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8 19: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駱盈方
研究生(外文):LO YING-FANG
論文名稱:以有意義學習觀點探討幼兒園在地化課程之實施
論文名稱(外文):Action Research on Meaningful Learning of Localized Curriculum in Preschool
指導教授:陳淑芳陳淑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SUI-F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進修部暑期幼兒教育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中文關鍵詞:幼兒園在地化課程有意義學習
外文關鍵詞:localized curriculum in a preschoolmeaningful lear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3
  • 點閱點閱:28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以有意義學習觀點探究幼兒園在地化
課程之實施

作者:駱盈方
國立臺東大學 幼教學系
摘 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探究以幼兒園在地化課程促進幼兒有意義學習的實施歷程,透過有意義學習的五個面向來解析幼兒的學習表現,以及教師之專業成長及改變。研究場域為屏東縣小琉球地區某一所國小附幼,研究參與者為大中混齡班,共22位幼兒。資料來源為幼兒訪談、教學歷程影音資料、省思札記、幼兒作品及師生對話記錄等。
本行動研究之在地化課程實施歷程,可區分為:(一)萌發期:教師教學準備及活化幼兒經驗;(二)探索期:實際參與後,發展建構歷程;(三)統整期:以「小小迎王趣」遶境活動展現學習成果。從五個面向展現出幼兒有意義的學習:1.是幼兒自行建構的;2.是幼兒主動學習的;3.幼兒有強烈動機的;4.是幼兒互助合作的;5.在真實情境中發生的。教師行動後之省思包括在教學策略的應用、在地化課程的研發和實施面向;教師專業成長方面,則有:教師能擺脫坊間教材綑綁,重拾自編教材能力;看見在地文化的魅力,化阻力為助力;妥善運用家長及社區資源;不將文化課程做成迷信課程等。最後提出對實施在地化課程以促進有意義學習之若干建議。


關鍵詞:幼兒園在地化課程、有意義學習

Action Research on Meaningful Learning of Localized Curriculum in Preschool
Lo Ying-Fang
Abstract
The action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n meaningful learning of localized curriculum in preschool. Through five-oriented meaningful learning to resolve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eacher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幼稚園課程發展 7
第二節 主題課程 19
第三節 在地化課程 20
第四節 教師教學省思與成長 22
第五節 有意義的學習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3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3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1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3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46
第一節 幼兒園在地化課程之實施歷程 46
第二節 以有意義學習面向探討幼兒的學習與改變 75
第三節 教師的省思與專業成長 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6
第一節 結論 86
第二節 建議 88
參考文獻 89
附錄、家長同意書 92

參考文獻
李奉儒(1998)。英國實習輔導教師之輔導模式、策略與評鑑。特約實習學校的實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花蓮師範學院。
李素卿譯(1999)。T. L. Good & J. Brophy 著。當代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台北:心理。
吳清山、林天祐合著(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樎椒、張宇樑 (2009)。幼稚園教師對主題統整課程的知覺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3 (2):81~105。
吳清山、林天佑(2007)。全球在地化。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8,249-250。
吳錦雲( 2005)。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
吳和堂(2000)。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
林文生(1999)。學校為本位的課程發展:以一所學校課程發展的經驗為例。教
育資料與研究,26, 28-32。
林育瑋(1996)。幼教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9,803-832。
幸曼玲(1994)。從情境認知看幼兒教育。初等教育學刊,3,165-188。
周淑惠(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主題探究取向。台北:心理。
武文瑛(2004)。全球化與在地化概念辯證、分析與省思。教育學苑,6,43-58。
洪福財(2000)。幼教教師專業成長:教學反省策略及其應用。臺北市:五南。侯雅婷(2009)。幼教師進行在地化課程之歷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高新建(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務。教育研究月刊,88,15-23。
高敬文(1990)。批判的思考與師資培育計畫。屏東師院:初等教育研究,2,35-71。
許明珠(2007)。幼稚園園長課程領導研究─組織生命週期觀點。國立屏東教育大
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麗華( 1990) 。反省性師範教育派典的理念與實際。教育研究,14,53-61。
陳正乾(1996)。從維高斯基(Vygotsky)的理論來討論其對幼兒教育的應用。
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現代教育論壇,1,160-165。
陳惠邦(2003)。教育行動研究(增訂一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淑琴 (2002)。課程統整模式探討。幼兒教育年刊,14,37-54。
陳伯璋、薛曉華(2001)。全球在地化的理念與教育發展的趨勢分析。理論與政策。15(4),49-70。
陳玉枝(2000)。國小實習教師體育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
博士學位論文。
郭玉霞(1995)。準教師思考的教育研究。台中:台中師院。(國科會專案:NSC84-2411-H142-004)
莊佩貞(2000)。學前教師教學思考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部(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華。
張翠娥(1998)。幼兒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黃美瑛(1980)。我國幼稚園教材使用之分析與評估。臺灣省立屏東師範學院。
黃意舒(1999)。幼兒教育課程發展—教師的省思與深思(初版二刷)。臺北市:
五南。
黃瑞琴(2001)。幼兒遊戲課程。台北:心理。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臺北:師大師苑。
詹志禹 (1996)。認識與知識:建構論V.S接受觀。教育研究雙月刊,49,25-38。
廖信達(2001)。建構主義及其對幼教課程的啟示--從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理論談起。德育學報,18,93-109。
蔡清田(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五南。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院。
潘世尊(2004)。行動研究的基本要求。國民教育研究期刊,12,163-179。
戴文青(民90)。「教學日誌」在幼兒教師專業成長上的功能探討。幼兒教育年刊,13,139-196。
盧美貴(2004)。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研究—幼兒基本能力與學力指標轉化—。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2-2413-H133-015)。
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盧素碧(1994)。幼兒教育課程理論與單元活動設計。台北:文景書局。
簡明忠(1987)。學前教育制度比較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簡淑真 (1998)。建構論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1(3),61-80。
羅鳳珍(2004)。師生口語互動之反思-以一個幼稚園大班為例。國立屏東師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饒見維(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Dewey, J. ( 1933 ) . 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MA: D.C. Heath & Company.
Diamond, M., & Hopson, J. (1998). Magic trees of the mind: How to nurture your child’s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healthy emotions from birth through adolescence. NewYork: Penguin Group.
Featherstone, M. (ed.). (1990). Global culture: Nationalism,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ty . London: Sage.
Fisher, A. (1980). The effect of feedback instruction during student teaching on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 of prospective black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Negro-Eduactional Review, 31(2), 83-88.
Jonassen, D. H., Beissner, K., & Yacci, M. (1993). Structural knowledge:
Techniques for representing, conveying, and acquiring structural knowledge Hillsdale.NJ :Lawrence ErlbaumAssociates.
Lawler-Prince, D., Altieri, L. J. & Cramer, M. (1996). Moving toward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ECD. (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 OECD.
Skilbeck, M. (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Harper & Row.
Skilbeck, M. (197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 J. Welton (Eds.),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 (pp. 154-166).London: Ward Lock Educational.
Spodek, B.(ed.)(1986). Development, values, and knowledge in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Today’s Kindergarten: Exploring the knowledge Base, Expanding the Curriculum. N. Y.: Teacher College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