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一、 書籍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原作者:D. L. Jorgensen)。臺北市:弘智
文化。(原著出版年:1989)
吳芝儀、李奉儒(譯) (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上) (原作者:M. Q. Patton)。臺北:
濤石。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臺北:洪葉。
朱美珍、李秀鳳、吳怡慧、洪鼎堯、莊易霖(譯)(2008)。教育道德人-品格教育的
關懷取向(原作者:N. Noddings)。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02)
呂翠夏(譯)(1994)。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原作者:C. A. Smith)。臺北
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82)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林寶山、康春枝(譯)(1990)。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原作者:J. Dewey)。臺北
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56)
林翠湄、王雪貞、連廷嘉、黃俊豪(譯)(2002)。發展心理學(原作者:D. R. Shaffer)。
臺北市:學富。(原著出版年:1999)。
易之新、胡因夢譯(2003)。超越自我之道(原作者:Roger Walsh、Frances Vaughan)。臺北市 : 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3)
李皎正(2007)。關懷照護。臺北市:永大。
洪蘭(譯)(1997)。心理學(原作者:Henry Gleitman)。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
1981)。
劉仲容、林偉信、柯倩華(2004)。兒童哲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葉嘉青(譯)(2002)。因材施教—多元智慧之光譜計劃的經驗(原作者:J. Q. Chen、 M.
Krechevsky、J. Viens、E. Isberg)。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8)。
鄭玉卿(2012)。杜威芝加哥學校道德實踐課程之探析。教育實踐與研究,25-1,1-28。鄭玄藏(譯)(1997)。人本心理學入門:真誠關懷(原作者:T. Merry)。臺北市:心理。
(原著出版年:1995)
張華(2000)。經驗課程論。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
蔡尚志(1989)。兒童故事原理。臺北市:五南。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臺北市:三民。
羅雅芬(譯)(2003)。兒童認知(原作者:Usha Goswami)。臺北市:心理。
郭乃雯(譯)(2013)。成功者的手感—把事做出成績的3個好習慣。(原作者:小倉
廣)。臺北市:大樂文化。(原著出版年:2013)。
喬賴斯克(1982)。誰要我幫忙。臺北市:英文漢聲。
露絲.布朗(2002)。愛幫忙的男孩。臺北縣:上人。
湯米.德包羅(1981)。先左腳再右腳。臺北市:英文漢聲。
郝廣才(2006)。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臺北市:格林。
赫爾特.德.柯凱勒(2010)。怪婆婆。臺北縣:讀家。
賴馬(1997)。我和我家附近的野狗們。臺北市:信誼。
藤真知子(2006)。多多社長。臺北市:小魯。
須藤麻江(2007)。阿松爺爺的杮子樹。臺北縣:道聲。
庫路撒(2002)。街道是大家的。臺北:遠流。
青山邦彥(2003)。杜爺爺蓋房子。臺北市:臺灣麥克。
二、 期刊
李奉儒(2005)。尊重與關懷作為學校品格教育的核心。國教天地,159,20-29。戴芳煒、蔡敏玲(2013)。大班到小學一年級兒童回應圖畫故事書的思考脈絡。教育
實踐與研究,26-1,1-32。
三、碩士論文
陳玲玫(2007)。故事教學對幼兒利社會行為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幼兒
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鄧涵方(2011)。國小幼女童軍社團服務-學習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
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子瑜(2000)。故事討論對幼兒道德推理的影響之研究-以「分享」的故事主題
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秋燕(2012)。服務學習內涵之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發展研究。臺北教育大學。
吳遠山(2006)。啟發幼兒創思的故事教學行動策略—以視覺藝術教育為例。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j8o.QO.BERqzUKuDozg4/article?mid=12
許晃雄(1998)。人為的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取自http://sciscape.org/articles/global_warning1/。
教育部(1994)。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B2z%A9%C0&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
教育部(2012)。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臺北市:教育部。
維基百科(2012)。http://zh.wikipedia.org/zh-tw/%E7%A4%BE%E6%9C%83%E6%AD%A3%E7%BE%A9。
西文部分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2007)。取自 http://www.aee.org/。
Associates(Eds.). Building service-learning partnerships for the futur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ewey, J. (1908). Ethical principles underlying educa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ttp://openlibrary.org/books/OL7227607M/Ethical_principles_underlying_education.
Eyler, J. & Giles, D. E.(1999). Where’s the learning in service-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acoby B. & Associates.(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acoby B.(2003). Fundamental of service-learning partnership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raft, R, J. & Sakofs, M.(1985). The theory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Boulder, CO: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Mortimore, P. (Eds.)(1999). Understanding Pedagogy and its impact on learning.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Noddings, N. (1984). 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oddings, N. (2005).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New York & London:Teachers College Press.
Noddings, N. (2002), Educating Moral People- 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YLC(2013). What is service learning. 取自http://www.nylc.org/
Porter Honnet, E., and Poulsen, S. J. Principles of Good Practice for Combining Service
and Learning. Racine, Wisc.: Johnson Foundation, 1989.
Witherell C. and Noddings N. (1991). Stories lives tell-Narrative and Dialogue in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elten P. & Clayton, P.H. (2011).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No. 128, 2011:Wiley Periodicals, Inc., Published online in Wiley online Library (wileyonlinelibra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