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雪紛 (1997)。國小高年級學生光合作用學習困難之探究。台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的碩士論文)。何宗儒 (2013)。國小語文領域教科書中自然科學概念謬誤之內容分析。台東市: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林佳平 (2001)。國小學童光合概念之分析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林陳涌、徐毓慧 (2002)。國一學生對血糖恆定性的先前概念。科學教育學刊,10(4),373-387。邱美虹 (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頁1-34。張永達、藍治平、簡秀玲 (2002)。教學表徵多樣化的理論與應用-以國中生物「遺傳」的概念為例。科學教育學刊(248),41-53。梁雅琇 (2007)。電腦病毒迷思概念與概念改變教學成效之研究。台東市: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許照紅、許德發 (2011)。用以促進遺傳物質概念獲得之教學方法的探究。中等教育,62(2),60-81。
高慧蓮、蘇明洲、許茂聰 (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呼吸作用另有概念之質化研究。師大學報,48(1),63-92。
郭重吉 (1988)。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台灣教育學院學報,20(5),351-379。郭惠芳 (2002)。國小四年級學童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概念改變情形之個案研究。 台中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陀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的碩士論文)。陳珊珊 (1993)。我國國三學生酸鹼概念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曾千虹、耿正屏 (1993)。國小、國中及高中學生之細胞概念發展。科學教育,157-182。黃台珠 (1984)。概念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6,44-56。
黃萬居 (1994)。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認知階層與酸鹼概念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1-35。
楊坤原、張賴妙理 (2004)。遺傳學迷思概念之文獻探討及其在教學上的啓示。科學教育學刊,12(3),365-398。楊純珠 (1999)。「溶液」多媒體CAL之概念學習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廖睿紅、王國華 (2003)。國一學生能量相關概念發展之研究。科學教育(14),149-164。劉秀華 (2007)。概念改變文本結合概念改變策略對七年級光合作用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桃園縣: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劉俊庚 (2001)。迷思概念與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文獻分析-以概念構圖和後設分析模式探討其意義與影響。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鄭朝明 (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第三版)。台北市:桂冠圖書。
盧秀琴、黃麗燕 (2007)。國中“細胞課程”概念改變教學之發展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5(3),295-316。盧莉閔、王國華 (1998)。國中生物科施行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研究。科學教育, 127-139。鍾聖校 (1997)。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外文部分
Ahopelto, I., Erdmann, M. M., Anto, E. & Penttinen, M. (2011). Future elementary school terchers' conceptual change concerning photosynthesi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5(5), 503-515.
Buttner, J. K. (2000).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in a jar. Science Activities, 37(2), 10-15.
Piper, S. & Shaw, E. L. (2010). Teaching photosynthesis with ELL student. Science Activities, 47, 68-74.
Ray, A. M. & Beardsley P. M. (2008). Overcoming Student Misconceptions about Photosynthesis: A model- and Inquiry-Based Approach Using Aquatic Plants. Science Activities, 45(1), 13-22.
Weise, L. (2006). Simple Inexpensive Respirometers Demonstrations.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68(5), 29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