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16: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宛曄
研究生(外文):Hsieh Wan-Yeh
論文名稱:以故事討論探究幼兒對關懷與服務-學習之想法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Exploring Preschoolers’ Thinking of Caring and Service-learning through Story Discussion
指導教授:陳淑芳陳淑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She-Fang
口試委員:江淑卿段慧瑩
口試委員(外文):Chiang shu-chingTuan Hui Ying
口試日期:2013-08-0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3
中文關鍵詞:幼兒故事討論關懷服務-學習
外文關鍵詞:preschoolerstory discussioncaringservice-lear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透過故事討論,探究幼兒對各關懷面向故事的理解,進而解析幼兒對服務-學習內涵之想法。研究對象為東部某私立幼兒園11名大班幼兒,以10本圖畫書為文本,進行10次故事討論。資料來源包含故事討論前、後的個別訪談、討論過程中幼兒回應及分享單,進行綜合歸納分析。
所選用的10個關懷面向故事文本解析,發現主角均透過與他人或社會合作達成目標,且為了因應不同對象的需求,主角會去學習不同的方法與技巧;行動後,助人者發現自己也是有能力幫助別人的,而改變對自己的看法,被幫助者也因得到關注而改善或增進原本的生活品質。幼兒對具關懷面向故事的理解,多是透過親身經驗來解讀故事角色的心理和行為;而對於親身經驗較不足的事件(如與陌生他人相處)或較少接觸的對象(如特殊需求幼兒和老人),則較無法體會故事角色的需求。從幼兒對服務-學習內涵的想法中,發現幼兒能體認合作的必要性,而幫忙對象是多元的,認為在幫忙過程中達成互惠,但秉持社會正義,付諸行動並反思以實行公民責任,則尚待學習。
研究結果顯示符合幼兒興趣與生活經驗的故事能促進幼兒討論意願與增進理解關懷的能力;幼兒透過故事討論學習到照顧有需要幫忙的對象的方法;幼兒認為關懷必須尊重他人的意願;幼兒也認為小朋友是有能力幫忙的。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preschoolers’ understanding of caring in the stories, and proceed to the next step to analyze children’s thinking of service-learning through story discussing. The subjects are 11 preschoolers in a private kindergarten in the eastern Taiwan, the materials are 10 picture books and the data source contains individual interviews before and after the story of the discussion, responses during story discussion and the learning sheets, and inductive analysis and integrate data.
All the roles in the choices of 10 caring stories fulfill the goals with cooperating with others and in order to response to the needs of different objects, the roles will learn different methods and techniques. Through the action, the roles help others who find themselves also have the ability to help others. The one who has been helped is also due to get attention to improve or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to the stories of caring mostly interprets the story of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through personal experience. To the events they are lack of experience, like getting along with strangers or the ones that seldom meet, like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nd elders are less able to appreciate the role demands. In service-learning aspect, children can recognise the necessity of cooperation, objects to help are diverse, and in process of help to reach reciprocity. However, it is yet to learn to uphold social justice to take into action with reflection to fulfill citizenshi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orybooks meet children's interests and life experiences can promote children's ability, the quality of discussion and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caring. Children learn the methods to take care of others from stories and discussing, they know to respect others wishes is needed, and they also believe they have ability to help other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o propose recommendat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關懷意涵與關懷取向的教學理念 6
第二節 服務-學習的概念及內涵與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 10
第三節 故事討論與幼兒思考之相關研究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5
第二節 研究情境 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45
第一節 故事中的關懷面向與服務-學習內涵 45
第二節 幼兒對故事關懷面向的想法 70
第三節 幼兒對服務-學習內涵的想法 9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2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4
第二節 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27
附錄 131

中文部分
一、 書籍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原作者:D. L. Jorgensen)。臺北市:弘智
文化。(原著出版年:1989)
吳芝儀、李奉儒(譯) (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上) (原作者:M. Q. Patton)。臺北:
濤石。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臺北:洪葉。
朱美珍、李秀鳳、吳怡慧、洪鼎堯、莊易霖(譯)(2008)。教育道德人-品格教育的
關懷取向(原作者:N. Noddings)。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02)
呂翠夏(譯)(1994)。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原作者:C. A. Smith)。臺北
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82)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林寶山、康春枝(譯)(1990)。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原作者:J. Dewey)。臺北
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56)
林翠湄、王雪貞、連廷嘉、黃俊豪(譯)(2002)。發展心理學(原作者:D. R. Shaffer)。
臺北市:學富。(原著出版年:1999)。
易之新、胡因夢譯(2003)。超越自我之道(原作者:Roger Walsh、Frances Vaughan)。臺北市 : 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3)
李皎正(2007)。關懷照護。臺北市:永大。
洪蘭(譯)(1997)。心理學(原作者:Henry Gleitman)。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
1981)。
劉仲容、林偉信、柯倩華(2004)。兒童哲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葉嘉青(譯)(2002)。因材施教—多元智慧之光譜計劃的經驗(原作者:J. Q. Chen、 M.
