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4 12: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馥伊
研究生(外文):Fu-Yi Tsai
論文名稱:開放空間學校教師教學效能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ase Study of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Open- Space School
指導教授:徐超聖徐超聖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o-Sheng Hsu
口試委員:楊志強黃三吉
口試委員(外文):Chih-Chiang YangSan-Chi Huang
口試日期:2014-05-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5
中文關鍵詞:開放空間學校班群空間教學效能
外文關鍵詞:Open-space SchoolClustered ClassroomsTeaching Effectiven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4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透過班群開放空間教學活動的現況調查,瞭解班群開放空間之使用情形,與教師教學效能之表現,並根據文獻分析、訪談調查與觀察的方式,希望能發現班群開放空間之潛在問題及其可發展之潛力。
本研究對象為臺北市一所開放空間國民小學,所得的研究結論如下﹕
一、教師在開放空間教學使用現況上趨於保守。
二、開放空間有助於教師班群合作教學與學生多元觀摩學習。
三、開放空間對教師班級經營與學生管理帶來負面影響。
四、開放空間中聲音、視線的干擾與空氣品質為現有困境。
研究者針對班群開放空間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如下﹕
一、學校行政透過排課技巧分散班級教室同時段使用,減少課堂上聲音的干擾。
二、學校行政透過教室配置方向改變,或以高矮櫃進行班群與班級之屏隔,減少學生在視線的干擾。
三、學校行政在空調設備與空氣品質方面進行改善,提升師生教與學的效能。
四、學校行政提供完整的教師支援系統,減少教師在開放空間的心理壓力。
五、班群教學上教師以班群活動進行教學設計,可多利用班群空間進行教學。
六、班群教學上教師建立交流機制,透過同班群授課分享精進教學能力。
七、未來的研究方向可針對不同開放班群空間構圖類別進行教學效能之比較,針對開放空間活動設計類別進行深入探討,並針對開放空間學校及傳統空間學校學生學習成效進行量化比較以獲得更多資料進行比對分析。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using of clustered classrooms in an open-space school, and analyze its team activiti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research method includesliterature analysis,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The study will be beneficialfor future researches in explor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potentialof the clustered classroom space.
The venue of studyis an open-space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Teachers tend to be conservative in making use of the open-space.
2.The open-space benefits teachers in co-teaching and students in learning each other’s diversity.
3.The open-space results negatively in teachers' classroom management.
4.The interferences of soundand sight and the air quality are existing difficulties in open-space.
The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s:
1.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mayapply scheduling techniques to disperse class usingat the same time slot toreduce the interference of sound.
2.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maychange the classroom configuration in direction andcabinets to reduce visual disturbances.
3.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mayadjust the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and the flow of air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4.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may supply a complete teacher support system to reduce the stress of teachers teaching in the open space.
5.Teachers may design activities based on clustered open-space.
6.Teachers mayestablish th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to share and enhanceteaching abilities.
7.The future studiesmay focus on various types of clustered classrooms to get more insights in teachingeffectiveness and the design of activities, and to compare the qualities betweenopen-space schools and traditional school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學校開放空間設計的相關理論與研究………11
第二節 開放空間設計的基本理念………………………………23
第三節 教師教學效能之意涵 ……………………………………34
第四節 空間環境與教師教學效能相關研究………………5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59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6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9
第四節 資料處理 …………………………………………………………7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83
第一節 開放空間個案學校教師之使用現況分析………83
第二節 個案學校空間與教師教學效能訪談與觀察分析………93
第三節 開放空間個案學校教師在空間實施教學之困境結果分析……109
第四節 綜合討論…………………………………………………………12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3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發現……………………………………………133
第二節 建議與後續研究發展……………………………………139

參考文獻…………………………………………………………………………143
附錄………………………………………………………………………………149
附錄一 開放空間教師教學效能教師訪談大綱…………………149
附錄二 開放空間教師教學效能家長訪談大綱…………………151
附錄三 開放空間學校教師效能國中教師訪談大綱…………153
附錄四 國中教師訪談邀請函……………………………………………155

表目次
表2-1 班群教室之構圖類別……………………………………………………25
表2-2 開放空間教室與傳統教室空間之比較……………………30
表2-3 班群教室空間品質之調查實態分析…………………………31
表2-4 開放空間班群教室經營之問題…………………………………32
表2-5 教學效能的定義與內涵彙整表…………………………………42
表2-6 教師教學效能內涵彙整表…………………………………………45
表2-7 國內外學者教學效能量表…………………………………………51
