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5 00: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沈咏佳
研究生(外文):Yung-Chia Shen
論文名稱:改變國中生對光合作用迷思概念之教學實驗
論文名稱(外文):The teaching experiment of altering misconceptions of photosynthesi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鄭承昌鄭承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Chang Jeng
口試委員:王士樵蔡東鐘
口試委員(外文):Shei-Chau WangTung-Chung Tsai
口試日期:2014-05-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1
中文關鍵詞:教學實驗光合作用迷思概念
外文關鍵詞:teaching experimentphotosynthesismisconcep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學實驗對國中生瞭解光合作用相關概念與澄清迷思之影響力。本研究採用前實驗設計中的單組前後測設計,對象為二十八位七年級國中生。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 學生在光合作用單元存在的部分迷思概念能透過光合概念自編試卷答題檢核和分析獲得。
二、 試卷方向配合教學實驗情境做設計能讓學生將筆試模擬情境延伸到真實現況中。
三、 教學實驗能讓學生將部分既存的光合迷思概念獲得有效地澄清並顯著提高多數學生對於光合相關概念的理解能力。
四、 教學實驗不僅顯著提升學生光合相關概念的正確性亦使其習得的正確概念有效長存
五、 教學實驗提升學生實驗的嚴謹態度和操作能力。
六、 數據分析課程能使教學者更深入掌握學生學習狀態,並提升學生分析數據能力。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教學或研究之參考及依據。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hotosynthesis-related concepts learning and misconceptions clarifying achievement by using teaching experiment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pre-experimental design was adopted with 28 students of the 7th grade.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Parts of photosynthesis-related misconceptions can be found and analyzed by checking the answer of the photosynthesis test.
2. The test had to do with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designed pushed students imagine simulation scenarios extended to the status of true.
3.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allowed students to clarify part of misconceptions related to photosynthesi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understanding photosynthesis.
4.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not only let the students enormous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photosynthetic related concepts also learned to make the correct concepts of effective forever.
5.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enhanced students' experimental attitude and operational capabilities.
6. The educator could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us of student learning via the data analysis programs and enhanced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ing data.
Finally, based up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and future study for referenc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迷思概念的定義 9
第二節 光合作用課程內容與迷思概念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概念改變意涵及教學策略 1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1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6
第四節 教學實驗設計 27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2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1
第一節 學生光合作用迷思概念分析 31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實驗 37
第三節 學習成效分析 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第一節 結論 51
第二節 建議 54


參考文獻 57
附錄一 光合作用教學課程設計大綱 59
附錄二 學生實驗小記(數據紀錄) 64
附錄三 實驗曲線圖 68
附錄四 光合作用概念自編測驗 70
附錄五 教學儀器說明 71
附錄六 專家效度後修正試卷 76
附錄七 試題難度與鑑別度指標分析 78
附錄八 單選試題作答選項分析 79

中文部分
王雪紛 (1997)。國小高年級學生光合作用學習困難之探究。台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何宗儒 (2013)。國小語文領域教科書中自然科學概念謬誤之內容分析。台東市: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林佳平 (2001)。國小學童光合概念之分析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林陳涌、徐毓慧 (2002)。國一學生對血糖恆定性的先前概念。科學教育學刊,10(4),373-387。
邱美虹 (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頁1-34。
張永達、藍治平、簡秀玲 (2002)。教學表徵多樣化的理論與應用-以國中生物「遺傳」的概念為例。科學教育學刊(248),41-53。
梁雅琇 (2007)。電腦病毒迷思概念與概念改變教學成效之研究。台東市: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許照紅、許德發 (2011)。用以促進遺傳物質概念獲得之教學方法的探究。中等教育,62(2),60-81。
高慧蓮、蘇明洲、許茂聰 (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呼吸作用另有概念之質化研究。師大學報,48(1),63-92。
郭重吉 (1988)。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台灣教育學院學報,20(5),351-379。
郭惠芳 (2002)。國小四年級學童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概念改變情形之個案研究。 台中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陀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陳珊珊 (1993)。我國國三學生酸鹼概念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曾千虹、耿正屏 (1993)。國小、國中及高中學生之細胞概念發展。科學教育,157-182。
黃台珠 (1984)。概念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6,44-56。
黃萬居 (1994)。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認知階層與酸鹼概念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1-35。
楊坤原、張賴妙理 (2004)。遺傳學迷思概念之文獻探討及其在教學上的啓示。科學教育學刊,12(3),365-398。
楊純珠 (1999)。「溶液」多媒體CAL之概念學習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廖睿紅、王國華 (2003)。國一學生能量相關概念發展之研究。科學教育(14),149-164。
劉秀華 (2007)。概念改變文本結合概念改變策略對七年級光合作用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桃園縣: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劉俊庚 (2001)。迷思概念與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文獻分析-以概念構圖和後設分析模式探討其意義與影響。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鄭朝明 (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第三版)。台北市:桂冠圖書。
盧秀琴、黃麗燕 (2007)。國中“細胞課程”概念改變教學之發展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5(3),295-316。
盧莉閔、王國華 (1998)。國中生物科施行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研究。科學教育, 127-139。
鍾聖校 (1997)。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外文部分
Ahopelto, I., Erdmann, M. M., Anto, E. & Penttinen, M. (2011). Future elementary school terchers' conceptual change concerning photosynthesi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5(5), 503-515.
Buttner, J. K. (2000).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in a jar. Science Activities, 37(2), 10-15.
Piper, S. & Shaw, E. L. (2010). Teaching photosynthesis with ELL student. Science Activities, 47, 68-74.
Ray, A. M. & Beardsley P. M. (2008). Overcoming Student Misconceptions about Photosynthesis: A model- and Inquiry-Based Approach Using Aquatic Plants. Science Activities, 45(1), 13-22.
Weise, L. (2006). Simple Inexpensive Respirometers Demonstrations.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68(5), 293-29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陳涌、徐毓慧 (2002)。國一學生對血糖恆定性的先前概念。科學教育學刊,10(4),373-387。
2. 林陳涌、徐毓慧 (2002)。國一學生對血糖恆定性的先前概念。科學教育學刊,10(4),373-387。
3. 林陳涌、徐毓慧 (2002)。國一學生對血糖恆定性的先前概念。科學教育學刊,10(4),373-387。
4. 邱美虹 (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頁1-34。
5. 邱美虹 (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頁1-34。
6. 邱美虹 (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頁1-34。
7. 張永達、藍治平、簡秀玲 (2002)。教學表徵多樣化的理論與應用-以國中生物「遺傳」的概念為例。科學教育學刊(248),41-53。
8. 張永達、藍治平、簡秀玲 (2002)。教學表徵多樣化的理論與應用-以國中生物「遺傳」的概念為例。科學教育學刊(248),41-53。
9. 張永達、藍治平、簡秀玲 (2002)。教學表徵多樣化的理論與應用-以國中生物「遺傳」的概念為例。科學教育學刊(248),41-53。
10. 郭重吉 (1988)。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台灣教育學院學報,20(5),351-379。
11. 郭重吉 (1988)。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台灣教育學院學報,20(5),351-379。
12. 郭重吉 (1988)。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台灣教育學院學報,20(5),351-379。
13. 曾千虹、耿正屏 (1993)。國小、國中及高中學生之細胞概念發展。科學教育,157-182。
14. 曾千虹、耿正屏 (1993)。國小、國中及高中學生之細胞概念發展。科學教育,157-182。
15. 曾千虹、耿正屏 (1993)。國小、國中及高中學生之細胞概念發展。科學教育,15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