 林美珠(2000)。國小輔導工作實施需要、現況與困境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51-76。
10. 吳欣蕙(2009)。諮商關係的「為」與「守」─「叔本華的眼淚」一書讀後感。輔導季刊,45(2),61-67。
11. 吳欣蕙(2009)。諮商關係的「為」與「守」─「叔本華的眼淚」一書讀後感。輔導季刊,45(2),61-67。
12. 吳麗娟(2001)。個人諮商理論的建構與有效運用。測驗與輔導,167,3504-3510。
13. 吳麗娟(2001)。個人諮商理論的建構與有效運用。測驗與輔導,167,3504-3510。
14. 田文棠(1995)。儒家文化與天人哲學。哲學與文化,22(6),532-540。
15. 田文棠(1995)。儒家文化與天人哲學。哲學與文化,22(6),53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