Krechevsky、J. Viens、E. Isberg)。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8)。
鄭玉卿(2012)。杜威芝加哥學校道德實踐課程之探析。教育實踐與研究,25-1,1-28。
鄭玄藏(譯)(1997)。人本心理學入門:真誠關懷(原作者:T. Merry)。臺北市:心理。
(原著出版年:1995)
張華(2000)。經驗課程論。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
蔡尚志(1989)。兒童故事原理。臺北市:五南。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臺北市:三民。
羅雅芬(譯)(2003)。兒童認知(原作者:Usha Goswami)。臺北市:心理。
郭乃雯(譯)(2013)。成功者的手感—把事做出成績的3個好習慣。(原作者:小倉
廣)。臺北市:大樂文化。(原著出版年:2013)。
喬賴斯克(1982)。誰要我幫忙。臺北市:英文漢聲。
露絲.布朗(2002)。愛幫忙的男孩。臺北縣:上人。
湯米.德包羅(1981)。先左腳再右腳。臺北市:英文漢聲。
郝廣才(2006)。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臺北市:格林。
赫爾特.德.柯凱勒(2010)。怪婆婆。臺北縣:讀家。
賴馬(1997)。我和我家附近的野狗們。臺北市:信誼。
藤真知子(2006)。多多社長。臺北市:小魯。
須藤麻江(2007)。阿松爺爺的杮子樹。臺北縣:道聲。
庫路撒(2002)。街道是大家的。臺北:遠流。
青山邦彥(2003)。杜爺爺蓋房子。臺北市:臺灣麥克。
二、 期刊
李奉儒(2005)。尊重與關懷作為學校品格教育的核心。國教天地,159,20-29。
戴芳煒、蔡敏玲(2013)。大班到小學一年級兒童回應圖畫故事書的思考脈絡。教育
實踐與研究,26-1,1-32。
三、碩士論文
陳玲玫(2007)。故事教學對幼兒利社會行為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幼兒
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鄧涵方(2011)。國小幼女童軍社團服務-學習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
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子瑜(2000)。故事討論對幼兒道德推理的影響之研究-以「分享」的故事主題
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秋燕(2012)。服務學習內涵之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發展研究。臺北教育大學。
吳遠山(2006)。啟發幼兒創思的故事教學行動策略—以視覺藝術教育為例。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j8o.QO.BERqzUKuDozg4/article?mid=12
許晃雄(1998)。人為的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取自http://sciscape.org/articles/global_warning1/。
教育部(1994)。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B2z%A9%C0&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
教育部(2012)。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臺北市:教育部。
維基百科(2012)。http://zh.wikipedia.org/zh-tw/%E7%A4%BE%E6%9C%83%E6%AD%A3%E7%BE%A9。
西文部分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2007)。取自 http://www.aee.org/。
Associates(Eds.). Building service-learning partnerships for the futur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ewey, J. (1908). Ethical principles underlying educa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ttp://openlibrary.org/books/OL7227607M/Ethical_principles_underlying_education.
Eyler, J. & Giles, D. E.(1999). Where’s the learning in service-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acoby B. & Associates.(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acoby B.(2003). Fundamental of service-learning partnership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raft, R, J. & Sakofs, M.(1985). The theory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Boulder, CO: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Mortimore, P. (Eds.)(1999). Understanding Pedagogy and its impact on learning.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Noddings, N. (1984). 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oddings, N. (2005).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New York & London:Teachers College Press.
Noddings, N. (2002), Educating Moral People- 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YLC(2013). What is service learning. 取自http://www.nylc.org/
Porter Honnet, E., and Poulsen, S. J. Principles of Good Practice for Combining Service
and Learning. Racine, Wisc.: Johnson Foundation, 1989.
Witherell C. and Noddings N. (1991). Stories lives tell-Narrative and Dialogue in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elten P. & Clayton, P.H. (2011).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No. 128, 2011:Wiley Periodicals, Inc., Published online in Wiley online Library (wileyonlinelibrary.co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 張猛,論鍛造技術之發展,鍛造,第十卷,第二期,P19-23,中華民國鍛造協會,2001。
2. 2. 楊俊彬,李少濠,多軸複動化鍛造模組設計與製程研究開發,鍛造,第九卷,第四期,P15-26,中華民國鍛造協會,2000。
3. 3. 李少濠,蔡盛祺,複動化鍛造成形模組之開發及於銅接頭完全密閉鍛造製程之應用,模具技術成果暨論文集,台灣區模具工業同業公會,1998。
4. 8. 楊俊彬,多軸雙向複動化鍛造模組專利報導。
5. 12. 勾淑婉,電腦輔助工程技術於鍛造業之應用,鍛造,第六卷,第一期,P56-59,中華民國鍛造協會,1997。
6. 13. 王凱弘,電腦鍛造模擬分析軟體DEFORM應用於等速接頭設計實例,鍛造,第八卷,第四期,P12-27,中華民國鍛造協會,1999。
7. 16. 蔡盛祺,銅合金之鍛造製程及模具設計技術,鍛造,第六卷,第三期,P32-46,中華民國鍛造協會,1997。
8. 21. 楊俊彬,陳明源,陳裕仁,以塑性黏土模擬無毛邊萬向接頭鍛件之螺桿式複動化鍛造模具研究開發,鍛造,第十一卷,第四期,P5-10,中華民國鍛造協會,2002。
9. 24. 孫作昱,淺談楔形塊機構在多通管複動化鍛造之應用,鍛造,第六卷,第一期,P41-46,中華民國鍛造協會,1997。
10. 鄭玉卿(2012)。杜威芝加哥學校道德實踐課程之探析。教育實踐與研究,25-1,1-28。
11. 李奉儒(2005)。尊重與關懷作為學校品格教育的核心。國教天地,159,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