表3-1 開放空間使用訪談大綱各題參考概念來源……………71
表3-2 教師開放空間使用現況訪談大綱內容……………………71
表3-3 教師教學效能現況訪談大綱各題參考概念來源……………72
表3-4 開放空間教師教學效能現況訪談大綱內容……………………74
表3-5 開放空間使用之困擾訪談大綱各題參考概念來源………75
表3-6 開放空間使用之困擾訪談大綱內容…………………………………76
表3-7 開放空間教師教學觀察表………………………………………………78
表3-8 研究資料代號與意義對照表……………………………………………81
表4-1 班群開放空間測量溫濕度觀察資料…………………………………123
表4-2 腸病毒與流感在各班群發生之人數…………………………………124
表4-3 1911~2010年臺灣四個季節平均溫度之變化趨勢………125

圖目次
圖3-1 研究流程圖……………………………………………………61
圖3-2 1F教室平面圖………………………………………………65
圖3-3 2F教室平面圖………………………………………………65
圖3-4 3F教室平面圖………………………………………………66
圖3-5 4F教室平面圖………………………………………………66
圖4-1 班群空間構圖………………………………………………12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妙雯(2001)。開放教育與內在學習動機、創造力及自尊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王姿敏(2007)。學生自主學習中教師教學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錦堂(1994)。環境設計應用行為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加藤幸次(2000)。一所沒有牆壁的學校:開放教育之路。臺北市:恩楷。
吳明清(1992)。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吳明修(1995)。開放教學環境之規劃設計。開放教育與學校建築研究會。
吳雪華(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修瑋(2006)。臺北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旭帆(2007)。室內物理環境因子對應人員感知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屏東縣。
吳叁賜(2012)。國民小學室內環境品質與教學成效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南華大學,雲林縣。
汪春玲(2009)。澎湖縣國民中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雅妮(2008)。國小教師多元文化教育中教學態度與教學效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李園會(1998)。開放空間的設計與經營。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國禎(2001)。國中學生對教師有效教學行為的知覺與其學習策略、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呂佳霖(2010)。國小教師組織溝通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呂立琪(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新發(1994)。從開放教育的特性論小學教學評量方式的檢討與改進,現代開放教育(59-79)。
林惠真(2000)。海闊天空開放教育。生活篇:生活力與自我教育力的提升。臺北:聯經。
林惠真(2000)。海闊天空開放教育。理念篇:開放教育與教育改革。臺北:聯經。
林惠真(2000)。海闊天空開放教育。學習篇:生活、學習與創造自我。臺北:聯經。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教育學門研究生「質的研究方法」研討會之發表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林進財(2001)。國小教師教學效能理論與實際。高雄市:高雄復文。
林亭廷(2001)。國民小學班群教室空間規劃設計之用後評估(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海清(1994)。高中教師激勵模式與其工作滿意服務士氣和教學效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宣嫚(2008)。台中市國民小學學校行政服務品質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錦秀、梁雅雯(2007)。教學效能之探討。士林高商學報,2,105-106。
周新富(1991)。國小教師專業承諾、教師效能信念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邱淑宜(2002)。臺北市施行「開放教育」之國民小學校園空間之研究-以大安區新生、龍安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柯禧慧(2000)。教室安靜的潛在教育學之研究:以一個六年級的開放教室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范鳳蓁(2010)。教室空氣品質對學童健康及學習效率之影響(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臺北市。
范瑞翎(2011)。開放空間學校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一所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翠霞(2011)。環境與學習行為。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117,2-9。
孫志麟(1992)。教師思考研究之探討。教育研究,27,24-29。
孫志麟(1993)。教師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取向。現代教育,7,103-113。
孫志麟(1995)。教師效能的研究途徑與評量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5,67-75。
孫志麟(1996)。國小教師自我效能與班級管理取向。政治大學學報,72,121-150。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木金(2006)。從班級經營策略對教學效能影響看師資培育的實務取向。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40-62。
陳琦媛(2000)。學校開放空間設計對教學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雅莉(1994)。教師教育信念與班級經營成效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信安(2003)。開放教育理念及九年一貫至新課程影響教學空間模式變動之探討。朝陽設計學報,3,56-62。
郭志彰(2007)。國小教師在班群教室空間使用情形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許翠珠(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張新仁(1980)。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仁傑(2006)。班群教學空間對國小教師教學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一所開放空間學校為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俊紳(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秋雲(2004)。高雄市國民小學班群教室空間用後評估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雅妮(2007)。臺北縣市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明德(2002)。教師教學效能之探討與量表之編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11,61-91。
郭吉模(2004)。國民小學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變革關注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湯志民(1994)。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臺北:五南。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3版)。臺北:五南。
黃政傑(199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臺北:漢文。
黃貞燕(2005)。班群教室室內物理環境品質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黃世孟(1996)。開放教育學習環境之國民小學建築計畫課題。建築學報,19,85-100。
馮莉雅(2002)。影響國中教師教學效能相關因素之研究。文藻學報,16,123-142。
楊式愷(2004)。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覺教務主任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碩士論文)。臺中師院,臺中市。
葉又慈(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自我評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鄧運林(1996)。英日之旅談開放教育。高雄市:高雄復文。
鄧運林(1996)。開放教育情意教學(上)。高雄市:高雄復文。
鄧運林(1996)。開放教育情意教學(下)。高雄市:高雄復文。
廖文靜(2011)。學校設施品質與教育成果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廖釧如(2007)。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謝百亮(2006)。後現代脈絡下國民中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鄭世仁(2000)。游移在軟心與硬腦的兩難之間-淺談開放教育的爭議及其解決之道。教育資料與研究,32,31-40。
劉玉燕譯(2002)。兒童、空間與關係。臺北:光佑。
盧美貴等(1994)。打開兒童學習的另一扇門:開放教育的實踐。臺北市立師院,臺北市。
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顏學復(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實踐與反省:以一所開放空間學校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二、外文部分
Ashton, P.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motivational paradigm for effective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5(5), 28-32.
Bandura, A. (1977). Self -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W. H. Freeman.
Boekaerts, M. (1999). Self-regulated learning: Where we are tod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1(6), 445-457.
Dewey, J. (1958).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Capricorn Books.
Dunne, R., & Wragg, E.C. (1994). Effective teaching. London: Routledge.
Evans, W. H., Evans, S. S., & Schmid, R. E. (1989). Behavior and instructional management: An ecological approach. Boston: Allyn and Bacon.
Festinger, Leon (1975).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Evanston, Ill. London: Row, Perter-son.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London: Routledge.
Gifford, R. (1997). Environment psych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nd Ed.).Boston: Allyn and Bacon.
George, P. S. (1995). Ten years of open spaces school: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10 431).
Gibson, S., & Demb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669-582.
Hof, D. D. (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classroom setting and on-task behavior. Dissertation at 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
Hoover-Dempsey, K. V. Bassler, O. C., & Brissie, J. S. (1987). Parent involvement: Contribution of teacher efficacy, school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other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4, 417-435.
Hopkins, D. & Stern, D. (1996). Quality teachers, quality school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2, 501-517.
Hill, F. H. (1991). 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lective practice, content knowledge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 teache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8565)
Jewell, L.R. (1980). Effect of noise on student performan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5(3), 47-53.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2nd Ed.) Beverly Hills, CA: Sage.
Ryan, D. W. (1986). Developing a new model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Zimmerman, B.J. (2002). Becoming a self-regulated learner: An overview. Theory into Practice, 41(2), 64-7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錦秀、梁雅雯(2007)。教學效能之探討。士林高商學報,2,105-106。
2. 林錦秀、梁雅雯(2007)。教學效能之探討。士林高商學報,2,105-106。
3. 陳木金(2006)。從班級經營策略對教學效能影響看師資培育的實務取向。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40-62。
4. 陳木金(2006)。從班級經營策略對教學效能影響看師資培育的實務取向。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40-62。
5. 陳信安(2003)。開放教育理念及九年一貫至新課程影響教學空間模式變動之探討。朝陽設計學報,3,56-62。
6. 陳信安(2003)。開放教育理念及九年一貫至新課程影響教學空間模式變動之探討。朝陽設計學報,3,56-62。
7. 郭明德(2002)。教師教學效能之探討與量表之編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11,61-91。
8. 郭明德(2002)。教師教學效能之探討與量表之編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11,61-91。
9. 黃世孟(1996)。開放教育學習環境之國民小學建築計畫課題。建築學報,19,85-100。
10. 黃世孟(1996)。開放教育學習環境之國民小學建築計畫課題。建築學報,19,85-100。
11. 馮莉雅(2002)。影響國中教師教學效能相關因素之研究。文藻學報,16,123-142。
12. 馮莉雅(2002)。影響國中教師教學效能相關因素之研究。文藻學報,16,123-142。
13. 鄭世仁(2000)。游移在軟心與硬腦的兩難之間-淺談開放教育的爭議及其解決之道。教育資料與研究,32,31-40。
14. 鄭世仁(2000)。游移在軟心與硬腦的兩難之間-淺談開放教育的爭議及其解決之道。教育資料與研究,32,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